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暖手炉
伊羽雪
我收藏了一个暖手炉,暖手炉是古人冬天放在袖口暖手用的。小巧,像个小蛐蛐罐,我得闲时常常拿出来赏玩。
朋友带来一位收藏行家,一见这手炉便道:“宝贝哦!”赏玩之后,行家要用他最心爱的宋代瓷虎枕交换,我婉拒了。
这个暖手炉,别看物件小,文化内涵丰富着呢。它呈南瓜形,紫铜制作,高4.1厘米,腹径6.2厘米,做工却精细考究,吸引人的还有镂空的炉盖上五碟捧寿与炉身花鸟虫鱼相得益彰的图案。这种古代手炉一般都是由炉身、炉底、炉盖和提梁(提柄)组成,炉底多有平底、凹底、奶足底、荸荠底等,提梁常常设计成弧形柄、花纹柄、花篮柄、折角柄、竹节柄等。手炉型制各式各样,还有圆形、八角形、方形、腰形、花篮形、海棠形等。手炉炉盖和炉身亦多刻有“喜上眉梢”“竹报平安”“福禄寿”等吉祥喜气的图案。别看手炉不显眼,里面放进炭火或尚有余热的灶灰,走到哪儿都可暖手。其艺术设计也自有其妙,细赏颇能悦心。
过去的读书人,冬天在书房里读书,手脚会很冷,以致妨碍书写绘画。官宦人家冬天上衙门办公或出门访友,乘车坐轿也不能烤火取暖,于是,有人设计了一种专门捧在手上取暖却不会烧坏周遭物品的手炉。中唐时期,手炉成为官宦人家的室中用物,北宋年间便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民间普遍使用的取暖器具。当时手炉多为青铜材质,偶有银、铁、瓷等。器型小,可随手提动,比火盆、火炕要方便得多。它小巧玲珑,高和宽度不过几厘米到十几厘米,与精巧的紫砂壶略有类似,盈盈可握,小型的可放在袖口里,故又称“袖炉”,还有“捧炉”“手熏”“火笼”等雅称。
古代手炉由火盆逐渐演变而来。相传隋炀帝沿运河南巡至扬州,时值隆冬时节,江都(今扬州市)县令为接驾,急命扬州民间铜匠精制一小铜炉,内置火炭,呈送隋炀帝取暖,隋炀帝即兴命名为“手炉”。
到明朝中后期,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常用一整块铜料敲打出一把手炉,融雕镂刻镶磨等工艺于一身,汇诗书画印于一器,格调十分高雅,堪称工艺品中的珍品。手炉工艺到清末开始衰落。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江浙一带仍有少量生产。现在手炉已失去了使用价值,但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收藏爱好者的心爱之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杂七杂八|明清小说里出场率颇高的暖宝宝长啥样儿啊
古人的便携式暖炉:状如提篮炉身雕花(图)
雅|天欲雪,手炉可相随
铜手炉
“手捧的温香”:怀捧手炉闻碳香!
文化|你谓何所冬暖?一物袖底藏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