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松蔚:孩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恰恰是因为你的重视

扫描二维码,试听Momself音频

赠书活动信息见文尾



文 | 李松蔚


有一个跟我学家庭治疗的学生,遇到一个小麻烦。她的女儿上了一年小学,因为期末考试成绩不好,竟然接连两天开始尿床。尿了也不吭声,还是姥姥摸到床湿了(姥姥跟她睡一张床)才发现。问她为什么尿床,她也不说。


用不着多么高深的家庭治疗理论,也知道这个现象多半不是生理上的失禁,而是跟心理因素有关。她在课上讲这件事,其他同学都在猜测,一定是期末考试失利之后,父母的态度让孩子紧张。「你们给她的压力太大了!」


也没给过她什么压力啊……学生说。


她没考好,你们怎么说的?


就说:没关系,尽力就好,爸爸妈妈不怪你……


你看你看!学生们抓到了线索:「爸爸妈妈不怪你」,这句话什么意思嘛……说是不责备,这明明就是责备了。孩子是能感觉到大人的期望的。大家开始议论「要怎么跟孩子谈,才能让孩子放松一点,就不会再尿床了」。

图:《小别离》


我没有去想这个,我问这个学生:孩子尿床之后,有床单铺盖换吗?


学生愁眉苦脸地说:连着洗了两床了,再尿一晚上,就没得换了!


我说:要是不够,就再去买一两床吧。


大家以为我在开玩笑,都在笑。那个学生也说:其实够了,北京这太阳,晒一天也就晒干了。我说:还是备一床吧,免得你心里慌。


这个学生很聪明,立刻领会了我的意思。过了几天给我发消息报喜,说孩子再也没尿过床了。我问她是怎么做到的,她说她当天晚上睡觉之前,嘱咐女儿:咱们家有三床铺盖,可以轮流换,你今天晚上尿床也没关系。


她事先跟姥姥沟通过,姥姥跟着帮腔:就是,洗个床单的事儿。


女儿眨眨眼睛,有些不知所措。妈妈像平常一样,亲亲她的额头就去睡了。过了一会儿,她听见厕所有响动,原来是女儿自己去厕所小便了。


孩子恢复了睡前如厕的习惯,问题消失了。


 

 

其实这算不上什么问题,或许只是偶然,也有其它很多解决办法。比如父母直接训斥孩子:「都多大孩子了还尿床!你羞不羞!」或者明确地下达指令,要求孩子睡觉之前必须去一趟厕所。包括在课堂上很多同学们考虑的,跟孩子谈一谈她在考试成绩上的压力。这些办法都可能有效。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尿床」这件事上投入了太多重视,太把它当成「问题」了。


大部分的时候,当我们把问题当成一个「问题」的时候,会有助于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但也有某些时候,情况刚好相反。我们越把问题看成问题,问题反而越严重,甚至越无解。——这话有点像绕口令,我举几个例子吧:


有的孩子不爱写作业,写几个字就开始走神,东摸摸西摸摸,父母只好每晚守在旁边,心急如焚:你快点啊!你知不知道现在都几点了!


有的孩子吃饭慢慢吞吞,怎么催也没用,父母不得已只能拿过勺子喂,这下倒是快了,但父母放下勺子又开始发愁:多大了,还要喂饭……


每一个当老师的人,都遇到过这么几个调皮捣蛋的学生,你批评他,骂他,说服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嘴上唯唯诺诺,但就是不改。


有一个朋友抱怨他的孩子不睡觉。每天晚上孩子在床上翻来滚去,对他来说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耐力战。有时让他很崩溃:睡觉有那么难吗!其实失眠的人或许有经验,越是想着「今天千万不能失眠啊」,越是睡不着。


还有一个朋友在孩子便秘的问题上较劲,已经快一年了。她一直致力于养成孩子每天定时拉粑粑的好习惯。青菜、火龙果、香蕉还有酸奶,但孩子在马桶上往往只象征性地嗯嗯两声:没有便便。妈妈的内心是崩溃的。


在这些情况下,能说大人对问题没有足够重视吗?


恰恰相反,所有能想的办法都想了,所有能发动的人也都发动了,可以说是非常重视,用心非常良苦了。然而重视的结果,有时却会让问题长期保留下来,甚至变成大人和孩子之间无时无刻不在斗智斗勇的一场拉锯战。


 

 

在女儿尿床这件事上,那个学生有一个反应,非常有意思。她说床单快不够换了,事实上,当我建议她再去买一两床的时候,她承认是够的。


说明什么?她的第一反应,是夸大事情的严重性。


事实上这也是很多人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引起重视。先不要说问题本来就严重,哪怕问题还在承受范围内,也要让它看起来严重一点。

强调,强调,再强调。重视起来!


但引起重视的副产品之一,是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以有多大的影响力。在尿床的这个例子里,如果妈妈一再强调「千万不能再尿床了,否则,都找不到床单给你换了」,孩子可能就看到:继续尿床,是妈妈受不了的。


我并不是说,孩子看到这一点,就会明知而故犯,刺激妈妈抓狂。——假如那么简单倒也好办了。但是为了简化思考,倒是可以从互动的角度描述这件事:通过大人对「问题」的强化,孩子简单的行为被赋予了很大权力。

 

如果打一个比方的话,孩子正在拍着手唱儿歌,忽然之间大人们围了上来,倒抽一口凉气,龇牙咧嘴地告诉孩子:他刚刚唱的儿歌其实是大人的紧箍咒,会让大人非常非常的头疼。他做什么都可以,但务请不要再唱下去。


你猜孩子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一种可能是,他吓得立刻住嘴,并且从今以后再也不敢这么做了,这说明他真的跟大人心连着心,为大人的烦恼而紧张(有时候,这种紧张倒是让他们更加控制不住自己,但这个先不讨论);另一种可能,就是孩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然后看起来非常老实,非常配合地闭上了嘴……挂着一丝狡黠的笑。


后面这种情况的后续不难想象。全家人都小心翼翼地盯着他,生怕他再搞出同样的事来。在这种万众瞩目的期待下,某一天,他又开始犯事了,然后再犯,然后越犯越多……效果百试百灵,甚至可以说一次比一次好。所有人都被他吸引过来,使出浑身解数,传达给他「小祖宗,你饶了我吧」的信息:


你可千万别再尿床了!床单不够换了!


求你写作业写快点,爸爸还想早点休息……


你怎么就睡不着呢?你不睡,爸妈就算困死了也不能睡。


快!你今天不便便,妈妈就不上班。


——他怎么可能不上瘾呢,你说?


尽管惹怒大人的后果很严重,孩子可能会吃苦头,挨骂,甚至被打屁股——有一些孩子因此而放弃。但至少孩子们看到了:哇,这就是大人的软肋!只要戳这里,他们就无一例外叫苦连天。这种感觉该怎么描述呢?原来以为我只是随便捡了根木棍,要不是他们提醒,我还真不知道那就是尚方宝剑……


但是当我这么说的时候,我不是建议你虎视眈眈地盯着那一根木棍,想象着怎么样从孩子手里抽掉。我说过,有很多办法可以抽掉它:温柔的,有技巧的,强制的。但它们的副作用都是一样:从侧面证明了那根木棍的价值。


「我手里还有好几根哦!」你听见他心里的欢呼。


在你试图抽掉那根木棍的同时,就把它变成了持续的夺宝游戏。


现在来聊聊怎么办的问题。其实怎么办在一开头已经给出了。如果我们遵从《孙子兵法》的教导:「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那么最简单的策略就是让孩子相信:他手里的东西不是尚方宝剑,只是根普通的木棍而已。


 


这是最干净利落的一下子。在家庭治疗中,有一个名字叫做悖论干预」。是一种极高明的干预手段,但是说穿了其实不值钱。每个人天生就会,不是吗?你想让孩子放下一个东西,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什么都不做。你不去管他,他自己就会丢下这个东西。——人们没办法永远带着个东西,大人尚且嫌烦,更何况是孩子?孩子丢三落四的,除非那个东西真的很宝贵,是他的宝贝。


你有没有把问题变成孩子的宝贝?


「这个东西,是我用来对抗父母的杀手锏呢!」


有的孩子需要这样的杀手锏,因为他们享受对抗父母的游戏。那给他们一根不一样的,健康无害的木棍,来玩这个夺宝游戏,不是更好吗?


举一个孩子便秘的例子好了。那个跟孩子较劲的妈妈是我的朋友。在尝试了各种方法,孩子一再表示「没有便便」以后,我的朋友终于放弃了抵抗。这件事让爸爸很满意,因为他终于可以长时间占据马桶了。每次妈妈催他:你就不能快点吗!爸爸就在厕所里说:催什么!反正孩子又不用……


你猜到结果了吗?过了几天,他们的孩子在爸爸如厕时,使劲拍厕所的门,学着妈妈的口气,说:爸爸,你就不能快点吗!我憋不住了!

 

这些方法,说来都是人之常情。


本来是天然就懂的道理,今天我却把它作为一个技巧介绍出来,是因为今天恰好缺少这种最本能的思考。大多数的育儿文章不讲这些道理,也许是嫌它真的太平凡。为了赚点击量的文章,都在大声疾呼:孩子手里有许多「尚方宝剑」!有许多东西要紧紧盯住,要严防死守!千万别让他做!做了,就大事不妙!——这些呼声震耳欲聋,结果,倒让这个最平凡的道理有了传播价值。


有人或许会问:「用了这个方法,孩子的问题还是改不掉,又该怎么办?」


这还是偷偷地在拿眼睛瞄孩子手里的木棍。记住,要诀就是不去盯着木棍。为此,你必须首先改变自己。你要问问自己:「我是真的不在乎,还是只能假装不在乎?」你还要问:「如果我真的很在乎,最让我放心不下的究竟是什么?」如果只是担心家里的床单不够换,那你真的不如多买两床备用。




你有没有把问题变成孩子的法宝呢?

可以来留言区和我们聊聊~



获奖公告


6月23日、24日两天,获得《认养一头牛》价值66元牛奶一箱的用户有:


Winni姚亚兵、夏丽亚、碧溪、余鸿雁、陈曦挠米、

美玲、stick up、罗拉快跑慢游、七月、董

恭喜大家!快联系课代表微信:momselfcc 领取牛奶吧
 
领取截止日期为6月28日18点前,逾期视为放弃。


 前5名购买音频的人获得价值68元的赠书

活动在发文后的24小时内有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佳作欣赏:时间魔法袋(王诗婷)《关心下一代周报》刊登附学生优秀作品6篇
【专家点评】如何锻炼星孩注意力?
儿子被问奶奶和姥姥哪个好, 孩子巧妙回答, 让大人都深感羞愧!
正面回答孩子的问题有助于培养思维能力
我就想和你盖一床被子!
想哪儿说哪儿---麟儿想家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