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走隋唐大运河纪实四十:走进安阳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殷墟是距今3000余年商王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洹河南北两岸,以安阳市西北约2千米处的小屯村为中心。公元前1387年,商王盘庚迁都于此,至纣亡国,共传8代12王,前后达273年,周灭殷后,曾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此,后武庚叛乱被杀,殷民迁走,此处逐渐沦为废墟,故城殷墟。

自宋以来,殷墟被误认为“河亶甲城”,不断有文物被挖掘出来,清以后多次发现甲骨文,殷墟也开始不断被发掘,其中包括宫殿区、王陵区、祭祀坑、殉葬坑等重要遗迹,还包括出土陶器、铜器、玉器、石器等重要文物,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司母戊大方鼎,堪称青铜之冠。而意义最为重大的是甲骨,对研究商代社会历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016年10月3日,行走隋唐大运河考察组来到安阳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探寻古老文明的历史与沧桑,寻找大运河流经的这片土地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

图为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纪念碑。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李华锡 摄

殷墟与甲骨文

殷墟是目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从盘庚到帝辛(纣),在此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是商代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礼仪中心,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

殷墟古称“北蒙”,甲骨文卜辞中又称之为“大邑商”、“商邑”,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横跨洹河南北两岸。

从1928年由中国学术机构独立主持考古发掘至今,在殷墟先后发现了110多座商代宫殿宗庙建筑基址、12座王陵大墓、洹北商城遗址、2500多座祭祀坑和众多的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手工业作坊遗址、甲骨窖穴等。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精美文物。

清晨,考车组驱车前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在一个交叉路口,一座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纪念石就坐落在其中,顺着纪念石向里行走,不远处传来了欢快的歌声。

原来,居住在附近的村民,在此纳凉休闲。一辆三轮车,一架电子琴,一个麦克风和一台音箱,就组成了一个小型的户外流动式KTV,两位老人正在这里欢快的唱歌,歌声悠扬,给明媚的清晨增添了一份欢乐的气氛。

就在两位老人身后,就是一座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纪念碑矗立在这里。根据碑文记载,考察组了解到,1961年3月,国务院将殷墟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殷墟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告别纪念碑后,没走多久,考察组就来到了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的景区。在这里,考察组遇到了义务讲解员“洹水愚公”,老人头发斑白,身体硬朗,其实真名为曹景洲,已经在殷墟景区做义务讲解员有几年了时间了。

“几乎每周都来,只要有时间,反正周末闲的没事,义务讲解即锻炼身体也给乘客提供了方便,挺好。”曹景洲说。

进苑的大门吸引了考察组的注意,根据曹景洲讲解员的叙述,考察组了解到,这座门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学家杨鸿勋教授专门设计的,它是仿照甲骨文的“门”的写法而建。看似简单,却是最原始的大门,可称其为华夏“门”的鼻祖。

门额上浮雕着凤,虎,饕餮,夔和蝉等花纹,门两侧的浮雕是根据1976年妇好墓出土的龙形玉珏放大合制而成的,这是中华最早的龙形象之一。

“门额苑名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整个苑门庄严大方,朱墨雕彩,古风古韵,古香古色。”曹景洲说道,此苑门和仿殷大殿建筑的人文景观已经成为了古都安阳的象征。

从大门进入,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司母戊大方鼎矗立在景区的中央,不少游人在此拍照留念。“这件司母戊大方鼎是根据真品放大一倍制成的,原件现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曹景洲说。

穿过司母戊大方鼎紧接着就到建筑在商朝都城宫殿遗址上复原的仿殷大殿,是商王议事朝拜的场所。建筑采用了茅草盖顶,夯土台阶、四面斜坡、双重屋檐,整个大殿宏伟庄严。进入大殿,呈现在考察组面前的就是商朝的历史陈列,以及甲骨文的一些知识。

据了解,甲骨文是1899年由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先发现的。当年殷墟这片土地上的村民经常在泥土中挖出一些甲骨片。

“但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就随便扔掉了。”曹景洲说,后来村里的剃头匠李成,为顾客剃头时,经常会划破头皮出血。他没钱买药,就用这些骨片磨成粉末涂在伤口上,发现血竟然止住了,才知道这便是中药的一味,唤作于是开始大量地卖到药店。

当时药店大多只收购不带字的龙骨。所以许多农民把骨片上的字刮掉后再出售。非常遗憾,不知多少病人把这些甲骨文都喝到肚子里,幸好有些字的甲骨卖到京津两地,被王懿荣发现,并确认为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图为殷商博物馆展厅内景,通过声光电技术将古文物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李华锡 摄

车马坑与妇好墓

穿过了大殿,考察组来到了甲骨文的碑林。在全国,各种碑林不少,考察组也在行走其间见识了不少碑林。但殷墟的碑林与众不同,它不是名人碑刻,也不是行草隶篆,而是保持了原甲骨片甲骨文碑刻。

“咱们再看这块碑,它主要记载了天象情况,并准确地记录了彩虹的形成条件和出现的过程,是我国关于天象---彩虹的最早的、最完整的记录。

这块碑记录的则是中国最早的一次交通事故,是商王出行打猎时遇到车祸的情况。”讲解员一边说着,一遍让游客欣赏甲骨文,猜测其中文字的读法。

经过甲骨文碑林,考察组来到殷商车马坑殿厅。一个个被玻璃罩在底下的车马坑着实让人看后胆战心惊。

据了解,畜力车是古代先民陆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殷代的车子,考古屡经发现,而且结构基本定型,距它最初发明的时间应该有一个阶段了。”

讲解员介绍说,据文献记载夏代就发明了车,但至今没有发现夏代车的遗存。殷墟考古发掘的殷代车马坑,是夏商出现畜力车最早的。殷墟考古发掘的殷代车马坑,是夏商出现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

而这里展出的6座殷代车马坑,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和安阳文物工作队分别于1999年3月----2000年5月在安阳刘家庄北地、南地和孝民屯东地发掘的。

“这几具车马,保存基本完整,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和展示价值。每坑葬车一辆,其中五坑殉葬两匹马,4坑殉葬各一人。”曹景洲说。

在甲骨碑林初识甲骨文,观看过车马坑后,考察组来到了中国最早的女将军--妇好的墓前。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雕像,是华夏最早的巾帼英雄----妇好,它高3.5米,是汉白玉雕塑而成,生动的再现了妇好生前的英姿和风采。

“那么妇好是何许人也?”讲解员说到,原来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她能文能武,能征善战,深受武丁宠爱,多次参与国家大事,为武丁的社稷江山立下汗马功劳。

据史料记载,她多次率兵打仗,还能主持重大宫廷祭祀,在王室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连年征战妇好终因积劳成疾,先于武丁而死。武丁非常悲痛,破例将她葬于宫殿区内,并在墓坑上精筑以示纪念。进入墓葬顺梯而下,考察组还来到了复原后的墓坑参观。墓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和甲骨文,让考察组大饱眼福。

在车马坑展馆中,行走隋唐大运河考察组张秉政教授看到境况后非常痛心。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李华锡 摄

殷墟博物馆

顺着先前的道路往回走,就来到了殷墟博物馆。俯瞰殷墟博物馆,酷似甲骨文“洹”字。讲解员介绍说,原因是取殷墟依附洹河之意,象征着洹河在孕育商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博物馆为地下一层建筑,包括主题水院,大邑商厅,青铜器精品展厅,玉器精品展厅,甲骨文精品展厅,特展厅等。

沿着进口通道,考察组来到了主题水院,在这里可以清楚的看到水下极像龟甲的石头上写着甲骨文。这是中国现代甲骨学家董作宾题的汉字译文为“日在林中出入墓,风来水上自成文”。

进入博物馆,考察组首先来到大邑商厅,厅内陈列着釉陶,硬陶。翁馆,骨饰,海贝,以及祭祀活动中最残忍的人头祭祀,将人头割下来置于铜衍中蒸煮.

而在青铜厅,考察组了解到,青铜器系以铜,铅,锡三种金属的合金熔铸而成,铜是最主要的成分,殷墟是中国境内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的遗址,代表了中国青铜时代鼎盛时期的水平,厅内主要陈列着铜戈,青铜箭头,青铜乐器等。

在玉器厅,主要陈列着玉兽头,玉兔,玉鱼,玉龙,玉龟,玉鸟,玉器等,各种玉器展现了商代玉工精湛的琢玉工艺,也反映了商代贵族和平民的多彩生活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穿过了殷墟博物馆,考察组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考察组来到了中国最早的档案馆--甲骨窖穴展厅,1936年曾这里出土了一批甲骨,编号为YH127,它是殷墟考古至今出土甲骨最多的一个坑,共17096片。

考察组观察到,大部分是龟甲组成的,上面记载的是商人占卜的结果,以及商朝的天象历法、商业、军事、政治等各方面的内容,“这个甲骨坑被专家们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和档案库。”讲解员解说道。

走在安阳殷墟博物苑,领队张秉政教授感慨万千,他说:“在古代典籍中,殷墟时隐时现,它究竟在哪里,不得而知。‘一片甲骨惊天下’。直到上个世纪中叶才得以破解。有学者称在殷墟,‘我们找到了一个失落的王朝。透过甲骨,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上游’。此言甚为精当。”(实习记者 李华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殷墟,甲骨文的故乡,一个王朝的缩影
神秘的大地之书—殷墟
【原创】暑期豫北行(5):殷墟博物苑
2013.07.12 河南 安阳 殷墟遗址宫殿区
西游记 第四十回:鹰城阴沉寥寥秋日过东京,人牲人殉煌煌文明肇血腥
锦绣中原(十四)——殷墟,传奇穿越三千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