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北人文地理篇——西宁:多民族融合的西北重镇

西宁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湟水中游河谷盆地,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四周环山,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西北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也曾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今天的西宁市为兰青铁路终点、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起点,依然是通往青藏高原腹地的交通要冲。

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西宁成为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移民城市。

在全市二百多万常住人口里,少数民族多到47个(也有说34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5.9%,主要是回族16.3%、藏族5.5%、土族2.6%、撒拉族、和蒙古族。世代居住于此的各少数民族也在这个地方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情。初到西宁,要准备好经历一场民族文化的冲击(culture shock)。

回 族

青海回族的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从大食、波斯等国沿丝绸之路而来的穆斯林商人有些侨居不归的,成为青海回族的先民。现在西宁回族中哈、丁、穆、白等姓的祖先,据记载就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经过13世纪初蒙古西征以及元代东西方交通大开,各民族大迁徙、大流动,又因为一些汉族、蒙古族、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由姻亲或宗教信仰而'随回',青海的回族逐渐形成了一个民族共同体,并进入稳固发展。

青海回族通用汉语文,以青海方言为主,在民族内部和宗教生活中,也保留着一些阿拉伯、波斯等语的词汇。同时,还创造出许多以汉字组成、表述某种特殊含义的生活和宗教语汇,这部分词汇一般称经堂语。

要认识青海的回族,最容易的可能就是他们的音乐---宴席曲和花儿。宴席曲是回族人民在喜庆宴席上演唱的一种民间歌唱艺术。青海回族的婚礼婚礼上,远近的歌手来到新郎家里,开始坐在院子里,唱宴席曲,此起彼伏,直至天亮。在山野田间唱的花儿是青海各族人都喜欢的,而 '回族花儿'这种艺术创造中占有突出地位。回族用花儿来讲述神话传说,表情达意,或歌唱爱情,或倾诉坎坷。

回族花儿

藏 族

青海藏族的来源多为世代居住于此的众多羌人部落,从辽宁和内蒙古迁徙过来的东胡鲜卑族,以及从西藏、西康移居而来的吐蕃人。藏族是一个多元的民族,封建部落制时期,青海藏族通称为番族,有玉树25族、同仁12族、化隆上10族、环海8族、三果洛、湟中的申中6族、大通的广慧寺5族、门源的仙米寺6族等。

青海全省有藏族人口近140万,占全国藏族总人数的五分之一。青海省的藏族主要分布在玉树、海南、黄南、果洛、海北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主要从事牧业生产,还有一些散居在西宁和海东地区,主要从事农业。青海藏族除玉树地区使用康方言外,其他地区均为安多方言。

生活在牧业区的藏族,多居帐篷,以炒面为主食,乐饮奶茶,喜食酸奶、牛羊肉等,农业区的藏族,多居庐室,以面食为主。和所有藏族一样,其性格豪放,善于歌舞,生产之余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活动。藏族节庆活动多,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热闹非凡。

风靡西宁都市广场的全民健身藏族锅庄舞

日暮时分,跟着广场舞的音乐声,加入人们欢乐的队伍,来一场与藏族同胞的亲密接触,你可能会很快爱上西宁这座城市。

土 族

土族世代繁衍生息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东南麓及黄河、湟水、大通河和洮河流域。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土族作为一个人们共同体形成于元末明初,到明代已经稳定,并建立聚居区。

青海是土族主要聚居地,全省共有土族20.4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63%,占全国土族总人口的85.4%。青海的土族主要分布在互助、大通、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于全省各地。

土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现代的土族语,分互助、民和、同仁三个方言区,甘肃卓尼土族在历史上丢失本民族语言,而完全使用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藏语支的一种方言,与当地藏语接近。同时还使用汉语。其他地区的土族也兼通汉语和藏语。土族历史上没有文字,使用汉文、藏文。

可能因由语言,土族在宗教信仰上也是藏传佛教。早期的土族,主要信仰原始的萨满教。元末明初,藏传佛教传入土族地区并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发展尤为迅速。除了相对应的宗教节日,土族在节庆上也接近汉族,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土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土族之乡是歌舞的海洋。逢年过节,婚嫁喜宴之时,载歌载舞。土族的歌谣以其不同的形式的内容,可分为赞歌、问答歌、婚礼歌、情歌、时政歌、劳动歌和儿歌等类型。另外,土族地区还流行用汉语演唱花儿。

土族千人花儿会

撒拉族

关于撒拉族的族源,有多种说法,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撒拉族源自中亚撒马尔罕。

土耳其文著作《回族源流考》中记载:“原住在撒拉克(今土库曼境内)的尕勒莽和阿哈莽兄弟二人,带领本族一百七十户,离开此地东行至西宁附近定居下来。”撒拉族祖先到循化定居后,与周围藏、回、汉、蒙古等族长期杂居、融合、繁衍,逐步形成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青海全省共有撒拉族10.7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90%,主要聚居在西宁市及黄南、海北、海西等州。循化是撒拉族的发祥地,是撒拉族的主要聚居地。散居在各地的撒拉族都是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从循化县陆续迁去的,他们的生活习俗和语言服饰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还没有失去自己的民族特性。

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撒拉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乌古斯语组。由于伊斯兰教的影响,撒拉语中掺杂着少量阿拉伯、波斯语借词,主要是宗教生活和日常生活上的词。由于长时期与周围汉、回、藏各族交往,也吸收了不少汉语和藏语的词汇。

撒拉族的音乐除了宴席曲和花儿,更为基本的是本民族语言演唱的抒情民歌,撒拉曲。而撒拉族最古老的舞蹈是四人骆驼舞,内容是追述先民长途跋涉来训话定居的艰难历程,多在婚嫁喜庆日子里表演。

骆驼舞由四人表演,两人穿羊皮大衣,一前一后扮演骆驼形象,一人扮演当地居民,类似蒙古人打扮,一人为远道而来的撒拉先民,中亚人打扮,头缠“达斯达尔”(箍巾),一手持棍,一手牵“骆驼”,“骆驼”背上的褡裢里装有《古兰经》、水、土等物。舞蹈动作简洁纯朴,边歌边舞,夹有道白。

蒙古族

青海蒙古族又称“德都蒙古“,是蒙古族形成以后陆续进入青海地区的。13世纪20年代,蒙古族自蒙古汗国时期进入青海,就把它作为放牧马牛羊驼的基地。在700多年的历史中,青海境内的蒙古族长期与藏、汉、回、土等民族杂居,风俗习惯既有内蒙古和新疆蒙古族的特点,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点。

全省共有蒙古族9.9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77%,主要聚居于黄南、海西、海北、海南的县乡,也少量散居于西宁市和东部农业区。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内部方言差别不大,大致分为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内蒙古方言分布最广。青海蒙古族语言属卫拉特方言。青海蒙古族虽然有成片的聚居区,但有相当多的人口与汉族和藏族长期杂居。在杂居区汉族和藏族人口比例大于蒙古族人口,因而很多青海蒙古族兼通汉语汉文,甚至兼通藏语藏文。

蒙古族早期宗教信仰是萨满教,是远古时代北方狩猎民族普遍崇奉的原始宗教。崇拜的神灵无高低上下等级之分,人与神灵的所谓沟通是通过氏族中有威望、头脑灵活被称为萨满的人的跳神活动来实现的。13世纪初,进入青海的蒙古萨满教,虽然后来一些部落信仰了藏语系佛教,但并没有放弃对本民族的原生宗教萨满教,日常生活仍以萨满的礼俗行事。如流传至今蒙古族一年一度的祭俄博以及随后举行那达慕,均为萨满教祭天地神灵的遗俗。今天,这种习俗更多地以蒙古族民族节日的方式而保存下来。

那达慕大会

青海省本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而西宁是青藏高原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并存融合。来到西宁,须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心情,感受这个特殊的地方和人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知道现在的青海人基本都是来自哪里的吗
青海省民族宗教概况
青海各族节日与禁忌,你知道几个
镇江博物馆,看三千年风雨沧桑(5)
青海,多民族和多省份人口融合省份,青海人都来自哪里?(下篇)
蒙古族与土族, 撒拉族, 裕固族的形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