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42、定窑器物十级分级标准

原创作时间(2019-01-05 11:13:17)

定窑器物十级分级标准:

------工艺和文化两条主线

 共计二十项评分标准,总分100分。

一级:70分以上

二级:70---66分

三级:65---61分

四级:60---56分

五级:55---51分

六级:50---46分

七级:45---41分

八级:40---36分

九级:35---31分

十级:30分以下(含30分)

1、品种

    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同时兼烧很多品种,尤其色釉瓷更令人瞩目。

经几代学者不懈努力,目前学术界认可的定窑品种:白釉、黄釉、褐釉、黑釉、紫釉、红釉、绿釉、金花、鹧鸪斑、加彩、白釉刻划印花、黑釉白花、褐釉刻印花、黑釉刻印花、白釉剔绘黄花、内外刻花、内外划花、内外印花、外刻内印花、白釉酱口、黑釉酱口、豆青地剔白花、白地绘黑釉花、唐三彩、咖啡色釉绘花、白釉剔黑花、青釉剔划白花、白釉黑花仿钧、绞胎、绞釉、素瓷、宋三彩陶器、仿辽三彩陶器等等……以前很多认为是磁州窑的产品,现今逐步认清为定窑仿制,且大多集中在金元这个时期。

  定窑颜色釉刻印花品种目前所见:黑釉刻花、酱釉刻印花、绿釉刻花,标本以枕类残片居多。盘碗类均为芒口覆烧产品,胎体疏松厚重,未见到细薄坚致洁白的胎骨,涧磁村和燕川村遗址均有大量堆积,均为北宋晚期、金代产品。漆黑莹润的黑定,多姿多彩的紫定,温润洁白的白定,配以薄胎精致的造型,再以金彩绘出花卉等纹饰,异常精美,为定瓷中极品。

    定窑透影白瓷成熟烧制在晚唐之时,一直生产到金代末期。从遗存数量并不十分稀少来看,晚唐的窑工已熟练掌握了透影白瓷的工艺及烧成技术,是有针对性的烧出此类佳品。即使用现今国际标准来衡量,其白度、致密性、吸水性、半透骨性指标均可以达到透影白瓷标准。

  绞胎、绞釉是由唐代兴起并持续久远,具有特殊趣味的艺术瓷。定窑黑釉及其窑变(酱釉窑变更佳)器物多

  描金定窑器物传世极少,多为皇室用瓷。目前已知:日本有五件;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三件金彩云龙纹定窑白瓷盘;河南巩县博物馆有一件金彩刻花白瓷残器;民间描金残器、瓷片更是寥寥无几。以上所统计的器物,金彩均严重脱落。

    金装工艺也称金棱、银掕、金扣、银扣等等,泛指使用金银铜等金属在瓷器上的装饰。表达方式多在盘碗杯盏钵类口沿、底足,但也有在壶盖、壶流、瓶口、盒扣等部位的金属装饰,这种装饰使瓷器在晶莹玉润中极大地展现了豪华和典雅。金装工艺是古代的一种时尚,是为了提高瓷器身份而采取的商品深加工工艺,反映当时的审美情趣和人们迷恋金银器的心理,也是为了表明使用者身分尊贵或显示豪华。而金佃工艺与陶瓷相结合,更赏心悦目,犹如锦上添花。

    纵观定窑750年的烧造历史,几十平方公里数千座窑炉的规模,以及当年各种文化在此交流汇集的盛况,可知定窑品种远不止今天所认知的这些。虽然有些品种属当时试验、猎奇的情况,产量极少,可不列入定窑品种之中。但等待人们发现,有一定规模的正式产品还应该有很多。

结合审美、习俗、稀有度等等,定窑除白釉外皆可普遍加一分,有些品种可加至五分。

评分标准:

1分:白定

2分:所有颜色釉

3分:胶胎、绞釉、绞化妆土、金扣、红绿彩、三彩、绿釉

4分:紫定、黑定、颜色釉印花、透影白瓷、白釉描金及稀有品种。

5分:颜色釉描金及特别稀有的精品。

2、尺寸

人们一提到定窑产品的尺寸,都说:定窑无大器。实际并非如此。  首先人们没有见过定窑大量的标本和器物,也没有与同时期其他窑口进行尺寸对比;其次,人们受明清大器的影响,跨时代进行了对比。即便是以大器著称的明清,也无法比拟当代数米乃至几十米的器物。所以,跨时代对比是不对的。  器物大小取决于原料、时代审美、及最为重要的工艺技术,这些因素相互关联。  定窑由于原料的特性,生产出的器物坚致,因而也易碎。再者,定窑最有代表性的盘碗类大宗刻印产品,多薄壁易碎,因而此类产品大件不多,但超过30厘米盘碗钵并不鲜见。金元时期,更有超过50厘米以上者。  在烧制方面,由于定窑原料及烧制工艺,厚壁确实容易发生严重的生烧现象,这也是制约大件产品的主要因素。但由于窑口巨大,定窑的大件产品数量并不少。  唐代,定窑分两段或三段烧造的三彩佛塔高近一米;精美洁白的高温凤首壶、塔式罐,一次烧成也可达50厘米以上。与当时如日中天的邢窑相比,尺寸毫不逊色。  五代、北宋时期,由于定窑瓷都位置的凸显,各种枕类及立件等等,在同时代众多的窑口中,尺寸更是当仁不让。如:北宋早期定州博物馆龙首大净瓶;遗址文管所仕女枕及定州出土数个高于80厘米的立件器物。  金元时期,由于民族审美转变及生活所需,器物部分脱离精美欣赏趋于实用,定窑此时期更是大件林立,一米左右器物比比皆是。  对比五大名窑及同时代诸多窑厂,器物最大和数量最多的当之无愧是定窑,这得益于定窑窑厂的巨大和瓷都位置的体现。但由于定窑产量巨大,又多是十分易碎的薄壁盘碗,大器比例很小,因而产生了人们“定窑无大器”的错误认识。

评分标准:(无论是立件还是盘碗钵类)

1分:长度、高度或口径,十厘米以下。

2分:长度、高度或口径,十厘米至二十厘米。

3分:长度、高度或口径,二十厘米至三十厘米。

4分:长度、高度或口径,三十厘米至四十厘米。

5分:长度、高度或口径四十厘米以上。

3、器型

定窑700余年的烧造历史,规模宏大、品种繁多器型也极其丰富。盘,碗,碟,罐,盆,壶,灯,瓶,钵,枕,洗,炉,龟,净瓶,龙首净瓶,鹦鹉壶,海螺,缸,盒,瓷塑,茶具,玩具,乐器……几乎包含了宋之前所有窑口的器型。

如碗又有撇口,直口,唇口,葵瓣口,各式花口等。

洗类又有三足,五足,卧足,圈足,单柄,折沿,鼓钉,葵花式,桃式,鱼式,瓜式……近年刚命名的新石器时代夏家店文化,属北方草原青铜文化,定窑遗址曾经出土过仿夏家店文化三足陶鬲的残器,不能不让人惊叹定窑文化涵盖的巨大范畴。其它仿各式青铜器、玉器等更是不可胜数。

造型主要取决于原料特性及工艺技术等与装饰题材的统一又体现出时代审美、文化交流。 唐时定窑白瓷精品已改变了中唐以前浑圆厚重的风格,代之的是精巧秀美。五代时仿金银器白瓷又有所建树,胎体轻薄、釉色温润、器型较晚唐更为丰富,海棠杯、盘、花口碗、渣斗、盏托、壶、凤首壶……器型已不可胜数。尤其纯白、润白的釉色清雅莹润,配以仿金银器器型精美绝伦,成为当时精品白瓷的代表,更能满足皇家贵族的要求喜好。定窑仿金银器盘碗、盏托、壶、罐等多采用手工压棱及卷边手法,力求与金银制品神形具备。而其达到的艺术效果,纵观古今瓷业,可称独步天下,故而出现了晚唐五代定窑的鼎盛之状。

定窑当年如今日景德镇之辉煌,数千座作坊的规模,御窑的出现,包括异域诸多文化元素在此交流汇集,所生产的器型如苍穹繁星、无以计数。

评分标准:

1分:盘碗钵类

2分:所有立件

3分:具有金银器器型元素

4分:观赏类

5分:青铜器类、祭祀用具

4、技法

    定窑以其丰富多彩的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人们一提到定窑装饰技法,都会想到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这确是定窑白釉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但其他装饰技法还有很多。

大体定窑装饰技法可分为两类:

1、胎与釉的结合,或化妆土与釉的结合,创造出釉的深浅及色彩明暗的装饰。如:各种颜色釉及窑变等等。

2、用不同的装饰技法,达到改变器物外观和造型的装饰。如:划,刻,印,雕塑,贴塑,捏塑,旋纹,堆贴,浮雕,削边,镂空,戳印,按压,三彩,点彩,红绿彩,跳刀,压棱,卷边,颜色釉刻印花,模印,珍珠底,及纹样秀丽典雅的多种剔花和金彩描花等等。

每种技法又有复杂的变化,如雕塑就可分为两种:

1、大致模印后,再进行细部雕塑和刻划。如枕类大多如此,有些人俑也多用前后两片分别模印后,在进行粘合修整。

2、直接用手工捏塑而成。适于较小器物或器物局部,尤以小动物居多。

定窑大多时候是两种或两种以上装饰技法共同使用,有时甚至是多种技法共用。元代文人刘祁在《归潜志》一书中有“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的赞誉,花瓷瓯是对白瓷上刻划剔印等多种装饰而言。

定窑白瓷釉色灵动、清透,胎骨洁白,刻划的线条通过光影效果表达的明暗关系,能充分显现纹饰。而古人对题材的处理,在不违背事物真情实感的情况下,去繁就简,运用艺术的手段进行提炼浓缩,再用夸张的方式去表达。定窑的艺术,有不被人所认知的大成,在中国艺术史中,确有独到之处。

定窑白瓷刻划成功在于,充分利用白瓷器物的特点,题材适宜,并加以较强的艺术处理。艺术的合理性,在于创作思维的管理性,也可说条理性。在漫长的定窑装饰成熟的过程中,定窑人通过实践不断尝试、探索,逐步依据定窑自身特点,科学合理地抑扬取舍

在宋代,那个谦谦君子的社会,定窑符合了时代的品味,愉悦着人的性情。那是精致的、文气的一种生活方式,那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定瓷的装饰以线刻为主、斜刀用线托形、复线修饰处理,这种表达是以中国书法绘画为源头的,在白瓷上更能体现几分清雅。其特点器型秀巧、纹饰清晰、胎薄、质坚、俊逸,象一个有风骨的文人。定瓷器物可以理解成那个时代人们对美的阐释,契合了这个时代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

评分标准:

1分:同一件器物上存在一种技法

2分:同一件器物上存在二种技法

3分:同一件器物上存在三种技法

4分:同一件器物上存在四种技法

5分:同一件器物上存在五种技法

5、纹饰

    定瓷纹饰随定窑发展及装饰技艺的增多,题材从唐中期的简单刻划花卉等,至宋金之际已经非常丰富繁缛。

  主要以动植物及中国文化中想象出的神灵异物为主,也不乏山川湖石及异域文化元素,可谓洋洋大千,不可胜数。

  其表达方式又衍生出更多类型,如菊纹又有缠枝、折枝、变体、组合等多种表现形式。

    定窑纹饰有多种分类方法:(山川、人物、动物、花卉、组合,,,)

    以动物为例可分:麟龙纹、螭龙纹、摩羯龙、狮子纹、牛纹、鹿纹、鱼纹、蝉纹、蜜蜂、草虫、乌龟、鹤纹......瓷塑类动物:马牛羊鸡犬豕......

   动物中以麟龙纹为例可分:

  1)、技法分:瓷塑、合模、刻划剔印。

  2)、器型分:净瓶、执壶、簋、方壶、盘碗钵盒、香炉......(内外划刻、双龙、双龙花卉、素胎等等。)

  3)、品种分:白釉、黑釉、绿釉、酱釉、褐剔等。

  4)、铭文分:尚食局、尚药局、东宫、龙、朝真、乔位、官、尚、同、盒及各种画押、各种墨书款等。

  5)、爪子分:三爪、四爪、五爪都有,独立之麟龙纹或与云纹、花卉结合。

  6)、个数分:同一件器物上存在一条、两条、三条麟龙纹的情况。

凤纹图案在定瓷上也是极为丰富,最早见于五代器物上。早期大多细线刻划于盘碗类内底部,线条简捷,刻划生动,多呈团凤,飞凤之状,且有少量“官”字款者。覆烧法发明后,则大量出现印花凤纹,多与牡丹相配,形成凤衔牡丹、凤穿牡丹、双凤穿云等典型画面。

定窑图案装饰,根据器物的造型,巧妙运用花,叶,枝,梗,动物等的疏密转折,比例大小,从而达到适于器物最美的装饰。所以,定窑器物造型与纹饰二者密不可分,相互辉映。

定瓷丰富的纹饰,是先人们在对待器物使用功能上,又将生活的热情从欣赏、祈愿角度艺术化创作于器物上,随时代不同,元素拮取变化审美、文化等差异,使纹饰又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评分标准:

1分:同一件器物上存在一种纹饰。

2分:同一件器物上存在两种纹饰。或仅存螭龙纹。

3分:同一件器物上存在三种纹饰。或仅存龙纹、鹤纹、凤纹、饕餮纹等。

4分:同一件器物上存在三种纹饰,其中含龙纹、凤纹、鹤纹、饕餮纹饰等。

5分:同一件器物上存在三种以上纹饰,其中含龙纹、凤纹、鹤纹、饕餮纹饰等。

6、原料

    定窑遗址附近灵山盆地有几种高岭土,俗称为:灵山土、紫木节土、白坩土、套里土,含AI2O3均较高,SIO2含量40%左右。如果用这几种土直接烧瓷,由于AI2O3太高,非常耐高温,需要很高温度才能烧结;如果温度不高又与SIO2不能充分熔融,不能充分形成莫来石,表现胎体疏松、粉质感强。所以,只有把瓷石和高岭土合理匹配,形成所谓的二元配方。唐宋即出现了二元配方,学界认为二元配方在元代正式稳定下来,实际定窑经过长时间摸索,二元配方在北宋就稳定了下来。定窑胎中最为常用的高岭土为本地煤系高岭土(坩子土)。

古代所谓的优质土,多为风化较严重的混合土。在千万年自然风化、分选、流失的过程中,部分呈色物质及颗粒状SIO2(玻璃类颗粒,稳定不易粉碎)已从混合物中在自然状态下分离出来,因而这种混合土SIO2含量降低,AI2O3含量增高,主要成分介于瓷石和高岭土之间,这正是优质瓷器的最佳原料。

    北宋初,定窑胎就存在非常稳定的二元或二元以上的配方。其原料处理与单元配方有很大的变化,器物由此也会有变化。定窑釉料中最迟在五代晚期就有加入草木灰的现象,为颜色纯白品种。宋中期以后,审美带来釉的配方改变,主要加入了3%左右用作配制黑釉的当地黄土(白土),使铁的含量增加,钛也增加、煤为燃料等等。

    不同时期原料采集的不同地点、层位及配方的差异,造成了时代原料有优劣的分别。实际古人对原料的认识及选择,恰恰符合了中国传统审美模糊的,不确定的概念。在原料处理上则体现出高档器物的精益求精。

定窑的高铝瓷土及本地的其他原料,具有得天独厚的性能,把器物造型的俊逸、坚致发挥到了极致。尤其在北宋时期,定窑的器物俊逸中有一种雅致,更能表达宋人清丽、畅快、深具文人气息的风姿。纵观古今各窑口,在此方面,无有匹者

评分标准:

1分:大量普通原料,尤其以初创期和衰落期为主的原料,处理也粗糙。

2分:含铁量在百分之一左右的普通原料,原料处理技术较差,生产的器物借喻精粗之间。

3分:以北宋精细白瓷为代表的优良原料,处理技术先进成熟。

4分:多用于定制及皇家用瓷的使用,处理精湛。

5分:呈现高硅低铝低铁性质,透光性好,原料自采掘到处理每一步都极为考究。

7、制作工艺

 远古走来的定州历史包含了太多的如燕赵春秋,战国秦汉至隋唐等文化积淀。就宋瓷而言,由唐早期开窑伊始,就广博的吸取了这些文化内涵,于北宋达到多方面技术成熟,其审美态势异趣唐人的风满圆润,雍容仪表。形成自己的简约内美,素雅淡定的展现,标示着文人理性的美。

准确认定器物后,不能局限于器型、纹饰,艺术特征明显的方面进行鉴赏,而应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艺术分析和研究,并上升到艺术哲学的高度,总结出陶瓷艺术发展的进程和理论。

技艺、纹饰与艺术存在着关系,看似随意的入刀出刀实际非常准确,细节交代的非常清楚。在时代风格大背景下,纹饰与器型、釉色等合理匹配体现着艺术的高度。

刻划白瓷一般是删繁就简,突出表达事物的灵魂部分。不仅鱼、龙题材,就是莲花这类题材,也多为一花苞,一茎叶,即便是满目荷花,也是取意简繁。看似只是些小情趣,实则借用刻划产生的明暗关系,合理利用白瓷的纹饰特点,把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大山、大水、大布景需大面积留白处理之时,还要体现取势、细微和复杂,这在有限的空间,在白瓷上用刀具很难表达,因而这种题材极少,甚至亭台楼阁都极为少见。

古定瓷由于原料、陈腐的优势,结合古今匠师多代总结积累的成熟技艺,因而他们能十分精准的掌握器物的整体应力极限。

    也就是说:他们根据器型、曲线、转折、尽最大可能薄壁,又使器物在拉坯、烧制过程中成功,从而体现出定窑所特有的俊逸气质。具体到定瓷的器型、胎、釉、刻划剔、印塑、描金等工艺的细节交代的非常清楚,非常规矩。如刻花的起刀,收刀手法利落之毫无拘泥就可见一般。

 古定瓷由于其特殊的泥料性能及窑工的精湛技艺,其引为自豪的薄胎俊逸,不是修出来的,而是拉出来的。拉出的坯体,用刀利坯越少,越能体现出特有的力度和俊逸。

    剔划如娇容,刻印似清心。剔划是定窑装饰的常用工艺技法,也最能体现定窑的艺术高度。刻划一件器物用一把刀和几把刀完成的效果有很大差异,亦如绘画用一枝笔和数枝笔的差异一样。有些图案极其复杂的器物,仔细观察分析,也确实用一把刀完成的,其表达的艺术性,更能体现刻工的高超技艺和综合修养。尤其外刻莲瓣,内部结合花卉、人物、动物等复杂图案的器物,以及繁缛丰富的宋早期大瓶类立件更能体现出这一点。

    定窑的装饰初始借鉴其他艺术形式和窑口,在自身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由于定窑的巨大、突显,及人们对白瓷装饰的喜爱,更多地融入了人文理念。因而把其他形式的艺术大量转换到定窑装饰上,并得以发扬。 

评分标准:

1分:修坯及底足粗糙不堪,泥屑相连。

2分:修坯及底足不规整,刻划简单笨拙。

3分:修坯及底足处理规整,刻划流畅。

4分:修坯及底足非常规整,刻划准确流畅。

5分:修坯干净利落,圈足处理规整,刻划成熟流畅,毫无泥屑相连现象。

8、装烧工艺

    定窑由唐初至元末,装烧工艺大致演变次序是:河砂垫烧---三叶形垫烧、叠烧---三叉型支钉垫烧、叠烧---漏斗型匣钵单烧---盘(碗)形支圈支烧、套烧---环形支圈组合覆烧---涩圈叠烧。

定窑在一个时间段内,相对成熟但成本较高并没有广泛使用的制作工艺和装烧工艺技术,往往生产特殊的器物,或直接指向定制、宫廷等精品瓷器。所以,对这类技术的认识尤为重要。如:宋晚期单件覆烧底足满釉里外龙纹碗;宋中期精细小支钉(支钉点采用精细胎泥)即生产满釉之精品等等。在定窑精细瓷上,也看出人们在极力控制和寻求改进的迹象。北宋早期,就陆续出现了新的装烧工艺和精细垫烧工具等

    窑内气氛的掌握是左右釉色及成品效果的关键,但器物的密度、装烧方式等等因素,对烧成结果也有很大的影响。当我向窑工师傅请教时,发现新仿罐类里面的釉色往往比罐子外部温润些。他们告诉我,这是盖着盖子烧的结果。我便试验在气窑内放置匣钵,缓慢升温,使烧造时间延长十小时左右,发现釉色与煤窑烧制有所接近。

定窑依据原料上的优势及特殊的淘洗、陈腐工艺,可以采用矮支圈、密度极大的工艺技术。所以,定窑系其它窑口多采用高支圈,因而少见这种外刮宽釉的器物。偶尔有之,其支圈纵横比例还是比定窑大些。特殊工艺技术与品级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器物的精细度决定着装烧方式。芒口龙纹单件覆烧与否,与时代、政治、经济关系极大,这也是定窑研究的一个大问题,直接涉及到龙纹的使用对象、龙纹器物性质、社会状况、政权形式等。

评分标准:

1分:河砂垫砂法,涩圈叠烧。

2分:三叉、三垫烧技术,可见清晰支点。

3分:为节省空间的组合装烧技术。

4分:不节省空间的装烧技术,尤其产生芒口类盘碗的器物。

5分:不节省空间的最为精致的装烧技术,很难找到器物支点。

9、胎

定窑的烧造历史上,出现过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即是以胎釉取胜的晚唐五代,此时期原料经过优选,无杂质,淘洗陈腐后,白瓷轻巧秀致,瓷胎细白,釉色明亮,瓷质坚硬,烧成温度为历史最高。  科学测试表明,此时期定窑的胎釉品质,已达到历史顶峰,远远高于宋金时期的刻花,印花白瓷。此时成熟烧制的透影白瓷,更符合今日瓷器的国际通用标准。此类产品从未有胎釉的化学成分报告,目测观察胎质与定窑顶峰时五代仿金银器白瓷胎没有差异,应为定窑最好之胎骨。釉层则比任何时代的白瓷明显厚一些,玻璃质感强,玻化程度较完全,清澈透明。此类产品应是用木柴作燃料,在强还原环境中烧成,釉中的铁大部分以二价铁离子存在,所以显得有些青绿。    定窑透影白瓷成熟烧制在晚唐之时,一直生产到金代末期。从遗存数量并不十分稀少来看,晚唐的窑工已熟练掌握了透影白瓷的工艺及烧成技术,是有针对性的烧出此类佳品。即使用现今国际标准来衡量,其白度、致密性、吸水性、半透骨性指标均可以达到透影白瓷的标准。

定窑为玻璃感较强的透明、半透明釉,器物直接反应着胎骨的颜色。由于定窑烧造时间太长,成熟期也漫长,窑厂又十分庞大,就是同时代不同作坊的选料及工艺都存在差异,导致胎骨呈色不同,存在极为复杂的多样性。在研究时不能依据胎骨颜色进行判定,一定要结合其他方面综合考虑。

评分标准:

1分:烧成温度低于1200度,气孔率大于7%,抗折强度小于5800N/cm2

2分:烧成温度1200--1250度,气孔率3-7%,抗折强度5800--6200N/cm2

3分:烧成温度1250--1300度,气孔率3--1%,抗折强度6200--7000N/cm2

4分:烧成温度1300-1350度,气孔率低于1%,抗折强度7000--7500N/cm2

5分:烧成温度1350度以上,气孔率小于1%,抗折强度大于7500N/cm2

10、釉

定窑不同时期的窑炉大小、燃料、装烧密度、窑炉材料、窑具材料、烧成温度及气氛、胎料等等都在变化,这些都影响着定窑的釉面,但影响定窑釉面的最主要因素还是釉料成分的变化。胎釉用料区别不大,但釉要提高SIO2含量,从而使釉面有效玻化。

长石 石英为玻璃相釉的主要成分,其助溶原理:K、Ca、Na、Mg这些碱性离子,活动性强,高温时这些金属碱性离子脱离进入SIO2四面体结构中,破坏其稳定性,重新组合,形成莫来石。宋晚期釉中主要氧化钛含量增加,在氧化气氛下,呈现牙黄色。

晚唐五代精品白瓷无化妆土,状若凝脂、白雪,洁白细腻轻薄坚致的胎体,声韵悠长扣之清脆的金属声,是这一时期胎的主要特征 晚唐以前,纯柴草烧造阶段,大部产品确实存在欠烧,这与工艺技术的不完善有关,也与柴草与之匹配的窑炉极限温度有关,即使使用热能较高的煤以后,部分产品也存在欠烧现象,尤其在厚胎器物上更能体现这一点。  五代之前,定窑以草木为燃料烧制陶瓷,后被灵山盆地储量丰富热能较高的煤所取代。由于煤热能较高、储量丰富,定窑自五代始逐步用煤代替柴、草做燃料,至宋早期煤就广泛被使用了。从而保证了充足的燃料,为北宋、金元定窑长足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唐五代、北宋早期,大多以木柴为燃料,烧还原焰。釉色白中泛青或纯白光亮。所谓还原气氛就是坯体在高温阶段某一温度范围内处于缺氧加热的烧成状态,窑室内烟气中游离氧浓度小于1%。而一氧化碳浓度较低时称弱还原气氛,较高时则称强还原气氛。晚唐五代定窑制品大多用木柴在还原气氛中烧成,故釉色纯白或白中泛青,温润怡人,还具有一定的透明性,与宋金多用煤烧氧化焰,釉色白中泛黄有明显的区别。主要原因是釉料中Fe₂O₃较高而TiO₂偏低,氧化气氛中烧成则难免白中闪黄之故。

由于原料的极大差异,再加上古代粉碎、淘洗、沉降、晾晒等工艺技术的特殊性,现今人们对这些技艺不知晓,因而只能采用现代工艺技术进行仿古生产。仔细对比观察,古今定瓷的釉面存在着感觉上的差异。    入窑一色,出瓷万般,不同季节、湿度,窑中不同摆放位置,甚至一件器物不同部位都会有不同的呈色。

评分标准:

1分:釉色泛灰、泛黄,无光泽。

2分:釉色泛黄有光泽。

3分:釉色白中闪黄,为氧化焰烧制的精品。

4分:釉色光洁明亮、纯白、泛青。

5分:釉色温润如玉、牙黄或泛青。

11、瑕疵

  一般而言,底足粘砂、泪痕、竹丝刷痕、指甲痕、开片、斑点、开裂、起泡、变形、生烧等等都属于瑕疵。

底足粘砂是由于定瓷装烧工艺所致,泥屑相连是修坯后施釉前人们不注重清理底部之故。

  淋釉俗称泪痕,指器物表面的流釉,是定窑生产工艺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

竹丝刷痕又称刀线,过去一段时间,有人认为是修坯后用竹刷扫去坯上泥屑时留下的竹丝刷痕,实际是在修坯过程中的刀线。有的是刀尖或齿部的划痕,大多是刀上或坯上粘有纤维、小颗粒等,在修坯转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痕迹。根据入刀的角度和修坯手法,刀线疏密有别。

千百年来,历代古籍上谈论定窑,无不以有泪痕者为佳品、为真品。从而无论白釉还是颜色釉都以有无泪痕作为鉴别真伪的一大主要特征,与芒口、竹丝刷痕并列为鉴定定窑的三大要素。但实际情况粘砂、泪痕、竹丝刷痕都属于缺陷。

定瓷底足附近,经常会出现指纹性质的指痕和切入性质的指甲痕,多集中在足外侧,圈足内也偶有指痕。指痕、指甲痕出现在器物上成因很多,不论什么原因,只要接触器物,就能够产生此类痕迹。修坯、水洗、验坯、刻印、上釉、装窑等等,需要数次移动翻转器物,因而有些器物此类痕迹较多,为数次形成从痕迹状态看,尤以施釉环节发生较多。这与定窑上釉工艺和支圈覆烧器物底足低矮有直接关系,正烧及高足器物则少见这种痕迹。而粗瓷上少见是由于各工序翻动次数较少,足墙稍高之故。由于这种情况存在不普遍,所以不是制瓷过程中的必须步骤所发生,与工匠习惯、操作手法有直接关系。为抓稳器物,部分窑工充分利用了指甲。指痕、指甲痕是制瓷瑕疵,古代窑工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为了器物美观,也尽力控制,他们甚至发明了专用的抓取工具。所以,特别精细的瓷器往往没有这种人为可控制的指痕、指甲痕。

开片就是陶瓷釉面的裂纹,形成的原因很多

斑点主要由呈色金属元素产生,以Fe、Cu、Ni、Mn为主,也有其它多种金属元素。古人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因而他们极力控制。如挖掘原料采用木椎、木掀,其它生产环节多使用木、骨、陶瓷类工具及器皿,尽量不使用金属工具等等。古代除铁,淘洗之外,主要是流水沉降环节除铁,不像现代高强磁铁的使用,因而古今相比斑点差异较大。古代制瓷过程中:坯料阶段人为带入铁质和铁锈;坯体存放过程中落入尘土,上釉前未洗干净;烧制过程中匣钵坯体金属颗粒的释放;坯体氧化不充分;烧结不熔融,均能产生斑点。

评分标准:底足粘砂、泪痕、竹丝刷痕、指甲痕、开片、斑点、开裂、起泡、变形、生烧等等。

1分:上述瑕疵存在五种以上的器物。

2分:上述瑕疵存在四种以上的器物。

3分:上述瑕疵存在三种以上的器物。

4分:上述瑕疵存在两种以上的器物。

5分:上述瑕疵不存在的器物。

12、铭文

晚唐时,定窑就超越了邢窑,确定了白瓷的霸主地位当时的白瓷是最高档的日用、观赏瓷。代表着审美方向的宫廷、官府和富裕阶层以使用定瓷为荣,大量定制,为区分界定,因而留下了无数有标识性的款识。多以姓氏、人名为主;也有地名、官府机构、用途、及押记符号等等。 

定窑铭文可分为:刻款(划款)、印款、书写款、后刻款四大类无数种

定瓷铭文在整个烧造历史中,精粗产品均存在,窑场所刻铭文大体可分为定制者押记和窑工随意刻划两种。铭文的刻划位置与字体、功力、定制者身份、时代文化背景、瓷器精细程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其款识大多随意、流畅而不乏功底,“唐尚法,宋尚意”在定窑铭文中有所体现。

款识并不是衡量定瓷的标准,对定窑款识要有正确的理解,从收藏角度对有款识的器物更要有理性的认识。如:大家熟悉的“尚食局”、“尚药局”等铭文器物,有少量为北宋宫廷精美器物,有些为金朝宫廷用瓷或为金朝迎合市场的伪作。

“官”、“新官”款瓷器表明是官府定烧之器,非传统意义的官窑,只是“来样加工”具有精确的图样。“新官”则表示是新款官样瓷,是继“官”字后的又一批图样,也是当时行文的一种方式。刻在瓷器上的“官”、“新官”款无非是此类产品的“押记”,为区分、界定之用。

如:流失国外的内底楷书阴文“定州公用”素面盘,及我在各地所见十余片“定州公局”、“定州酒局”、“定州公用”(定州公用还存在刻划款),均在盘碗类器物内底部阴印稍有不同的楷书,为官府定制之押记,这也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官府机构的设置。

彰显着大窑风范的定窑,铭文极为丰富,刻划印墨书,诗书字图案,无以计数 

评分标准:

1分:墨书、后刻款。

2分:民间定制、烧造前信手刻划、褐彩姓氏等等。

3分:窑场印记、商号款、乔位、准题奴、李、李翁、李小翁、花、疑川记、琅琊深甫、刘万立、孟、曹、文耳、拾伍、彦瞻、王六……制作者、订制者、姓氏、诗词、文章、记

4分:官、双官、新官、易定、五王府、定州公用、陈押班、天水郡、会稽、上流社会定制的精细瓷及纪年款器物。

5分:宫廷用瓷:如,尚食局、尚药局、食官局正七字、朝真、龙、东宫、龙纹器物有押记的。

13、使用对象

定窑精粗兼备,而且粗瓷占了九成以上。从全世界出土情况分析当年的流通状况,明显具有使用阶层的指向。

国外出土的定窑质量为中等,高端消费还是国内皇城及大城市,而定窑窑场附近质量参差不齐,多为粗糙民用品,少量精品为当地窑工及富裕阶层使用和陪葬。

宫廷用瓷的界定非常困难,仅从器型、纹饰、瓷器质量等,由于定窑使用阶层及背景的特殊性、复杂性,是不能界定的。结合准确的出土地点,与同时出土的大量器物进行横向对比,再从文化背景、艺术高度方面入手,方可准确判定。

定窑的宫廷、官府用瓷,烧造时间长(晚唐至金代)、分布区域广(北镇、涧磁、燕川),不同时期存在使用不严格仿制情况,也存在不同时期官府指派技术好的窑户定烧的情况。尤其“尚食局”、“尚药局”款宫廷用瓷类器物,切削工艺严谨精湛,且极少见(或没有)泪痕等,明显精工细作而又配方独特。宋晚期以后,釉中TiO2含量增加,用氧化焰烧制,因而产生这种白中泛黄、温润柔和、恬静怡情的釉色。分析认为:这种釉色是由于时代文化审美的原因导致配方变化。定窑本是由民窑发展而来,在北宋中后期出现专用宫廷作坊,这部分可理解成北宋“官窑”。其数量极少,质量极高!如大家所认知的北宋宫廷诸如“尚食局”、“尚药局”及大量龙凤纹饰的定瓷。虽然这类定瓷在金代也是定窑精品,但已完全失去所谓官窑的性质,其产品质量与北宋“官窑”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从定窑来看,北宋末期,尤其“尚食局”、“尙药局”、“东宫”等铭文出现在龙纹器物上后,龙凤纹的使用明显趋于宫庭用品,有皇家规范使用的迹象,但土窑等质量极差的产品依然存在少量龙凤纹饰。此阶段宋金之间战争频繁,而定窑正处于战场区域,政策不稳,管理松懈,民间产品一直有少量龙凤纹存在,也属正常。

评分标准:

1分:附近民用粗瓷及民间冥器。

2分:河北区域的民用品。

3分:远销的富裕阶层用瓷。

4分:官府及上流社会用瓷、佛教用具

5分:宫廷用瓷。

14、时代工艺代表性

定窑的起起伏伏,数度兴盛、衰落至消亡的根源,与时代诸多因素相存相依,每一个阶段都符合时代的工艺状况

唐早期烧制具有隋代风格的瓷器应为定窑的初创期,五代为开拓期,鼎盛于北宋早期,繁荣于北宋中晚期、金代,衰落于元代,这种说法基本是合理的,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现今的考古资料大致吻合。

如:五代为仿金银器的大发展时期,以“官”、“新官”器物为代表,器型丰富、瓷质优良、影响深远,为定窑烧造高峰之一

进入宋代,这类产品质量、数量锐减且很快消失,形成断层。随之是精品颜色釉,刻印花一次大的飞跃。宋早期,整个社会注入了新鲜的政治、文化因素,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定瓷在此时期,烧制水平和产量迅速提升,有些品种达到了定窑烧造历史的顶峰。部分此时期的定瓷,往往被后世鉴赏家、收藏家误读为北宋中晚期的产品,皆因代表宋代制瓷最高水平的“五大名窑”,都出现在宋代中晚期这一错误概念。

北宋丰富的器型尤以净瓶、枕类及大量精美立件产品彰显定窑的辉煌,此时更注重了对器物的装饰。纹饰大多精良,疏密有序、线条清晰、有力,此时精细瓷占有很大比例。北宋末期金代,定窑白瓷精美成熟的刻印花,更使定窑当之无愧进入宋五大名窑之列,此时白瓷胎质有所下降,粗瓷比例越来越多。元明精细瓷极少,基本为粗瓷。

定窑工艺技术存在一个漫长的成熟期,也有从其他窑厂学习的过程。但其工艺技术成熟、革新、不断进步得益于多方面的原因。由于很长一段时间,定窑相当于瓷都,工艺技术也处在最前沿,因而定窑引领着时代瓷器的造型趋势,这也是其他窑厂所不能企及的原因。每个时代都有可代表那个时代工艺技术的精品。

先进的工艺技术,也表明人们对原料、文化有一个很深的理解。如折沿盘,主要是使力产生分散,减少废品率。而各种复杂的工具、窑具,体现着工艺之大成,因而创造出无以计数、精美的器物。

    从瓷器质量和艺术成就来讲:其高度在五代至北宋这一阶段。这一阶段的器物用料精良,器型规整,烧成温度高,充分体现了定窑内在胎骨的坚致、致密和外观的俊秀;结合极具高度的蕉叶纹饰,已从实用的器物上升到了陈设和雅玩,展现了宋人精致的生活追求。金元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及审美的变化,印蕉叶纹增多,品质则有所下降

评分标准:

1分:时代风格不明显的普品。

2分:时代风格明显的产品。

3分:时代风格非常明显的产品,具有时代工艺特征。

4分:时代风格非常明显的产品、上品,明显具有时代工艺特征。

5分:时代风格非常明显的产品,代表时代工艺技术的精品。

15、文化价值

陶瓷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文化载体,记录下古代生产、生活、技术及艺术信息。而文史的记载,大都是鼎盛时期,明显有滞后的现象。定窑烧造历史较长,此方面表现尤为明显。所以,借鉴史料研究定瓷要考虑这种滞后现象。

对文献要提高重视、认真对待,不仅是对陶瓷史的文献资料,与其相关的如政治、经济、时代审美等等,更要深入研究这些对陶瓷的影响。

定窑的研究应从唐代、五代、宋政权的变更及战争,以及经济文化、审美取向、贸易税赋等方面对定窑所产生的影响,并与同时代的定窑相印证。多次战火未能阻碍定瓷的发展,晶莹纯净的白色,也符合北方诸多少数民族的审美和习俗

自古以来,汉文化源远流长,并不断融合、吸收其他地域的文化元素,形成极具特色的汉文化主线。因而大江南北,所有生活方式、艺术形式无不受其影响,且不出左右。

唐中期自公元755---763年的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而衰,至五代结束,定窑区域都可以理解成藩镇割据的状态此时期,各种形式的政权都持开放的态度,力求恢复发展本地区的经济,因而促成了该地区文化大交流、大融合、大发展。定窑在动荡之秋,不断吸收、进取、审时度势,成熟发展到规模巨大,地位凸显。但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定窑器物上更能体现出融合了多元文化又统一起来的这一地域特征。  晚唐五代时期,由于特定的政治格局,整个社会各方面的艺术面貌明显突出地方文化色彩。其原因虽然社会动荡,文化交流频繁,但各政权相对独立性、区域性较强,因而具有较强的区域性文化及审美取向。  北宋时期,由于国家统一稳定,汉文化整体和文人的大量介入,定窑的区域性特征有所减弱。

  历史上的北宋,政治的自由、国家的富庶,体现着人生自由和人生享受的最佳时代。以前的历史过多告诉人们,那是文人治国、积弱的时代,是不正确的。实际那时多多少少体现着老子“小国寡民,安居乐业”高深的人生哲学思想,在诸强并存的北宋时期,宋朝对内对外的政策体现着智慧,落实到个人,讲究了人生质量。至于北宋末期腐败与奢华,带来了亡国的惨痛,并不能否认北宋时代在中国整个历史上,文化与经济最为鼎盛繁荣。

  北宋定窑的兴盛,就得益于仁宗时期周敦颐和程颐理学的建立和发展。“明天理”就是“了解万事万物之本质,使人们知道顺应自然、内敛含蓄”,这也正是人类赋予定窑的一种“哲学思想”。

  中国陶瓷工艺在宋代达到顶峰,窑厂众多,名品迭出。是陶瓷美学的划时代时期,也是最能体现传统文化艺术价值的时期。如此巨大的成就,主要得益于宋代合理的文化制度。

  北宋时期,由于政治开明自由,文人注重个人修养品德建立之时,直接参与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带动了全民素养的提高。定瓷一改晚唐华美、五代凌厉之风,趋向了文人气质的含蓄内敛、素雅沉静。定瓷的这种美学思想,达到了中国瓷艺美学的高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世瓷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统治阶级思想走出了唐人在不同宗教和哲学之间徘徊的情形,十分清晰地转向了儒家理学,从而促进了全民素质、科学技术、经济等等全面的提高和大繁荣。  宋朝的全面繁荣在工艺美术中瓷器的成就最大。定窑由于产量最大、影响最大,且创造出了具有宋人人文精神和繁荣精细的完美瓷器艺术,在此方面表现更为突出。从定瓷而言,为历代瓷器艺术之巅峰。  文化和经济的大繁荣,使文气十足的宋人追求生活的精细与高品质,追求器物的尽善尽美,而定瓷在此表现的非常淋漓。定瓷得以在古今独树一帜,难有比拟者,也主要是因其融入了那个繁荣富庶、谦谦君子的时代之人文精神和内涵。  宋代经济规模空前繁荣,远远超过了唐代,并具有近代社会类型特征。定瓷由于规模巨大,瓷都地位突出,更有现代社会的生产经营方式:先进的技术,具有品牌意识的作坊及专营瓷器的瓷庄。如“乔位”、“苏一造”、“李翁”等等在器物上以刻、划、印、墨书等多种方式体现标识(商标)。  定窑的壮大和空前影响,最主要原因是体制。在庞大的官办作坊(部分为御窑)基础上,即不排斥蓬勃万象的民间作坊,也不垄断;在产品上择优而选,民窑精品同样可以进入上流社会和宫廷。这种官民互补体现了更为自由的发展,同时,也使文人能够自由、全面的介入,使定瓷器型、装饰、人文内涵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后世之所以难以逾越,也在于此。

定窑的艺术和风格更多体现了燕赵文化的特征,其自然和谐、豪放率真为其一大表现,这也是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通过对定瓷的研究,主要是认识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艺术和工艺技术等等。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了解文化、艺术及人们精神层面的逐步变化,从而指引现代人的生活,使人类的精神也逐步升华。

任何一个窑口,当年都动用无数人力、技术、文化汇入其中,都是一部极为厚重的文化史、艺术史任何一种文化的兴盛,都是持开放的态度引进、包容诸多文化。开始之初,由于外来文化大量的涌入,有侵略和取代本地文化的表现,但在融合的过程中,一定会被本地区、本民族根深蒂固的文化所融合,最后变成有外来元素的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窑业也是如此,定窑也经历了这个过程。

评分标准:

1分:文献有记载的定窑产品类别。

2分:文献有记载,具有历史价值的定窑产品

3分:文献有记载,具有历史价值的定窑精品。

4分:未被文献记载的文字产品,如诗歌,散文等。

5分:未被记载,有文字记录历史事件的产品。

16、艺术哲学

定窑的艺术源于定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定州石刻在汉代就大量出现,丝织品质量最精、大量贡御可追溯到唐代,书法、绘画、青铜器、玉器……在定州朝朝代代、兴盛不衰。

艺术的相互借鉴,元素的相互使用适合于任何时代、任何形式。定窑的艺术来源,具有丰富的艺术形式。而对于专项的研究和揭示,主要来于哪一种确实是个大问题

艺术形式,按照黑格尔的理念学说,起源于先验性形式美。任何一种审美形式的演变, 都是审美形式的内在演变, 是一种形式对另一种形式的否定之否定。因此,一种审美形式的产生,必然是既存的审美形式的内在要求和发展。瓷器的审美形式的演变,也必然是按照瓷器内在的审美形式和媒介的要求而变化和推进的。通俗的说,瓷器的审美形式有着自己内在的,不依赖其他审美形式和媒介的规律性。但是,审美形式依赖与审美内容,而审美内容,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来自于生活和人类环境的。因此,任何一种审美形式的产生和变化都可以在生活本身找到其来源。

瓷器如此,缂丝如此,绘画如此,雕刻也是如此。当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艺术形式也会相应地从生活吸取符合自身特定属性的成分。但是,并不是每一种都艺术形式同时发生变化的,有的可能早些,有的可能滞后些,滞后的就有可能从其他艺术形式中借鉴嫁接。

实际在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中,任何时代艺术形式都具鲜明特点,也都存在共性。因此,定窑的纹饰既有中国唐宋瓷器自身发展所必然达到的结果,也不排除瓷器,缂丝和绘画的宋代风格是同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也存在这几种艺术形式互相借鉴的情况。

评价瓷器,首先就是胎骨,和人一样“腹有诗书人自华”。定瓷形制之美、韵之和谐,体现了宋人清雅的翩翩风姿。定瓷如一袭素衫文人迎风而立,是心灵最深处的自然回归。

中国各种艺术品的艺术特征,是有“命题”和“主题”的,而不是追求表面化和仅仅的“使用功能”。这件器物是干什么用的,为什么这样做,是有深刻寓意和深刻道理的,多表现在直接提取事物的本质内涵,而不是外表现象。如,大家熟知的“九方皋”相马的故事,没有去辨别公马还是母马,也没有注意颜色,直接认识的是千里良驹。中国文化、中国艺术品,所表现的表面“极似”和“极不似”中,无论是高度写实还是深远意境,直追的都是其本质。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定瓷上有深刻体现。博大:自然界万事万物、花草树木,人与之和谐之音;儒释道、皇权思想;士子文人、田园牧歌等等。精深,这一切都意在追求本质内涵,都是人类与自然的契合中,体会精神方面的美好和愉悦。

任何一种文化的兴盛,都是持开放的态度引进、包容诸多文化。开始之初,由于外来文化大量的涌入,有侵略和取代本地文化的表现,但在融合的过程中,一定会被本地区、本民族根深蒂固的文化所融合,最后变成有外来元素的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窑业也是如此,定窑也经历了这个过程。

北宋定窑的兴盛,就得益于仁宗时期周敦颐和程颐理学的建立和发展。“明天理”就是“了解万事万物之本质,使人们知道顺应自然、内敛含蓄”,这也正是人类赋予定窑的一种“哲学思想”。

定瓷的刻划抽象传神落刀极准,纹饰经提炼取舍,多采用简捷方式直接突出主题。就是一些组合题材,主次也极其合理,主题明确,陪衬意味深长,局部细节又呼应着大的主体。件件作品,构图完整,意境深远。没有对艺术的深度理解、提炼,不可能这么完美。

所以,定瓷各种题材及构图、表达方法,从其表达出极高的艺术水准可知,肯定有文人的大量参与,优秀的工匠也大量取材、提炼文人的书画等艺术表达方法。而且当时优秀的工匠本身也具极高的文化素养,也是真正的读书人,真正的文人。

由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定瓷装饰更多结合了当时绘画方面的意识,深具文人气息。如:器物口沿大量留白,使之意境深远。定窑有别于其他窑口的工艺装饰,原因是窑口的凸显及白瓷的特点。定窑可理解成真正美术装饰瓷器的起源,如定瓷上的描金,远胜过其他窑口,那是文气十足的文人画。

实际定窑白瓷刻划印装饰,与青瓷和影青表达的效果不同,白瓷的光影效果有特殊之处,斜切下去转折间的顿挫划痕,与毛笔落纸提按顿挫下的浓淡枯湿及线条的变化是一个道理,也是同一种艺术类型和效果。

定窑在北宋年间,器物真实反映了赵宋王朝精细、高雅的艺术品位,反映着那个时代人文的理念和追求。在那个繁荣、精细、文气的时代,所有的艺术形式均受画院典雅之风的极大影响,说明当时的人们对精神、生活追求之高、之迷恋,整个社会对审美的要求,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达到了古今罕有的高度。定瓷的淋漓表达,要比书画难很多,只是人们也没有认真去研究、关注和欣赏。实际定瓷的艺术高度和欣赏性,毫不逊色同时期令人惊叹的宋画

艺术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具有相当简练的同文化背景下的统一性、合理性,也就是都围绕着、维系着、代表着最高审美情趣、影响广泛画院之风的影响,也是当时社会提炼出来的最高审美理念。定窑各阶段产品质量及装饰题材、精细度,都直接或间接反映着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识及审美取向,沿着历史的脉络去理解、审视定瓷的艺术发展使,与中国美术丝丝相扣,妙不可言。

定瓷由于原料的优良,处理又极佳,且坯体较薄,胎釉结合良好,烧成温度很高。端盏品茗,纤指轻弹,金石清音缭绕不绝,荡心涤神,何等逍遥!定瓷形制之美,韵之和谐,体现着简洁与流畅,如迎风而立的素衫文人,是何等的飘然,又是何等的内涵。实际鉴赏定瓷,就是感知古人对生活的提炼,发现美,并懂得为什么美。从而引导我们精神向上,使生活更加美好。

鉴赏,评鉴真假,欣赏审美,这只是鉴赏的初级阶段。要在阅情之时,感受古人哲思,引导生活向上。所以,鉴赏要上升到精神层面,才是最珍贵的收获。在定瓷的温馨中,感受着历史,感受着先贤的哲思。在感受古人情操、情趣之时,也侵染着我们的情怀和情感。

人们对美的认识,源于对自然的依附和崇拜。在人类的进程中,创造并总结出文化的意识和深层次的理解,定窑器物可以理解成那个时代人们对美的阐释及精神层面的追求。而且那个翩翩君子的农业国度,美更贴近自然,美更贴近心灵。当我们对定窑器物不断认识中,加以赏析,经过审美和思想的回归,定会得到那个时期一种闲适,一种雨露花香的感受。进而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和文化,情感也会随之跃升,使生活更富有情趣和关怀。

万象生物都知道生存就要适应自然,也知道自然有规律和法则,违背了就要受到惩罚,甚至失去生存的权力。

智慧生灵人类,为了更好理解和适应自然,产生了各种能够感知的“艺术”。这是人类为了更好生存,回归自然的一种“修行”方式。所以,艺术只有符合自然规则,方能得到自然赋予人类的一切闲适。

清心、寡欲、向善,人也就在自然中找回了“自我”。这就是所谓“内涵”出“境界”,“境界”得“超脱”,实际“超脱”是自然给予人类的“正常”。不过是人类在欲望中,背离了自然,又用“艺术”的形式努力去找回。

评分标准:

1分:具有定窑风格的普品。

2分:具有定窑艺术风格的产品。

3分:定窑艺术风格非常明显的产品。

4分:定窑艺术风格非常浓郁,且具有一定的高度。

5分:充分代表定窑艺术和东方哲思的精品。

17、完整度

晚唐至金代中晚期,除金代早期暂短低迷几十年,定窑地位凸显,产量十分巨大,是真正意义上的瓷都。这与定窑自身高质精美有关,也与时代及民族尚白为主流的审美有关。从定州出土的描金及窑具来看,定州这个定瓷的交易中心,也有相当数量的作坊。所谓瓷都,泛指定瓷生产这个大的区域,这个大区域共性是工艺技术相同,而且都采用曲阳的原料。

由于定窑产量巨大,流通范围极广,出土器物无论是数量还是完整度都很丰富,以此作为评分标准。

定窑近千年的烧造历史,数千座窑炉的规模,生产了无以计数的产品其精品整器现今遗存确实极其稀少,但其普通整器、残器尤其盘、碗类刻、印花器物却是很多。所以,从投资角度,大家一定要对普通定窑标本的数量和价格有个清晰的认识。我们还应对瓷片和残器加以区别,它们之间并没有清晰地界限,综合大家的观点基本可以这样界定:盘碗类缺失四分之一以上,立件类缺失三分之一以上就不算残器,而应为瓷片标本,因为瓷片和残器的研究价值、审美价值差异较大。

评分标准:

1分:拼修基本完整的精品残器。

2分:有打磨、冲线的完整器。

3分:有小磕碰、小烧制瑕疵的完整器。

4分:有使用痕迹的完整器物。

5分:没有使用痕迹的完整完美器物。

18、稀有度

定窑从初创至消亡750年间,所生产的器物很明显地分为精粗两种,根据当时工艺成熟性及时代需求比例有所差异,一般来讲:初创期及衰落期精细白瓷相对较少。

粗白瓷多为低档民间实用器物,从早唐开始,胎体厚重灰白或发黄,釉质薄而污浊,挂釉不到底,伴有开片,全部使用化妆土。胎骨淘洗较差,颗粒较粗,纹饰简单,以严格意义上讲,有些属生烧或微生烧

精白瓷从中晚唐就足以媲美邢窑白瓷,且出现少量当时最先进的透影白瓷。五代时定窑白瓷胎质坚致细白,器壁较薄,造型轻巧秀致,多施满釉且釉色灵动光润,薄而匀净,附着力极强,敲击金属声余韵悠长,极少数施薄层化妆土而成佳品。

少数有“官”、“新官”铭文,大多为皇室及贵族使用,为定窑烧造历史的第一个高峰。进入北宋,大量丰富的器型尤以净瓶、枕类及大量精美立件产品彰显定窑的辉煌,此时更注重了对器物的装饰,纹饰大多精良,疏密有序线条清晰、有力。北宋末期金代,定窑白瓷精美成熟的刻印花,更使定窑当之无愧进入宋五大名窑之列,此时白瓷胎质却有所下降,是燕川区成为主力区域及人们更注重纹饰的缘故。

从产量比例来讲,定窑粗瓷远远高于精细瓷,作坊也大量集中在定窑遗址百里以内的广大区域,主要供应当地及附近大量的民间用瓷,而高档精细瓷器多运到外地进入上层社会。

金代定窑辉煌灿烂,产量很大。但从产量比例来讲,金代定窑粗瓷远远高于精细瓷,作坊也大量集中在定窑遗址百里以内的广大区域,主要是当地及附近的民间用瓷,虽具定窑风格,但粗瓷代表不了定窑的高度,而定窑中心区域的精细瓷器多运到外地进入上层社会。从收藏角度,对金代这些粗瓷要有正确认识,且世存量大,价格很低。

在整个定窑烧造历史中,金代定窑精细白瓷产量是最大的,粗胎产量之大更是空前绝后。元代定窑规模稍逊于金代,但也比北宋规模大,只是多为粗瓷,精细白瓷很少、质量也明显降低。在整个定窑烧造历史中,金代定窑精细白瓷产量是最大的,粗胎产量之大更是空前绝后。元代定窑规模稍逊于金代,但也比北宋规模大,只是多为粗瓷,精细白瓷很少、质量也明显降低。在整个定窑烧造历史中,金代定窑精细白瓷产量是最大的,粗胎产量之大更是空前绝后。元代定窑规模稍逊于金代,但也比北宋规模大,只是多为粗瓷,精细白瓷很少、质量也明显降低。

定窑当年产量极大,现在出土量也很多,所以收藏定窑并不困难,有些器物虽然大开门具定窑特征且到代,但要注意是古代定窑系产品。

定窑,也许在我们身边确实有精品存在,但这种几率很小。同时,还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极高的审美情趣,才能让你得到一份欣喜。

评分标准:

1分:大量常见的同类型器物。

2分:目前所知同类型器物全世界不超过一千件。

3分:目前所知同类器物世存不超过百件。

4分:目前所知同类器物世存不超过十件。

5分:目前所知世存仅一件的高档孤品。

19、馆藏与拍卖

以定窑当年的影响,并能够给很多地区提供大量优质瓷器,肯定不是现今遗址所能代表的规模。近些年,在遗址保护区外,也陆续发现了很多当年烧造瓷器的遗迹,如距离遗址40里的曲阳县城附近也有发现。这些作坊共同点:均采用灵山盆地原料;采用定窑的全部工艺技术;粗瓷、精瓷与定窑都没有区别;而且产量很大并不是全世界博物馆藏品所能代表的产量和高度

大多胎体轻薄、洁白、纹饰精美为上,以晚唐五代、北宋早期居多,就目前中外博物馆藏品,其精品不过十之一二。如世界上最好的定瓷博物馆——定州博物馆的定瓷,大多也只是普品而已。现今世界各大博物馆的定瓷藏品,根本代表不了定瓷当年的辉煌,如台北故宫收藏的定窑基本都在普品之列。在遗址及定州出土的精美残器、标本,才能让人知道了定瓷精美的程度,令人惊心动魄。

全世界博物馆的藏品多著录过或定级,以此作为评分标准。

曾经上拍的器物,有传承性和公共认知的知名收藏,尤其以苏富比、佳士得这种信誉度良好的公司,因而以此作为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

1分:博物馆藏品及曾经上拍的器物。

2分:著录过的博物馆藏品及上拍成交的拍品。

3分:特别著录过的博物馆三级文物及苏富比、佳士得曾经的拍品。

4分:特别著录过的博物馆二级文物及知名收藏,苏富比、佳士得两次的拍品。

5分:考古挖掘,特别著录过的博物馆一级文物及知名收藏,苏富比、佳士得三次以上的拍品。

20、特别加权

1分:器型过小的精品。

2分:无纹饰(技法)的精品。

3分:特殊品种的完整器物。

4分:非常少见的高超装饰技艺及精品。

5分:胎骨优良的透影白瓷及稀有精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定窑研究305之二
346、定窑文化背景分析之北宋时期
269、宫廷用瓷款识的判定_自正
定窑白釉瓷器纹饰的与众不同
陶瓷知识 —— 陶瓷时代知识7
金朝瓷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