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情书

    这是上世纪50年代,28岁男青年写给23岁女青年的信。他在朝鲜,一个志愿军小军官;她在浙江某小城,一个小学女教员。1957年7月至1958年8月,历时一年,共50封信,15万余字,从第一封刚被人介绍认识开始,到第50封,确定关系为止。

    当它们呈现于我面前时,我非常惊诧。

    惊诧之一,初三的语文水平是如此之高,每封信都长达两三千字,格式规范,叙述流畅,字迹清秀,通篇无错别字。虽纸张劣质,年代久远,蝇头小字清晰可辨。

    惊诧之二,收信人是如此地用心,按日期顺序装订成册,信纸大小不一,规格不齐,她全部处理成标准16开,过小的一页页用纸拼接,过大的折进对齐。还特意做了封皮,简易红蓝套色的油印封皮上,有“坚决做左派,向党交真心”几个字。

    通信目的明确,是“处对象”。仅从称呼看,前四个月为“某某同志”,从第17封信开始,去掉了同志,改称“某某”,到第九个月,改为单字“某”,直到最末几封,终于到了“亲爱的”阶段,算得上循序渐进,稳步发展。

    他俩只在军人回国探亲时见过一面,但经常互赠照片,只是双方对照片的评价,从来都只是“像”或者“不像”,从不见今天流行的“美”、“帅”这类字眼。

    涉及感情的话极少极含蓄,80%以上的篇幅用来汇报工作,对政治运动的表态,相互鼓励为社会主义建设献出青春等。

    最大胆的表白,原文照录:“我是属于你的,我除了忠于祖国,终于党和革命事业,也一定忠于你。”绝对干净,绝对纯洁,肉麻、暧昧点的词儿都没有一个。

    其实那就是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遣词造句、人际交流用语的常态,无半点虚伪造作。

    翻阅这些文字时,我能真切感受那一刻,23岁女孩背着人,展读陌生军人远方来信的情状。当时她绝不会想到,她所抚摩捧读过的、又一页页细心展平装订成册的岁月和心情,会穿越时空,恰好落到我的手里。

    我仿佛已经那样地了解他俩,写信人与收信人,男女主人公,可除此,我对他们又一无所知,信,是我的一位读者从地摊上购得的。

    他们后来结婚了吗?幸福吗?白头偕老了吗?我和你一样,只能靠想象来弥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写了1872封信,他回了我一封一辈子的情书
写一封情书
给你的原因
军嫂与丈夫分居19年收1200封信。你收过或写过情书吗?
第四封信·痴昧的情书写给自己
林肯的情书-情书-知音网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