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衡》之本性篇(10)

2019年3月9日,星期六,农历己亥年【猪年】二月初三

今日品读王充《论衡》之本性篇第十三(10)

【原文之十】

九州田土之性,善恶不均,故有黄赤黑之别,上中下之差。水潦不同,故有清浊之流,东西南北之趋。人禀天地之性,怀五常之气,或仁或义,性术乖也;动作趋翔,或重或轻,性识诡也;面色或白或黑,身形或长或短,至老极死不可变易,天性然也。余固以孟轲言人性善者,中人以上者也;孙卿言人性恶者,中人以下者也;扬雄言人性善恶混者,中人也。若反经合道,则可以为教;尽性之理,则未也。

【拙解】

华夏九州田地土壤之性,好坏不均衡,所以田土颜色有黄、红、黑之区别,土质有上、中、下之差异。水源不同,所以有清流亦有浊水,流向有东西南北的不同趋势。人禀承天地之性,身怀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气,或有仁德或重忠义,是本性道之不同;人行为处事有急有缓,或重或轻,是因其本性辨识有异;人的面色或白或黑,身形或高或矮,直至年老身亡也不曾变化,这是天性使然。我因此认为孟轲所言本性为善者,是指德才为中等以上之人;荀况所言人本性为恶者,是指德才为中等以下之人;扬雄所言本性善恶兼具者,是指德才为中等之人。若从附和经书遵从道义的角度,前述人性之论可以作为施教之据;但若以其作为详解人性的道理,是不行的。

【小议】

田土所处地域不同,所以质有差、色有别,大自然的天性。源头之水本清澈,顺势而走,遇阻则分流,趋不同,经历自然不同,逢石多者显清,遭土多者呈浊。人本性如源头之水,亦是清澈,得“五常”之气,皆为后天教化之功。至于面色与身形,古人讲是禀气而成,其实就是现代科学所说的继承了父母的基因。由此而论,或应了一句话:天大地大,父母最大!

《论衡》的本性篇,认同了告子的“性无善恶之分”的观点,其他如孟子的“性善”、荀况的“性恶”,及至陆贾、董仲舒等论,皆被王充以“未能得实”所否定。由此看来,王充虽尊恭“鸿儒博生,闻见多矣”,对孔、孟亦常有敬,但在论及人的本性时,对儒家的观点是持反对态度的。荀况的“性恶”之论虽然也是失之偏颇,但荀子亦有“师法之化,礼义为道”之言,强调对人的教化的重要性,其实儒家也是非常重视对人的德善教化。古之经道,既有哲理,亦有不实,所以需以尊敬的态度品读,辩证理解其中的内涵,全盘否定或盲目崇信皆不可取。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13)——本性篇第十三
丁四新:世硕与王充的人性论思想研究 兼论《孟子·告子上》公都子所述告子及两“或曰”的人性论问题(上)
人性论与教育的联系及启示
张祥丽丨荀子性恶论研究
人性恶?还是人性善?《通鉴》浓缩精华09
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头条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