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爱是家庭教育的基调
央视《文明之旅》昨晚播出 于丹再论“家教的学问”
爱是家庭教育的基调

本报记者 左丽慧 秦华 杨丽萍

时下,家庭教育是大家十分关注的一个话题,我们该如何看待物质条件与家教的关系?钢琴班、书法班、绘画班,名目纷繁的兴趣教育对于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何为“挫折教育”?我们该如何理性对待孩子遇到的挫折?仁孝传千古,家风抵万金,良好的家教究竟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昨日,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于丹再次做客央视《文明之旅》,为观众讲解“家教的学问”。

家教门风和学历财富不一定成正比

●在古代女人眼里,家门的门风就是一辈子的信念

●勤俭持家,来年富贵莫忘贫,这是慈母训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承担了一定的角色,那么家教的好坏,跟施教者本人的学历、学识、财富等有绝对的关系吗?

“这个是不直接成正比的。人性往往有一种弱点,越是贫瘠的时候,大家越能相互温暖;越是富贵的人,越是警惕周围人惦记他的财产。”于丹举例说,“中国历史上关于寒门出孝子这样的故事特别多,宋代著名的寇准,当年也是贫寒之极,他的妈妈资助他念书,十分辛苦。寇准高中进士时,她就去世了,逝前她把一样东西交给了老家人,说寇准以后有什么过错,再把这东西给他。母亲去世多年以后,寇准官至宰相,他觉得终于可以风光风光了,刚开始要摆排场,老家人把他母亲留下的东西拿出来了,打开一看,是《寒窗课子图》,是他妈妈画的当年在寒风里,母子饥寒交迫的场景。当时他妈妈跟他讲,勤俭持家,来年富贵莫忘贫,这是慈母训。”

“在古代女人眼里,家门的门风就是一辈子的信念。相夫教子,传承子孙,当好人,这就是‘妈’所承担的责任。”于丹说,其实这种故事,在生活里经常会遇见,往往是手里头东西不多的人,会想着和大家去分享,而一个真正家财万贯的人,则会十分吝啬。这两种人谁更富有呢?为什么贫寒人家反而厚道呢?在于丹看来,这是因为厚道已成为一种本能。

为了让观众更便于理解,于丹现场分享了一个小故事。有一户走向没落的家庭,搬到了一个混杂着很多贫民的地方。这个家庭的妈妈就告诉女儿,到了这以后要防备遭到穷人的算计。结果他们刚住进去就停电了,听见外面敲门,这位妈妈特别警惕,告诉女儿说你问问是谁,别随便开门,听到是邻居家的小女孩,这位小姑娘稍微放下点戒备,把门开了条缝儿,邻居家的小女孩怯生生地问她:“我妈妈让我来问问你,你们家有蜡烛吗?”这个孩子本能地想:我妈妈说对了,我们刚搬进来就找我们要东西。她特别冷漠地说没有,正要关门的时候,邻居家的小女孩从身后拿出一支蜡烛来,“我妈妈说你们刚搬来,一定没有蜡烛,我就是来给你送蜡烛的。”

“所以家教和门风,和学历、城乡、财富都不见得是成正比。”于丹说,金圣叹写的33个“不亦快哉”,写的都是贫寒的日子,但是他看一切都有意思:“啪”切开西瓜,碧绿的西瓜皮,红沙瓤炸开,不亦快哉;看外面,刚才还在读书,下雪了,一伸手,接到鹅毛大的雪花,不亦快哉;看人放风筝,忽然风筝线断了,像个小孩儿一样恶作剧,不亦快哉。最有意思的七个字,叫“还债毕,不亦快哉”。

于丹说:“一个人有了这样的心情,那就是孔子说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不能让孩子在“强迫班”里端饭碗

●兴趣班是拿一种兴趣来开发自己的

●琴棋书画不是用来考级的,懂艺术,其实是为了过得活色生香

奥数、舞蹈、钢琴等形形色色的兴趣班是当下很多孩子课余生活的主要内容,父母给孩子报兴趣班屡见不鲜。那么兴趣班和家庭教育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兴趣班是不是家庭教育的必要补充?

“一个人出生以后,唯一确定的事就是肯定得死,那从生到死之间不确定性越多,生活质量越高。兴趣班其实是为了提供‘不确定性’,就是看看自己在音乐、舞蹈、绘画等方面有才能吗,到底更喜欢什么?兴趣班是拿一种兴趣来开发自己的。”于丹说,兴趣班不是让孩子一头扎在上面,以此为毕生饭碗的,“不能让那么小的孩子在‘强迫班’里端饭碗。”

于丹以自己的女儿为例,阐释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真谛。于丹的女儿一天有无数事要完成,天天上课外班,但她依然非常高兴,因为她每周一到周四下午是足球集训,她对足球痴迷到在家吃饭时脚底下都要踩着球,连走路都是“带球过人”式,永远都在铲球、防守。

“女儿也弹钢琴,考到五级了,她也画画,语文、数学也学得不少,但是她喜欢踢足球,我为什么不让她踢呢?她踢球高兴,每天疯跑回来还能弹琴,一静一动正好平衡。看见我女儿上到小学高年级,那么些功课之下她现在还每天笑逐颜开,没心没肺,我觉得这就行了。”于丹认为,小孩子可以不闲着,可以填得很满,但前提是按他的兴趣,“这样他会觉得我有尊严、有能力实现我的诺言,那我学习也一定棒棒的。”

现代城市中很多孩子报兴趣班,而古代没有钢琴、没有溜冰、没有舞蹈的时候,家庭教育中的“兴趣”是靠什么培养的?于丹提出,古人的“六艺”,也是一种兴趣培养。“诗书礼乐,那个时候男孩子要学射箭、骑马、驾车,还要学算术。那个时候没有钢琴,但有中国的古琴。中国原来的教养叫作‘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士无故不撤琴瑟’,书跟琴是一定要有的,音乐能够陶冶性情,读书才能‘知礼’。”

于丹表示,过去古人学琴与今天又有所不同。古人弹琴不是为了考级,甚至不是为了演奏。“有句话叫作‘琴到无人听是功’,琴是弹给自己的。”正如“高山流水觅知音”,人学琴棋书画其实都是为了去世上结缘的,“琴棋书画不是用来考级的,人会一种艺术,其实是为了让这个人过得活色生香。”

爱是家教门风里最重要的传承

●孩子出去不受委屈,在家就得受委屈

●爱也是家教门风里最重要的传承

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孩子不能面对自己的错误,不能承担相应的后果,而去选择一种极端的方式。有的孩子甚至考试没考好就跳楼,那么何为挫折教育?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对待孩子受到的挫折?良好的家教究竟能为孩子们带来什么?

于丹认为,这种极端事件的根一定要追溯到家庭教育,“发生这种极端事件,为人父母者非常痛心。一个家养大一个孩子哪那么容易!每个爸妈都会记得孩子刚出生的第一面是什么样子,那丑陋的小样子就是父母心目中的天使,从那么小的婴儿一点点拉扯大,所有瞬间都在父母的心里。那些一赌气跳楼的孩子,你想过爸妈的心情吗?你知道那种呵护是一种什么心情吗?”于丹动情地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有件事她一直印象深刻,“我女儿两岁的时候,我掏了一小勺蟹黄追着喂女儿吃,我妈妈就掏了一大勺蟹黄在我身后追着喂我,她说你别光喂小东西啊,你自己也吃一口啊,无论我长到多大,在妈妈眼里还是等着她喂的孩子。那种轻易去轻生的孩子,真应该回头去想想这一切。”

然而,父母对这种极端事件也负有责任,在于丹看来,“这个责任就是你为什么不让孩子知道养育的这种辛劳呢?”于丹认为,一个孩子选择极端行为是一种担当精神的缺失,“担当精神培养是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完成的,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担当至关重要。”

于丹举例说,山东曾经有一所大学,大学生浪费粮食太多了,保洁员们就一起吃剩饭,这件事上了《新闻联播》,有人问她,你怎么看待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学生也浪费粮食的?她就说,你问问他们在家奶奶是怎么给盛饭的,多少孩子放学后一回到家,奶奶就赶紧把汤端上去,孩子说吃不了,奶奶就会说你多吃,吃多少算多少,吃剩下的奶奶给你“打扫”,想想我们有多少孩子是这样带大的。“孩子吃得过剩,过剩之余又欠缺了,欠缺的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规矩和承诺,他也不知道该要多少。一个在食堂浪费的人,你怎么敢担保他到一个职业岗位上,在能够逾权的时候,他不要得更多呢?”于丹说,做家长的,与其看到孩子收拾不起自己而焦虑痛悔,不如在他能收拾的时候教会他如何收拾,一个小小的生命,从离开母体,就要学会去独立担当。

怎么进行挫折教育?这是当下家长们都关注的一个话题。对此,于丹认为:“孩子出去不受委屈,在家就得受委屈。在家能受委屈的孩子出门不受委屈。别舍不得孩子受委屈。”

“对于挫折,就看你怎么想,凡事都只有一个第一,你不能说总想当第一,谁能永远当第一啊?你得让孩子有个平常心,逼孩子去争第一,他最后会没有退路的。”于丹语重心长地说,很多走极端的孩子就是因为没有退路了,游戏OVER了可以重来,但生命不能重来,孩子一OVER,整个家也OVER了。

于丹还特别强调了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爱也是家教门风里最重要的传承,不见得对孩子严厉就叫管孩子了,其实爱与规矩不冲突。”

于丹讲述了一个她见过的真事,一个学校教育小孩说今天是三八妇女节,要给妈妈沏碗糖水,第一个孩子送上糖水,妈妈很高兴地喝了,并亲孩子一口,孩子高高兴兴的;第二个妈妈看也不看糖水,说少来这一套,给我多考几个一百分比什么都管用,孩子委屈极了;第三个妈妈说傻丫头你放多少糖啊,齁死我了,孩子哇地哭了。“每个妈妈对糖水的反应不同,浓浓的糖水其实是浓浓的爱,我觉得真的没必要那么计较细节。爱是一种交流,给出帮助,收获感恩,爱的循环滋养全家人,每个人都在给,每个人都在得,这才是一个家。”

“为什么成人的世界很冷漠,很多人不仅仅失去给别人善意和爱的能力,甚至失去接受爱和善意的能力,包括对孩子。为什么现在有很多拜金的人?其实这是可怜的一批人,他们在世界上感受不到爱,不能给予也不能接受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金钱和权力上,很多唯利是图的人,或者唯权是谋的人,是丧失爱的能力的人。”于丹认为,爱是公民最好的教育,爱是一个家庭教育的基调。

于丹问答:

观众:孩子有自己的思维逻辑,用什么样的方法给孩子讲道理,他们才能听得懂、听进去呢?(注:俄罗斯观众)

于丹:说到家教,俄罗斯这个民族是一个有尊严、典雅的民族,让我内心充满敬意。他们的传承特别好。我刚刚去了莫斯科,在胜利广场参观二战博物馆之前,看见这么冷的天居然有三四对新人。俄罗斯朋友跟我讲,俄罗斯的新人结婚要办三天婚礼,第一天要去胜利广场、新圣女公墓这些地标性的地方,向那些先烈和值得尊敬的先贤送上他们的敬意;第二天,要去大自然,去郊外接地气;到第三天才是摆婚宴。我想,第一天是接续人文的历史,第二天是亲近自然,第三天是归于伦理。有历史,有自然,有伦理,这才是一个新人要成家的时候找得到的坐标。

所以,说到怎么影响孩子,我觉得俄罗斯人做得真好,他们的婚礼给中国那些忙着准备高大上婚礼的土豪,建立了一个特别好的坐标。看到新人去新圣女公墓,我们觉得不能理解,但俄罗斯人觉得这样才能知道感恩,才能够记得你的小家是多少个大家为你牺牲了以后才得来的。我觉得这就是一个传承。

观众:我是缅甸的一名汉语教师,我发现不仅在中国,在缅甸也一样,父母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很多学生白天在学校里学习,下午一下课就要到汉语学校里来学汉语,有的是七八岁就来,他们连母语的语言规律都还没有学好,直接学中文、英文,孩子怎么把这些压力减掉呢?

于丹:这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不输在起跑线”不是跟别人去抢先拔尖的那个“心”,而是能承诺自己的底线。我孩子期末考试的时候老是给我讲,妈妈你希望我考多少分,我说没有期待,你尽力考吧,差不多就行了。她说,那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怎么也得说出一个分数来啊,逼得我想了半天,我说三门课考270吧,然后我女儿特愤怒:这么低,就跟没说一样!她特生气地走了,后来我就想,我跟她说270,她肯定能过270,但是我跟她说295,那她压力不就大了,我就给她说个270吧,万一她考个295回来呢,那大家不就挺高兴吗。

一个人能保了底,比一个人能拔尖重要得多。因为当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不是所有人都要去掐尖,但是每个人必须保底,保底是一个人的雪中送炭,掐尖才是世界的锦上添花。没有花人死不了,但是没有炭的话,人就冻坏了。

观众:通过一些综艺节目我们看到,一些明星更倾向于把子女送入贵族学校,这是农村的孩子享受不到的,如何看待物质条件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于丹:物质是一个基础条件,但物质是“有底线没上限”的。

不见得贵族学校就能培养出来真贵族。什么叫贵气?古语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什么寒门出孝子?因为有很多寒门学子知道,他没有亲爹可拼,也没有干爹可拼,他只能拼自己,只有苦苦地念书,回头来孝敬爹妈,他没有其他的社会资源可以调动,这种孩子往往还就出息了。

现在很多孩子在互相攀比,你爸开什么车,我爸开什么车,都这么比的话,人是居安没法思危的,人只有居危才能思进的,你看看有几个锦衣玉食的孩子还想着自个儿冲?有爹可拼他们干吗拼自个儿呢?所以,别那么相信贵族学校。那些物质条件好的孩子个个衣着光鲜,但那股心气不见得比寒门孩子强。

当然,也有些富商为了让孩子出息,不给孩子太多钱,让孩子去吃苦,这才是明智的富商。别让自己辛苦创下的基业,最终毁了孩子的前程,那不是白辛苦吗?

所以每个人都要守住自己的当下,我想不一定是起跑线上你要给他多少知识。咱现在哪知道起跑线在哪儿,从原来选小学,后来退到选幼儿园,再后来是零到三岁教育,现在“起跑线”都变成胎教了,再这么下去咱们还找得着起跑线吗?我劝大家不必那么紧张兮兮。其实真正不输在起跑线上的,还是家教门风,这个家可以穷,但是有尊严,这个家可以文化水平不高,但是明辨是非,一个人看得起自己,这个人才有尊严,我们不去跟富人比,才能让自己的孩子长成顶天立地真正成才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于丹:父母最应该教会孩子这三点
于丹说教子经:家长必须教会孩子的几件事
于丹讲授“家教的学问”(图)
于丹 家教与门风
真实案例告诉你:不懂感恩的孩子,成人后比狼更可怕!
【讲座预告】于丹:家教与门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