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又闻机杼声
在线荐稿记者博客联系记者
□文/图付海厚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北朝民歌《木兰辞》所描述的场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的农村司空见惯。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他们从头到脚的穿着,几乎所有布料都是各家女人用勤劳的双手在织布机上一梭一梭织出来的。
男耕女织,是传承数千年的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手工纺织更是一个农家女人必须掌握的基本生活技能。然而,流水般的时光,淘去了很多东西。高效率的现代化纺织技术,几乎淘汰了纯手工纺织技艺,如同许多农耕时代的传统耕作技艺的命运一样,手工纺织已淡出人们的视线,那农家堂屋里传出的有节奏的机杼声,也早已成为从乡间走出的农家子弟的童年记忆。
“扎花描云不算巧,纺花织布才算巧。”在南阳市卧龙区青华镇三李营村,至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闲来就织几块土布送给村里出嫁的姑娘或亲戚朋友的吕桂平老人说,“手工棉布夏天吸汗、不粘身,冬天保暖、软和。”
年逾七旬的吕桂平老人,是目前三李营村方圆几十里织土布的佼佼者。她织的布平整细腻,“没有跳蚤边儿”(即布面上看不出线头疙瘩),且花样不断翻新,被附近“织女”争相效仿。
“昔孟母,择邻居,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反映了手工纺织很久以前就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历经千百年的演变和改进,目前人们见到的手工织布机构造看似简单,但机身、踏板、座板、机杼、线轴、卷布轴、梭子等十几个部件,又使它工作原理颇为复杂。织布的人得手脚灵活,配合默契。吕桂平老人介绍说,织布人坐在织机座板上,两只脚分别放在两个踏板上,一上一下地交替运动,让两面缯来带动两排错开的经线的上下交错;每交错一次,织布人将梭子从左至后或从右到左抛出,梭子吐出的纬线就夹在了两排经线之间。如此反复,布匹就在“唧唧复唧唧”中,一寸寸地织出来了。
吕桂平老人说,目前她家中的织布机至少有上百年了,伴随她从童年一路走来,承载着她太多的人生记忆。
老人幼年想学织布时,母亲担心她体力不够,她就常在母亲织布时,殷勤地干点零碎活儿,并留心搓花捻、纺花、拐线、浆线等环节要领。瞅准织机空闲的当儿,她会踩着凳子爬上比她还高的织布机座位,踏起脚板,依葫芦画瓢“哐当哐当”一番。有一天深夜,她趁母亲上床后,点上煤油灯,偷偷织起布来。她不知道什么时候趴在织布机上睡着了,就连大人何时把她抱下来也一无所知。
织布看似简单,但无师难自通。那时她织的布粗糙不平展,被大人们戏称“只能作尿布”。母亲见她学艺心切,便在她13岁时手把手调教,从搓棉花捻子、纺线到染、洗、浆、蒸、棒、接线、上机等30多道工序一一传授。她说:“我小的时候,所有的女孩都得学织布,可并不是每个女孩都能织出一手好布。”
织布的季节也大有讲究,多在天暖花开的春季或天高云淡的秋季,目的是便于晾晒漂洗过的彩线。风和日丽的日子,是最宜于织补晾晒的时候,既有利于把线快速晾干,也免得线上过多飘洒尘土。院子里、空场上,一挂挂染好的彩线迎风舒展开来,五颜六色,像一道道彩练,构成靓丽的风景线。
观看吕桂平老人织布,如欣赏艺术大师弹奏古琴,节奏明快,韵律和畅。坐在织布机前的她,无论是坐姿还是神情,舒张有致,韵致优雅,如痴如醉……唧唧复唧唧。
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就是在这样的机杼韵律声中,不少人家还织走了困苦,织来了幸福。“织布不仅是体力活,还是繁琐的手工细活,没耐心的人织不出好布。”老人笑着说,那个年代,待字闺中的姑娘若能织得一手好布,会在媒婆口中博得心灵手巧的好名声,觅得如意郎君。
随着机织布的普及,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已鲜有女孩愿意学手工繁琐又赚不到钱的女红,手工织布这门传统技艺也走到了行将远去的边缘。1967年嫁人后的吕桂平,忙于生计和照料孩子,当年陪嫁的织布机也被尘封了41年,直到2008年才又重见天日。
再次坐到织机上,一切都来得那么自然,仿佛又重回童年时光。不同的是,此时已不再单单是为了生活。“我织的布除了卖,不少都送了人,收到礼物的那些人都很喜欢。”老人说起来,满是自豪。
在吕桂平的影响下,丈夫杨荣甫也一度成了“织男”,织布的所有环节他都悉心学习,甚至在他71岁离世的当天,还为吕桂平缠好了一大盘线。在她的带动下,村里6个与她年纪相仿的老人,搜集来5台织机,统一安放在她家院子里,每天忙完家务,都会到她这里伴着说笑声“哐当”一阵子。
如今,她们织出的七彩棉布,已经成了街坊四邻姑娘嫁人时令人艳羡的陪嫁品。吕桂平老人家的院子也成了村里别有情趣的娱乐场,时不时飞出欢笑声。村里一些三四十岁的媳妇也开始登门拜师学艺,就连附近一些村子的妇女也悄悄干起了这一行。
机杼声声,催人上进。村里的麻将摊撤得没剩几个了,妇女们三三两两聚到有织机、会织布的人家里,聊着家常织几尺布,精神生活充实多了。
然而,纯手工织的棉布虽好,却卖不上价钱。“织几天布,比不上替别人薅一天花生的工钱。”吕桂平说,“一个床单卖不了一百元”。而要织出一个成品床单,熟手也要花费一天半。还不算灌筑、过胶等前期工序耗费的五六天时间。“若是出门务工,每天每人咋不都得挣个百十块?”
不过,“只要有人愿意来找我学,我就会教。把老祖宗的手艺传下去。”
望着陪伴她几十年的老织机,吕桂平显得无奈:“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挣一点是一点。该消失的东西,早晚都会消失……”???8
上一篇  下一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渐渐远去的老物件—传统手工织布机
起死回生的唧唧复唧唧
《娘的机杼声》牛兰学
负责刷浆的工人正趴在地上整理刚刷过浆的麻线。
渐去的手工“牵机”“纺线”技艺
关于织布的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