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71226
《伤寒论》:三阳三阴最重要
到距今1 8 0 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采集了诸多方剂,首次把“理法(辨证)”和“方药(论治)”完美地结合起来,标志着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确立。在《伤寒论》这部书中,标题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脉证并治”,故很多后人习惯于把《伤寒论》的三阳三阴辨证方法称为“六经辨证”。“三阳”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即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辨证”囊括了中医界常用的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六淫等)、脏
腑经络辨证等各类辨证方法。千百年来,历代名医的实践表明,学好《伤寒论》,是成为临床名医的正道和捷径!
百千“病症”,辨证论治知“病机”
中医博大精深,高深莫测,能不能用最简单的说法,告诉我们中医到底是什么?“病症”成百上千,千变万化。但是,中医却能化繁为简,只须辨明“病机”,即可对复杂多变的中医“执简驭繁”。这就叫做“辨证论治”,也叫“辨证知机”。中医的精髓是辨证论治,天下所有“病症”(即病名和症状,比如,感冒、发烧、糖尿病、高血压等等),皆可辨证为精简的“病机”(十大病性、十大病位)。
病机,就是“十大病性”和“十大病位”
我们把中医比喻成一个大家庭的话,重点关注“病性”之家和“病位”之家。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下所有的疾病,一言以蔽之,都可化繁为简:十大“病性”和十大“病位”。
十大病性为:实寒、虚寒;实热、虚热;气滞、气虚;血瘀、血虚;湿水(饮痰食积)、津液虚。
十大病位为:表、里、半(半,即半表半里);上、
中、下;脏、腑;经、络。
实、虚(虚实错杂):病性之家的“父母”
如果把病性比喻成一个“家庭”,那么,病性之家的父亲和母亲就是“实”和“虚”。我们只需要记住一句话就行了:“实”就是盛余(郁结),“虚”就是不足(虚弱)。可千万别小看这句话,中医看病的时候,最为重要的就是判断“实和虚”。
《内经》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景岳全书》说:“虚实者,有余不足也。”
在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并非“纯实”,也非“纯虚”,而是“实为主”、“虚为主”,还有“虚实错杂”的特殊情况(注:本书简称“杂”,下同)。
切脉诊断: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怎样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实”,还是“虚”呢? 中医在判断患者是“实”还是“虚”的时候,主要不是看他/她的体质壮实还是虚弱,而是看其本质——中医是通过摸脉(即切脉)、看舌(即望舌)来进行的。脉、舌才是判断实虚的最可靠的“裁判员”。
如果脉重按有力,就为盛余(郁结)之“实”;如果脉重按无力,就为不足(虚弱)之“虚”;正常无病的脉,应该既不感觉“力度盛余之'有力’”,也不感觉“力度不足之'无力’”。而应该是摸起来“力度适
中、应指和缓”。
望舌诊断:舌老苔多为实,舌淡苔少为虚
怎么看舌头来判断实虚呢?
大家都吃过煮鸡蛋或煎鸡蛋,如果煮鸡蛋或煎鸡蛋的火候“盛余”,鸡蛋就老;而如果火候“不足”,鸡蛋就嫩。
患者的舌苔,如果舌老、苔多(即厚腻),就为盛余之“实”;如果舌淡(或舌嫩)、苔少(或苔无),就为不足之“虚”。
舌苔就像一面镜子,能够反映出身体的实、虚状态。大家每天都可以自己伸出舌头,从镜子中自己观察、判断身体的“实”或“虚”,也可以给身边的家人、朋友进行判断。
虚实错杂:偏实偏虚凭脉舌
对于实证(实为主)、虚证(虚为主)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但对于“虚实错杂”则容易顾此失彼,稍不小心就成大错!必须另辟蹊径,以“和解之法”而虚实兼顾。
那么,“虚实错杂”如何进行诊断呢?
脉偏重按有力;舌偏老、苔偏多(即厚腻)。“虚实错杂”偏实:
脉偏重按无力;舌偏淡(或舌嫩)、苔偏少(或苔无):“虚实错杂”偏虚。
表、里:病位之家的“父母”
有趣的是,表证就像人的皮肤,只是薄薄的一层(只有太阳病)。而里证就像人身体里面的五脏六腑,包含很多内容(包含除“太阳病”之外的其他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病在表,说明病情较轻,所以,表证只能是“实证”,而不能是“虚证”(也不能是“虚实错杂”)。
病在里,病情可轻可重,所以,里证既可是“实证”,也可是“虚证”(也可是“虚实错杂”)。
疾病轻重:从实到虚(或虚实错杂),从表到里
疾病轻重的发展,一般按照“从实到虚(或虚实错杂)”、“从表到里”的顺序,综合而论,即“从阳到阴”,说明疾病不断加重。所以,医生在看病的时候,首先要看疾病是“实”还是“虚”(还是“虚实错杂”)?疾病在“表”,还是在“里”?这是治病救人的大法!而相应的具体治法,则是“由虚(或虚实错杂)转实”、“由里出表”。恰好和人类得病的过程相反。 “病性病位”为六经,治病救人“指南
针”
病性中最重要的“实虚(虚实错杂)”和病位中最
重要的“表里”,组合成了《伤寒论》最为重要的三阳三阴——“六经”(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辨证就像是治病救人的“指南针”,起到了判断“大方向”的巨大作用。
在《伤寒论》中,表证被称之为“太阳病”。里证是指除了(即太阳病)”之外其他病。
病位在里:“兵分两路”更精细
表证就像体表皮肤,里证像身体里面的诸多脏腑。 因为表证太单薄,不可以“兵分两路”。所以,表证只有“实在表”[“实在表”为太阳病。太阳病不能再分为两类]
由于里证内容丰富,所以,每个里证都可以“兵分两路”。
“实在里”兵分两路:郁、结。[阳明病。“郁”是尚未结积,不可吐下;“结”是已经结积,可以吐下]
“虚在里”兵分两路:中焦、全身。[太阴病,少阴病]
“杂在里”兵分两路:偏实、偏虚。[少阳病,厥阴病]
六经“提纲”:一目了然诵伤寒
[实在表]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实在里(郁、结)]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杂在里(偏实)]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虚在里(中焦)]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虚在里(全身)]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杂在里(偏虚)]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许叔微:“伤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虚实”
医生看病,最重要的是看病性和病位。 看病性:疾病是“实”还是“虚”还是“虚实错杂”?
看病位:疾病在“表”,还是在“里”? 这样,就很容易把复杂的百千病症,简化为像“指南针”一样重要的“六经”(也称为“三阳三阴”)
在表类:实在表(为太阳病)。
在里类:实在里(郁结,为“阳明病”);虚在里(中焦,为“太阴病;全身为“少阴病”);杂在里(偏实,为“少阳病;偏虚为“厥阴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真传一刻】第120期:刘英锋-从姚荷生病证分类卓见,看伤寒学教材逻辑构建
跟我学中医 | 当表里寒热碰上表里错杂
论八纲辩证与六经辩证的关系 刘渡舟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276
“太阳病”表证兼里证的疑似证时,如何判定它不是里证?#伤寒论
中医知识简练分享记忆和考点:中医诊断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