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月仪诗词话东坡

《苏东坡与黄州》

1、风雪楚囚

劫罅休言是与非,乌台似鉴感天威。

惊魂欣可呼儿伴,笃志偏教与世违。

三日陈州悲逐客,一方楚邑待寒衣。

人生聚散堪回首,岭上梅开暮雪飞。

【注】:元丰二年(1079)八月十八日在湖州任上,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是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出狱,被囚禁于御史台狱历时四个月十二天。终审判决:责授检校(代理或寄衔)尚书、水部员外郎(编制外)充黄州团练副使(地方民间军事助理官),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出狱日,已是年尽岁除。

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时年四十五岁的苏轼,在御史台的差役押送下,启程前往黄州,长子苏迈(二十四岁)徒步相随。

正月四日到陈州(今河南省周口市市辖区,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淮阳区)。于陈州苏辙之婿文逸民家,《陈州与文郎逸民饮别携手河堤上作此诗》中有此身聚散何穷已,未忍悲歌学楚囚

正月十一日。弟苏辙(时担任著作郎、签书应天府判官,后贬江西筠州(高安)自南都(商丘)来陈州相别兄轼。劫后余生,无限感慨,作子自逐客,尚能哀楚囚”诗(《子由自南都来陈三日而别》)。“楚囚”:指春秋时被晋国俘获的楚人,此喻人处境困难窘迫。

正月十八日,苏轼蔡州(今日的湖北枣阳西南)道上遇雪。

正月二十日,过麻城春风岭。作梅花诗两首:

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2、岐亭幸遇

逆旅重逢笑一回,春寒料峭任相摧。

落英旋面粘衣袂,故友欢声扫劫灰。

人隐溪山心亦静,丹凝铅鼎意无颓。

龙丘独羡方山子,几度歧亭共举杯。

【注】:正月二十五日,苏轼一行在麻城岐亭北二十五里之处休憩,见一人骑着白马,头戴方耸高帽,身着一身戎装,年约五十岁大汉,马后拉着青盖小车,从密林缓坡奔驰而来。近前一看,双方不约而同发出一声惊呼。来人正是十九年前苏轼在陕西凤翔府任签判时的故交陈糙(字季常)。二人定交于“岐山”,岂料今不期而遇于“岐亭”,乃不胜奇幻。陈季常得知苏轼际遇,仰天一笑,将苏轼一行邀至家中。

嘉祐六年(1061)十一月,时年二十六岁的苏轼,授大理评事,凤翔府为签判时,其知府正是四川眉山同乡陈公弼,论辈份还是苏轼父亲苏洵的长辈。陈季常是陈知府的幼子,乃世家子弟,少时嗜酒好剑,花钱如粪土,喜论用兵及古今成败。后因其父病逝,他看破官场险恶,与世无争,来麻城岐亭学道求长生,过着隐士的生涯。陈季常从当年花钱如粪土的“豪士”,脱胎换骨为学道长生的清寒“隐士”,苏轼在此题词一首:

《临江仙》

(龙丘子自洛之蜀,载二侍女,戎装骏马。至溪山佳处,辄留,见者以为异人。后十年,筑室黄冈之北,号静安居士。作此记之)
  细马远驮双侍女,青巾玉带红靴。溪山好处便为家。谁知巴峡路,却见洛城花。
  面旋落英飞玉蕊,人间春日初斜。十年不见紫云车。龙丘新洞府,铅鼎养丹砂。


3、定惠孤鸿

更深禅院静,漏断听鸿吟。

叶下参差影,林中婉转音。

孤怀愁未减,缺月冷何禁。

寂寞沙洲上,天心或可寻?

【注】:元丰三年(1080)二月一日,苏轼父子抵达黄州。时太守陈轼(君式),将他父子俩安置在黄州城外环境清幽小庙定惠院居住,并在寺庙搭伙,随僧一餐。

有《卜算子》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该词以孤鸿自喻,用拟人手法,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体现他当时心如惊弓之鸟一样的境况,惶惑、孤独和无奈。

4、安国悟禅

山门修竹绕,古寺梵烟香。

涤垢莲台坐,安魂法雨长。

因缘诚一念,慧目得其张。

物我相忘处,灵思信可扬。

【注】:苏轼寓居定惠院不久,一天,信步走来突然发现一座“茂林修竹,陂池亭榭”“堂宇斋阁,严丽深稳”的古寺--黄州安国禅寺,该寺始建于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由郡人张大用于显庆二年捐地基,由僧人惠立创建,始名护国寺。嘉祐八年(1063)仁宗赐名“安国寺”。并赐印一方。

苏轼与住持继连大和尚结下不解之缘,从此“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 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黄州安国寺记》)。

苏轼归诚佛禅,以佛禅的随缘自适的理念,求得心灵解脱。苏轼《安国寺记》中有“以愧其人”的继连大和尚,其“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风范,对于苏轼不亚于是一剂收招魂魄的“安心药”。

5、临皋治经

闲窗寂寞缘何止,刚日治经柔日史。

三传书成达古今,立言至圣明于理。

【注】:元丰三年(1080)五月二十九日,苏轼携家眷二十余人搬到官方水上驿站的临皋亭临皋亭虽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但也尤为幽静。不久,便开始于撰写《论语说》。接着他又续写《易传》九传。

自认为“一生得意处,惟在'三传’”, 此三书,即《东坡易传》《东坡书传》《论语说》,所释经书,“颇正古今之误”,当为苏轼一生经学系统研究之结晶,为此他感到“瞑目无撼”。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某凡百如昨,但抚视《易》《书》《论语说》(《论语说》脱稿于元丰四年的冬季)三书,即觉此生不虚过。如来书所论,其他何足道。”

《四库全书》评价苏轼经学:“明于事理,而又长于议论,披抉明畅,较他经独为擅长。代圣人立言,借经典垂教。”其经学悟道,儒学哲思,铸为古今之经典,当足以映照千秋。

6、东坡躬耕

躬耕寻废址,温饱耐经营。

野草除犹尽,颓垣渐已平。

田间人释耒,陇上鸟传声。

问稼东坡上,殷殷邻里情。

【注】:元丰四年(1081)二月,生活日以窘迫。他的摯友杞人(今河南杞县)马梦得到黄州来看望他,见这种状况便向知守徐君猷申请到郡城东门外一片废弃的营地,面积约五十亩左右,以求自耕自食。

苏轼在《东坡八首》诗中,对躬耕东坡感慨万千。他写道:“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予乏食,为予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庶几来岁之入,以忘其劳焉!

废垒无人顾,颓垣满蓬蒿。谁能捐筋力,岁晚不偿劳。

独有孤旅人,天穷无所逃。端来拾瓦砾,岁旱土不膏。

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喟然释耒叹,我廪何时高?(择其一)

他在黄州的朋友(潘彦明、郭兴宗、古耕道)帮助下,率家人垦荒东坡以图温饱他与劳动人民打成一片,称自己为“黄州一识字的农夫”,天长日久,“邻里有异趣”,“数面自成亲”他说自己本是黄州人,并自号“东坡居士”。从此,一家人早起种田,夜间织布,过起了农家的日子。


7、临江仙·黄泥之坂

朝出临皋东北转,陂陀山路盘桓。涉江吟罢复前言。问心犹自哂,市井得超然。  载酒行歌长坂上,招来几缕云烟。纷纷坠露湿衣冠。夜阑霄汉里,素月似团团。

【注】苏东坡从临皋亭往返雪堂东坡躬耕,必经黄泥之坂。元丰五年(1082)岁末,一日酒醉,东坡途经黄泥坂,大醉于道旁,遂作骚体诗《黄泥坂词》:

“出临皋而东骛兮,并丛祠而北转。走雪堂之陂陀兮,历黄泥之长坂。大江汹以左缭兮,渺云涛之舒卷。草木层累而右附兮,蔚柯丘之囱蒨。余旦往而夕还兮,步徙倚而盘桓。虽信美而不可居兮,苟娱余于一眄。余幼好此奇服兮,袭前人之诡幻。老更变而自哂兮,悟惊俗之来患。释宝璐而被缯絮兮,杂市人而无辨。路悠悠其莫往来兮,守一席而穷年。时游步而远览兮,路穷尽而旋反。朝嬉黄泥之白云兮,暮宿雪堂之青烟。喜鱼鸟之莫余惊兮,幸樵苏之我嫚。初被酒以行歌兮,忽放杖而醉偃。草为茵而块为枕兮,穆华堂之清宴。纷坠露之湿衣兮,升素月之团团。感父老之呼觉兮,恐牛羊之予践。于是蹶然而起,起而歌曰月明兮星稀,迎余往兮饯余归。岁既宴兮草木腓,归来归来兮,黄泥不可以久嬉。”


8、老饕美食

蔓菁芦菔与菘谋,野荠寻来共洗揉。

已许生姜调点味,还将釜碗抹些油。

出锅漫有天然气,凝糁真如碧玉稠。

莫道家贫无乐事,菜羹自可比珍馐。

【注】:东坡先生被贬黄州,他的人生发生重大变故。摆在他和二十多口之家的面前最严峻的问题是饥饿。正是在这一特殊时期,东坡先生对饮食的感受发生了重大变化。他说:“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而既饱之余,虽刍豢满前唯恐不持去也”(《养生难在去欲》)。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故,东坡美食恰逢其时,应运而生。

他还在《菜羹赋》序中说:“水陆之味,贫不能致”,“自然之味,易具而可常享”。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他想出了三条对策:一是自耕自食,二是向大自然找食,三是买便宜东西吃。

盖聚物之大美,以养吾之老饕。”(《老饕赋》)东坡先生在贬谪三州的艰难岁月中,苦中求乐,亲自下厨,让山野菜蔬化为美食。在黄州苏东坡的生活极度窘迫,但他在美食中找到了温暖的力量,找到人生豁达的出口。更使他悟出“人间有味是清欢”的醒世人生哲学。


9、养生真诀

引得丹田气,勤修劫后身。

清闲当以贵,安寝不言贫。

四戒除痴钝,三吞信养真。

披衣宵半起,黙坐长精神。

【注】:东坡初来黄州,“畏人默坐成痴钝,问旧惊呼半死生”《侄安节远来夜坐三首》。为调整身心,他从日常修炼中总结出《养生诀》

每天以夜半子时后披衣而起,面向东方或南方,盘足而坐,叩齿三十六下,接着做完握固、闭息,在做的过程中,内观五藏。其次想象心为烈火,明亮透彻,直入下丹田中。等待腹部憋满更多的气后,再徐徐呼出。等出入气息均匀后,就以舌尖顶住唇齿,内外吮吸漱腴津液,不得咽下,这样反复前法多次。调整气息,内视观察,默心丹田,调整气息漱吮津液,都依前面方法。如此这样三遍,津液储得满口,就低头咽下,要以气送至丹田。必须运用意念精悍猛烈,让津液与气息发出谷谷的声响,直入丹田。又依前法做一次。总共九次闭息,三次吞咽津液而止。然后以左右手热摩两脚心,及脐下腰部脊椎之间,使其发热。再次以两手摩烫眼部、面部、两耳、颈项,都让其发热。又按捏鼻梁左右五七下,两手梳头百余梳,然后睡下,睡熟到天明。

元丰三、四年左右,东坡先生的朋友张鹗持纸向他求字,并请求他开个秘方。于是先生凭记忆将《战国策》中颜斶与齐宣王的对话抄录于他。即养生“四适”:“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10、清平乐·数面成亲

    乡邻异趣,随意穿门户。若是街头能相遇,数面自成亲故。   为甚松饼酥酥?杯中酒淡何如?寻到潘家笑问,谁将水著葫芦?

【注】:东坡到黄州后,与黄州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说:“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虽闾巷小民,知尊爱贤”,“尊德乐道,独异于他邦也欤 (《书韩魏公黄州诗后》)

元丰七年(1084)三月三日,苏东坡在离开黄州二十八天前的一天,苏东坡“杖头惟挂一葫芦”与参寥师及几位黄州友人一同去邻居串门。先是去他初来黄州时寓居过的定惠院,这里的新主人热忱接待他们。既饮,又去“居处修洁”的“尚氏之第”探访,照例尚家礼敬如宾。大概是多喝了点,于是“醉卧小板阁上”稍醒后,又一同欣赏“崔成老弹雷氏琴”,其曲名叫“悲风晓月”。接着他们一行又顺着小沟岸,“入何氏、韩氏竹园”。(即何圣可、韩毅甫家)两家主人“遂置酒竹阴下”。其时,黄州主簿刘唐年送来了“味极美”的“馈油煎饼”,苏东坡因问“为甚酥?”,同行亦齐说,好!就以“为甚酥”命名为佳。待游兴已尽,苏东坡这才顺道回家。“过何氏小圃”,他向何家讨要了“丛橘”树苗,打算移种在“雪堂之西”。(《记游定惠远》)途中酒渴思茶,他随即信步敲开“汪氏之居”的大门要点茶水解渴。(《是日,偶至野人汪氏之居》)这真是“邻里有异趣”,“数面自成亲。” (《次韵和王巩二首》)从苏东坡这一天密集的交往活动可以看出,他的串门就像是走亲戚一样的亲密无间。是的,苏东坡真的成为了黄州人尊敬和爱戴的好友亲朋。


11、日课抄书

  临皋不负东流意,日课汉书三两字。

一字拈来一卷开,谪居不堕青云志。

【注】:被誉为博学高才,中华第一大才子的苏东坡,把抄书、背书当成他每日必须完成的功课。

一日,黄州府学教授朱载上到临皋亭拜访先生,家人通报多次却迟迟不见先生出来。朱载上自觉无望便欲离去,不料先生匆匆从内室走了出来,并连声道歉说道:“实在抱歉,我刚忙完日课,让您久等了!”

朱载上听到“日课”两字感到新奇,便问:“先生讲的日课是什么?”先生回答:“抄《汉书》。”朱载上百思不解,说:“先生高才博学,过目不忘,何须还费时手抄?”苏东坡告诉他,他最近习读《汉书》,至今已抄过三遍。(据《耆旧续闻》载:东坡谪黄州,日课抄《汉书》,自言读《汉书》凡三抄,初则一段事抄,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

朱载上听后肃然起敬,请求见识见识。东坡先生取出《汉书》,令朱载上试举其中一页一字。朱载上好奇地随便念出一字,东坡先生应声背诵数百字,无一字差错。

朱载上惊叹不已,回家对儿子说:“东坡先生号称谪仙之才,尚且如此用功,我等平常人更应勤奋苦读啊!”

12、雪堂答辩

  草庐四壁雪飞扬,主客相邀辩雪堂。

  拘散何人能自得?穷达适意且推详。

  抚膺未许冰怀改,抱瓮难将忧患藏。

  欲问天机何所释,葛衣蝶梦漫思量。

【注】:元丰五年(1082)正月,苏东坡在东坡的一側建茅草屋五间。房屋落成之际,适逢大雪,有感于雪的品质,苏东坡绘雪于堂的四壁,坐卧其间四顾,满目是雪,于是自书“雪堂”二字为匾额。苏轼此种蔬接果,聊以忘老。

黄州有个叫潘大临(字邠 [bīn] 老)的年轻人,他的父亲潘鲠时以奉议郎为蕲州蕲水县尉,叔父是苏轼结识的好朋友潘彦明。潘大临以打鱼为生,住在柯山,是东坡家里的常客。潘大临虽为晚辈,但诗写得很好,深得苏东坡的喜爱。

一天中午,苏东坡倚于几案假寐,忽听有客至,连忙以足就履上迎,来客正是潘大临。潘大临对苏先生堂中四壁绘雪有许多不理解,于是寒暄之后,笑着就“拘人”“散人”(散人,不缠机务、任性逍遥;拘人潜心名利、拘谨畏缩)等问题展开辩答。 ……

篇《雪堂记》正是苏东坡复杂内心世界的独白。是他乌台诗案之后内心思想矛盾重重,人生体验心灵碰撞的体现。因而,的问答,实质上就是苏东坡与庄禅的对话。

最后,苏东坡提出性之便,意之适的自由人生的境界,“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的人生观,表明他并不完全屈从于庄禅,而是融汇贯通形成一种新的自由人格,人生态度和理想。

《雪堂记》所凝铸成新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为日后更为艰困的岭海之贬,打下了随缘自适,从容应对的思想屏障。


13、放臣忧国

隔岸寻佳友,车湖酒半酣。

龙丘传捷报,席上喜高谈。

草木春容展,先生醉眼耽。

畅然吟啸处,不肯说江南。

【注】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东坡来黄州十来天后,犍为(隶属四川省乐山市)王氏书楼的主人王齐万秀才(字子辩,彪形大汉,长髯浓密)前来拜会。关于犍为王氏书楼,乃嘉祐四年(公元1059)己亥十月,苏东坡丁母忧后,与父、弟携眷赴京,沿岷江、长江东下,第一次见到了犍为子云亭附近王氏书楼并写下《犍为王氏书楼》,从此与犍为结下了不解之缘。

犍为王氏书楼当年十分壮观雄伟。王齐愈(子文甫,乃其齐万之兄)可能是宋真宗皇后刘氏族人刘永年的舅舅,但对王氏家族为何能藏书如此丰富,却又突然离开犍为从军而去,后来又何故王家人带着书籍离开犍为,在鄂州车湖过上了隐逸的生活,其原因乃千古之谜。五年的贬官生活,苏轼与王氏兄弟有百余次的交往。特别是王氏兄弟现有藏书为苏东坡治经堪称雪中送炭。

元丰四年(1081)十月二十二日,苏东坡过江到车湖看望四川老乡王氏兄弟。这日酒席间,东坡先生得陈季常书报,得知十月二日种谔(经略安抚副使)领兵深入西夏,破杀西夏六万多人,获马五千匹的消息后,众人十分高兴,开怀畅饮,庆贺边疆捷报。东坡先生即席作诗志庆:

似闻指挥筑上郡,已觉谈笑无西戎。

放臣不见天颜喜,但惊草木回春容。

此诗表达作者“虽废弃。未忘为国家虑也”的爱国情怀(《 滕达道书 》)。


14拯救溺婴

夜静人难寐,惊闻有弃婴。

呼朋来结社,捐款率先行。

陋习齐心革,修书荐法明。

劫边忧与患,依旧是民生。

【注】:元丰三年(1080)三月。一天,苏东坡得悉鄂黄陋习,想起在密州任知州时抢救溺婴的往事。当时密州遇饥荒年景,民多弃子。苏东坡从义仓中拿出一部分粮食,专以收养弃儿,月给六斗,所活数千人。于是,提笔给老友鄂州知州朱寿昌写信,请求他以其职权宣示法律,改变溺婴陋俗。

苏东坡自己也行动起来,组织黄州几位热心人士成立救婴会,由诚实善良的士子古耕道经办,请安国寺住持继连记录日常开支。他还和古耕道一起走街串户,动员城内大户人家捐钱,自己本不宽裕,率先捐出十千。黄州富商也争先恐后解囊相助。苏东坡叹道:“果若每年能救活一百个婴儿,也算是自己谪居黄州的一大乐事。”


15、清平乐·沙田吟啸

蓑衣笠帽,偕友沙湖道。拄杖穿林争一啸,哪管春寒料峭。   阴晴风雨何妨,人生无畏无常。酒醒超然归去,吟边漫步斜阳。

【注】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苏东坡听说黄州东南三十里处的沙湖螺蛳店,土地肥沃,便在几个朋友的陪伴下,前往相田,打算为终老黄州置点产业。突然,下起阵雨,因雨具在走在前面的人手里,同行者皆狼狈,唯东坡先生脚穿草鞋,手持竹杖,在雨水“穿林打叶声”中,坦然面对,脚不停步地吟着诗,吟啸自若。不一会儿,云开日出,雨过天晴。遂他作《定风波》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可见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阴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又何足挂齿?


16、圣散防疫

时疫横流苦不禁,誓言虽在不须斟。

捐方但使伤寒愈,违约成全救世心。

【注】元丰六年(1083)秋,鄂黄暴发伤寒时疫,苏东坡用“圣散子”秘方普救众生,活者不计其数。

“圣散子”秘方是东坡先生的同乡老友巢谷所有。谷,字元修。曾举进士,后又学骑射,熙河名将韩存宝教其兵书。韩得罪,自度必死,以银数百两托谷交给他的妻儿。谷改名换姓,怀银步行授其子,后逃避江淮间。得知苏东坡谪居黄州,谷前来相陪,住雪堂,并成为苏迨、苏过的家庭教师。

一日谷谈起“圣散子”治疗伤寒极为灵验一事,苏东坡请求传授给他,以图日后不虞。谷见苏东坡如此心诚,便答应传授,但叮宁他不能外传,并要他指江为誓。不久,谷离开黄州回故里眉山。

此后就发生鄂黄之疫。有道是人命关天,为救黎民百姓,苏东坡违背誓约,将“圣散子”秘方传给蕲水名医庞安时。为使谷之名与圣散子秘方齐名不朽,苏东坡特为“圣散子”作序一篇

(附注:据文史记载,圣散子当年在黄州、杭州的疫情中“救人无数”,这是历史事实。但后世却成为一段公案,本为20味药的疗寒疫之方,竟讹传为28味药的热疫之药,故出现疗效适反的谬误。此“过”不能归因于苏东坡和庞安常,而是后世不懂辨证论治,因人施药的庸医所至。)


17、减兰·溪水西流

清游名寺,人在松间山积翠。暮雨潇潇,雨洗沙尘溪涨潮。

溪流西去,赢得东坡绝妙句。莫唱黄鸡,旷达人生自可期。

【注】元丰五年三月上旬,东坡先生去沙湖相田,途中遇雨偶感风寒不慎得臂疾。友人指说麻桥宠安时虽耳聋但善医,于是遂往求治。果然妙手回春疾愈,并偕同与之游清泉寺。寺临兰溪,水极甘,溪水西流。先生即景抒怀有感而作《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词。词曰: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8、南乡子·寒食书帖

 屋外雨倾盆,回想三年苦惜春。犹道海棠曾似雪,纷纷,皆已和泥化作尘。

寒食可怜人,欲问穷途思泪奔。破灶空庖焉果腹,凝神,一贴书成天下闻。

【注】元丰五年(1082)春季,连续下了两个多月的雨。临皋亭因年久失修,屋内到处漏雨,身处“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窘境,病中的苏东坡心情异常沉重。每当寒食、中秋,尤其在这绵绵阴雨的日子里,心情充满惶恐不安,在困苦无望的处境下,感到无奈和悲哀,真害怕星移斗转,在漫漫无期的贬谪中耗费生命。他的这种矛盾心理,在《寒食雨二首》中得到体现: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东坡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因为有诸名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寒食帖》的命运多舛。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寒食帖》险遭焚毁,旋即流落民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一结束,国民政府私嘱友人在日本访觅《寒食帖》,当知下落后,即以重金购回,并题跋于帖后,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从日本回归中国的大致过程,千年国宝回归祖国,至今仍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19、减兰·枯木怪石

枝虬石怪,枯木朝天听万籁。淡墨传真,幼竹丛生自有神。

心期何托?道道皴痕风雨斫。磊落胸襟,下笔无端达古今。

【注】元丰四年(1081)秋,一位气宇轩昂,北宋翰墨场上的奇才,在书、画上造诣颇深,与当世名家并驾齐驱的青年才俊远道来访,年仅二十二岁的米芾(字元章,湖北襄阳人)。米芾从湖南长沙(任县尉)到金陵见过王安石,又经马正卿引荐拜谒苏东坡。东坡先生在雪堂安排他住下。

欢聚数日,米芾辞别归家,东坡先生为他摆酒饯行。酒酣耳热之际,东坡画兴陡起,命人取出画纸贴在墙上,他饱蘸浓墨,信笔画下两竿疏竹,然后又补上枯木、怪石,作为临别纪念送给米芾。此图绘一棵枯树盘曲上扬,树枝杈桠,树叶已落尽。旁有一块怪石,石旁几株幼竹,除竹叶和一些树枝外,全画大都用淡墨乾笔画出。黄庭坚曾道:“东坡老人翰林公,醉时吐出胸中墨。”

米芾被先生这种独特的艺术匠心与生活感悟所震撼,惊叹先生“运思清拔”,说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画史》,苏东坡的枯木怪石图正是他不求苟合于世俗,力图保持自我真率本性的思想性格的外在表现。是文人以竹石寄托精神情怀的典范之作,是文人画理论的实际奠基人。


20、前后二赋

主客相邀同泛舟,莫言沧海寄蜉蝣。

勿因得失生悲喜,皓月清风尽可收。

重游一啸江风起,但返中流凭所止。

鹤影翩跹化羽来,犹然梦醒须臾里。

悠悠二赋思先哲,滔滔江水歌无竭。

扁舟一叶惜英雄,千载文光吹不灭。

【注】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月亮从东方升起,苏东坡与四川绵竹武都山杨世昌道士和另位朋友,主客携酒和肴,从临皋亭乘小船溯流而上,径直泛舟到赤壁之下。《赤壁赋》记载了这次夜游。

《赤壁赋》,是苏轼儒释道三家思想集大成者。他以儒家的兼济对待现实,以道家的超脱宽慰灵魂,以释家的智慧调整心态。

元丰五年十月十五日苏东坡同两位朋友,从雪堂过黄泥之坂归于临皋。受明月之诱惑,又游于赤壁之下。《后赤壁赋》是《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两者珠联璧合,浑然一体。


21、思佳客·赤壁怀古

伫立矶头思渺茫,滔滔雪浪亦何狂。鬓边每叹悲华发,月下神游醉羽觞。

温故国,羡周郎,心期欲念几归航。凭教杯酒江天酹,证得如如梦一场。

【注】元丰五年八月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苏东坡与几位客人携带酒肴又登上赤壁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一生坎坷,少年壮志皆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著名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该词宣泄自己贬谪人生的郁闷,形象地演绎自己的人生哲学,表达随遇而安的旷达襟怀。

苏轼的人生如梦既不是一般文人在政治坎坷时期的自我排遣, 也不仅仅停留在陶渊明式的片面理解上, 体验了人生如梦的另外一层涵义:人生、人世的不实性、无常性。显示了他积极进取、创新的主体意识和人生精神。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如梦观”, 是一种儒佛圆融、儒佛整合式的如梦观。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苏动坡身体力行后所得出的真切感悟;

《念奴娇·赤壁怀古》。曾被誉为古今绝唱,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堪称宋词史上的一座丰碑。二赋一词,赤壁三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2、思佳客·苏子论琴

玉指冰弦瑟瑟弹,君听流水思漫漫。杂书一十司琴事,携友初三访故园。

聆晓月,簌流泉,清音缭绕耳边传。寥寥千古悲风意,雅俗相偕兴自酣。

【注】细数苏轼在黄州撰有古琴论的诗词文有29篇,其中有著名的《醉翁操并引》《琴诗》《记阳关第四声》《减字木兰花》《杂书琴事十首》,《杂书琴曲十二首》《赠吴主薄》《题与崔成老诗》《记游定惠院》《与彦正判官》尺牍等等。分别对家藏雷琴之妙,欧阳修论琴诗,琴声之”“,制琴之木材,琴声与人品,喜琴不能玩物丧志,琴之保护,琴的指法之妙等,进行了独具个性的阐发。为了研究古琴的发声原理及特点,苏东坡不惜把自己家中珍藏的唐朝名贵“雷琴”拆开来观察、分析其奥妙。

苏东坡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极其重要的古琴音乐理论家,他提出古琴的“古意”“遗形”“静照”“真同”等美学理论。美国耶鲁大学鲁斯学者和研究员王文生教授,在《中国美学史———情味论的历史发展》之中对苏轼有这样的评价:“苏轼的美学思想, 有传统的继承, 也有自我的独创, 有哲理式的理论概括, 也有自身创造经验的生动描述。 他拓展了琴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3、浣溪沙·雪堂雅集

欲弄琵琶皓齿张,飞歌缭绕送清凉,心安随处是吾乡。

江上何愁风浪急,坡头同品稻花香,一词题赞点酥娘。

【注】元丰六年(1083)五月,端阳节刚过,雪堂又热闹起来。当年受苏东坡“乌台诗案”牵连,贬宾州三年多,一子死于贬所,一子死于家中。他自己亦几病将死,如今被朝廷贬到岭南宾州(今广西宾阳)三年多的王巩(字定国),获准北归江西,绕道来黄州看望亦师亦友的苏东坡。

此次雪堂雅集的新老朋友有,客住雪堂的巢谷先生、参寥法师、崔闲道长、赵贫子道长。借住天庆观的杨世昌道长,寄住承天寺的张怀民,还有黄州的五君子潘彦明、郭兴宗、古耕道、李委、潘大临,新任太守杨君素大人和判官彦正,黄州学府教授朱载上。

时近己时,只见一风流儒雅,春秋鼎盛的儒生健步向雪堂走来。后面紧跟的是一位眉目如画,秋水盈盈,身背琵琶的女子。苏东坡瞅了瞅,不敢相信眼前走来的竟是饱受岭南瘴毒之苦的王定国。后面相随的女子他猜想一定是柔奴姑娘,果然是那样的柔媚可人和善温顺。

一番寒暄后,苏东坡转身问柔奴:“柔奴姑娘,你本是京师人,毅然随定国去岭南荒蛮之地吃了不少苦啊!而你能做到与定国同甘共苦,无怨无悔,真是忠实可嘉。我问你,广西风土,应是不好吧?”柔奴淡淡一笑,答道:“我随老爷远逐宾州既是奇遇亦是缘分,有道是'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东坡听柔奴这位柔弱女子脱口说出这等随缘自适的豁达语言,心里感到格外惊异。她所说的这句话出自白居易“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诗句,足见柔奴是个知书达理的女子。于是站起感慨地说道:“好一个'此心安处是吾乡’!美恶在我,何与无物。心安之处,就是归处!


24、夜归临皋       

倚杖江边夜已深,耳聆天籁更长吟。

縠纹平处因风止,醉眼耽时问陆沉。

欲觅小舟从此逝,还惊太守上门寻。

朝来休管凭谁主,梦与周公漫抚琴。

【注】元丰五年(1082)九月,东坡先生夜饮雪堂,醉归临皋亭大约已是三更天左右。走到门前正欲敲门,听见家僮鼾声如雷,于是便信步走到江边,靠着手杖听江涛的声音。作《临江仙·夜饮东坡复醉醒》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翌日,此词传遍黄州,声传苏东坡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乘一叶小舟长啸而去。刚上任的君守陈君轼闻之惊惧不已,以为州失迁谪罪人,急命府衙吏员追寻查找。待查到临皋亭时,但见苏东坡鼻鼾如雷。此事传至京城,朝野一片哗然。原来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他幻想在今日夜阑风静之时,就此小舟逝去,以便挣脱官场束缚,隐居江湖,渴求精神解脱的表现。也是东坡先生受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思想影响的体现。


25.遗爱亭记

梵音袅袅竹摇枝,雅聚当为送别时。

四载荫承君子德,一亭名拜圣人师。

未尝怒也民无犯,未察行而吏不欺。

凭藉东坡题撰笔,千秋遗爱有相知。

【注】元丰六年(1083年)四月,黄州太守徐君猷任满将赴湖南履新。行前邀约苏东坡和客居雪堂的眉山友人巢元修两人,一同去安国寺向懿德高僧继连大和尚告别叙旧。

三人来到安国寺,继连大和尚迎至大殿左侧茂林修竹之中的竹间亭。徐君猷说明来意。沉默良久还是继连大和尚打破沉静,他提议,为了铭记太守大人的不朽功业,请诸位为此竹间亭命名。让后人见亭思人,追忆黄州父母官的风范。徐君猷先是再三礼让,然后说:“既然如此,那就请眉山巢元修先生执笔。” 苏东坡说:“巢谷,羁旅人也,何足以知公。”于是代笔,名之曰“遗爱”。

古来第一位享有此誉的是春秋时期郑国名相子产。子产郑国为相二十六年,仁慈厚爱,轻财重德,爱民裕民,使贤任能,颇多建树。故子产去世,孔子闻之老泪纵横,叹曰:“古之遗爱也”。徐君猷以六品朝散郎为黄州太守四年,为政以德,积善遗爱。真正做到了民风厚善,百姓尊德乐道,官吏秉公执法,爱民不欺。颇有古人仁爱遗风,故此竹间亭名之曰:'遗爱亭’。后撰《遗爱亭记》曰:

何武所至,无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谓遗爱。……


26、减兰·快哉浩气

云帘漫卷,堤外江波行渐远。天水相连,倒影青峰亦湛然。

清流如濯,古木林连山绝壑。浩气萦怀,风过长亭足快哉。

【注】元丰六年(1083)春,贬谪黄州为州府会计的张梦得(字怀民,又字偓佺),河北清河(今南宫县)人,于黄州城南江边垒土而居。这年闰六月,张梦得在其住处之西南江边高台筑一亭,以揽观江流之胜。苏东坡名之曰:“快哉亭”( '快哉二字出自《楚辞》并作词以赠,皆有自乐其乐之意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元丰六年十一月初,苏辙(时谪居筠州,今江西高安市)为之作《黄州快哉亭记》。何谓“快哉”?盖亭之所见“以览视江流之胜”及“流风遗迹”。何能“快哉”?二苏和张梦得三位贬官“不以谪为患”,“自放山水间”,并能“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

这篇记叙文,道出了人生的一条哲理:心中坦然,无往不快。鲜明地体现了三位贬官,自放于山水,随缘自适,随遇而乐的超然旷达的审美情怀。读者观此名句,亦不禁心生快意。


27、减兰·留别雪堂

满庭芳树,忽听春风传帝语。社酒鸡豚,劝老东坡席尚温

堂前细柳,莫剪柔柯为我守。归去来兮,何忍今朝话别离。

【注】从元丰三年(1080)二月一日,东坡先生贬谪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四月一日这天,已经五个年头,实算四年又两个月(内含两个闰月)。其中经历了元丰三年的闰九月和元丰六年的闰六月两度闰年。是年春,神宗不再与执政的宰辅商量,径以“皇帝手札”,量移苏轼汝州(河南临汝)。特授苏轼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读过诏书,东坡先生百感交集,经历五个年头的谪居生活,而今骤然间要告别黄州,心中湧出万分不舍的情思。行前,武昌的王齐愈、齐万兄弟,岐亭的老友陈季常都来黄州陪送。州府的郡僚,设宴为他送行,前来话别的人络绎不绝。

黄州好友和邻里乡亲,齐备鸡豚老酒,在雪堂设宴为东坡先生饯行。席间,东坡先生吟诵一曲《满庭芳》词,以当告别黄州父老,词曰: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该词表达了东坡先生对黄州的依恋和对乡亲的感激。他将东坡耕地、东坡雪堂、乳媪坟墓,托负给邻居潘彦明(潘丙)照看。他还即兴书“赤壁二赋”及《归去来辞》赠给潘彦明、潘大观。


28、多情鼓角

  辞亲偕友过江南,又听黄州鼓角酣。

  策马欲行行欲止,眸中不觉泪毵毵。

【注】元丰七年(1084)三月,苏东坡接神宗手札,授他为检校尚书水部郎,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苏东坡将自黄移汝(河南汝州)。

四月七日上午,黄州太守杨采及其同僚,黄州父老乡亲来雪堂送别。为东坡先生送行的黄州人有:潘革、潘鲠、潘丙、潘原、潘大临、潘大观、古耕道、何圣可(道士)、韩毅甫、宗公颐、王齐愈、王齐万、王天常、王禹锡、何斯举等等。陈季常、参寥和赵吉伴送离黄。

当日,他们一行从黄州过江抵达武昌(今鄂州)西山樊口。走到西山吴王岘[xiàn]上时,东坡先生被从黄州传来的鼓角之声,撩拨起他苍茫的悲凉。回望寓居五年的黄州,一时感情激动不能自制,潸然泪下,有《过江夜行武昌山上,闻黄州鼓角》作证:

清风弄水月衔山,幽人夜度吴王岘。黄州鼓角亦多情,送我南来不辞远。
江南又闻出塞曲,半杂江声作悲健。……

黄州父老皆在慈湖(一作磁湖,在大冶县)与东坡先生含泪告别。惟陈季常执意要送苏东坡抵九江。参寥陪同苏东坡游庐山,访兴国,会苏辙于筠州(今高安)。然后一同返回九江与苏东坡家眷相会。直至六月,参寥才从九江回浙江于潜。苏迈时将前往饶州(今上饶市)德兴县领县尉职。

元祐二年(1087),东坡先生在京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即离黄三年后,他在玉堂职守,仍念念不忘雪堂,发出“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的呼唤。


29、生查子·千古遗爱

清风拂面来,遗爱传新语。画阁袅芸香。碧水摇烟树。

苏子立高台,梦泽飞鸿翥。溢彩炫霓霞,月下笙歌舞。

 【注】“去而人思之,此之谓遗爱”(《遗爱亭记》)。

为了纪念苏东坡先生给黄州人民留下的千古遗爱, 2006年8月,黄冈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原东、西湖及菱角湖修建为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东坡文化主题公园,并采纳黄冈师院饶学刚教授提议,命名为“遗爱湖公园”。

遗爱湖公园占地面积5.03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94平方公里,环湖岸线29公里。公园规划建设十二大景区,集苏东坡诗、词、赋之佳句,采遗爱湖形、景、物之灵气,分别命名为:

遗爱清风、临皋春晓、东坡问稼、一蓑烟雨、琴岛望月、红梅傲雪、

江柳摇村、幽兰芳径、水韵荷香、大洲竹影、霜叶松风、平湖归雁。

景名包含了春夏秋冬、松竹梅兰、风花雪月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景点集中展现了东坡文化,诠释了“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的真谛。

如今成为全国著名的城中湖公园和旅游胜地,成为东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成为市民百姓节庆假日的休闲天堂。


30、黄州寿苏

凭栏千载里,四海共鸣弦。

才拜东坡寿,又听般若禅。

腊梅香袅袅,翠竹影娟娟。

休问南飞鹤,归来何许年?

【注】“千年前,先生为吾人师;千年后,吾人为先生寿”(著名作家熊昭政《寿苏文》句)。

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十九日,黄州潘大临、郭兴宗、古耕道、李委等士人,在赤壁矶头为东坡先生四十七岁寿诞祝寿。进士李委吹笛为先生贺寿,并请先生赐诗兼墨宝。东坡作“山头孤鹤向南飞,载我南游到九疑。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怜时复犯龟兹。”并书以赠。(我们将此称为黄州第一届寿苏会)。这可谓是全世界苏东坡爱好者,每当东坡先生寿诞之日举办纪念活动,名之曰:“寿苏会”之发端。

934年后的2016年十二月十九日,黄州文人和慕苏者,重启寿苏仪式,缅怀苏公遗爱,第二届寿苏会在苏东坡先生当年“旦往暮还者,五年于此”的黄州安国禅寺举行。第三届寿苏会在苏东坡先生写下“二赋一词”的东坡赤壁举行。第五届寿苏会,将由黄州区文旅局和黄州历史文化学会主办。如今,此项追思圣贤活动,已受到黄州各界民众的喜爱,已成为黄州文化活动的高雅品牌

注释参考文献

1、孔凡礼撰:《三苏年谱》,[M].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

2、曾枣庄《三苏评传》,[M].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

3、王水照、崔铭《苏轼传》,[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4、张志烈等主编《苏轼全集校注》(文集、诗、词集)[M].2010.

5、李一冰《苏东坡传》,[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

6、林语堂《苏东坡传》,[M].群言出版社,2009 .

7、王琳祥《苏东坡谪居黄州》,[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8、谈祖应《苏东坡传奇》,[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9、丁永怀等编注《黄州作品全编》,[C].武汉出版社,1996.

10、梅大圣《苏轼黄州诗文评注》[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1、谈祖应《黄州东坡文化研究典藏》[M].中国文史出版社,202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越来越喜欢苏东坡
※苏轼在黄州※
散文||黄州重游记
苏轼的赤壁
黄州散记|黄冈采风系列之⑭
东坡赤壁秋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