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嘉诚一生最重要的两次商战:看他如何狙击强敌

智克置地

置地公司是当时香港最大的地产公司,背后的金主是怡和洋行。1972年,置地吞并牛奶,不动分文,堪称香港收购史上经典之作。香港早就有“撼山易,撼置地难”之说。英资和记、会德丰曾与置地发生过地盘之争,皆非对手。置地攫取牛奶的大批地盘物业后,如虎添翼,其势难挡。

1977年1月14日,政府办的香港地铁公司,宣布公开接收遮打站上盖物业兴建权投标。置地先声夺人,宣布参加竞投,而中区的地产大王非置地莫属。置地在中区拥有一片大厦森林,幢幢都可做其招牌,纽壁坚(置地董事长)的口气,似乎唯有置地才能在中区建一流物业。

其他的地产商岂又是等闲之辈?一时间,香港、英国、日本等地的地产建筑公司纷纷参加竞投,多至30多家!不少是国际著名的地产建筑公司。它们或在香港、或在海外,均有引以自豪的业绩!

若论天时地利,大概置地要独占鳌头。故置地夺标呼声最高。

李嘉诚自然不肯轻易放过这壮大发展的机遇。他把置地作为竞争的主要对手。他明白,置地的标书,地铁公司将会重点考虑。如能胜置地一筹,那么中标的可能性就有80%。

长实要与置地较量,简直是以卵击石。长实只是一间中型地产公司,资产值才5亿多;而置地是世界最大的地产公司,在港的固定资产高达80亿港元,在海外还拥有大批物业。长实迄今还没一座可称得上招牌的摩天大厦,置地的招牌大厦,在中区仰头皆是。长实斗置地,好比是小矮人战巨人。

李嘉诚数天都陷于沉思中,寻找力克置地的突破口。据部下搜集的信息,香港地铁公司与政府达成协议,地铁公司必须耗资6亿港元购地铁站的地皮。李嘉诚苦苦思索着,浑沌的脑海骤亮:地铁急需的是通过招标兴建上盖物业,使资金尽快回笼。这样,长实、置地等众多地产公司,对楼宇只租不售的方式显然不能应地铁之急。很可能,置地仍持这种方式!

这么重大的决定,须交董事局研究通过。在会上,李嘉诚提出自己的方案:一、将两个地盘设计成一流的商业中心与写字楼组合的综合商业大厦,建成后分层分单位出售;二、为满足地铁公司急需现金的要求,长实主动提供现金做建筑费用;三、商业大厦售后盈利分成,打破过去对开的常规,地铁公司占51%,长实只占49%。李嘉诚指出,长实虽无招牌大厦,但信誉一直是良好的。

投标书密封递交上去。公开招标与公开拍卖不同处在于,中标并不是以价高为唯一标准,须权衡竞投者的实力、信誉以及标书内容是否最佳。各竞投者,都对标书内容秘而不宣,只是虚张声势,以期能影响地铁首脑抉择,至3月底,置地呼声高到顶点,似乎工程已成置地的囊中之物。

4月5日,地铁董事局主席唐信公布结果:长江实业一举中标!

长实击败置地,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从此声名鹊起,扶摇直上。这两座地铁车站上盖物业,就是今日翘立于中区的环球大厦、海富中心。

气吞和黄

和记黄埔与怡和、太古、会德丰并称为香港的四大洋行。和黄在四大洋行中排名第二位。

和黄的历史可追溯到1843年,英国的林蒙船长在铜锣湾东角开设了香港第一间造船厂。

1859年,这家小船厂注册为香港仔船厂。到1880年,这家船厂几经易手合并,组成黄埔船坞有限公司。它与海军船坞、太古船坞并列为香港造船业三大巨头。

和记洋行成立于1860年,二十世纪60年代后发展惊人,到1975年,和记集团所控公司高达360家,其中84家在海外。旗下主要公司有百佳、屈臣氏超级市场网络、丰泽电器连锁店,屈臣氏制造业,等等。

70年代初,和记大班祈德尊热衷证券投资,致使在1973至1974年股市狂泻时,蒙受巨大损失,两个年度亏损约两亿港元。祈德尊被迫辞职,韦理斯继任大班。为免破产,被迫同意汇丰注资1.5亿港元,汇丰一跃为该集团最大股东。和记不像怡和、太古、会德丰,是家族性质的股份公司,它是一间严格意义的公众公司。

70年代后期,世界船运业衰退,黄埔船坞业务萧条,陷入困境,在汇丰的缀台下,两大英资公司合并,于1977年9月成立和记黄埔有限股份公司,主席为韦理斯。

话说李嘉诚智克置地,中标地铁车站上盖工程后,雄心勃勃,起念收购英资公司。

李嘉诚最初的猎物还不是和黄,而是九龙地王九龙仓。李氏利用散户名暗中收购九龙仓股票,引起九龙仓的极大恐慌,便向汇丰求援。李嘉诚得知这信息,即鸣金收兵,不与香江第一财主汇丰发生冲突。

李嘉诚便把目标盯住和黄。

1978年7月,华商两大巨头李嘉诚与包玉刚达成协议,李嘉诚把拥有的九龙仓股票转让给包玉刚,包玉刚则待李嘉诚收购和黄时借以现金资助,并说服汇丰将所持的和黄股票转让予李嘉诚。华商两大巨头皆各得其所。

李嘉诚宣布收购和黄,没有人会认为能成功。两者实力悬殊甚巨,长实市值只7亿多元,而和黄高达62亿!事后媒介称这次收购是“蛇吞大象”。

李嘉诚的成功,得助于汇丰的信任与鼎助。

1978年,和黄经营不善,再次陷入困境。作为大股东的汇丰不免焦急,决定“换马”。谁能管理好这么庞大的集团呢?汇丰大班沈弼斟酌再三,决定物色李嘉诚为和黄的新老板。

前文曾介绍过沈弼,他眼里并无英人华人之分,而是谁能够给汇丰带来利益。

1979年9月25日,汇丰决定把自己掌握的和黄22.4%的控股权,售予李嘉诚,价格为市价的一半,还可在两年内付款。沈弼不想借让股赚钱,不过汇丰还是赚了钱,1973年购入和黄股的价格是1港元,现在以市价一半的7.1港元售出,汇丰共获利5.4亿港元。汇丰售出普通股,还拥有大量优先股,仍是和黄大股东之一。

这一天,李嘉诚正式出任和黄董事。到1980年11月,李氏已拥有39.6%的股份,名正言顺入主董事局。1981年1月1日,李嘉诚正式出任和黄集团主席,行政总裁为李察信(英国人)。

李嘉诚成为香港英资洋行的首任华人大班。

李嘉诚石破天惊,全港为之震动,“李超人”的尊号不胫而走,他成为香港风云人物。李嘉诚收购和黄,包玉刚收购九龙仓,皆先后大功告成。这两役的胜利,成为称雄香港的英资集团走向没落的转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嘉诚传6:贵人相助!上演蛇吞大象 成为超级富豪
李嘉诚商业王国的财富地理4
港岛观察丨李嘉诚的几次重大人生机遇
好谋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无为而治
人物传奇——李嘉诚(五)
香港最著名并购商战 | 船王入主九龙仓给万科之争的借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