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内经365》--031.中国古代历法的特点

·黄帝内经365·

·第一章  生气通天·

·第七节  历法·

二、中国古代历法的特点(031

    (一)古代历法概况。

我国古代历法的历史可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古时期的观象授时阶段,其后是推步计算阶段,二者的分水岭大致在西周晚期。

     1、观象授时。

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至少发现了三个明显的自然规律,一是日出日落所形成的昼夜交替规律,二是月亮盈亏圆缺所形成的明暗交替规律,三是气候寒暑变化及大多数草木枯荣交替的规律,由此逐步产生了日、月、年的时间概念。其后,通过对日影的观测,以及对日月五星及恒星运动的研究等,古人对时间序列的认识逐渐趋向于精确。

记载我国古代最早的历法活动,见于《史记·历书》的叙述:“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于是有天地神祗物类之官。……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据后人考证,颛顼帝(约公元前2400年)设立“火正”一职,专司大火星(心宿二,今天蝎座α星)的观测,以大火星在黄昏时分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之日作为一年的开始。

《尚书·尧典》有一段对观象授时最原始的叙述: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

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

申命羲叔,宅南极,曰交阯。寅敬致日,平秩南为。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土,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

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寅

在易日,平秩朔伏。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帝曰:“咨!

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釐百工,庶绩咸

熙。”

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是“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尧帝命羲氏、和氏兄弟四人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运动,制定历法,告诉百姓如何适时进行耕种、狩猎和选择居所等。就天文历法意义上来说,最重要的是这四句话: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日中”表示那一天白昼与夜晚一样长,代指春分日;“星鸟”指二十八宿朱雀七宿中的星宿,鸟指朱雀。“殷”即是“正”,与后面的“正”为互词;仲春,春天的第二个月(即春天中间之月)。“日永”表示一年中最长的那一天,代指夏至日;“星火”即火星,此指心星,为苍龙七宿之一。“宵中”表示那一天夜晚与白昼一样长,代指秋分日;“星虚”指虚星,玄武七宿之一。“日短”表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那一天,代指冬至日;“星昴”指昴星,白虎七宿之一。

这四句话的意思是说,黄昏时分鸟星出现在南方天空是仲春,仲春时节白昼与黑夜等长的那一天是春分;黄昏时分心星出现在南方天空就到了仲夏,仲夏时节白昼最长的那一天是夏至;黄昏时分虚星出现在南方天空是仲秋,仲秋时节黑夜与白昼等长的那一天是秋分;黄昏时分昴星出现在南方天空是仲冬,仲冬时节白昼最短的那一天是冬至。羲和兄弟敬授民时的时间约在公元前2000年,也就是说,至迟在公元前2000年,古人就已经开始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

根据甲骨文有关卜辞显示,远在殷商时期(约公元前1300—前1046年)已经出现阴阳历,回归年的长度或者已经用圭表测定,又出现了平年和闰年,平年12个月,闰年13 个月;月有大月和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得知朔望月介于29和30天之间;将新月(农历初三前后)作为一月的开始,名为“胐”,是新月开始发光,露出一丝弧线的月相;还确定岁首之月(《史记·历书》:“殷正以十二月。”);季节和月名也有了固定的关系。

西周在沿用殷商历的同时,确立了“颁朔”制度。所谓颁朔,就是在每年年底预先向各诸侯国颁布下一年的朔闰安排以及相应的政令,将历法提升到治国安邦的高度。古代“颁朔”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它是君王权威的象征,正如《史记·历书》所说:“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尧复遂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而立羲和之官,明时正度,则阴阳调,风雨节,茂气至,民无夭疫。年耆禅舜,申戒文祖云:‘天之历数在尔躬!’舜亦以命禹。由是观之,王者所重也。”史学家编史,在谈到一些开国英豪起事之初改姓易帜,往往说是“逢了谁的正朔”,其实在当时是叛国投敌、大逆不道之举。所谓正朔,“正”是岁首建在哪一月,就是正月。殷历建丑(今农历十二月)为正,周、鲁历建子(今农历十一月)为正,秦朝建亥(今农历十月)为正,汉初因袭秦制,直到汉武帝元封七年(前104年)颁太初历,改建寅为正。《黄帝内经》采用太初历,建寅为正,这也是该书成于汉的佐证之一。“朔”是农历每月初一,朔日的月相是地球上肉眼观测不到的,到西周中期,历书不再以“胐”作为一月的开始,而是将“朔”作为一月的开始,所以一般认为废胐改朔标志着历法从观象授时阶段进入到推步计算阶段。颁朔如此重要,难怪唐尧禅位给虞舜时谆谆教导说:“日月星辰之运行,与民生关系至大,这个责任都在你身上啊(天之历数在尔躬)!”而虞舜传给夏禹时,又将他前任的话复述了一遍。

     2、推步制历。

(1)古六历。在太初历之前,历朝颁行过六种历法,称为“古六历”这个说法最早见于《汉书·律历志》:“三代既没,五伯之末,史官丧纪,畴人子弟分散,或在夷狄,故其所纪,有黄帝、颛顼、夏、殷、周及鲁历。战国扰攘,秦兼天下,未皇暇也。亦颇推五胜,而自以为获水德,乃以十月为正,色尚黑。汉兴方纲纪大基,庶事草创,袭秦正朔。以北平侯张苍言,用颛顼历,比于六历,疏阔中最为微近。”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是为古六历。按《汉书·艺文志》记载,汉成帝时太史令尹咸校数术,录用历谱一十八家六百又六卷。据考证,古六历大致皆为四分法,只是历元气朔有所不同。春秋末期,孔子在杞国夏人故地收集到一部书叫《夏小正》,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月列有物候、天象、气象、农事等内容,被认为是源于夏代的历法传统和历法思想,这可能是已知最古老的历书。战国时出现的“月令思想”,应与《夏小正》的历法思想有关。

(2)古四分历。古四分历是历家对出现于春秋战国之交(约公元前476年前后)的历法的称谓,以便与东汉四分历有所区别。古四分历取回归年长度为365又1/4日,采用19年7闰为闰周,为中国历法奠定了基础。在汉初颁行太初历之前,古四分历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已能大致推步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太阳所在宿次和昏旦中星、交食、五星位置等。

    (3)太初历。太初历因颁行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而得名,由邓平、落下闳等人制定,这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历法。公元前7年,刘歆对太初历作了一些改造而成三统历。太初历对历法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太初历沿用古四分历,又引入音律与易数,将朔望月的长度定为29又43/81日,这个81的数字即是黄钟律管之数,43则来自于易数。按19年7闰推算,回归年长度为365又385/1539日;明确采用以不含春分或夏至、秋分、冬至的朔望月定为闰月,即无中置闰,这一法则一直沿用至今;引用了二十四节气太阳所在宿度和二十八宿赤道宿度表;建立以上元为历元,作为推算气、朔时刻及五星位置的共同起算点。

(4)东汉四分历。由东汉编訢、李梵等人编成,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前85年)颁行。东汉四分历纠正了太初历回归年和朔望月偏长的不足,还纠正了冬至点位于牵牛初度的错误;给出了二十四节气黄道去极、晷影长度、昼夜漏刻长度和昏旦中星的天文表格、二十八宿黄道宿度表格等。

(5)乾象历。由东汉末年刘洪编成的乾象历颁行于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乾象历创建了月离表和月行阴阳表,测定了回归年、朔望月、恒星月、交食周期和交点年长度的新值,并已能对交食食分大小和交食亏起方位作出初步计算。乾象历的颁行,标志着中国古代历法体系已经成熟,若干天文数据和表格的精确度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乾象历之后,历朝又颁行过多部历法,其中影响较大的如曹魏·杨伟景初历(237年)、刘宋·祖冲之大明历(463年)、隋·刘焯、张胄玄大业历(607年)、唐·李淳风麟德历(665年)、唐·一行大衍历(728年)、宋·周琮明天历(1064年)、元·郭守敬、王恂等授时历(1281年)等。经过历代无数历家的艰辛探索,中国古代历法逐步得到完善。

    (二)中国历法的特点。

综上所述,中国历法有三大显著特点:

     1、阴阳合历,月有大小,年有平闰。

历法三要素的年、月、日完全依据日月运动得出,中国阳历(又可以称为“节气历”)年月日全部由太阳视运动决定,与太阴(月)无关。现行阳历的月长由人为规定,与天象无关。

     2、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为中历独创,由太阳位置决定,成为中国阳历的主要内容。

 3、干支纪时。

干支纪时也是中历独创。参阅“天干地支”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初历
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
从落下闳到汤若望:究竟谁真正创造了“中国农历”?
阴阳合历 农历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 绝对超乎你的想象!
在历史上有没有出现过闰十二月?是在什么时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