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康家石门子岩画:刻画九位裸体女性艺术还是崇拜?

康家石门子岩画凿刻在这座200多米高的红色的崖壁上。(资料图,作者摄)

康家石门子岩画在新疆呼图壁县东南七十公里外的深山里。

秋日的河水清澈见底,急流漱石,发出琅琅悦耳的清音,隔河相望,岸滩上一片片金色的胡杨林,为幽静的原野增添了几分秋韵。路途上经过几处山隘,隘口的两侧一面是碧绿的青岱,另一面是赭红色的峰峦,山峰相向欹倾欲坠。由远及近,石门隐约开阖,途中石门林立如笋,统称石门子,稍不留意便会误入歧途。

当地传说,清末之际有一康姓逃户避祸入山,后人因姓名山,称康家石门子。还有另一种说法,石门子崖壁之东有一条深壑叫康拉尔沟——康老二沟,康老二沟是哈萨克牧民康拉尔沟音译讹变。从人文历史环境分析,这里最早是游牧民族往来山区的游牧憩息地,因此,康家石门子可能是康拉尔音译的引申。

康家石门子位于呼图壁县境内天山北坡低山地带,海拔1500米。毗连西南方向的山峦逐次升高,海拔5000米以上的冰峰终年积雪,雪线下是鳞次栉比的森林带。雪水融汇的溪流绕过石门径流向南,赭红色的崖壁峭拔而立,高达200多米;崖壁石脉横贯平行,层叠别致,冷眼望去,像是一座大气磅礴的石阙。

康家石门子岩画发现得很早,因为刻有岩画的山脚下是地势开阔的草坡地,气候湿润,野草繁茂,是夏秋两季优良的天然牧场,每年都有牧民来此放牧牲畜。距岩画不远的地方有几处帐落,据一位稍懂汉语的年长哈萨克牧民说:他从小就随父辈往来迁徙于这块牧场,崖壁上的岩画抬头可见,久而久之,对崖壁上的岩画竟谙熟于心,只是年复一年,岩画上的人物有不少已经渐渐模糊,有的已剥落了。由于岩画地处偏僻的深山,除了牧民而外,外界很少有人来到这里,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研究地方史志和岩画艺术的学者来此,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岩画刻在山崖石壁上,高离地面,山崖下端的石壁微向内凹,悬空自然形成一条檐壁;岩画下面是一块平整的坡地,地面上没有见到任何建筑物遗迹,让人难以判断当时的人是如何在峭拔陡立的崖壁上作画的,因为崖壁上没有落足的地方。倘若在坡地上构筑支架,木材必须从远山砍伐输送到崖下,其所需人力物力可想而知,但这或许是唯一合理的猜想。

从岩画上出现重叠凿刻的人物,似乎又表明在这幅内容与形式完整一致的岩画创作之后,又有人在局部增添了新的人物画面,其风格与原画面毫无二致,那么,很有可能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崖壁下曾保留一座木架结构的平台。掘开坡地上的土层,里面残留灼烧后的炭块及零散的牲畜骨殖,让人联想到这里曾是一处祭祀活动的场所。

崖壁上的岩画东西长约14米,高约9米,面积约在120平方米左右。岩画壁面平整,不同于四周凹凸不平的崖壁,可见在凿刻岩画之前对崖壁做过修整,岩画的四周还余有宽余的人工修饬过的壁面,表明凿刻这幅大型岩画有别于一般岩画的随意性,而是在初创时,考虑到岩画的幅面及画面内容的完整性,近观岩画,除了略靠左下角有重叠凿刻的人物图像,整幅画面的层次安排及岩画的内容风格和谐统一,因之,这幅画的出现绝非偶然,某种意义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剖面。

面壁仰视岩画,最上层排列大小不同的九位裸体女性:岩画左起第一位女性身高2.05米,第二位高度为1.95米;三、四位女性身高相仿,二者手臂好似相互搭连,两者之间有一对马图案,对马涂染红色;第五位女性略低于平行线,在第六位女性举起的右臂下有一对雄性的对马图案,对马图案高34厘米,底部在第七位女性的肩膊平行线上;第八位女性刻画不完整,而第九位女性腰部已经残损。

一组九位裸体女性,占据岩画的主要位置。(资料图,作者摄)

在岩画中九位女性的下方,刻有众多的人物。右边是一位身材高大雄健的男性,岩画夸张地刻画出这一男性的生殖器官,在这一男性的左下方是一大一小两只老虎,旁边刻有三个挽弓射箭的猎人,瞄射两只威猛的老虎。再向左,刻有十多个男性人物,并刻有男女交欢图像。岩画中比较特异的是一幅双头同体人物图像,从画面上看右侧为一男性,左侧为女性,女性细长的脖颈后似有一条弧形的条带饰物,图像表现的是男女合体交欢情状。在它的左下方有两排几十个舞态整齐的小人,由于画面斑驳已分辨不出人物的性别。岩画中所有人物的头上都有类似翎毛物装饰,大概是种族内独有的标识。

岩画采用的是阴刻方法,注重人物面部五官部位的表现,在众多人物图像中,仅有一位女性身着短裙,其余的人物像全部裸体。岩画采用曲线、三角、弧圆等几何图形表现人物肢体:女性丰腴的体态和柔美的舞姿,男性健硕的躯干和粗犷的动态,岩画刻得带有几分夸张,然而神态灼灼逼真。从人体的比例和线条酣畅的技法上看,当时的裸体人物画技已是很娴熟的了。

岩画上的裸体人物是原始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与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及作画的工具密切相关,自然,也蕴涵着至今难以参透的宗教崇拜。

环顾四周,康家石门子没有发现任何古老的建筑,以及与岩画中早期人类生存活动相关的遗迹,在没有文字的年代,岩画记录的是史前人类生活的全部,猎人在捕杀猛兽,欣悦的人群在草甸上踏歌起舞,男欢女爱的族人在繁殖他们的后代。

这幅岩画中捕杀老虎的场景表明当时人们以狩猎手段为主的生存方式。相传在百余年前,有人在康家石门子一带曾猎获过老虎,想来岩画上的猎虎图像不是虚构的,而是早期在此的一支种族聚落实际生活写照。岩画中男女交欢的景状凭直观去理解远远不够,它深层次的内涵,至今不被诠释。

九位裸体女性占据岩画的主要位置,是否表示当时这支种族聚落处于原始的母系社会?而在男性人物的腹部刻画出人物头像,是否意味着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化?那些夸张的男女交欢图像,是否真的像后人理解的那样,是对生殖的崇拜?这幅原始质朴的岩画留给人的不仅是对岩画艺术的鉴赏,更多是费解的谜团。但毋庸置疑的是,早期游牧种族的生存受气候和环境变化辗转迁徙,他们抗御自然灾害和瘟疫的能力脆弱,因而将现实生活与种族的兴旺寄托在自身的繁殖上,就像马匹和羊群繁殖一样,人口繁衍被认为是生存资源。今天,没有人能像他们那样感受生活,那种生存心态随着时光流逝和他们的离去一同结束,并将人们漫游的想象凝固在这幅载歌载舞的岩画上。

岩画中有两组对马图案,一组为雌性,另一组为雄性,图中的马匹偶对直立,有别于岩画中的生活场景而独立存在。两组对马图造形别致,为标志性的图案。离岩画前不远的地方有一块倒匐的岩石,上面刻有不同姿态的逸马,这些自然形态的马匹与两组对马图案迥然不同,表明岩画上的对马图案与现实中的马有区别,是作为一种图徽刻画在显著的位置上。

史前人类崇拜自然物是普遍的现象,并从最初膜拜自然界中的太阳、月亮等逐渐转向与生存息息相关事物的崇拜。图解式的符号代表着一种信念,共同的信念聚合起相同生存方式的人群。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最早居住在敦煌、祁连山一带的大月氏是以游牧为业的行国,早期活动范围到河套附近,大约在晚商时期与中原频频接触,后为匈奴所破,大部分西迁至伊犁河一带,后又南迁到阿姆河流域。当时,大月氏的行踪遍布天山南北。康家石门子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大月氏往来的途径,又为极好的天然草场,因而这幅岩画可能是大月氏所凿刻。《汉书》上记载的时间稍晚,从出土的晚商青铜器对马图案推测,对马图案在中国境内出现应在公元前1100年之前,至于康家石门子岩画形成的确切年代因证据不足难以确定,但有一点大致可信,对马图案是大月氏的图腾,是他们祭祀的崇拜物。

大月氏将他们生存时态永远地留在了康家石门子岩画上,之后,带着他们生存信念和希望穿过蜿蜒的山路走向另一个地方,无论后来的命运是多么乖舛,但都在向前行进。谁也揣测不到他们是在来时,还是离去前镌刻了这幅岩画,而后来的尾随者试图模仿着岩画风格补缀画面,然而,那幅完整的岩画已经无法容纳以后的内容了。

岩画上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创造岩画的人在岩画中得到永恒。永恒的东西不要求完美和长久,有时永恒的东西出现在短暂之中,平凡而又简单,甚至找不到任何可以赞美的理由。犹如岩画中的人物,他告诉人们他存在,平凡而简单地享有生命;他们以人类自身的生产手段来增强生存的能力,以及繁衍自己的种族而并非刻意地创造永恒,因为太渴求价值永恒反而在历史长河中显得黯淡。

岩画旁崖壁缝隙滴落的水珠打断了我的沉思,传闻山崖上有一汪四季清澈碧透的泉水,经年不增不减,由山体渗漏出崖壁,在岩画的顶侧生成一条绿茸茸的苔藓。据说,饮用此水可以祛除疾痛,离奇的传说究竟不可以凭信,不过,那泉水入口的确清冽甘甜。

流连不肯离去,但无论如何都得下山了,远处的雪山上浮起了云霭,山中已经感到水汽浓重,山顶飘云山中雨,康家石门子一日间气候瞬忽万变,怕是霖霈即在须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山康家石门子岩画
行走丨康家石门子:千古第一岩画
杜雪巍||康家石门子岩画管窥
风光无限游从三维空间带你去看呼图壁康家石门子岩画
走进新疆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画
古代岩画精品与岩画长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