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聪明人与“笨功夫”
王永清
钱钟书说:“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记得上初中时学过一篇文章叫《伤仲永》,仲永年5岁,未尝识书具,便能“指物作诗,立就”,且“文理皆有可观者”。但后来整日“环谒于邑人,不便学。”最终浪费了天资,“泯然众人”。
如果能“一生磨一剑”,何惧宝剑不锋利?台上三分钟的光鲜,是台下十年功的辛苦。一个愿意下笨功夫的人,才是真正聪明的人,最终必然是个成功的人。
曾国藩小时候天资不算聪慧。某天夜里,他对一篇文章反复朗读多遍,还是背不下来,可是他依旧苦读,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势头。碰巧,有个贼老早就潜入了曾家,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曾国藩去睡觉。贼人实在忍不住了,跳出来大声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我听你念了三遍就能背的文章,你背了这么久还背不出来吗?”说完,当着曾国藩的面,流畅地将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这个贼是很聪明,至少其天赋要比曾国藩高许多,但是他却荒废了天赋,沦落为“梁上君子”。而曾国藩刻苦治学,奋发图强,通过后天的不懈努力,终于成为封建社会中罕有的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奇才。
真正有所作为的人,都是要靠时间去慢慢“熬”的。读书如此,著书亦然。每一部经典的背后,无不凝聚着下“笨功夫”流下的汗水。
左思写《三都赋》,“磨”了十年,“文成,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司马迁毕其一生,写成一部“史家之绝唱”;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该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
而今,作家大多高产,不知疲倦地写完一本以后马上写第二本,可质量就不好说了,应时、跟风、粗制滥造的太多。再比如,这几年宫廷剧泛滥成灾,一打开电视,“宫斗”成风群芳乱舞。戏说无底线,剧情拖沓、穿帮不断,无精巧雅致,浑然天成之感。
好的艺术作品,都是需要花时间反复修改,精心打磨,才能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那种靠偷工减料,投机取巧,速成的东西,大多是次品、赝品、废品,出世快湮没更快。
胡适有这么一句名言: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聪明人与笨功夫
向光凭栏:学做下笨功夫的聪明人
曾国藩:聪明的人,都在下笨功夫;愚蠢的人,都在找捷径!
真正的聪明人都在暗下笨功夫
真正聪明的人,都在下笨功夫!(深度)
曾国藩:真正的聪明人,都是下的笨功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