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唯愿世人寿而康
即使卧病在床,大师依然坚持为求诊的病人把脉问药,指点“弟子”开出药方。
李振华在义诊中。(资料图片)
“中医是仁人之术,医生是特殊职业,不能以赚钱为目的。 我做医生什么都不图,只图求善。做到这一点,就算什么都没得到,这一辈子也不亏。”身为一代国医大师,这就是李振华最质朴最动人的追求。 “中医是打开中华文化宝库的钥匙”,一辈子从医从教,李振华早已把振兴中医事业视为自己的毕生使命,中医的传承与发扬光大,是他无时无刻不念兹在兹的命题。

本报记者 石大东 邢 进 汪 辉 文 白 韬 图

深秋时节,露重霜冷。

怀着一颗崇敬的心,我们走进慕名已久的国医大师李振华家中。

此前,对他的所有印象,全部来自纸面,然而,即便仅仅是在字里行间,其所透露出的大医风范,也足以让人折服——

他是全国首届、河南首位国医大师,也是目前河南唯一的一位。

在全国范围内,有14个省(市)还没有国医大师。

他是医学界公认的脾胃病国医圣手,他的科研成果和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脾胃学说。

那是90年人生智慧的结晶,更是72年医者仁心的历练。

······ ······

而与李老的短暂交谈,更让我们如沐春风,获益匪浅。

他的话语所传递的,是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学术思想,是一种悲天悯人、拯救苍生的大医情怀。

他的医道所秉承的,是天、地、人合一的中医理论和养生学说,更是一种和谐的世界观和为人处世的哲学思辨。

古人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而李老则用一生去实践着这句名言。

苍生大医 令人高山仰止

深秋的一个上午,我们敲开了李老的家门。

走进他的卧房兼办公室,一名30岁左右的年轻人正在李老的口授下开药方。

由于腰椎不好,李老已经卧床两年多,但是90岁高龄的他仍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每天卧床为慕名登门求医的患者把脉问诊。

而这个湖南口音、正在写药方的年轻人,曾是李老的患者,因胃病多年不愈,在报纸上看到李老的报道之后,不远千里从湖南赶来求医。李老不仅为他治好了病,还治好了他家人的病,这名张姓患者从此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舍弃了当地的生意,一定要跟着李老学习中医。

像这样由于看病而与李老结缘的“弟子”还不少,念及他们真心热爱中医,李老都慷慨赐教。

不过,李振华国医大师工作室秘书李富成说,这些不能算作李老真正的弟子,只有行过中医拜师仪式的,才算被正式收入门下。

在与李老交谈的两个多小时里,不断有患者前来求医把脉,不断有河南中医学院的年轻学子登门求教。

他不但要给慕名而来的患者看病问诊,还要带教学生,整理出版学术论著。

这位早已离休的老人的日常忙碌,令我们这些在工作岗位上的人都感到惭愧。

济危扶病 走上岐黄之路

李老的从医经历,是一个长长的传奇故事。

李老出身中医世家,1924年出生在洛阳市洛宁县王范镇,闻着自家诊所“广济堂”的药香长大,和着捣药声读书。

父亲李景唐是豫西名医,不但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洛宁县志》颇多记载。

子承父业是中国传统家庭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真正引领李振华走上中医之路的,却是豫西一场惨绝人寰的瘟疫。

1942年夏天,洛宁霍乱肆虐,四野有新坟,村村有哭声。

李景唐虽然竭尽全力治病救人,十里八乡的患者仍然络绎不绝向“广济堂”内汇集。

有一天,李景唐把正念中学的李振华叫到身边说:“孩子,趁着我身体好,你就跟我学医吧,学医可以治病救人。”

这时,李振华还不足18岁,多少年后他记忆里的这一天还无比清晰。他清楚地记得,自己一共上了14年的学,10年私塾,4年中学,高中还没有毕业,自此,就纵身投入了中医的“汪洋大海”,如鱼得水般在浩如烟海的历代中医典籍中遨游。

背诵汤头歌诀,明辨药性之别,领悟诸方之妙,起早贪黑,冷暖自知。

侍诊、试诊、试方,虽然由父亲授业,但是中医学徒该经历的阶段,李振华一个也没有缺。

1949年,李景唐病逝,跟随父亲晨昏不辍、苦学7年的李振华开始子承父业、坐堂行医。他背着药箱徒步山路出诊,骑着毛驴为急症病人送药,凭着一颗医者仁心,这个年轻的“先生”很快就赢得了患者的认可,在洛宁站稳了脚跟。

1950年全省中医统考,他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获得中医师资格。

1953年,洛宁县人民医院成立,李振华成为唯一的中医医师。

妙手回春 神医声名远播

如果一直在洛宁县,李振华的人生道路一定会与现在不同。

但是冥冥中似乎有一只命运的大手,不断推动他去完成苍生大医的使命。

1954年,他被选派到洛阳地区中医师进修班学习,第一次接触到了系统的医学知识。幼承庭训,天资聪颖,易感易知的李振华像海绵吸水一样如饥似渴地勤学苦读,很快从众学员中脱颖而出。

由于学习经验交流会上关于脾胃生理病理和用药经验的出色发言,他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赞赏。

两年后,他留下来成为专职教师。

1956年冬天,洛阳一带突发流行性脑膜炎,伊川县没几天就有70多人死亡。李振华带队赶到伊川,对症下药,疫情很快便被控制,河南省卫生部门在全省推广了他的经验。

由于在疫情防治中的突出表现,李振华在全省医疗界“一鸣惊人”,不久便被调到河南省卫生厅中医处工作。

河南省中医学院院长了解到他的才干,又以对调的方式“换来了”李振华这个“宝贝”。

1970年,许昌地区禹县乙型脑炎流行,短短几天,就有32人被夺去了生命。危急关头,李振华主动请缨奔赴疫区。他察病情,梳病理,很快便拿出了医治方案。

一个昏迷了三天三夜的19岁青年,服药后3天清醒,5天进食,7天便可以搀扶行走。

在疫区的3个月里,李振华接诊132例,将死亡率迅速从40%降到了7.23%,治愈率高达92.7%。

经此一役,李振华声名鹊起,各种诱惑也开始接踵而来,但他依旧坚守岗位,坚守在三尺讲台。

此后,他历任河南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省中医学院副院长、省中医学院院长等职,成为声名远播、妙手回春的中医药专家、终身教授。

2009年6月1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次评出30位“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成为河南唯一的当选者。

五字箴言 练就国医圣手

作为一名医生,精湛的医术是立身之本。而勤、恒、博、精、悟,是李振华练就精湛医术的“五字箴言”。

在父亲7年言传身教的基础上,他向能者虚心求教,勤奋学习;他在民间收集单方,钻研琢磨,组合成效验方……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成就了自己独特的医道。

他长于热性传染病,通于内科杂病,精于脾胃诸病,强调辨证施治,方有别,医无界,不见病人,绝不凭空下方,被患者们称为“小神仙”,被中医学界称为脾胃病大国手。

上世纪50年代,洛阳地区一位32岁的女病人不幸患上流脑,高烧昏迷抽搐,这是典型的外感热病症状,看起来完全可以使用阿司匹林和中药温辛解表药的治法,但是李振华却坚持冒雪去见病人,在仔细察看病情之后,改用清热解毒、熄风透窍之银翘散、白虎汤等,第二天病人的病情便大有好转。

2007年3月,著名戏曲家、现代豫剧《朝阳沟》的作者杨兰春因患脑栓塞住院,几天后汤水不进,医院确认没有继续治疗的价值。

李振华接诊后,针对他的病情先从调理脾胃着手,增加饮食,恢复体力,使其病情很快好转。

2009年6月2日杨兰春去世,他的家人说,是李振华让他又多活了2年零3个月。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脾胃病成多发病,李振华又开始潜心钻研脾胃病的诊治。

他提出,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脾虚是气虚,甚则阳虚,脾无阴虚而胃有阴虚;治脾胃必须紧密联系肝;治脾兼治胃,治胃亦必兼治脾,脾胃病不可单治一方。

基于这种病机理念,他坚持因虚治实、因实治虚、虚实交错和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治疗原则。

温阳扶正法是他临床常用的基本治疗方法,他研制的香砂温中汤和沙参养胃汤,有效率达98.7%,治愈率达32%。

在对他治疗的近千例患者的回访中发现,凡坚持服药者没有一例转为胃癌,这一奇迹打破了国外一致认为脾胃病是“癌前病变”、“胃黏膜不可逆转修复”的论点。他所承担的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临床及实验研究”,不仅通过了国家验收,而且被认为是一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21世纪以来,他又承担了国家“十一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李振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评估”,临床有效率为98%,治愈率为74%。

仁善之心 成就大医精诚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写道:“人命至重,有贵千方。一方济之,德愈至此。 ”

自古以来,医者便十分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在救死扶伤的实践中,把“大医精诚”奉为圭臬,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留下诸多佳话,世世代代散发着高贵人性的光辉。

可以说,要成就一代大医,比精湛的医术更为重要的,是高尚的医德。

“只有仁善待人,才能济世活人”,在李振华的记忆中,这是父亲李景唐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李景唐行医几十年,仁善之名,传扬豫西。洛宁当地有一位富商,早年间与李景唐有些过节,得病之后不好意思上门求医,眼看撑不下去了才托人来请。李景唐二话不说,登门治好了这位富商的病。

这种家风和教导,成就了李振华的“仁心仁术”。

如今耄耋之年的他虽然卧床,每天却还要给登门殷切求医的患者看病,但是他只开药方,从不收病人的钱物。

在李老眼中,没有高官、没有富商,没有远近,没有亲疏,只有病人,无论省市领导还是平头百姓,他都一视同仁。

很多年前,在他没有退休的时候,按照政府规定,他的挂号费应该是11.5元,但是他生怕那些农村来的患者负担不起,私下里把挂号费降到了4元。

从医72年来,他已经记不清楚给多少病人义诊,给多少病人会诊。

有一次,他从浙江出差回郑州,火车上有人知道他是著名中医专家,一传十,十传百,相邻车厢的旅客都跑过来让他看病。

李老不厌其烦地给大家望闻问切,一直到郑州火车到站。

2009年教师节,河南省中医学院奖励李振华10万元,他当即转赠给了学院刚刚成立的贫困生基金会。在他心里,总惦记着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2012年春节前夕,李老因腰椎病住进了医院,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救治了5位危重病人。

“中医是仁人之术,医生是特殊职业,不能以赚钱为目的。我做医生什么都不图,只图求善。做到这一点,就算什么都没得到,这一辈子也不亏。”身为一代国医大师,这就是李振华最质朴最动人的追求。

殚精竭虑 传承中医事业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李振华在三尺讲台上,已经站了半个多世纪,他的学生遍布大江南北,海内海外,这些学生,都是他的骄傲,提起他们,李老总是一脸满足。

就算是已经退休,就算是常年卧床,李老也仍然带着10余名徒弟,坚持在家中给他们上课。

与此同时,他还不断整理自己的毕生所学,笔耕不辍,近几年来,他在省以上报纸杂志发表学术文章1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本。

这些,都是传承中医事业的宝贵财富。

如此呕心沥血、如此殚精竭虑,源于李振华对中医的无比挚爱。

“中医是打开中华文化宝库的钥匙”,一辈子从医从教,李振华早已把振兴中医事业视为自己的毕生使命,中医的传承与发扬光大,是他无时无刻不念兹在兹的命题。

李振华告诉我们,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省还有4万多名中医,“文革”以后只剩9000多人了,中医事业后继乏人,这让他寝食难安。

1981年他就此上书河南省委,很快得到了重视,第二年河南就新增了400名中医学子。

1990年,李振华参加七届全国人大会议时,发现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中西医按比例发展”的字句,他认为这句话应当改为“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于是建议提案修改,果然被采纳了。

2009年被评为国医大师那一刻,李振华无比振奋,“为什么叫国医大师,不叫中医大师,因为中医被提升到了国家医学,国粹的高度!”这让他看到了中医的希望。

如今,李振华家是五代中医世家,家中有近20人从医,但是他深知,中医瑰宝不属于家族,而是民族的,是国家的。

因此,他毕其一生所学,毕其一生积累,毫无保留地给他的学生们传授着他的“独门绝活”。

“慈祥如父,授道如神,无私如天”,这是“河南省名中医”、李老的高徒郭淑云教授对自己恩师的评价。而这也能代表所有追随李老的学生的心声,据说,当年每逢他上课,教室里总是人满为患,坐不下、站不下,学生们就站在窗外听课。

李老的授课,纵横捭阖、博古贯今,精思明辨、趣味百生,更重要的是可以学到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治疗妇女功能性子宫出血,益气健脾止血方药加用米醋,每每不出6服即可止血。

类似的神来之方,往往让学生叹为观止。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然已是九旬老人,但李振华仍然对振兴中医事业踌躇满志,他说,在有生之年要多带些徒弟、多看些病人、多写些著作。

这就是国医大师李振华的人生境界,他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医事业。

这一生,他与中医早已无分彼此,血肉交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医家名方|国医大师李振华治疗胃痛经验
追忆国医大师李振华: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济世活人 诲人不倦——记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
国医大师、中医脾胃专家李振华减肥经验方
国医大师李振华养生之道:养生不必刻意 保养元气至要
国医大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