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专题六:课堂观察和如何评价一堂课 第一讲(下)
第一讲(下)

 

一、教学目标的回应
(一)教学目标的作用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
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为执教者选择教材内容、手段方法和科学评价教学结果提供相关依据,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
有了明确、具体的目标,我们才能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环节、利用教学资源、把握教学生成、评价教学效果等等。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然要决定教学的设计,包括:对学习材料的选择;对学习方法的确定;对学习情境的创设;……
同样,教学目标的确定,也必然决定教学的实施,包括:教学的流程;时间的分配;课堂生成资源的捕捉与选择;课堂教学的调控;……
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
案例《角的度量》的教学目标
华应龙老师对此课教学目标的制定:
1、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
2、会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3、进一步形成角的概念,感受量角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度量的意识。
姚健老师对此课教学目标的制定:
1、尝试测量角大小的过程,认识角的单位和量角的意义。
2、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会用量角器量角。
3、感受测量中单位的重要,体会量角的意义。
两位老师的教学目标不同,但是都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华老师是借班上课,姚老师是根据对本班学生现状的了解,从数学的角度,课标的角度,学生需求的角度,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所呈现的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十分吻合。
(二)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制定目标的依据:解读课标、研读教材、了解学生。
课标是指导性文件,其中的理念、目标和实施建议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应该认真研读。
关于研读教材,北京教育学院的副教授张丹老师的建议是:在数学核心思想的统帅下进行教材分析。
1、首先要找准教学内容的数学核心概念是什么,即教学的重点。
2、其次要理清数学核心概念背后的数学核心思想是什么。
3、后是分析数学的思维方式,以及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了解学生。
在新课程下,要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以前我们普遍比较忽视这个问题,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是把学生的认知看成一张白纸。而现在的信息社会,学生认知的渠道,绝不仅仅是教材与课堂的学习,他们的认知渠道很多。对于非0起点的问题,怎么办?决定着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先对学生有所了解。
    案例《9的乘法口诀》
未了解学生之前,教师凭经验和教学要求制定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9的乘法口诀。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似乎都会了,课没法按原来的设计往下进行了。下课后,教师通过反思,决定对另外一个班学生进行了前测。
老师设计的前测有这样一个问题:写出你会的“9”的乘法口诀。
统计的测试的结果如下:

分类
人数
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全写对
25
56.8%
全写出来但有小问题(表达不规范)
5
11.4%
写出大部分(写到“六九”或“七九”)
11
25.0%
写出少部分
3
 6.8%

结果表明:“9的乘法口诀”已经有多数学生会默写了;少数学生对于“七九”、“八九”等数大的口诀记忆不清,存在问题的仅3人。
学生都会了,这样的课还教吗?教什么呢?
老师分析统计的结果发现,虽然学生基本知道9的乘法口诀了,但记忆口诀的方法属于“死记硬背”,所以有的口诀易混淆。如“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等稍大数的口诀记忆有困难,看来需要对学生记忆口诀的方法进行指导,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实际应用。所以确定的教学思路是:先让学生自由说出9的乘法口诀,再具体研究口诀、记忆口诀(找规律、手指操)、应用口诀。
调整后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学生初步了解9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9的乘法口诀,熟记口诀。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归纳等方法,发现口诀的规律,掌握口诀的记忆技巧。
情感目标:学生在寻找9的乘法口诀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获得方法,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这样的教学是“教”在学生需要教的地方,尊重、利用了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也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升、发展。
新课程下的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人性化的学习。教师必须在充分关注学习的对象——文本的基础上,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
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皆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现状和学习需求,以此为起点制定教学目标。
对学生进行调研的内容:
1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
2 学生对此知识的兴趣度和期望值;
3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困难有哪些;
4 学生希望的学习方式是怎样的;
调研的方法有:问卷、测试题、访谈等等。
分析调研的结果,把教材的目标和学生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完善教学目标,使其成为以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以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为标准,又能促使学生思维进一步发展的有效目标。
(三)如何制定教学目标
1、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从三个纬度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2、每节课的三维目标要具体、有针对性。
3、要整体把握教学目标,层次清晰。从宏观上考虑,从课程目标到阶段目
标,再到单元目标和一节课的目标。
4、要有数学思想、有发展性。
二、话题二:创设好的学习情境
目标是一节课的核心,目标制定的好,落实的好,课就有了好的基础。当然作为一节好课,只有目标还不够,还要有好的教学过程设计。在教学活动设计的诸多因素中,创设学习情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一)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
第一学段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第二学段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对于创设情境提出的问题
进入新课程以来,情境创设已经成为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内容,但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特别是在老师们不断的教学反思中,大家在创设情境方面,又有一些新的困惑。
1情境是否只能是生活问题的情境?
2是不是每节课都要创设一个情境?
3情境是否只是指一节课的引入部分?
4什么是学生感兴趣的情境?
5我们也曾看到,一上课,老师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先带大家做个游戏,你们高兴吗?同学们齐答:高兴!老师说:好,第一个游戏,请同学们拿出老师课前发的纸袋,拿出里面的卡片,我们先进行口算比赛。……这是情境吗?
情境的运用占用教学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怎么办?
6一些老师在创设情境中出现了只求表面热闹,不求情境所蕴涵的数学内涵,没有引导学生对情境展开深入地探索。
7什么样的情境是有价值的? 
关于创设学习情境这个话题,我们将重点讨论以下3个问题
(1)创设情境的作用和价值
(2)什么是好的学习情境
(3)怎样创设好的情境
案例一 《7的乘法口诀》的四种引入情境
教师甲:
直接运用书中的情境图,一个星期有7天,和相应表格,让孩子们从这个情境图中提出数学问题?再由孩子们对问题一一做出解答,在完成图表的过程中完成了“7的乘法口诀”的学习。
教师乙:
听儿歌,激趣导入《我爱快乐数字七》
我爱快乐数字七,七的故事真神奇。
七个可爱小矮人,七色花儿真美丽,
七色彩虹挂天空,七种色彩让人迷。
还有七个小音符,哆崃咪发索啦嘻。
教师丙:
在“7的乘法口诀”这节课中,先放了一段录音,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声音?(海浪声)然后再出现美丽的大海,远处慢慢驶来一只小船。教师问学生海上有什么?(小船)之后,教师又问学生这只小船是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七巧板)有几块?(7块)为了引出一艘小船由一套七巧板拼成。教师在前面用了那么长的时间,绕了半天终于得到了自己要的有关“7的乘法口诀”的内容。
教师丁:
仍旧以七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为例,在这个情境的设置
中教师从数学的本质入手,将数型之间的联系,有机的结
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从图形去理解乘法的意义,从而达
到“7的口诀”间融会贯通的作用。
    由3×7=21,和4×7=28,如图:
    得出7×7=49,
也许学生由7×10=70,和3×7=21,得出7×7=49。如下图
 
大家思考下面的问题:
问题1、你更喜欢哪个情境?说说理由。
问题2、创设情境可以从哪些角度考虑?
问题3、有的老师认为最后一个没有生活不是情境,到底什么是情境?
案例二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一个老师讲这节课,前后用了两个不同的情境,一次是用孙悟空金箍棒的故事的动画片引入,孩子们很有兴趣。但老师似乎有其它的想法,再次讲的时候,就改用了一个生活中的情境,给破损的标本框镶玻璃引发出的问题。
    二个案例(略)
问题4、 教师应该改变情境吗?为什么?
三、话题三: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1、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突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种师生多向、开放、对话交流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动态发展的过程,产生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
但是,数学课堂教学本身具有的学习性、目的性、计划性,又要求数学教学必须具有充分的“预设性”。于是“预设”与“生成”就构成了新课程教学中的一对基本关系。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预设与生成二者是互补关系,即“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矛盾的统一体。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只有将预设和生成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有充满激情的言语,才能充满智慧的火花,才能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
   具体的关系:
 
2、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处理
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在认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解读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求,以此为出发点,预设适度的、留有空间的“弹性教案”,对课堂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见与对策的准备,这些是“预设下的生成”。
然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必然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许多因素和情境我们无法预见,这就产生了许多生成性的问题。这类预设外的生成也叫做“自然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对我们提出的一大挑战。
   精心的预设在教学中未必都能得到期待的生成,相反那些无预设却不期而至的意外生成,却是新课程下数学教学中常常面对的场景。
以什么样的机智引导出需要的生成?
以什么样的心态直面不期而至的生成?
以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梳理出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呢?
这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一线教师,在生成性课堂教学中必须直面的问题,也是大家极为关注,并迫切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聚集问题
怎样对待预设外的生成?我们看下面两个案例
 案例一 《升与毫升的认识》
认识了本节课主要学习的两个计量单位“升和毫升”,老师向学生询问还有什么问题吗?
一个学生提出了下面的问题。
学生1:1毫升等于多少克?
老师:(犹豫了一下)我举个例子吧,1小时等于多少米?(学生笑)
学生2:时间单位不能与长度单位相等。毫升是容积单位,克是质量单位,它们是不能相等的。
老师:(对学生2)你说得真好!(对学生1)你理解了吗?
学生1:(有些茫然)点点头。
…… (摘自2005、10《小学数学教师》,文章题目《谨慎处理细节留住精彩瞬间》作者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实验小学   郭木生)
问题:怎么评价老师对学生质疑的处理方法和结果?提问的学生为什么会“有些茫然”?如果你是本节课的执教教师,面对学生的问题你选择怎样的应对方法?如果发现学生对你的解决并不完全满意的时候,你又应该怎样调整呢?
案例二 《百分数的意义》
深圳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在执教此课时,课前将问题延伸: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课上让学生带着感受来思考想了解百分数的那些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下:
1、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
2、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3、百分数是干什么的?
4、百分数给生活提供了什么好处?
5、百分数有什么用途?
6、分数用的多还是百分数用的多?
7、百分数是怎么写的?
在课的结束时,教师又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学生不客气地又提了一堆问题。如:
     1、为什么用100来做分母?而不用20来做分母呢?
     2、百分数和分数可以互化吗?
     3、有分数了还要百分数干什么?
     4、如果分母换成1000不是更精确了吗?
     5、百分数有单位吗?
      ……
问题: 面对这样的场景,如果是你,该怎样接纳?怎样对待,才能既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生成,又关注了学生群体的状况?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四、思考问题
问题:
1、对《7的乘法口诀》的4种情境,你更喜欢哪个?说说理由
2、创设情境可以从哪些角度考虑?
3、教师应该改变情境吗?为什么?
4、在《升与毫升的认识》中,对于学生提出的1毫升等于多少克的问题,应怎样回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注思维 走近智慧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精品)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表内乘法(二)解决问题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9乘加、乘减 人教版
2014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青岛版)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