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内经365》--037.黍与度量衡
 

·黄帝内经365·

 

第一章  生气通天

 

第八节   律吕

   

    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

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

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

以起黄钟数焉,……

——《灵枢·九针论》

 

一、黍与度量衡(037

 

度量衡的概念大家都知道。度是测量长短的标准,如《汉书·律历志》所说:“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量指量器,是计算容积的器具。衡即权衡,衡是秤杆,权是秤锤,是称量重量的工具。那么最初的度量衡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呢?就是黍。

黍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呈淡黄色,去皮后叫黄米,大小介于稻(大米)与粟(小米)之间,煮熟后有黏性,可以酿酒、制糕。黍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人们日常见惯,须臾不能相离的物品。度量衡的起源于黍,与邹衍吹律生黍、京房吹律知姓等不经传说无关,事实上度量衡的出现要早得多,因为原始部落社会就已经出现物品交换,就需要度量衡等工具。

黍的截面是一个椭圆形,直观有三种内径,即纵径、横径和斜径,在古典律书中分别写作“纵黍”、“横黍”、“斜黍”。论长度,纵黍最长,斜黍次之,横黍最短。同样是黍,因地域和土质的不同会有大小肥瘦的差异。那么古人用什么样的黍作为度量衡的参照标准呢?一般认为,以山西上党地区出产的黑色软黍最佳。上党黑黍有三种,较软可以酿酒的叫秬(音巨),较硬用来做饭的叫穄(音祭),一个黍壳内有二颗黍米的叫秠(音丕)。《诗经》曰“诞降嘉种,惟秬惟秠”,认为黍是天赐的佳品,可见古人对黍的钟爱程度。古人制律,就用秬黍。秬有大的含义,所以使用黍中最大的秬黍作为制作度量衡的参照标的。

(一)度。

古代长度单位,以尺的使用频率最高,故常以尺指代度,所谓“尺度”就是这个意思。尺生于黍,古人累黍造尺的方法大体有三种,也就是以纵黍(纵径)、横黍(横径)、斜黍(斜径)为基准的三种。

纵黍尺:传说是黄帝命大臣伶伦造律制尺,因时代古远,所以又叫古律尺或轩辕氏尺。宋朝颁用此尺,故而又叫宋尺。具体制法是:选用上佳秬黍,将黍的纵径确定为一分,九分为一寸,九寸为一尺(共八十一分)。后人以洛书之数解释九九之制。

横黍尺:传说为舜帝时所制,一直使用到夏后氏之时,所以又叫夏后氏尺或古度尺。唐朝颁用此尺,故又叫唐尺。横黍尺是将黍的横径确定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共一百分)。后人以河图之数解释十进制。

斜黍尺:把黍的斜径确定为一分,九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共九十分)。汉朝颁用此尺,故又叫汉尺。

这三种尺,虽然分的数值相差很多,但尺的长度相差不会很大。因为纵径最长,而纵黍尺的分值最少;横径最短,而横黍尺的分值最多;斜黍尺则介于二者之间。这也是古人累黍造尺的奥妙之处,似乎纯出自然,而非人事可以勉强。

尺以上的长度似乎历朝都约定俗成,用十进制,十尺为一丈,十丈为一引。也有以八尺为一寻,十六尺为一常的。分以下还可再细化:一分为十厘,一厘为十毫,一毫为十丝,一丝为十忽,

这里顺便说一下步度与身度,与经络腧穴的同身寸概念有关。

步度:古代“步”的长度,“跬,一举足也,倍跬谓之步。”一只脚跨出去后,另一只脚从后面跨到前面的距离为一步。古人“六尺为步”,这个尺是夏尺,相当于商尺五尺,周尺八尺。商尺最大,它是将夏尺平分四段,再加一段,即一商尺等于一尺二寸五分夏尺。据说木匠都用商尺,是祖师爷鲁班传下来的规矩,所以商尺又叫营造尺,唐人把它叫做大尺。

身度:身体的高度。古书中常有“人长八尺”、“八尺之士”的说法,八尺指的是比较魁梧的男子。《黄帝内经》有“众人之度,长七尺五寸”之句,《外台秘要》认同此说,孙思邈更考证七尺五寸是夏家古尺,并与“六尺为步”互证,于是有人附会说七尺五寸是夏禹王的身高,是标准身材。后世医家在针灸取穴时,将人的身高不分高矮分为七十五等分,每份为一“寸”,并细化到一些骨性标志的寸或分,叫做“同身寸”,我们在针灸一章中还会讨论。

(二)量。

量器的起算单位通常是“龠”(yuè四声),也写作籥,是一种竹制的律管,长度为一纵黍尺(八十一分,黄钟数),内径一寸(九分,也是黄钟数),正好可以放进一千二百粒秬黍,称为一龠。以龠为基准,比龠更小的容量单位是圭和撮,比龠大的容量单位是升和斗。古人把圭、撮、龠、升、斗称为“五量”。五量的换算关系是:

    六十黍为圭

    四圭为撮  (撮是用三指撮取,二百四十黍)

    五撮为龠  (一千二百黍)

    二龠为合  (即十撮为合,二千四百黍)

    十合为升  (二万四千黍)

    十升为斗

这里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就是秬黍的数目与十二、二十四等都是倍数关系,确非纯属人为。

还有一类量器据传是黄帝所设,称为“周公嘉量”它们是豆、区、釜、庾、钟,古人称其为“五量正数”,其换算关系是:

    四升为豆

    四豆为区  (一区一斗六升,三百二十龠)

    五区为釜  (也即八斗为釜,一千六百龠。釜又作鬴,也称斛)

    倍釜为庾  (十六斗。庾又作斞、逾、薮)

    五庾为钟  (八十斗)

    倍钟为秉  (一百六十斗)

(三)衡。

容积相同,而不同的物体重量不同,于是称量重量的工具随之而生,这就是权衡,秤杆叫衡,秤锤叫权,总称为衡。衡有大小之分,小的叫“等”,俗称“戥子”,在一些中药店中还能见到。大的叫秤,古文也写作“称”。

衡也是以黍的重量为标准,古人把一合所容秬黍的重量称为“两”,从一黍之重累积至两,分成五步,古人叫“五权所起”,换算关系是:

    权起于一黍之重

    十黍为累  (戥子标二厘半)

    十累为铢  (一百黍,重二分半)

    六铢为锱  (六百黍,重一钱五分)

    四锱为两  (黄钟二龠,即一合,二千四百黍)

然后是五权正数:

    十六两为斤  (一升六合黍之重)

    十斤为衡    (一斗六升之重)

    三衡为钧    (四斗八升黍之重)

    四钧为石    (一十九斗二升黍之重)

    四石为鼓    (七十二斗八升黍之重)

(据《类经附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度量衡知识
律度量衡之始
易学杂谈之廿六:音律与度量衡
黄钟、累黍与度量衡
度量衡
节气、音律、度、量、衡之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