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圣心源》学习笔记:五行生克

五行生克

五行之理,有生有克。

理:道理,自然之理。生、克:机制,现象,结果。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

气、血、精、神  一也。在人体内的五行是相对的概念,就其具体的成分大体是一样的,只于其所处的功能和状态而分水、火、金、木。相生是物质的转换、热量的转移正常运行的状态,相克是影响、制约、调剂物质转换、热量转移的正常进行,或由非正常运行状态回到正常运行的状态,或有正常到非正常等等。

气为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或因其较为纯净,所有物质都是有气所组成的,气构成血液、津液、体液、脉、皮肤、肉、筋、骨等等。气和质的界限在哪? 是否包括气血津夜能化生和转换的体液和有机体等? 有量变到质变?

树是生长体,制成桌椅,不再生长,树为气不为质,桌椅为质?

“积”和肿瘤是如何被消的?肿瘤内有输送营养的通道,完备的生态体系,是否也是气的一种?

生克到底是什么?有水火交济(包含己土戊土之交)、有金木升降,有此为生克?没有则不是生克?比如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这种变化是有条件的和范围的,这是否看作划分气与质的依据?

盖天地之位,

北寒南热,东温西凉。

阳升于东,则温气成春,升于南,则热气成夏;

气为物质,气的化生和燥化在一个温度范围内、温度范围或者压力范围内完成,温热凉寒是过程、是现象,也是诱因,春夏秋冬是现象、过程、或结果,或仅是名称。

阴降于西,则凉气成秋,降于北,则寒气成冬。

六气为主因。温热凉寒是主因,春夏秋冬是现象、是过程、是结果;春夏秋冬是太阳运行的结果,因此又说六气是太阳运行的结果。

春之温生夏之热,夏之热生秋之凉,秋之凉生冬之寒,冬之寒生春之温。

积温成热,热清变凉,积凉成寒,寒变温(润的含义结合水性)。

“夏之热生秋之凉”,“冬之寒生春之温”,此处非物极必反,也是较难理解啊。

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

土即中气,四象化生之源,四象是中气己土戊土之交后的阴阳升降变化的结果,又促进、改变土的阴阳升降变化,互为因果,主因是土,所以说“土为四象之母”。

曰火生土者,以其寄宫在六月火令之后,

土令的两个说法,一是此六月火令之后;二是四令中各有十八天,亦说明土为四象之母,离不开土,或者可假设土的物质直接到达,而不经过其他五行,(这一点还需查找书中的依据)。

六月湿盛,湿为土气也。

湿为土气,湿的状态包含两种:一是“泡波起灭”是状态,这个过程完成化生(己土)、燥化(戊土),成为、进入到金态(参考前面的金的描述)的源头之一,合并由火过来的雾态气;二是二气一起受金之敛,由雾态受凉成雨,雨分清浊,清(精)入脏,浊入膀胱,其入肾脏为水,水聚为阳根。此处的二气合并,就是土生金。

化生、燥化为谷气、谷精(水谷精微),再由“泡波起灭”完成水谷精微的进一步转换成为能量物质输布全身(魄,而后为精),再转换、转移(交济、沉降)为水,以此来说“土生金”。

其实水火交蒸,乃生湿气。

前面提到物质的转换、热量的转移是在一定的浓度、温度下完成的,湿是结果,湿是场所(水火交济、金木升降的场所),湿是状态,湿是现象。湿(己土戊土之交)又是因,金为果(土生金)。

此处的湿是指水火交济之湿态,参考前面提到湿的两种形态。

六月之时,火在土上,水在土下,

火生热,水生寒。寒热二气(六气)相逼。

寒热相逼,是以湿动。

寒热相逼,也是金木升降,是动因、原因。热量的转换、转移、物质的转换、转移。“泡波起灭”是场所和热量的转移、物质转换的过程。

此处的寒热是否指寒水和君火,这两者不相交济。但相逼、相持、消长,促进“湿”的发生和完成。湿是一种状态、是场所,或结果,湿利于水火交济、金木升降,效率最好。

湿,过与不及则病。过,湿盛,水火交济不好;不及,水火不交济,燥?

湿者,水火之中气。

湿为土气,水火之中气,伏之以木气,则土不过湿。

“泡波起灭”的汽液双模形成,是水火交济的关键和基础。

进一步详说及确认“泡波起灭”的两种现象。前因后果(火生土),本因后果(土生金),及下因再果(金生水)。

湿的第一场所:胃,在胃中完成己土戊土之交,为阴、阳之源头;第二场所:脏腑,水火交济;第三场所:皮肤,水火交济(营卫调和,也是水火交济)。

土寄位于西南,南热而西凉,

故曰火生土,土生金也。

火生土:气血转换(物质交换)的形态为“泡波起灭”,如没有水谷(食物)时,在此完成精化气(神、精一也、气、血一也、水、火一也),即原己土化生、戊土燥化的后的产物,合五脏、六腑的运行转化之物,在土位汇合后,继续运行、升降等,维持全身生命运行。(肥胖病?)

相克者,制其太过也。

制其太过,本气盛,以其所不胜抑制本气盛。

金木不遂其性则病生,水火各遂其性则病作,治宜对宫之味,所以反逆而为顺也。

木性发散,敛之以金气,则木不过散;

木:

第一个性能:快递。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木气不达,固赖土气达之,土气不升,亦赖木气升之。土随风行,上至火位,水火交济。

第二个性能:风木。水生木,从阳根出来,为温,为气(血、可理解为气态),为风,且行且化火,且积温。滞、逆为病,乙木滞在下,甲木逆在上、

第三个性能:疏泄。或理解成,风木过与不及的结果是疏泄。风过,疏泄太过,风不及,疏泄不及。

第四个性能:化火。乙木上行生君火,是枝叶;甲木下行化相火,是根本。木在前期像天然气,有风之性,滞、冲击等,后期遇热化火。

木性发散:一是风量大,来不及化火,或化火滞后;二是化火提前;三是化火量大。

木性发散的原因有二:一是酸收不及(过、不及),二是辛(金辛)过多。酸收不及再用酸收一下,金辛过多,用酸收一下,二者都用酸收。

敛之以金气:约束木性的发散,用酸,根据发散的不同状态和阶段,选用不同的酸收药物抑制木性的发散;或者减少“辛”的使用量。

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气,则火不过炎;

火:不管能量、物质在木,或在土,到达火位(半升后),积温成热,水火交济,分清浊,轻清遇金化水(精),入脏;浊为心液,心液护宫城、或化汗(遇到条件)。

火过炎:火有余,加水气平衡,使火不过炎。

物质的转换,由癸水提供的物质给心(热),使丁火的功能不过发。发是正常的,过炎是指什么?上达九天的过多,虽清但有余(金不及?推理上)?余气合土,作苦?或者浊在九天而苦?上炎作苦。

土性濡湿,疏之以木气,则土不过湿;

土性的工作环境:湿。濡湿:过湿,湿过。己土化湿,戊土化燥,燥湿调停,你化你的湿、我化我的燥,不相干涉,湿化多了少化点湿,燥化多了少化点燥,通过调整各自的量大、量小而维持湿、燥平衡关系。

“疏之以木气”,仅从字面的意思想象,提高“快递”的能力,减少多余的湿。

泡波不起”,“泡波不灭”,能量或热量失衡,给能量、热量。给热量加速燥化,提高浓度,则土不过湿。这热量是有“木”提供,提供一个信息、或者诱因?还是脾胃自身的功能在外界的作用(药物,不管怎样都归到“木”里)而加强。

金性收敛,温之以火气,则金不过收;

金性收敛,在精馏塔的操作中,过敛的处理一般有两种,一是提高循环水的温度,二是降低循环水的用量,这是从其自身的处理。从大的来说,增加塔底的热量,并上带至塔顶,来维持一个新的平衡(相平衡、热量平衡、物料平衡),(其他的入进料量和进料温度等不讨论,但或有影响而不知),从这一点来看,和“温之以火气,则金不过收”相符合。

金过凉,趋寒,给热量使其不过凉而敛,这热量通过“火”而来,而非来由“木”直达,或者不是热量的转移,而是物质的转换,其结果是“金不过收”。姑且这么理解吧。

水性降润,渗之以土气,则水不过润。

水性:一是降;二是润,滋润、湿润脏器及表面,滋润肌肤等等;三是蕴含热量,(蛰封,自蛰封,被蛰封);四是作为载体,人体水的含量最高,电解质的载体等;五是自心液始(或从头部开始),逐渐下行,一边滋润,一边作为水源,提供给水火交济(化气),一边又作为金,收敛附近的火变水,不使其过热、过燥(这一点是推论,需要仔细推敲);“润”体现水的诸多性能。水道:血管、经脉、隔膜、脏腑(脏腑壁的血管,及脏腑本身)。

过润:还不到寒的地步,水多,多在什么地方?水在壬水(膀胱),简单直接排,在癸水(肾)系统?不是排水,减少水,而是“渗之以土气”。

水过寒、过多(因多而寒?),因生化、燥化不力。水应上润,而不上润,水润下则咸,那么这个“水”是由肾癸水提供给脾、胃,由脾、胃化生、燥化后进入到气血系统。戊土燥化,己土化生,使“水”减少,“水”态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土气在此是脾胃的正常功能,或者恢复其正常(化生、燥化,己土戊土之交)的功能,水因此减少。举个简单的例子,进入到水池中的量是12吨/小时,水泵的能打走能力是10吨/小时,水池的液位慢慢会上涨,提高泵的能力(渗之以土气--提高脾胃的燥化能力),则水位不会上涨,且慢慢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附近(或一个新的平衡位置)。

皆气化自然之妙也。

上述种种的变化,都是由于物质转换、能量转移之间及相互生成或制约的气化的关系和结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圣心源-天人解-02五行生克
五行的生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_伍思哲
开始学习《四圣心源》天人解(附彩图)1
论戊己土
四柱八字基本知识3
金木水火土,什么是缺五行之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