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化兴义】打开兴义文物之窗

--温馨提示:建议在WiFi下观看,任性者随意!


     位处黔西南核心区域的兴义,有一群致力于文物保护和文物发掘的工作者。他们不计得失,无所谓节假日和退休与否,若干年来忘我地投入到文物工作中,把工作当成终身事业。年近八旬的李志恩先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是他,当年与众多的老文物工作者不辞辛劳,作了大量田野调查,亲自参与发掘,翻开了兴义鲜为人知的历史。


       据考古学家和生物学家研究推论,兴义原来是一片汪洋大海。大量的贵州龙和海百荷,以及数不胜数的鱼类化石告诉人们,在2.4亿年前,兴义这个地方就有了生命的活动。可是兴义这片土地上,人类的起源是在什么时候呢?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的这一名句,仿佛是专门为兴义而写的。特别是闻名遐迩的万峰林及马岭河峡谷两岸的丘峰溶源地貌之中,一座座喀斯特孤峰从平坝拔地而起,相对高度多数仅在几十米至两百米之间。或密集、或零散的山峰,历经数百万年风雨侵蚀,迎来送往数之不尽的大地精灵,慢慢记录下远古人类的蹒跚步履。


      时光倒流,时针指向1974年。这一年的10月,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专家曹泽田先生来到兴义,经过调查及实地走访,将目光锁定在兴义顶效镇西南约1公里处的猫猫山。

      猫猫山就是一座小巧峻秀的喀斯特孤峰,东侧山腰两个溶洞并排等高,使得整座山峰犹如一只匍匐并睁开双眼的大猫,形态极其逼真。猫猫山因之得名,其上的溶洞,也就自然被乡民们称之为猫猫洞了。

      猫猫洞朝向东北,洞高3米,洞口宽4米余,洞前一块台地,两侧为水田坝子,后倚山清水秀的木栊大寨,洞前是顶效河,洞高出河水面约45米。






       1975年10月,兴义文物部门对猫猫洞进行试掘,11月正式发掘,出土了人类化石7件,4000多件打制石器,其中可供研究的石器是1211件,还出土了10多种动物化石。特别是人类化石,非常有价值,有下颌骨、有股骨,经专家研究,它们都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化石。有关旧石器时代晚期,发现人类化石的地点非常少,猫猫洞的发现可算首屈一指。因此,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家把其命名为“兴义人”。 猫猫洞也于1982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贵州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发掘工作的进行,在厚2.5米的完整堆积层中,又发现了珍贵的人类化石、石制品、骨器、角制品等器物,此外还发现一些动物化石和人类的用火遗迹。猫猫洞蕴藏的文化遗存和科学研究价值都出乎意料,出土的骨器、角器,制作别致,个别类型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今天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常设有“古代中国陈列”,其中的第一章“远古时期”就有两柜展品出自兴义猫猫洞,一件是“鹿角铲”,一组为“尖状器”。其说明牌注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万~1万年,1975年贵州兴义猫猫洞出土。

       更为重要的是,猫猫洞出土的7件珍贵的人类化石,其中一件下颌骨与北京山顶洞人101号下颌骨极为相似。出土的人类化石,股骨较粗壮,骨壁厚,髓腔小,与晚期“智人”化石相似,大致与山顶洞人、河套人、下草湾人接近,因此,被命名为“兴义人”。 猫猫洞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代表了一种区域性的文化特征,根据其文化表现的特殊性,被定为“兴义猫猫洞文化类型”。 兴义,从此享有古老人类文明的殊荣。


兴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原所长  李志恩:

       就我们兴义来讲,兴义出土的文物要多一些,价值也要高一些,品质也要好一点。我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们兴义1975年就发现(并发掘)了猫猫洞,(出土文物)拿到中央去经过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鉴定研究,是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2000年,而且就出土量来说是很丰富的。这个猫猫洞通过研究,专家对在兴义出土的人类化石命名为“兴义人”。

猫猫洞它的价值是非常高的,所以把它命名为猫猫洞文化,也就是说通过这个遗址,发现了一个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群。



 

       在兴义发掘出这么多珍贵的石器与化石标本,在古人类科学研究界就如一夜之间,出现了璀璨而又耀眼的星星,大家都兴奋起来,纷纷前往兴义,目的就是探访猫猫洞。自被发现之日起,兴义猫猫洞引起了古人类学界的高度关注。1980年,中科院出版的《中国古人类画集》称:“在一个遗址内出土人类化石之多,石器材料之丰富,骨器数量之大,制作之精致,在华南旧石器时代晚期是首屈一指的……”。

       著名考古学家张森水先 生通过研究,在其《贵州的新发现及其对我国旧石器考古学的意义》一文中指出:台湾省的“长滨文化”与猫猫洞文化类型有密切联系。《贵阳师院学报》1983年第三期载文称:“虽然我们还不能说猫猫洞文化类型是长滨文化直系祖先,至少可以说,猫猫洞文化类型为寻找台湾省远古文化之源提供了有意义的资料”。


       在兴义这个地方,除了猫猫洞这一古人类文化遗址而外,还有一处鲜为人知的类似于猫猫洞古人类文化类型的洞穴,那就是位处兴义丰都街道办龙塘村境内的张口洞,其出土的器物,无论是打制方式,还是精美程度,都不亚于猫猫洞。  

    1985年4月,贵州省博物馆考古专家蔡回阳、王新金在兴义文物工作者李志恩、刘嘉坤等人的  陪同下来到兴义桔山镇丰都村。根据当地村民提供的线索,了解到村边有座营盘山,满布灌木丛的山腰处有个“张口洞”。根据村民介 绍的情况,结合营盘山处于宽广坝子边沿,山下有溪流穿越坝子等自然条件,经验丰富的蔡回阳、王新金判断,这里的环境,非常适合古人类生存。于是,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两位专家及李志恩、刘嘉坤等人穿过灌木藤蔓,在没有路的岩壁之上艰难攀爬,终于进入张口洞中。



     张口洞位于营盘山南侧山腰,洞呈岩厦形式,洞口高约6米,宽12米,洞内面积100余平方米,就象一张张大的嘴。洞与山下的平坝,相对落差约20米,整体环境与顶效猫猫洞颇为相似。

     通过对张口洞内的地表搜索,采集到很多打制石器,有一件尖状器,是非常精美的。两位专家惊喜地发现了古人类文化的遗迹现象。继顶效猫猫洞遗址之后,兴义境内又一处重要的古人类遗址“张口洞遗址”被发现。

     次年,贵州省博物馆邀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李炎贤带队,对张口洞遗址进行考古试掘。试掘工作中,张口洞残存厚度3米多的堆积物从下至上可分为12层,且各层均含有不同的文化遗物。获石制品1000多件,骨角器20余件,包括骨锥、骨铲和角铲等。同时,发现了灰堆、炭屑、烧石、烧骨等用火遗迹。还采集到火候较低的红色、灰色夹砂陶片数块,饰绳纹、方格纹和刻画纹。发现的动物遗迹有龟、鸟、竹鼠、豪猪、猕猴、大熊猫等10多种。

     通过对张口洞遗址发现的碎骨样品进行专业的年代测定,其结果为:表层距今8000年左右,底层距今11000年以上。


兴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原所长  李志恩:

      其实,现在在兴义(居住)的(人)也叫做兴义人,所以当兴义的朋友们听到“兴义人”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这个词包含的是两重意思,(另)一个是古人类命名的“兴义人”,还有个文化——张口洞文化。因为它打击石器的方式方法(是)锐棱砸击法,它沿袭的是猫猫洞古人类打击鹅卵石的方式,因为猫猫洞文化的时代要早一些 ,张口洞时代要晚一些,所以张口洞文化属于猫猫洞文化类型,也就是说是猫猫洞文化的这么一个传承,但它不可能是直接的传承,只是说它是同一个类型。


     若干年来,李志恩与他的老搭档们,走村串寨,翻山越岭,无论是马岭河峡谷沿岸,还是兴义南部的纳具、卧嘎、安章等布依村寨,都留下了他们深深浅浅的足迹。他们摘抄古碑碑文,或抢救性的做拓片整理,或深入洞穴捡拾古人类文化遗存的各类石器,为兴义的文物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志恩先生和刘嘉坤等老一辈文物工作者,在当年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兢兢业业,无论是文物普查、文物发掘,还是文物保护等工作,都为人们打开了一扇“兴义文物之窗”,让新一代文物工作者,能沿着老一辈文物工作者的足迹,从古老的南北盘江流域,踏着茶马古道,探寻千万年前的兴义历史,感受兴义多彩的民族文化,寻找属于我们本土的文化记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猫猫洞文化
在织机洞,探寻古人类遗迹
史前文明 “洞见”贵州 —— 考古实证贵州是中国南方原始文化的摇篮
考古证明贵州是人类史前文明的摇篮
贵州文化长河
【刨根问底吉林市】神奇的寿山“仙人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