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7年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1)



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考点1★★  中医学的两个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

考点2★★  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完整性和统一性。整体观念,就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时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认识(三个方面)。

考点3★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础原则。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考点4★★★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1.同病异治  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2.异病同治  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实质上即是证异治异、证同治同,亦是辩证论治原则的具体体现。

第二单元  精气学说

考点★★  气的概念来源,

气的概念来源于“云气说”。

第三单元  阴阳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的概念

考点1★★  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含义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其明确指出,阴阳具有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考点2★  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事物的阴阳属性,既有其规定性,即绝对性不可变性的一面,又有其相对性可变的一面。其阴阳属性可以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并随其时间、地点等一定条件的变更而改变。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阴阳属性可以转化;二是阴阳的无限可分性;三是比较对象不同,即比较的对象发生改变,其阴阳属性亦可以发生改变。

第二节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考点1★★★  阴阳的对立制约

对立指相互斗争、相互排斥;制约指相互抑制和约束。

1.正常者(生理)  “阴乎阳秘,精神乃治。“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2.反常者(病理)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

考点★★★  阴阳的互根互用

1.互根  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至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2.互用  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考点3★★★  阴阳的交感互藏

1.阴阳交感  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阴阳交感是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

2.阴阳互藏  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蕴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

考点4★★  阴阳的消长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变化之中。导致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关系。体现:在自然界可表现为气候的正常变化,在人体则表现为生命过程的协调而有序。

考点5★★★  阴阳的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对立双方的总体属性,在—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转化为属阳的事物。阴阳的相互转化,一般都发生于事物发展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如果说阴阳消长一个量变过程,那么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考点6★★★  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阴阳自和  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调节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对生命体来说,阴阳自和是生命体内的阴阳二气在生理状态下的自我协调和病理状态下的自我恢复平衡能力。

2.阴阳平衡  是动态的常阈平衡,即阴阳双方的比例是不断变化的,但又常是稳定在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基础上的。

标志:①自界气候的正常变化、四时寒暑的正常更替。②人体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和协调。

第三节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考点★★★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如背为阳、腹为阴。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脾为阴中之至阴。

第四单  五行学说

第一节  五行学说的概念

考点1★  五行的含义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考点2★★★  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  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

2.火曰炎上  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明亮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

3.土爰稼穑  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

4.金曰从革  引申为具有肃杀、收敛、沉降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和现象。

5.水曰润下  引申为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物质和现象。

考点3★★★  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食物属性五行系统归类表


五行


五音


五味

五色

然:

m

五化

五气

湿


五方

西


五季

长夏

 


五行


五脏


五腑

小肠

大肠

膀胱

五管

m

五体

皮毛


五志


五液


五脉

 

第二节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考点1★★  五行相生与相克


相生

相克

含义

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作用

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另一行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次序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次相生,循环不已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依次相克,循环不已

 

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故五行相生关系又称“母子关系”

“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故五行相克关系又称“所不胜”和“所胜”的关系

 

 

考点2★  五行的制化胜复

1.五行制化  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和发展。

2.五行胜复  是指五行之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所不胜一行的报复性制约(即复气),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

考点3★★★  五行相乘与相侮(相克的反常)


相乘

相侮

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超过了正常制约的程度,称为相乘

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向的制约,称相侮,或称反侮、反克

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①克方太过:五行中任何一行本身过于亢盛,造成对被克制的一行制约太过,虽然被克的一方原来处在正常水平,但已打破了两者之间的正常制约系,出现过度克制的现象。②被克方不及:五行中任何一行本身虚弱不足,难以抵御正常限度的克制,其本身更显虚弱

①被克方太过:五行中任何一行本身过于亢盛,原来“克我”一行已不能进行正常制约,反而其对“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 使正常的相克关系遭到破坏。②克方不及:五行中任何一行本身虚弱不足、不能对所胜的一行进行制约,而受到所胜一行的再向克制,使原来相克的关系遭到破坏,出现反侮

 

第五单元  五脏

第一节  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考点1★★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因而称为“五神脏”。故其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考点2★★★  心的生理功能

1.主血脉  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我运行,流注全身,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心脏的搏动是血液运行的主要动力,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心气充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心脏的搏动是否正常,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2.藏神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狹义之神。故说心为“五脏六腑之方大主” “所以任物者为之心”,心为“君主之官”。心主血脉是心藏神的物质基础。

考点3★  心的生理特性

心为阳脏而主通明。心为阳脏、火脏,说明心以阳气为用,心之阳气能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兴奋精神,以使生机不息。心主通明,指心脉以通畅为主,心神以清明为要。

考点4★★★  肺的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  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方面

1)主呼吸之气  亦称“肺司呼吸”。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以实现体内外气体的交换。

2)主一身之气  是指周身之气都与肺密切相关;即关系着宗气的生成、气机的调节、辅心行血等三方面。这三种关系又都是建立在肺司呼吸功能基础上的

2.主行水(肺主通调水道)  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能够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1)宣发  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气中的轻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上至头面诸窍,外达皮毛肌腠,以濡养之,并在卫气的作用下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2)肃降  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将水液及水谷精微中的较稠厚部分,向下向内输送至各脏腑以濡润之,并将脏腑代谢所产生的浊液(废水);下输至肾和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故说“肺为水之上源”。

3.朝百脉,主治节  朝,即聚会之意。

1)朝百脉  是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气体交换,然后通过肺气的宣降作用,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而输布于全身。

2)主治节  即治理和调节。肺的主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四方面①肺司呼吸,从而使人的呼吸运动有节律。②通过司呼吸功能,治理和调节着全身的气机。③调节气的升降出入,因而能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④肺的宣肃作用治理和调节着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

考点5★★★  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娇脏  肺为华盖,是说肺位于胸腔,位置最高,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又能宣发卫气于体表,具有保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的作用。肺为娇脏,是指肺为清虚之脏,轻清肃静,不容纤芥,不耐邪气之侵,故为娇嫩之脏。肺为邪侵,则应“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药以轻清、宣散为宜。

2.主宜发与肃降  肺主宜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盛宣和向外布散的作用。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作用。

1)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于三方面 ①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的浊气。②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③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阖,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2)肺主肃降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于三方面 ①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并将宗气向下布散至脐下,以资元气。②将肺吸入的清气和由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及水谷精微向下布散。③将脏腑代谢后所产生的浊液下输于肾和膀腕,此为尿液生成之源。

考点6★★★  脾的生理功能

1.主运化  运,即转输。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脾有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其中的精微〈即谷精)和津液(即水精),并转输至心肺,布达于全身的功能。

由于脾所吸收的成分中包括精微和水液两部分,所以亦常将脾主运化的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为运化精微,一为运化水液。

2.主统血  统,即统摄、控制之意。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之中流行,防止其逸出于脉外的功能。故说,“心主血,肝藏血,脾能统摄于血”,“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

脾统血的机理,主要是脾气的固摄作用。

考点7★★  脾的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是指脾气的运动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清,指水谷精微。所谓“升清”,即是指脾对于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故说脾以升为健”。

2.喜燥恶湿  与胃的喜润恶燥相对而言,此特性与脾主运化水液功能有关,脾气升运的条件即在于脾体干燥而不为痰饮水湿所困。故说“脾燥则升”。

考点8★★★  肝的生理功能

1.主疏泄  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气机,使之畅达的功能。气机,即气的运动。肝的疏泄功能最根本的体现就是疏通气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③调畅情志活动。④通调排精与排卵。

2.主藏血  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流量和防止出血的生理功能。其藏血的生理意义①涵养肝气。②调节血量。③濡养肝及筋、目。④为经血之源。⑤防止出血。

肝主疏泄,其用属阳,又主藏血,其体属阴,故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

考点9★★  肝的生理特性

1.肝为刚脏  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而言。肝气具有木的冲和条达、伸展舒畅之性能,并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以及肝内寄相火,主升易动等,均反映了肝为刚脏的特性。

2.肝主升发  指肝具有升腾一身阳气,调畅气机的作用。由于肝气有主升发之特性,故其病机以升泄太过为多见,多表现为肝阳上亢或肝气上逆等病理变化。故又有“肝气肝阳常有余”

考点10★★★  肾的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1)藏精  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2)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指肾精及其所化精气的生理作用。

3)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

2.主水  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的促进作甩。②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3.主纳气  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故有“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肺为主,肾如之根等说法。

第二节  五脏之间的关系

考点1★★  心与肺

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关系。积于胸中的宗气是连接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

考点2★★  心与脾

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考点3★★★  心与肝

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情志的调节两方面。

考点4★★★  心与肾

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的生理关系。主要从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和君相安位来阐发,强调维持心肾之间水火、阴阳、精神的动态平衡。

1.水火既济  心位居上,心火(阳)必须下降于肾而使肾水不寒;肾位居于下,肾水(防)必须上济心阴,制约心阳,使心决不亢。心与肾之间的这种水火升降、互济互制,维持了两脏之间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

2.精神互用  心藏神,肾藏精。精能化气生神,为气、神之源;神能控精驭气,为精气之主。故积精可以全神,神清可以控精。

3.君相相安  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命火)。命火秘藏,则心阳充足;心阳充盛,则相火亦旺。君相安位,则心肾上下交济,心阳、肾阳旺盛而正常。

考点5★  肺与牌

主要表现在气体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

考点6★  肺与肝

主要表现在人体气机的升降调节方面。

考点7★★  肺与肾

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相互资生等方面。

考点8★★  肝与脾

主要表现在饮食物消化过程中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和血液运行中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方面。

考点9★★★  肝与肾

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及肝肾阴阳相互资生和制约等方面。

1.精血同源  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皆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和充养,且相互资生,故曰同源而互化。

2.藏泄互用  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两者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疏泄与封藏,相反而相成,以调节女子的月经来潮、排卵和男子的适时排精。

3.肝肾阴阳相互资生和制约  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本。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肝阳,以使肝阳不亢。肾阳资助肝阳,共同温煦肝脉,防肝脉寒滞。

考点10★★★  脾与肾

主要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以及水液代谢的互用方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中西医】2017年《中医基础理论》上篇必考点—考前速记
中医基础理论高频考点
中医干货:五脏考点小结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学习笔记)
中医基础——实用中医学 基础理论2(献给喜欢中医并且刚刚入门)
中医基础理论背诵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