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乡的小路

年少时我非常好奇,家乡弯弯的小路,它到底通往哪里呢?从山上通往村庄,从村庄延展到村外,或者更远的地方?后来我才明白,乡村的路,既是起点又是终点,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意涵,代表着无休无尽,象征着自由不拘。路的意义,是连通这一端与那一端,但它本身,永远不会成为一个目的地,不是一个终结或者是句号,它更像一种历史无言的颔首,物质与精神并重的承载。

山上的路,狭窄陡峭。村民用锄头挖出梯步形成的羊肠小道,得手脚并用,才能攀爬上山。登高望远,山下的小路,似一条细细的带子,又像一条小小的溪流,在大地上蜿蜒起伏。这些弯曲的小路,给我们留下了太多辛酸的回忆。

四十年前的太阳,与如今并无两样,一层烫烫的阳光,照着弯弯的小路。村路坑洼不平,日头照晒过的土堎,如同浪花翻卷,踩着凹凸不平的路面,像在刀背上奔走。太阳下的路面虽然坚硬,会硌疼脚板,脚趾时常踢得翻裂,但并不影响劳作和行走。

雨季的乡村小路,专与脚板作对。稀泥裹着脚掌,在泥浆中一步一滑,摔倒在地,就是一身稀泥。最让人担心的,是一不小心,会摔进水田,或是跌落路边的悬崖。看不清浆水中的异物,踩上玻璃渣子、尖利石子、锈铁钉子,脚底就会拉出血口,引发伤口感染。

那时乡邻将解放鞋称作“干部鞋”,意味着这种鞋的气派与尊贵,平常人家穿不上。那种黑胶筒靴,更是稀罕物,它能将半截小腿裹在靴里,只要积水不淹过靴沿,脚掌始终能保持干燥舒爽。习惯了赤足行路的我们,对解放鞋和筒靴的渴念,就是一种奢望。

一年四季,我几乎没有穿过鞋。上学放学,靠光脚板走着这些乡村的路。雨天泥泞难行,为了防滑防扎,在红苕生长的季节,扯起一把红苕藤捆在脚上,走路时身体不再像飘忽的叶子,但红苕藤质地发脆,一会儿就松垮散落。有稻草的时候,把稻草缠绕在脚掌,在泥水里走不了多远,稻草会朽烂断裂。在喂养桑蚕的时节,折断桑树枝,剔下桑树皮,绑在脚上,照样只能起到“几步之功”。我试遍了路边能就地取用的材料,没有一样是雨中泥路的克星,最终还是硬着头皮,一步三滑地前行。扎伤脚板的现象,成了我和同伴的家常便饭。

转眼到了冬天,土路铺满了寒霜,生了冻疮的脚板踩上路面,留不住脚底一点残余的热气。天寒地冻,上下牙齿咯咯作响,唯有催促腿脚加快行走。到了目的地,冻疮已破,鲜血和脓液,已经凝在脆薄如纸的残破肌肤之外。

那些年头,我无数次行走在家乡的小路上,卖米花棒、收破烂、干农活、交公粮、赶场集。小路或久旱干燥,尘土飞扬,或遍地泥泞,沟壑坑洼,它并不是一条让人舒心惬意的路,却背负着我们那一带人的刨食和成长,托举着乡村孩子的求学梦想。

生活在乡间的人们,说不出什么金玉良言,只是秉着一颗朴实的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毫不吝惜地将汗水洒落在泥土之中。土路连缀着所有人的离合悲欢,犹如乡村舞台一样,大家轮番粉墨登场,为了生存,为了肚里食身上衣,各自振作精神“唱作念打”,在“路上”演绎着一出出折子戏。

黎明和黄昏,是乡村小路一天之中最热闹的时辰。村里的时间,是挂在天上的日头和月亮,家中即使有钟表,人们对时间的估摸,更愿意依靠公鸡打鸣或日月升落。在自家茅草屋前,遥望路的前方,待太阳升起竹竿高,村民从家中走出,三三两两地在路上相遇又分离。弯弯的小路,载着人们带着清晨的蓬勃气力,安静地走向自己的田间地头。

晚霞映红西山,村民荷锄而归,一天的劳作即将划上句号,内心荡漾着淡淡的充实与自豪。交情甚好的男人在路上相遇,点上一锅烟,靠向路边,一边吧唧抽着,一边闲聊几句。路上来来往往的乡亲,有的跺着脚上的泥渣,有的抹着额上的汗珠,彼此默默点下头,各自回家。人们无需更多言语,心里都装着一本清楚的账目,如何让今年农作物有个好收成,如何将饱暖日子延伸到远远的未来。他们凭靠的,是日复一日的辛勤耕耘,双脚踏实地在路上折返,洒下的每一滴汗水,注定都不会白白浪费。朝夕陪伴村民的小路,始终缄默,咀嚼着村庄此刻的静谧和笃定。

乡下总有忙不完的农活,闲不下的手脚。可日子再艰辛,人们也从中找寻生活的乐趣,将挑着的粪桶,都能变成小路上的平衡表演,这既是青壮汉子不得不应付的肩上重荷,也是平常日子的一抹趣志乐和。一根扁担横在肩上,两个沉甸甸的粪桶,分挑于身体前后,在路上晃晃悠悠地走着。即便崎岖不平的小路,让他们身体一个趔趄,脚一点、腰一挺、头一昂,他们不但化险为夷,还像那杂耍的高手,脚步不曾停歇,也能手一翻头一侧,扁担就轻轻松松稳稳当当地换了个肩。

秋收季节,往返于这条小路的人,骤然多了起来。大家脸上写满了紧张和忙碌,提着镰刀快步走向地里,或用夹背匆匆将粮食背回家中。抢收的重点在“抢”,天刚蒙蒙亮,人们就到地里埋头干活,直到麻麻黑,才走上归家的小路。

女人收工稍早一些,她们在路上急急走着,是为回家烧火做饭。地里的男人挥出今天的最后一镰,心满意足叹口气。夕阳已落,男人们走上回家的路,家里升腾的炊烟,仿佛一条爬往天际的路,轻盈地向上舒展,顿觉几分心安。烟有烟的路,人有人的路,劳作了一天的村民,纵然千般辛苦,自有脚下小路,送自己回到温暖的家,端自己的饭碗,睡自己的枕席,过自己的日子。这竟成了路和人的秘密,一种知心知底的懂得与温暖。

乡村的生灵在蜿蜒曲折的小路上,守着自己内在的节奏默默过活。水牛在路边悠然吃草,牧牛老人的烟锅青雾袅袅;鸭子迈着四方步,排队扑进堰塘,欢快的嘎嘎之声,不绝于耳;孩童们蹦蹦跳跳,嬉戏打闹的笑声,洒落在阳光映照的乡间小路;抢种抢收的一双双脚板,在路上翻飞,赶往自己的田地;用背夹子驮着麦草垛的人,犹如蚂蚁衔食一般,向着自己的晒坝稳稳行进。路,见证了整个村庄的日月,见证了四季流年的更迭,就像人们在这条路上,一生做着单调枯燥的活计,却从未怀疑过,自己对人生信念的执守。

村民在这条土路上,勤勤恳恳奔着自己的日头,不管生活有多艰辛不易,始终有一抹淡淡的亮色,浮在路的远方,鼓舞他们向前行走。春夏秋冬,四季流转,变幻的是风景,不变的是走在路上的人,还有人们对于未来始终不渝的向往和追求。

乡村弯弯的小路,让山里人走出村落,走向场集,走向县城,甚至走向更远的地方。大家肩挑背磨,将来自大地恩赐的粮食或瓜果运送村外,又带回了不少新奇的见闻和时代的信息。

金秋时节,瓜果丰收,卖柑橘和梨子的人,经过这条颠簸的小路,留下了醉人的果香。男人推着自行车,横梁坐一个小孩,车架两旁的竹筐,装着黄澄澄的广柑,一路感受秋风吹送的桂花稻香。小孩未必懂得什么是希望的田野,但父亲带他进城的这条路,就是“希望的小路”,期待父亲卖了果子,可以给他买些新鲜玩意儿。

路上结伴出山卖鸡蛋、山货、粮食的乡邻,挑着泥土馈赠的作物,脚步有力地赶往集市。他们已将需要购置的东西盘算好了:一包盐巴、一斤煤油、一块花布。阳光晴好,他们走得鼻尖渗出密密的细汗,脚下却一点都不松懈怠慢。

乡间的这条小路,村民们不知走了多少趟。早前爷爷带着孙子赶集,如今孙子已长成壮汉,背着一夹背的粮食,翻山越岭如履平地。时光不动声色,推着人们向前,走的是脚下这条路,仿佛又不是。壮汉说不清这其中的细微区别,默默感受着道路的每一个转折,感受他和祖辈们第一次进城时,瞥见的外面新奇的生活。这条路犹如一扇神奇的窗,推开它,便能见到外面世界的桃红柳绿,姹紫嫣红。

村里有个高考落榜的年轻人,踩着小路走向县城。他也曾落寞沮丧,内心一股执拗的力,催他终究站了起来,决心走一条新兴农民之路。村民们和这位年轻人在路上结伴行走,但他和大家不一样,有人在路上交换查看新买的锄头箩筐,有人互相打量购置的镰刀发卡,他一心宝贝着怀里的新书。几年后,落榜青年成为远近闻名的果树种植专家、致富能手。他踏踏实实走着脚下的小路,也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了崭新的奋进之路。

这条小路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原来,它不仅仅是从贫瘠山村通往外面世界的纽带,还让曾经困顿的人,找到了新的出路,让迷途的灵魂,找到了行路的正信。

路,连通了家乡和异乡,打开了闭塞蒙昧的门,吹入一缕清芬微风,人们通过它,能走向更远的远方,见识更好的风景。这条小路,它的每个起伏,都是故事,每粒尘土,都经历了如洗的时光。在它的怀抱中,孩子学会成长,成人懂得坚强。

路并非天然之功,而是祖祖辈辈勤恳地踩踏,才形成了小路。就如鲁迅所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路是祖先给予我们的宝贵遗产,有了它,村民才能在清早扛起农具走到地里,黄昏拖着疲惫的步子回家。它通南达北、联古系今,将一个个平凡的日子,让村民缔结成了一生的庄重。

村里的人离不开小路,情深永眷,爱意深沉,但它真的又不那么令人舒适。特别是走过了县城的柏油大马路,再走我们的小路,一番对比,大家尽管珍爱这条小路,却也为它崎岖不平、难于行走,感到情绪复杂莫名。人们希望有一天,农村也能像城市那样,走上光生平坦的路。

村尾的一个青年,从外地带着新媳妇回村探望父母,忽遇瓢泼大雨,小两口只好步行二十里泥泞小路。两人跋涉三个钟头回到家,新娘子委屈得一场大哭。路,明明是带给大家便利的通途,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外面世界的路,变得越来越平顺宽敞,我们乡间的路,还在历史的尘烟中瘦骨嶙峋。

我有了人生第一辆小车,回乡才发现,家乡的小路比记忆中更为狭窄,小路两边是沟坎,中间是突出的长长的土梁。车轮小心翼翼贴着土梁前行,稍有不慎就会卡在沟里。凹凸不平的小路,刮得汽车底盘咣咣作响,每刮一次,我的心就咯噔一下,既心疼又紧张。开车不易,手掌冒汗,脚趾抓紧。

我更怕落雨,担心车轮打滑滚进水田。若是抬头一看天色发暗,赶紧掉头将车开到定水场镇,停车步行回家。如一意孤行开车进村,不知这雨要落多久,小路泥泞,坑洼遍布,无法将车开出二十里山路,就会困陷村庄。

对于家乡,多少年来,我都是爱怜交加,情感复杂,对待这条古老而弯曲的小路,也是这般心情。这条路是我们祖祖辈辈生存的依靠,若没有它,村民如何下地劳作,将山货背往集市售卖,又如何将外面的化肥、种子背回偏僻的村落?在这条路上,人们曾肩挑背扛,走过了许多个年头,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地发展变化,此前被我们羡慕的“柏油路”,也在加宽拓展,村民还守着一条窄窄的泥巴土路过日子。我想,这不是祖先踩踏成路的初衷,也不是让我们守着旧,循着故,不去寻找一条发展之路,向前之路。

让乡村小路变得平坦顺畅,作为沿着它走出来的农家孩子,我觉得自己责无旁贷。我竭尽全力,积极和有关部门沟通衔接、研究对策。那段时间,我四下奔走,心思完全被“路”占领。修建乡村的路,终于提上了议事日程。

乡间的这条路,连接着四个村。村民得知土路要改造成水泥路面,几个村庄沸腾了。修路要占一点儿田地,村民大手一挥,占就是了;修路要挖两棵果树,树的主人赶紧点头,挖就是了;要拔掉一户人家的几棵白菜,人家也是满口答应,该拔就拔了嘛。

路,成为了村里人共同的图腾,集体的期盼。平日斤斤计较的人,鸡毛蒜皮的事都捏着不肯松手的人,在路面前,变得谦和大度。

路,终于修起来了,土路变成了水泥路面。和城里的超宽车道相比,它是简陋的,但在村民心中,这已经是抵达梦想的一条大道了。

满脸皱纹的村民,学着城里人的样子,饭后沿着这条路来回走一走。他们眼里冒着光:“几十年没有走过这样的路,下雨不脏鞋,晴天没有灰!”有了这条路,手里有闲钱的村民买了车,从此地里的南瓜玉米,果园的柑橘梨子,都能拉到山外,卖个好价钱。

弯弯的小路,再也不会泥泞满径。哪家老人忽然生了病,不会束手无策,救护车能直接开到家门口。这条路,让更多的人走向外面的世界。这条路,改写了黄沙漫道、出行艰难的历史,却也沉淀了人们过往的苦乐年华。

这条从过往走向当下的路,在村民年复一年的跋涉中诞生,在无数双沾着泥土气息的脚板下成长。从遥远过去,到未来时光。


乡间的路,变化的,是它外在的形貌,不变的,是它内在的属性,依旧顺着原来的地势,蜿蜒伸展。乡村的路是谦谦君子,为了不多占良田土地,它宽和仁厚,弯来绕去,与村庄共享平和宁静,从不曾拧眉瞪眼,更不曾高门大嗓。它的安静与缄言,已成为乡村生命最为深刻的烙印。

弯曲绵长的小路,是乡间一道最为真实的风景线。每当我回望自己的生命来处时,总是一次又一次,情不自禁地重走这条熟悉而陌生的小路,回到充满泥土气息的故乡,寻找儿时的家园。

弯弯的小路,也许最能代表乡村文化,这是千百年来,村民在大地上行走的一种方式。这里的路,总是在避让一些东西,比如一棵杨树、一片菜地、或者一湾水、一座坟。人们怀着谨慎与敬畏的心理,不会因为双脚的恣意行走、强蛮无忌,就改变了村庄的本来面目。

弯来绕去的乡村小路,是村民对待天地万物的尊重态度,在谦卑背后,是一腔慈怀;退让之处,是一种成全。它绕行的是人与自然的相谐,也绕行着邻舍之间的和睦。

乡村这样的小路,让大地有了更多容纳的空间。人们没有去强行践踏或毁坏,踩着深情又郑重的步子,书写了沉默和内敛的传统哲学,传承了朴素而隽永的乡村精神。

弯弯的小路,是供村民们行走的通道,却也堪称历史的载体。从祖先到我们,脚印长长短短,彼此交叠,我们走的每一步,合着相同的步调,是过往的念想,也是今朝的延续。在这条路上,飘过了多少乳白淡青的炊烟,就存留了多少橙红橘绿的色彩;有着多少年华的积淀,就有多少难忘的时光。

修好了家乡的小路,每每回家,汽车驶过定水场镇,让司机开车先行到家,我愿意用自己的双脚,感受这条弯曲结实的小路。路旁繁茂的庄稼、兴盛的草木,以及新时期农村的变化,都让我心中泛起记忆的涟漪,勾勒出往日乡村的情怀。

故乡星光灿灿,小路曲折弯弯。路与农人之间,就这么守望相依地存在着,他们在路上行走的,是一生一世的日月星辰,也是过往生活的苦辣酸甜。

我一如既往地爱着这条小路,因为它拴着乡村的深刻记忆,连着那份永远无法忘却的乡愁。

乐莫乐兮与君相知

谢谢长按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泥泞之路(散文)
欢口:晏桥和邵庄,没有动人的故事,只有牵动心底最柔软的温情!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家乡的蜕变
为何乡村的“土路”成了承载游子们的乡愁?
季节经过的村庄:刘亮程笔下乡村的17种模样
中杠-故乡的回忆|世世代代的故乡山水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