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会沟通,先从了解自己开始

我们都会说话,可为什么同样一句话,有的人说出来,就让人听着心里舒服,而有的人说完,就可能让对方极度反感,甚至因此引起冲突,爆发战争。

前者说话是为了沟通,而后者说话,只是一个单向的行为,自说自话而已。

不得不承认,我自己就是后者之一。就因为有啥说啥,不懂沟通,让我在人际关系中屡遭挫败,苦不堪言。一直以来,我认为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性格使然,没法改。

但是,在我屡屡碰壁后,我的老师告诉我,沟通是一门可以习得的技巧,它可以给我带来更好的行为方式。

老师还推荐给了我一本书,这本书是沟通方面重量级的经典之作——《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

这本书初版至今已经超过40年,连续出到第15版,美国乃至全世界的读者都通过这本书,学会了沟通,改善了人际关系。可以说,它是人际沟通的入门教材,几乎每个沟通学习者都人手必备。

《沟通的艺术》的作者是美国的罗纳德·B·阿德勒和拉塞尔·F·普罗科特,他们都是沟通领域的专家,在沟通主题方面有许多共识,这本书就是两人倾注了多年专业经验的心血之作。

在今年最新的第15版中,他们与时俱进,添加了许多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符合时代变迁的新议题。

一切沟通都是从自我开始的,自我在沟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么,影响我们沟通方式的自我因素有哪些呢?

为什么有的人就能说会道,八面玲珑,而我就横冲直撞,处处碰壁呢?下面我们就聊聊这方面的内容。

《沟通的艺术》认为,影响我们沟通方式的自我因素有三个。

01 我们的沟通方式与我们的人格有关

影响沟通方式的第一个因素,就是我们的人格。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沟通方式,是被人格“设计”出来的。比如,如果你的人格特质具有害羞,或者攻击倾向,那么你的沟通方式就会倾向于害羞,或者有攻击性。

那么,这个被“设计”出来的沟通方式,就被定型了,一成不变了吗?当然不是,很多研究显示,我们的人格是变化的、是可以被塑造的,即使是害羞的人,也可以学习主动与人接触,变得不再害羞。

在这里,《沟通的艺术》提出了一个“自我应验预言”的概念,它的意思是说,我们会按照自己对事件发展的预期,采取行动,而行动的结果也往往会实现预期,接下来,预期的实现还会强化起初的期待。

对于这个概念,其实我们并不陌生,我们脑里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这种预言的戏码,形成一个又一个正向或负向的循环。

比如,我充满自信地参加一个考试,考前积极复习,最后,考试顺利通过。事后,我会想,啊哈,我果真学习能力很强呀;

又比如,我打算挑战自己并不擅长的运动——游泳。因为每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所以这次挑战中,我还是不敢松开紧紧把住池边的手,挑战宣告再次失败,我对自己说,我可能这辈子就学不会游泳了。

这两个例子中的我,就是真正的我吗?真正的我就是那个学习能力强,但永远学不会游泳的人吗?

并不是!《沟通的艺术》认为,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多半是不真实,不客观的。而想要认知真实的自我,需要切断我们负面的自我预言,然后不断尝试改变,并且掌握改变的方法。

对于不善于沟通,不善于表达的人来说,书中所讲的沟通技巧,就是让我们发生改变的方法。

02 我们的沟通方式与我们的认知方式有关

除了人格对沟通方式的影响外,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也会对沟通产生很大作用。在认识方式方面,《沟通的艺术》提到了“认知复杂度”这一概念。

什么是“认知复杂度”呢?“认知复杂度”就是指,人们看待问题时组织其架构的能力,它可以增加沟通在各种情境下的满意程度。

认知复杂度和同理心有关,我们如果能用更多方式理解并解释他人的行为,就更有可能从他们的视角来看待世界,让沟通更加顺畅。

那么如何运用同理心,增强我们的认知复杂度呢?《沟通的艺术》里介绍了一个技巧——枕头法。

枕头法是个什么方法呢?枕头法认为,每个沟通议题都可以架构出五个立场,这五个立场就像枕头的四个边和一个中心一样,下面这张图,就把这种方法解释得很清楚了。

站在五个不同的立场去思考

对于任意一个议题,如果我们可以站在五个不同的立场去思考,而不是把持孤立片面的观点据理力争,那么,这样的思考方式无论对人对己,都是大有裨益的。

因为身在此山中的人,无法看清事物的全貌,我们需要承认自己的“不知道”,这个“不知道”就是枕头法里的五个立场。

从拥有五个立场开始,我们从此得以让原来狭隘的视野开阔起来,整个人的思维方式发生转变,而随之而来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其实只是副产品罢了。

03 我们的沟通方式与我们的情绪有关

一个人的情绪也会影响到他的沟通方式。快乐,还是暴怒,这绝对会对人际沟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人是情绪的动物,我们不可能变成没有情绪的人。

对于各种情绪,我们应该学会接纳和表达。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表达情绪呢?《沟通的艺术》也给出了几点指导原则。

首先,应该辨认出自己的感觉,觉察自己的情绪。

生理变化、非语言行为、自己的想法都可以作为一个信号,帮助我们认出情绪。在辨认情绪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扩充自己的情绪词汇量,用适当的词汇来为自己的情绪命名。

比如,在电影《头脑特工队》中,11岁的莱莉就给自己的情绪取了名字。“乐乐、怕怕、厌厌、怒怒,和忧忧”,都是莱莉的对自己情绪的称呼。不知你感觉到没有?当我们用“怒怒”来称呼“愤怒”的时候,那“愤怒”的感觉就好像没那么强烈了,它不再是敌意的、被排斥的,反而倒像亲近的朋友一般。因此说,在觉察自己的情绪,为自己的情绪命名的同时,我们也把他们像朋友一样接纳了。

情绪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我们可能只对其中几种非常熟悉,对于另外一些细微的感受,我们还没能准确体会。下面,看看《沟通的艺术》中这些描述情绪的词,你是否熟悉,是否已经认识它了呢?你也可以看看,这里还有什么漏掉的,帮忙补充上去哦。

个人认为,对于情绪的描述,英文的表达可能更精准一些

情绪被觉察并且精准命名后,接着,我们应该知道何时何地去表达情绪。

大多情况下,当强烈的情绪出现时,马上把它们说出口,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二,第一你可能没有找到最恰当的表达方式,第二,你需要确认你的信息接受者已经做好接收的准备。因此,在表达前先深思熟虑,然后用最有可能被接受的方式,表达你的感觉,才是更为明智的做法。

看到这里,我又不得不对号入座了。我就是那个,只要有了情绪,就会立刻爆发的人,既没有恰当的表达方式,又没有考虑对方是否最好准备,反正自己怎么痛快怎么说,而结果适得其反,这种情绪的宣泄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反倒激怒了对方,把负面情绪升级了。

因此,我们的确需要评估好表达感觉的时机,给自己和他人缓冲的余地。当我们冷静下来,觉得到了表达的时机时,我们还需要注意表达方式。

我们应该使用“'我'的语言”,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在表达情绪时,我们需要自己对自己负责。这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是说,表达情绪时,我们表达的主题都应该是“我”,而不是“你”,这样你的信息接收者才能乐于接收你的信息。

《沟通的艺术》把这种使用“我”字的陈述称为“'我'的语言”,相对应的,另一种使用“你”字的陈述,就是“'你'的语言”。使用“'我'的语言”,是说话者直接对信息负责的一种方式,而“'你'的语言”则表达了说话者对对方所下的论断。

比如,我们应该避免说“你伤害了我的感觉”,而应该改成“当你那样做时,我觉得很受伤”。避免说“你让我生气”,而是改成“我在生气。”

我们不难发现,使用“'你'的语言”会激起对方的防卫,即使你的评断是对的,绝大多数听者也是不愿意接受的,这就会导致沟通的失败。这种失败的例子在我的生活中真是数不胜数,看到这里,我开始默默转换语言,开始学做“'我'的语言”的使用者。

总的来说,我们的人格、认知方式,以及情绪,都会影响到我们的沟通方式,也间接影响到我们人际关系的品质。我们只有认识到真实的自己,增强我们认知的复杂度,并且学会辨认表达自己的情绪,为我们的感觉负责,才能完成在自我层面与他人进行顺畅沟通的任务。

这三点内容理解起来并不困难,难就难在真正做到,因为从《沟通的艺术》中我们发现,沟通问题的解决不仅在技术层面,更在思维层面,同时也一定在现实生活中。

此外,对沟通对象,以及对沟通关系的探讨,也需要我们继续学习。如果通过上述粗浅的介绍,你也对这本书感兴趣了,那么我劝你赶快去买书!《沟通的艺术》绝对能够帮到你!

最后,我想说,人际沟通就像跳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那个出色的舞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会非暴力沟通,和孩子更好相处
伴侣冷暴力,我该怎么办?
这些沟通方式才是解决语言障碍的关键,语言障碍矫正师如何沟通
【心理学科】语言沟通重要的不是你要说什么,而是对方感受到了什么
如何向家人表达情绪
学会非暴力沟通,消除语言中隐蔽的暴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