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请热爱我们的汉字2汉字凝练性和直接面向事物性

  在网上看了一个华裔(香港)美籍的教授的视频讲课,她在多元文化交流(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研究方面是个知名的专家,听了以后,有如下的感受和见闻:
  
  1。 一个笼统的感觉就是,她讲的东西似乎不太深刻,好象就那些问题也深刻不下去了。
  
  2。 尽管我自己也是这方面的学生,但是经过学习后,发现这些课所讲的东西没有从根本上去说明和解决问题,而且我本人也说不清楚,我所想的根本是指什么。
  
  3。 一个韩国的学生告诉我,他们的文字,本身没有意义,所有的意义都是中文汉字的意义,他所处的那个年月,韩国政府(可能也是处于极右吧,我想),不让学生学中文汉字,尽管他们本身用很多中文汉字的。也就是说,过去的老人,以及现在的年轻人,都学写汉字。
  
  4。 我们今天上课时,要大家说说对英文词汇"confront"的理解,我们中文字典上的解释是"使面对,使面临,使遭遇,正视,对抗,使对质,使对证"等,所以,凭我个人的理解,这个词是比较否定和贬义的,有一种自己认为很有理而要去和对方对质和争斗的意味,可是,有个法国学生却说,在法语中,这个词汇是肯定和褒义的,她说法国人喜欢讨论和争论,并认为"confront"是一件有意的事。
  
  所以,我就想,文化的交流,我们先不说文化的不同,其实连文字都是大不同的。想想英文的词汇,PHYSICS,CHEMISTRY和MATHEMATICS,由于是西方在科学方面的领先,我们引用了,翻译成,物理,化学和数学。 如果把这些中文词汇再翻译到英文的话,那就变成了"物质的道理(或理论)","变化的学问","数字的学问"了。
   
    这里涉及中国汉字的音形意三方面的凝练性和直接面向事物性。

     由于汉字的凝练地包含了事物的音形意三方面,以本质含义为主,所以同样意义的事物可以通用,比如这个物字,可以用于物理、事物、物质,这样大家表达有关物质的词汇,就自然汇聚到物质的本意——物这个字里,而西方语言由于词很长,所以不可能采用这种简捷的拼字法表达新意义,比如他们物质是material,thing,physics就互相没有任何共同之处,而实际上这三个单词所表达的事物是有共同点的,这个共同点就是物,这只有汉字才能恰如其份地按照事物本质表达出来。化学也是。这里要涉及化学chemistry这一单词的来源。根据考证,chemistry对于西方是外来词,是中国道家“金液还丹”技术传到阿拉伯,欧洲再从阿拉伯学过去的,chemistry是“金液”的音译。由于西方文字只是语音的记录,而且西方原先没有化学,所以他们就只能忠实地记录“金液”这个音了。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化的概念,所以不能在原有概念上组词,只好按照拿来主义鹦鹉学舌。如此造成西方语言文字没有系统性,成为一个大杂烩。而中国是不会出现这样情况的,中国本身有物、化、数的基本字,外来相同的概念就采用意译法消化了,如此就不觉得这是外来词了,减低了记忆负担,便于理解。这正是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所在。

  表音文字也企图采用汉字的由基本字构词法,比如在科学词汇里广泛采用的拉丁词根、希腊词根,但是这也非常有限。这根本原因就是表音词太长造成的。所以造成造词随着学科和社会的发展而发散创新,没有汇聚性。 

  confront是类似汉字组词法的表达,你说的理解偏差是由于社会环境不同造成的,这与语言本身没有多少关系。

  至于韩国自己创造一套表达方法用来表达近似一种中国方言的韩语(历史上与中国是同源的),是得不赏失,那样增加了自己的记忆负担,新表达方式一般不大可能比汉字的表达音形义的能力更合理。

  
  表音文字的蹩脚性已经给他们带来不能融会贯通的毛病。西方人一般不可能全面深刻理解人、事、自然,最终只好向上帝屈服。看一下GRE考试,类比、同义词等,是针对考研究生的人的考试,如果中国用汉字出相同难度题目,那会显得太容易。这说明,西方要使用九牛二虎之力重新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词汇间的联系,而这在汉字世界里是不言自喻的。

    
  东西方取名有极大差别。中国人在开放之初,万事崇拜西方,以为西方命名非常方便,鲁迅就认为西方人把玩26个字符,可以玩出世界上所有声音。这表面上说来大有道理,可是不久有位西方老太太来到中国,其发现大异洋奴之趣,她的见解是,事实上正相反,中国人取名的意趣和范围极为广大,一万个汉字任意结合,可以有无穷种不同组合,即使是两个字的名字,都能形神兼备。她说西方人名,大多只有音无意义,通常就是历史传下来的千来个名,一般不出这个范围,除非是其它文化圈引进的名字

——根本原因是毫无意义的声音虽然可以无穷,但是人脑记忆力和分辨力很有限,不能允许漫无边际的杂音泛滥(这时鲁迅脸色变得难看)。所以西方人名在于顺口和约定俗成的有限名字里采取,并无多少含义,而且世代相沿。所以他们名字不值钱,小孩可以直呼老子名字。听说中东很多人因为崇拜原因而取名拉登,是因为西方和阿拉伯人取名习惯和取材范围极其有限的原因。中国也有很多重名,但大多是因为意识限制和对某些字的偏好造成的,比如泽民两字,在解放前旱灾频临,所以取此名极多,毛泽东的弟弟也叫泽民。

  中国取名可以重音而不重义,这正是汉字的绝妙之处——音同字可不同,当然也要避免与不好的词汇重音。虽然现在不讲究避违与名人同名,而且有很多追星族仿效明星给孩子起名,但是按自己的特点和期望在广泛而含义丰富的汉字里择字起名,也是中国人的福分。

    
  如何理解汉字的面向对象性
  
  汉字造字原则按照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说法是: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就是说,主要直接把汉字指向所要表达的意识对象(为什么又加个意识两字?因为所有对象都是人的意识去感知的)。这相对于拼音文字的记录语音这个原则,汉字造字原则属于直指根本,把握语言的本质——达意,庄子所谓得意忘言也。

  人类社会初期,中国人主要面对自身(头、手、足、耳、目、口等)、自然(天、地、山、水、火、云、雨、土、石等)、动植物(草、木、花、鱼、虫、鸟、兽等)等。这些基本字完全是面向对象的,主要采用象形来表达。在生活方式非常简单的时候,没有必要创造太多字,所以意识对象就是那么简单、那么直接。可能为表达位置上、下等还采用了象事等造字方法。象事也是面向对象的方法,只是对象更抽象,需要更具智慧才能表达清楚。本人估计最初的汉字就是人们对所接触的事物的描写。 社会的发展,比如伏牺驯服动物了,由于日日与这些动物打交道,就造些专有字来表达,比如犬、羊、牛。但接触动物多了,有必要再造字,就不能还一种动物一字来造。有巢氏作,需要分辨树木的不同,就要命名不同的树,这就采用了木字旁来造字。这是超出直接象形表达方式而上升到分类构字表达。所以汉字的部首构字发展一定与先祖对自然对象的关注面的细化和深化直接相关的——直接象形没必要也难以区分了,比如水、汤、流。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人类的生活意识对象,比如衣、酉以及相应的汉字被、酒、酿等字,都是当时社会人造对象的描写。

  以上针对汉字的面向对象的分析,说明了几个问题:

(一)、起先中国人从宏观上对所见到的事物(对象)做了主要象形方式的造字;

(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关注面的扩大和细化深化,直接采用象形方式描绘对象已经不可能,所以采用了按照类型归类的部首方式造字。这是汉字造字方法的飞跃。

(三)、人类自己独创的事物的出现,也逐渐凝聚为汉字以及部首。由于拘于单字表达对象的局限,所以造字越来越多,造字方法就越来越多。

(四)、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人对汉字的独创性,保证了造字与社会同步发展,而不是因为接受外来文化的消化不良和心理崇拜而记录语音。这个观点可以证明佛教输入以前,中国所有字和字所表达的对象都是中国自己创造的。


  欧洲文字来源于本来也是象形字的苏美儿楔形字。但是由于文明的中断,造成象形字的失传,只留下语音。后来人们按照语音记录语言,所以就有欧洲通行的“文字是语言的记录工具”的造词论。这样,欧洲人在看文字思维时,就要拐个弯,意识先找到音,再联系到事物对象。这样他们的思维先面向语音再转到对象。这样的记录方式很难上升到汉字的类型部首化表达方式。

    
  精密是语言的基本要求,模糊和歧义则是更高境界。
  英语对事物表述细致,不值得夸耀,汉语不难做到。倒是汉语对模糊

和歧义的运用,英语无法做到。
  词汇量大,不见得语言就先进。
  发达的语言词汇可以以少胜多,相同的事物可以用最少的词汇来描述,掌握了汉语基本词汇,便可自产出西语中许多一事一词的词汇。

    
  英语不分「你」和「你们」,不分「可以」和「能够」,不分「雄心」和「野心」等等,英语是否细致?要做大型的统计才可知道,不是信口开河。英语的无系统构词法,太细致便会有问题,因为词汇太大,超过一个人的记忆能力,学化学的不明学地理的人说什么,做电工的不知做木工的人说什么。

    
  中国人喜欢复古,厚古薄今,那是因为祖先下了工夫,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破烂。至于“欧美人喜欢进取,厚今薄古。”,只说对一半,厚今薄古是因为他们古代确实是黑暗的、野蛮的。

  “欧美人喜欢进取”也错了,应该是喜欢掠夺,如果喜欢进取,就应该改学中文。

    
  汉字高度发达的标志之一是汉字稳定性好。
  
  语言三要素中语音最不稳定,几千年来,汉语语音尽管不断变化,汉字体系始终不变,一直使用至今。汉末楷书定形以来,字形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而拼音文字,字随音变是不得已的事。汉字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汉字现代化和汉字拼音化没有必然联系,方块汉字照样可以实现现代化,效率超过拼音文字不是没有可能。这仍然是究竟改革汉字呢还是改革机器的老问题。改革汉字难、改革机器易:改革汉字代价高、改革机器代价低;改革汉字涉及面广、改革机器涉及面小;改革汉字时间长、改革机器时间短。企图改革汉字以适应机器,是削足适履,让人为机器服务的蠢办法。

  对简化字应当就字论字作具体分析。简化不当的字,应当恢复原字。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也没有这种必要。人们在当说普通话的地方使用普通话,在其它地方说方言,如在家里说,别人管得着吗?

  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技新词飞速增长,拼音文字构词已有隐忧,危及可以预见。

  方块汉字组词优点凸现,容词能力极强,可满足汉语的发展的需要。
  没人在意作者学习拼音文字,尽可琢磨他的移居星际术。
  一些中国人贬低中文、赞美英文,难道能使中国强大起来?这些人是少数,代表不了全国人民,不要动不动就拿全国人民、全国的老百姓说话。

  英文的垃圾性——囫囵吞枣、鹦鹉学舌
  英文制造垃圾的方法
  1、囫囵吞枣式的拿来主义
  周边国家的入侵和灌输,如法国法语的输入,德语的灌输,英文就囫囵吞枣地照单全收了。英文是鲁迅的拿来主义的忠实执行者。凡是英语没有的词汇,一律拿来,几乎没有消化吸收过程。比如化学,应该转化为‘change’的学问,但是英语有这样的理解力吗?没有。整个欧洲都没有,在他们的历史里,只有死板的固执不变的原子,只有大人国和小人国的比例想象力,只有木偶匹诺曹的鼻子会长,除此之外,哪会有悟空的72变?怎能理解万物一气的无穷变化?
  为什么英语采用如此消化不良的吸收法?

其实,就在于本身的贫瘠肤浅,因为肤浅,只能长草,不能成长为参天树木。所以,英语所谓发展就是堆积,就是垃圾堆一样的堆积成山。当然,垃圾里面也有一些条理,但是,要理出这些条理,自然要花费很多精神,于是,出现了红红火火的英语学习运动,其实是在为愚昧付出代价。
  肤浅的英语根本就只能采用拿来主义:

首先,其文化底蕴浅薄,所以,大部分词汇只有输入的份;

其二,英文本身啰嗦冗长,不可能在可能按照事物类别和意义来创造词汇,造成类似意义的词汇根本没有相同之处。

比如中国的“启发”一词,已经蕴涵“启”“发”两个根本提示意义,而英文的heuristic中国最初的洋奴也采用这种方法照单全收西方词汇,例如赛恩思(科

学),德蒙克里克特(民主)。后来倒是转向照单吸收日本的名词了,这回倒没做错,日本人还是按照汉字的本意来改造西方名词了,例如“革命”、“主义”、“经济”、“科学”等等,都是从日本输入的。其中以“科学”翻译得最科学,因为西方确实是分科而学的,善于用刀解剖。
    
  2、鹦鹉学舌的低级标准
  
  鹦鹉学舌级别的智力和目标取向决定语言文字标准.
  众所周知,西方的语言根本理论是“文字是语言的记录工具”,也就是说,文字只需要扮演鹦鹉的角色就足矣。这一标准不少人称其为录音机标准。
  鹦鹉学舌怎么就成为西方最高准则?为何西方崇拜鹦鹉?
  因为鹦鹉的智力决定它只能学舌,它能够理解语言吗?不能,所以只是学舌,鹦鹉需要文字吗?不需要,还是智力低下的问题。
  那么的西方文字为甚么要取法鹦鹉学舌而采用文字记录语音这一最高标准呢?乃因为同样智力和取向问题。
  (一)、当智力和目标取向局限在吃喝玩乐时,其实不用文字,北大中文论坛自称为“八亿农民”的一句名言就是“使用拼音文字的人照常吃喝拉撒睡做爱生子”,动物需要文字吗?动物使用动物语言也高声大叫“没有文字的动物照常吃喝拉撒睡做爱生子”;所以从这个观点上看,其实连拼音文字也是多余的。极大发展电话和录音机就完全可以解决问题了。
  (二)、当智力和目标取向局限在一般交流和享受生活时,比如有钱有势的子弟,他们也没有必要掌握多少文字,只需要掌握记录声色的语言词汇就可以了,所以英文等西方文字适合这些人,文字改革者往往把人民大众定位在这个水平,所以需要把文字改成与语言同样无差别的录音机式的语音记录;而对于劳动人民,尤其是专业技术劳动人民,他们更多是通过文字来来理解知识,而不主要是通过语音的传播来学习的,所以他们更关心文字的传达意义的能力,所以系统、科学、面向事物对象的表意汉字成为所有渴求知识的人们的优选文字。 
  “当然,值得高兴的是,我们现在已经有了简化字,而且还有拼音辅助认读,学起汉字来比以往要容易多了,但横向一比,却仍旧不容乐观。
  比方说,使用拼音文字,只需花60个钟头,不需任何借助就能使一个目不识丁的人做到不仅会读,而且会写、会用,而使用汉字的人则至少要在100个小时以上。”
  这个例子说明了甚么呢?正好说明拼音只满足录音机的功能。暂时满足人们的生活交流需要。而对于需要学习进步的人们,就远远不够、甚至不行,“会写、会用”,但是会理解吗?会用此来掌握复杂科技吗?那么多劳动人民,能够因为使用拼音文字立即成为高科技人才吗?
  比如我们少数民族采用鹦鹉原则来记录他们的语音,似乎是先进的,但是,假如他们的学子要学习先进科技时,怎么面对眼花缭乱、日新月异的新词汇?所以拼音文字是就低不就高的低级文字。

  (三)、当智力和目标取向定位在全面提高知识水平、掌握高科技和创新能力时,文字的表意能力成为至关重要的要求。汉字必然因为其组合科学性、层次分明性、联想丰富性多种特性而受到青睐。
    
  相反,英语等西方语言是非常刻板的。似乎很严格,其实,是大脑缺

少思维的结果。
   所以把下面句子翻译成印欧语,括号内的字不能省略。
  你要去就去 - (如果)你要去(,那么你)就去
  问他为什么不来 - 问他为什么(他)不来
  我死也不做 - 我(就算)死(,我)也不做
  不做不休 - (要么)不做(,要么)不休
  再难也要做 - (就算)再难(,我)也要做
  无风不起浪 - (如果)无风(,就)不起浪

 汉字先难后易,英文是没完没了。
  学汉字,人类达到智慧水平。因为现实是复杂的,汉字恰当地体现了现实对象的复杂性和联系性。
  学英语,人类降低到弱智水平。因为西文来源于模仿描写语言,所以,它只能体现语音一个性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字知识大全
中文面向对象的编程特性将让其成世界文
第五章:中国哲学方法指导了汉字的大规模创立(下)
(2)[转载]汉字能量场研究
龚鹏程谈汉字:独有真文开世界
反思汉字拼音化运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