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专题笔谈|EST治疗中Oddi括约肌功能的保护及其意义





EST治疗中Oddi括约肌功能的

保护及其意义


陆新良a,梁廷波b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7,37(8):871-873


摘要

Oddi括约肌结构精巧,精细控制胆汁和胰液的排泄,有效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和细菌逆行感染。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破坏Oddi括约肌完整性,导致括约肌松弛或狭窄,使其部分或者完全失去原有的生理功能。因此,须严格掌握EST适应证,尽可能保留括约肌功能,为病人提供更合理与规范化的治疗策略。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浙江省胰腺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a.消化内科  b.肝胆胰外科,浙江杭州 310009

通信作者:梁廷波,E-mail:liangtingbo@zju.edu.cn


随着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包括胆总管结石、胆胰汇合部异常、胆管肿瘤、胰头肿瘤、壶腹周围癌、乳头旁憩室等在内的诸多胆胰系统疾病,都可能借助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了进行治疗。然而EST的负效应之一是破坏了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的完整性。随着Oddi括约肌功能研究进展,临床医生逐渐意识到Oddi括约肌功能保护的重要性。本文结合笔者经验阐述Oddi括约肌功能及EST对其影响,并就如何保护进行探讨。


1
Oddi括约肌结构和功能

        

Oddi括约肌结构精巧,由胆总管括约肌、胰管括约肌和壶腹括约肌组成。其中胆总管括约肌是位于胆总管末端的环形肌,也是胆总管最强的肌纤维和Oddi括约肌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收缩可以关闭胆总管末端;胰管括约肌常不完整,有时缺如;肝胰壶腹括约肌由十二指肠的环形肌纤维组成[1]。

        尽管Oddi括约肌主要起“阀门”作用,但又不是一个静止的阀门,它具有自主的收缩和舒张节律(3~10次/min),其运动来源于自身的Cajal细胞。Oddi括约肌的长度约4~6 mm,其三部分括约肌相互协调配合,共同调节胆道和胰管压力,精细控制胆汁和胰液的排泄,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胆总管压较十二指肠压高约10~15 mmHg(1 mmHg=0.133kPa),Oddi括约肌基础压又比胆总管或胰管压高约4 mmHg,因此可有效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维护肝胆胰内部的生理环境,防止细菌等逆行感染[1];同时又间接调节胆汁和胰液的分泌和储存。


2
EST对Oddi括约肌功能的影响

        

EST破坏Oddi括约肌的完整性,导致括约肌松弛。既往的经典研究表明,实施EST后胆总管内平均压力立即从 11.2 mmHg降为1.1 mmHg,胰管内平均压力立即从18.0 mmHg降为11.2 mmHg。EST实施1年及2年后胆总管内压及Oddi括约肌的基础压仍维持低位,但EST实施2年后Oddi括约肌的峰值压接近于切开前,提示2年后Oddi括约肌的收缩功能部分恢复。最近的研究也同样表明,EST或采用十二指肠乳头大球囊扩张术(EPLBD)破坏Oddi括约肌的完整性后1周及1年内Oddi括约肌的基础压力远低于EST或EPLBD前[2]。Oddi括约肌功能受到破坏后,致使十二指肠液、食糜反流和细菌逆行定植在胆管内,进而引起胆管炎、胆管结石。这种细菌大部分是革兰阴性菌,其中以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最为多见;Natsui等[3]报道EST术后均可出现胆道细菌定植和感染,术后2年时的发生率为60%,虽然大多数病人经过EST术后发生细菌定植于胆管内,但有症状的胆管炎的临床实际发生率并不高,约1.4%~9.7%。同时长期的随访研究发现,EST后胆管结石复发率为3.2%~22.3%,多在2~5年内复发,且复发的结石多为胆色素性结石。此外,也有一些资料提示引起结石复发危险因素,如胆总管扩张、胆色素结石、乳头切开大小、机械碎石、憩室旁乳头、胆囊存在及胆道积气等。

        EST的另一个远期并发症是Oddi括约肌再狭窄,发生率约0.8%~3.5%[4]。目前认为括约肌切开不充分、切口部位纤维变性、切开时出血造成局部组织缺血,进而影响其纤维化进程,是导致Oddi括约肌再狭窄的原因。Oddi括约肌再狭窄的诊断标准:(1)首次ERCP后症状消失至少数月后再次出现与EST前相同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畏寒发热等症状。(2)同时伴有肝功能的异常。有学者对乳头括约肌狭窄进行分类:Ⅰ型,狭窄局限于十二指肠壁内段。Ⅱ型,狭窄超过十二指肠壁内段延至胆总管下段。针对Ⅰ型狭窄,可行再次EST切开术,针对Ⅱ型狭窄即使再次EST,也需要行胆管扩张。Elmi等[5]对80例行EST的病人进行5年随访,发现13例病人出现Oddi括约肌再狭窄,同时发现Oddi括约肌再狭窄发生率与首次ERCP后出现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呈正相关,而与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Oddi括约肌预切开无关。

        EST是否导致胆管癌风险增加尚存争议。瑞典一项大样本研究表明,肝胆胰疾病病人行EST后2年胆管癌增加率较未行EST的病人增加近3倍,但也有其他研究证实EST并不增加肝胆胰肿瘤的风险,而且,随着随访时间延长,肝胆胰的肿瘤发生率反而下降[4]。从目前研究来看,笔者认为EST是否增加肝胆胰系肿瘤发生率尚不确定,但须引起高度重视。


3
Oddi括约肌功能的保护

        

EST的目的是扩大胆总管末端开口,或解除胆总管梗阻,或建立工作通道,或取石等。EST对于乳头切开的长度取决于乳头形态、结石大小及切开目的。内镜下可见十二指肠乳头呈纵行隆起,有3个较为典型的标志:乳头开口、缠头皱襞、乳头部口侧隆起(胆管十二指肠壁内段)。根据切开长度可分为大、中、小切开术:小切开是指沿乳头开口切开未达到缠头皱襞;中切开是指切开缠头皱襞;大切开是指切开长度到达乳头部口侧隆起。

        针对不同的胆胰疾病,是否需要EST以及EST的乳头切开范围需要谨慎对待。具体来讲,对于需要行胆道支架置入的病人,建议EST小切开,以避免因支架压迫胰管开口引起胰腺炎。胆管开口较大者,也可不行预防性EST,但这需要有经验的术者判断。目前国内治疗胆管结石多采用EST+内镜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6],EST与EPBD联合使用既可以保留部分Oddi括约肌功能,也可以保证取石成功率。具体切开多少,须根据胆管结石大小来衡量。笔者的做法是,对于直径<1.0 cm的结石,一般切开0.3~0.5 cm,然后进行EPBD,即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胆管结石复发率、胆道感染率,又能最大限度保留括约肌功能。对于较大的胆总管结石也可以采用机械、激光、液电、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等方法碎石后取出。

        也有国外学者就保留或部分保留Oddi括约肌功能尝试了新的改良方法。如针对当前最常应用EST治疗的胆总管结石病人可采用以下方法。(1) 以EPBD或EPLBD代替EST。EPBD 是一种不破坏Oddi括约肌的方法,远期并发症低于EST,但Oddi括约肌扩张程度一般<10 mm,仅适用于胆总管小结石,且术后胰腺炎与高淀粉酶症较EST稍高[7]。也有学者使用直径>12 mm的EPLBD,但EPLBD对Oddi括约肌功能的远期影响与EST相当,其在Oddi括约肌功能保护方面没有优势[2]。笔者认为,行单纯的EPBD使Oddi括约肌扩张程度有限,且病人Oddi括约肌厚度差异较大,球囊是否能充分扩张,结石是否较易通过乳头开口都是值得商榷的问题,需要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观察。(2)不行EST的胆管支架术。胆管支架常用于解除梗阻,也有学者用于胆总管结石治疗。Ueda等[8]报道66例急性梗阻性胆管炎病人仅行胆管塑料支架置入,3~4个月后复查发现,有32例病人胆总管结石消失。该方法对部分病人有效,但在观察期间病人可能会因塑料支架再堵塞而复发,不得不再次行急诊ERCP和EST。Jun等[9]报道使用胆管金属支架建立取石通道治疗10例胆总管结石病人,结果成功取石并取得满意效果。虽然该报道例数较少,但在保护0ddi括约肌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3)也有学者尝试采取Oddi括约肌修复手术以进行Oddi括约肌功能的部分重建,但疗效并不肯定。

        综上所述,鉴于Oddi括约肌的重要功能及EST对其功能产生的影响,EST操作医生应在追求最小创伤侵袭、最大脏器保护和最佳治疗效果为理想目标的同时,有必要重新认识Oddi括约肌功能,严格掌握EST适应证,尽可能保护其功能,为病人提供合更理与规范化的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略)

(2017-05-04收稿)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
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的外科治疗进展02
操作规范库10
免T管技术在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什么是ERCP技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