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几个“爽口”的投资观点


“在写这篇《大钱细思》的阅读感受过程中,我想明白了几件非常关键的事情,以至于整篇文章(阅读舒适考量,分成了两篇)写下来行云流水,没费什么劲(尤其是后面几个观点),每一个文字都像是从我脑子里自然流出来的。

我非常尽力地想把我的意思精准传递出来,但有些地方真的很微妙,需要认真阅读体会,如果读者能够领会我所讲的几个点,那就算“高山流水遇知音”了。

这也是我写阅读感受的一大妙处,隔着文字和屏幕感受心灵的共鸣,希望你也能喜欢这样的感觉。”

下面是这本书的链接,我们开始吧。

1. 在经历海外投资后,我意识到陌生环境和语言障碍将会给投资带来极大障碍。如果你一直投资与你所了解且熟知的领域,这些错误便永远不会发生。

拿我自己来举例,哪怕仅仅是投资香港市场这样的语言跟大陆类似的地方(其实繁体字看起来跟简体字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尤其是在语言习惯上),也会遇到不习惯和障碍。

比如说,年报的布局和强制披露的要求上,例如,港股年报是不强制披露高管薪酬的,报表的布局也不完全一致,这些差异多少会影响到对于公司的判断。

在投资一个陌生市场的时候,语言、监管、对当地市场环境的体会,以及对上市公司的“种族特性”的了解,都是投资人所要熟悉的,至少,不能让以上因素成为你的障碍,所以,投资非本国市场,其实是在给自己增加难度。

不到万不得已,我觉得这种方式不是最好的,目前我的投资也基本集中于A股,偶尔会用港股通买一些H股。

强大如巴菲特,你也会看到,他最主要的投资都集中于美国市场,多少也说明一些问题。

说这些,不是说国外股票不能投资,而是提醒大家:这样的投资至少理论上来讲,难度更高、风险更大。

2. 凯恩斯在投资报告中写道:“我们尚未证明,在整个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我们可以利用股票组合创造出比市场整体更好的收益……考虑到交易费用和利息的损失,投资者需要非凡的技能才能从中赚取按利润。”如果世上最伟大的宏观经济学家,有特殊的渠道能获得信息和政策规划,都不能成功地在信贷和商业周期中实现有盈利的交易,那我真不知道还有谁能做到。

很多人认为,可以通过对宏观经济的预判来在股市中赚钱,但是如果宏观经济学的泰斗人物凯恩斯都做不到(要知道他当时在很多政策制定机构任职或担任顾问,可是有很多“小道消息”的),还要保持这样的信念,会不会过于自信?

如果凯恩斯还不够,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长期资本公司的破产,是否能让这些人明白这是不可能的任务?

遗憾的是,试图通过宏观经济分析,甚至是“小道消息”去“炒股”,是人类的天性。

我们天然需要给发生的事情寻找原因,不管这原因有多片面、甚至是错的,只要“看起来说得通”就行,反正也无法回溯。

我们天然喜欢“赚快钱”,不管这种方式被证明过多少次是要还回去的,这种方式依然拥有着无法磨灭的生命力,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我看也不会消失。

小的时候,我们都以为世界是理性的,长大以后才明白这个世界有多荒唐,最荒唐的地方在于哪怕我们都知道某件事情是荒唐的,还是有很多人去做。

3. 如果你能做别人做不到的事,就千万不要去做别人能够做的事。

现代人都很忙,虽然我们很多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忙,似乎有太多事等着要去做,但是似乎一天忙下来,也没做什么事。

我觉得,摘录这句话能够很好地筛选出我们真正应该投入时间的事情:也就是我们有比较优势的事情。

如果你在分析公司上很有经验,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就不要投入大量时间去做杂事,我们赚钱,一方面是为了过上更有质量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将时间更多分配在能创造价值的地方,达到更充分的自我价值挖掘。

所以,下次你再觉得很忙的时候,试着看看哪些是能“外包”的,哪些是可做可不做的,哪些才是“别人做不到的事”,把时间投入在这样的事情上,你的价值逐渐会最大化的。

4. 生产优质产品的公司的客户忠诚度,通常比生产廉价产品的公司更高,所以理性的公司还是应该把产品品质放在第一位。

关于这一点,我最近有一些越来越清晰,但是却让我自己都觉得“有点大胆”的思考。

我觉得:消费者真正愿意付钱的,或者说真正有价值的,就是“产品”本身。

而且,消费者愿意为了优秀的产品本身,付出更多的价格,这是一种心甘情愿的付出,有时候甚至会超出产品本身想要索取的。

你看茅台酒就是个典型,酒确实好,再加上产品上面附加的“精神满足感”(不管是虚荣心,还是历史感,或是尊重感的表达),消费者愿意以超出公司售价高得多的价格去购买,而且,公司的涨价能够被市场几乎无条件的接受。

下面,我的观点还要更进一步:除了这种付出(为优秀产品的付出),其余的付出对于消费者来说,都是一种或明或暗的“不情愿”的付出,包括各类渠道企业。

所以我们会发现,好的渠道类企业,强调的是尽快、便捷地把好的产品送到消费者面前,消费者对这类企业最大的期望(虽然没有说出来),其实是“最好别收我钱”。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沃尔玛的“每日低价”策略才会管用,因为有那么多好的产品(注意这才是消费者愿意付钱的),而且加价不多,符合了消费者本质上“只愿意为好的产品付钱”的深层心理。

再进一步思考,我们会明白,为什么可以长久存活,并获得高ROE的公司,往往都是消费品企业,而且产品往往都是相当优秀的,比如茅台、吉列、可口可乐、喜诗糖果。

产品好,不能保证企业一定能获得成功,但是,想要让企业基业长青,产品好,才是不变的真理,因为这是唯一一个消费者不会打心眼里“想方设法”绕过的元素!

而其他的一切,诸如商业模式、渠道、营销等等,都是消费者内心深处想要好产品、不得不接受的“副作用”,是“成本”,而不是“收益”。

只有产品才是消费者永恒的、主动的追求,请注意“主动的”这个词,这是关键,其余的都是打心眼里的“不情不愿”。

所以,最好的企业一定是有超级强大的产品,这一点对于我来说,是思考上的一大收获。

5. 日常消费品行业的投资回报要高于其他行业,因为客户很稳定,他们不能或不愿使用其他品牌。品牌影响力在烟草和酒精产品中尤为重要,他们分别是美国和英国表现最好的行业。

前面一段我说的很爽,因为这是我最近这一年来,很重要的一个思考,从模模糊糊到把它们说出来,这种“顿悟”的感觉很酣畅淋漓,索性就着这段摘录,再说一点。

我们都知道,消费品行业品牌很重要,但是为什么在这样的行业品牌很重要呢?

或者换个问题,品牌的背后是什么?仔细想想,是产品。

这样的行业因为是直接提供产品的,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主动的追求、愿意为产品付出”特性,决定了如果一家企业的产品足够好,消费者会对于企业形成“情感上的依赖和链接”,而这种感受,就是所谓的品牌。

消费者爱这样的产品,进而爱这家企业的一切,包括这家企业本身,而这家企业最具象化的东西,一个是产品,一个就是品牌(最直接的就是名字、LOGO等)。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消费品行业最容易出品牌,因为消费品行业的本质是提供产品,而产品才是消费者愿意付钱的唯一主动要素。

再多说一步,如果这种产品能在产品本身基础上,带来更进一步的精神体验,那这样的企业,简直就是王者中的王者、皇冠上的珍珠。

比如这里说的香烟和酒类,这两类商品都会给使用者带来精神上极度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并不是完全由“产品本身”带来的,而是在好产品的基础上,叠加了一些化学反应,让使用者在好产品的使用体验上,获得了更深一层的升华,生产这种类型好产品的企业的投资价值,是最强大无比的。

是的,从赚钱的视角看,企业天生有高低之分。

6. 请见下图。

好几次有人问我,为什么你要把市盈率看得那么重要、限制得那么死(我几乎没有买过市盈率高于16倍的股票),以及“很多好公司的市盈率没有下过30倍呀”?

这张表就是很好的回答。

要注意,这可是美国市场的3000只股票,充分代表了整个市场,时间也足够长,大约50年时间,穿越了多轮牛熊,数据结果无可辩驳地显示:

低市盈率股票的收益率,不管是1年、5年、还是10年,远远超过高市盈率的股票,这个表显示了这个清晰的不能再清晰的结论。

中间的原因是复杂的,因为这里面有太多的个体公司,但是,人类高估自己能力的这一点,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当市盈率高时,反映的就是大多数人对公司的判断乐观,而这种乐观,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高估。

人类对于一家公司的悲观判断,是否一样会走过头,这个我没有看到有充足的研究证实(我指的是对公司本身的判断,不是出价,价格是永远会走过头的,不管是涨还是跌)。

但是,单单过于乐观是不可避免的,就足够得出上面这张表。

所以,下次再试着为自己找“这家公司不一样、值得多出点价”的理由时,想想这个表格,多问自己几次“我真的强大到可以对抗规律吗?”

其实你知道答案,“你能”是小概率的事件,就看你要不要承认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谈谈医药股投资的要点 @今日话题 从今天开始,谈谈医药及消费品投资方面一些个人的观点及想法,可能会分...
中欧基金经理成雨轩:我的消费品投资框架
快速消费品行业特征
白酒小品牌如何做市场推广
正见品牌顾问
如何看待国货为何热衷取“洋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