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气了,发出来好吗?最让人瞧不上的问诊竟是中医治病的巅峰境界之一?

很多人说,生气了不能憋着,但发出来就好吗?

中医脉诊到底在诊断什么?能诊断出肺结节吗?能诊断出子宫肌瘤吗?

这些问题,就像得了新冠能不能洗澡、该怎么吃饭的问题一样,生命的智慧古人已经说得很清楚

1.《黄帝内经》中的一句话,“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被现代人当作破除“迷信”的标杆,教科书说,“我们的古人在两千年前就教育我们不能迷信鬼神了,在那个时代能做到这一点多么可贵”,却全然不顾一个“拘”字背后的逻辑,是首先承认“鬼神”的存在。

古人这样讲,是告诫医者、病家,切不可唯“鬼神”马首是瞻,正如《扁鹊仓公列传》里的“六不治”第六条——“信巫不信医”,“不信医者不治”,只因“治之无功也”。

信任,是可以愈病的大药,不信任,或是疾病迁延的根源。



2. 古人教育我们要“
慎独
”,为人处世要记得“
人在做,天在看”。
背后的

逻辑还是首先承认“鬼神”的存在。

“性”的本意是“天命”,今天人们一旦提到“性”,就下意识联想到男女之“性别”、“性事”,是今人的曲解与狭隘。

人性与鬼神又有什么关系?看不到摸不着的“鬼神”,究竟是什么?



独处的时候,正是他人“所不睹”“所不闻”之时,人的贪欲极易膨胀。但“天道”无时无刻不在目睹耳闻,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

今日太多人泯灭人性,堕入“无间”,就是因为丢了对鬼神天道的信仰。


“鬼神”究竟是什么?答案还是在古人的书里。

现代科学不能解释“鬼神”,一概谓之迷信。但只要人年纪稍长,便体会渐多。


短短数百年的现代科学史告诉我们,当时科学无法解释的疑团,往往都是后世科学获得进步的关键。

伽利略牛顿力学体系、爱因斯坦相对论以及被爱因斯坦讥讽为“闹鬼”的量子论,莫不如是。


北宋张载说,鬼神,是阴阳二气之“良能”,朱熹说得更直白,

“鬼神,天地之功用,造化之迹也”,“鬼者阴之灵,神者阳之灵”,“鬼神,以一气言,其实一物也。”
朱熹《中庸集注》
说白了,鬼神,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是天地气化的产物。


3. 在特殊的年代,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执,中医教材不得不舍弃更多经典,比如《内经》明确讲述的“祝由”法。

既然“鬼神”和人一样,都是气化产物,“移精变气”的祝由术当然可以治愈人体“气化”异常的各种疾病。

之所以祝由术渐渐式微,是因为随着物质世界的逐渐丰富,人类渐为欲望驱使,为七情六欲牵绊障碍,说白了,今天的人类疾病多是咎由自取。



明初四大名医汪机也讲过类似的话,仍不出《内经》经旨。

他说,人生百病,源于——

“七情牵于内,六气干于外”,
“趋逐利名,贪迷嗜欲,劳役辛苦,饥渴醉饱,冲涉寒暑,凌冒风雨,触犯禁忌,碊贼真灵”,


“夭伤之由,归咎于己而已。”

汪机《运气易览》
4. 有趣的是,《内经》作者在同一篇中,既讲述祝由术,又教我们怎么把握脉诊和望色。

“望而知之谓之神”,说的是望面色。“切而知之谓之巧”,说的是切脉。

人体面色、脉象之妙,在于“脉应月、色应日”,在于色脉对天地气化的感应,在于医者可由此感知天地“四时五行之气”的变化在患者体内的表现,从而把握人体的气化异常,进而辨证处方。

可见无论是祝由术,还是望诊、脉诊,都是对人体“气化”之变的把握。

体会到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何《内经》作者把看似不相干的祝由术和脉诊放在同一篇中。

脉诊,中医的一种基本诊断方法,在今天逐渐被神化,某个医生用脉诊断出肺结节、子宫肌瘤,便奉其为“神医”,其实是对往圣先学的极大误解。

“所以知四时五行之气变化相移之要妙者何?以色脉故也。”



这正是顾植山先生常讲的,脉象是五运六气的天地之象在人体之感应,作为中医基本理论之一的脉法,依然源于五运六气学说。


更震撼的还在后边。

《移精变气论》最后,作者告诉我们,医者治病救人的巅峰境界,既非脉术,也非方药,而是最让人不在意的“问诊”。

治之极于一。何谓一?一者因(问)而得之。
《内经·移精变气论第十三》
朴实的岐伯,简直是手把手教我们如何问诊——

关好门窗,心系患者,不厌其烦地询问病情的来龙去脉,还要顺着患者的意愿,不该问的不能问,只有这样,才能体察患者得病的根源——“神”。(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所谓“上工治神,下工治形”,神乱邪至,神复邪去




在过度医疗盛行、信任度缺失的今天,不少病人试探性就医,进入诊室不怎么说话,只要求把脉,最终只是误人误己。


5. 天道究竟是什么?

是喜怒哀乐之未发,是人类纵有七情六欲,却隐而不发。若发,也发得恰到好处,不害人不伤己,因为

致中和,万物育

古人明确地告诉我们,遇到让人生气甚至怒不可遏地人或事,正确的做法不是让火气倾泻而出,而是“不发”或“发而中节”,这样才不会伤人害己。

这一点对天下父母尤为重要吧,“中和”不能致,“万物”都不育了,又怎么育自己的孩子呢。伤了自己倒也罢了,害了自己的孩子,岂不是追悔莫及。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顾植山教授“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的启示
术数与《伤寒论》中的脉法
什么是中医气化经方专药?五运六气对中医有什么作用?为你揭秘
[转载]第一讲:中医的思维方式
论中医成才之路
中医脉诊经验分享 中医号脉初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