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禽温病的临床辩证——马述臣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什么是温病。温病是指感受温邪所引起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特点是发病急,变化快,变证多,热势高等。它是外感病,不是内伤杂病。外感病分为伤寒与温病两大类。伤寒是外感寒邪导致的病变,我们常说的风寒感冒就属于这一类。《伤寒论》重点说的就是外感风寒之邪所引起的六类证侯群的辩证标准及其失治或误治所引起的各种变证的辩证分析及治疗方法和使用方剂。

  其次,温病是外感温热邪气导致的病变,之所以强调“四时”两个字,是因为温病与季节的关系非常密切。四时就是四季,由于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不同,所导致的温病类型也不同,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温病发生。

  第三,温病的主要临床特征是发热。凡是温病,就必然有急性发热的过程。如果自始至终都不发热,这种病症不会是温病。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或新城疫,我在辨证上把它们归属这一类病症。

  第四,温病不是单指哪一种病,而是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温病是个广义的概念,它包含了很多急性发热病种,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

  总之,不论是哪一种温病,其病因必然是外感温热邪气,且必有急性发热的临床特点,这就是温病的概念。符合这些条件的就是温病,不符合的就不是。在温病学中,还常常涉及到“毒”字。毒是指由于火、热邪气郁结不散,导致机体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甚至溃烂的表现,于是就把病因与临床特点结合起来,称之为火毒、热毒。如家禽传染性喉气管炎就属于这一证型。

  临床上,温病与西医学中的传染病是什么关系?尽管这是两种医学

  的问题,到不可回避。

  温病与西医学中的传染病是什么关系呢?有人说温病就是传染病。这种说法不全面。因为温病的范围相当广泛,而传染病的范围相对狭窄。中医学中的温病包括的病种很多,其中包括多种感染性疾病,传染病属于感染性疾病的范围,但是感染性疾病不一定都是传染病。比如温病学中的风温病,它是感染性疾病,但它不传染。所以说,中医学中的温病包括了很多传染病,但并不等于温病就是传染病,只能说温病包括的病种比传染病要广泛得多。

  另外还有一些病种,比如“中暑”,它并不是感染性疾病,更不是传染病,而是物理因素致病,但是它有急性发热的过程,符合温病的概念,所以它属于温病的范畴。有些传染病虽然具有传染性,但它不属于中医学的温病范畴,比如肺结核,它是传染病,但它不符合温病的概念,它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与季节无关,也没有急性发热的过程,所以它不是温病。

  总而言之,判断某个病种是否属于中医学温病的范畴,不能用是不是传染病来衡量,而应该用温病的概念来衡量它,符合温病概念的就是,不符合的就不是。

  温病特点

  温病的第一个特点:

  有特异的致病因素。

  这种特异的致病因素就是温热邪气。温病的病因是温热邪气,凡是属热的邪气导致的病变都属于温病的范畴。但由于一年四季的气候不同,致病的因素虽然笼统地说都是温热邪气,但也有所区别。

  春季自然界温暖多风,温热邪气就容易与风邪相结合,所以就称它为风热邪气,它导致的病种称为风温病,临床上经常表现为风热感冒以及卫气营血辨证里的卫分证型,治疗上一般以辛凉解表为主,处方可以用银翘散加减变化。

  夏季气候炎热,就称为暑热邪气,它导致的病种就是暑温病,由于暑热之邪容易伤阴耗气,经常变现出卫气营血辨证里的气分证,所以治疗上我们应该以益气养阴为主,处方用药以伤寒论上白虎加人参汤化裁治疗。

  长夏季节,也就是夏末秋初,或称为夏秋之交,这个季节阴阳五行属于脾土所主,降雨量多,气候既炎热又潮湿,所以自然界存在着湿热邪气,它导致的病种就是湿温病,临床多表现胃肠道疾病,并且病程多缠绵难俞,气囊炎多发,西南地区传染性鼻炎也属于这一类,治疗上一般以芳香化湿兼顾清热为主,用药上可以用藿香正气及达原饮等治疗,多用苦温辛燥化湿之品,少用寒凉伤脾之药。

  秋季如果自然界既偏热又干燥,就存在着燥热邪气,它导致的病种就是温燥病,由于燥邪为病,容易伤阴化火,所以我们治疗应该以养阴清肺兼泻肝火为主,防止相火妄动引起的木火行金发生,用药可以用桑杏饮配合沙参麦冬汤化裁。

  冬季理应寒冷,如果气候反常,应寒冷而不寒冷,气温相对偏高,这就称为“应寒反温”,所以自然界也存在着温热邪气,也可以导致温病的发生,这种温病称为冬温病。

  由上述可以看出,虽然由于气候特点的不同而导致不同季节有不同的病种,而且每个病种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但是由于它们的致病因素中都有温热邪气,所以都属于温病的范畴。

  温病的第二个特点:

  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其中大多数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由于自然界一年四季的气候不同,所以存在的致病因素就不一样。季节不同,病因不同,出现的病种也就不一样,临床表现也不同,虽然都是温病,治疗方法也就有所差异。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域差别相当大,气候特点不同,导致的病变也不一样。比如两江地区由于水域广阔而湿气特别重,所以湿热病多。在西北地区,由于降雨量少,气候干旱,病种肯定与沿海地区不一样。可见,地区不同,气候不同,自然条件不同,病种也就不同。也就是说,温病与地域关系非常密切,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病种。

  温病还存在大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虽然不是所有的温病都传染,但大多数是具有传染性。临床只要接触了这种疫气,就互相传染.症状都一致,治法也相同。《伤寒论·伤寒例》中说:“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这里的“时行”,也称“天行”,就是指“流行”的意思。什么是流行呢?简单地说,由于传染而导致温病的广泛传播,就称为流行。如果波及的范围相当大,就称为大流行。

  比如,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所讲的,发生在公元1641年的那场温疫,涉及到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个省,这么大范围的传染,应该叫大流行。温病里有好多病种是可以导致流行,甚至大流行的,最常见、最典型的就是流行性感冒。如果流感造成大的流行,中医学就称为“温疫”,我个人的看法,吴又可《温疫论》中写的那次温疫,就是一次流行性感冒的大流行。就温病来说,其中有很多病种可以导致传染,甚至于造成大流行,但是并不等于温病都是传染病,所以应该说温病“大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而不是所有的温病都具有这一特点,其中也有不传染的病种,如中暑就不传染。

  温病的第三个特点:

  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以前人们没有掌握这个规律,所以就不能掌握温病的辨证论治,自从温病学说形成之后,掌握了温病的发展变化规律,所以就形成了辨证论治体系。这个演变规律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转重、由实致虚、由功能失常到实质损伤。由表人里与由浅人深这两句话意思一样吗?不一样。因为温病是外感病,一般来说,凡是新感温病都有一个由表入里的过程,先是表热证,然后才出现里热证。由浅人深当然包括由表入里,但是里热证本身也有浅深的区别,比如说由气分入营分、由营分人血分,或者由气分直接人血分,都是里热证,但是也有浅、深的区别,是一步一步深入地发展,所以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含义不一样。由表入里、由浅入深,是病位的深入发展,从病情上来说,就是由轻转重。由实致虚,是指开始是实证,然后转化成虚证。实证的概念是邪气盛而正气不衰,正邪相争非常激烈,出现一派亢奋有余的表现。正气与邪气相争的结果,一种可能是正气把邪气驱逐出去,那就康复、痊愈了;另一种可能就是邪气没有被驱逐出去,而是正气衰败了,是因为邪气实而导致了正气虚,由实证转向了虚证,这就是由实致虚。

  由功能失常到实质的损伤,是指由于正邪相争,首先导致功能失常,再进一步发展,就导致实质的损伤。例如人医临床上病人邪气盛而正气不衰,正邪激烈相争而出现的高热,心烦,口渴,大汗出,脉洪大,这是实证,是功能亢奋。为什么说功能失常呢?是因为正气与邪气斗争,表现为亢奋有余,这不是健康人所应该有的表现,尽管它是实证,但功能是失常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大汗而导致津液大伤,甚至损伤了肝血、肾精,甚至亡阴,这就是实质损伤,实际上就是体内津、液、血、精这些有形物质的损伤,家禽流感的高死亡率就是由于后期内脏发生器质性病变,进而引起多脏器功能上的衰竭导致的死亡。

  由实致虚与由功能失常到实质损伤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应该说由实致虚包括了由功能失常到实质的损伤,但二者并不等同。比如说,由于正邪激争,而出现高热,口渴,大汗出,脉洪大的里实热证,由于大汗出以至津液与阳气大伤,导致体温突然下降,四肢厥冷,出现了虚脱、亡阳,这是虚证,能不能称为实质的损伤?我认为不能。因为虚脱亡阳是阳气大伤,阳气虽然是物质,但它与津、液、血、精不同。虚脱亡阳的表现是功能衰竭,仍然属于功能失常。由里实热证转为虚脱亡阳证是由功能亢奋转为功能衰竭的过程,属于由实致虚,但它仍然是功能失常的病变,不能说是由功能失常到实质的损伤。

  总而言之,温病的病理演变有它自身的规律性,大多数是由表人里,再深入发展则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致虚,最后由功能失常发展到实质的损伤,甚至亡阴,结局与伤寒大不相同。伤寒是由太阳表寒证发展为阳明里实热证,最后的结局大多效是三阴虚寒证。正因为温病与伤寒的病理演变规律不同,所以治法也就大不相同。

  温病的第四个特点:

  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这个特殊性是既不同于内伤杂病,又不同于伤寒。由于温病分为温热病与湿热病两大类别,所以温病临床表现的特殊性要按温热病与湿热病两种类型分别论述。

  温热病的临床表现是:起病急、传变快、变化多、热象重、易伤阴液。温热病之所以起病急,要从邪气的性质来分析。温热病的起病急是与伤寒相对而言的,伤寒是外感寒邪,寒主收引,感受寒邪后皮肤、肌肉、筋脉收缩牵引,也就是便体表的皮肤、肌肉处于封闭状态,导致腠理闭塞,皮肤、肌肉收缩对病体有保卫功能,它可以把寒邪拒于体表不让寒邪入里。但是在寒邪被拒于体表的同时,病体内的阳气也不能正常宣发到体表,所以伤寒初起恶寒重。邪气什么时候才能入里呢?

  化热之后才能入里。寒邪化热需要有个过程,所以寒邪由表人里缓慢。温热病则不然,感受温热邪气后,腠理处于开泄状态,温热邪气很快就入里,所以温热病起病急,初起就以发热为主,向里传变也很快,正如《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第2条所说:“盖伤寒之邪流恋在表,然后化热人里,温邪则热变最速。”因为温热邪气为阳邪,蒸腾开泄,可以波及多个脏腑,所以在传变的过程中变化也多。比如说,影响到心包,可以出现昏迷;影响到血脉,可以动血,导致各个部位的出血,这一点在禽流感上就有很好表现;因为邪气本身是热邪,所以热象非常重,临床可见体温高,鸡冠红紫,粪便干,饮水增加等表现。由于热重,必然要消耗津液,先是消耗肺津,然后就消耗胃津,最后就消耗肝血、肾精甚至导致亡阴。因为温病发展的结局是伤阴越来越重,最后可以出现亡阴,所以说温热病易伤阴液。

  湿热病的临床表现是:

  身热不扬,多见矛盾症状,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病程长,缠绵难愈。湿热病为什么会出现身热不扬,多见矛盾症状的特点呢?因为湿热病是湿与热两种邪气同时侵袭人体而导致的温病,湿与热两种邪气是以湿热裹结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说,湿与热包裹在一起。热为无形之气,湿乃有形之邪,有形之湿包裹了无形之热,从而形成了裹结状态,也称为“热蕴湿中”,所以湿热病初起往往是湿邪的表现突出而热象不明显。

  湿热病就如同一块粘糕一样,粘糕出锅以后,一会儿表面上的热气就发散了,用手摸它的表面是凉的,但是你把手指插进去里面是热的,甚至能把手指烫出泡来。湿热病就有这么一个特点,表面看热并不明显,但是里面热,这就是热蕴湿中的表现,从其热型来说,就称为身热不扬。身热不扬,是指体温虽高但外在的热象并不明显,这就是家禽得了气囊炎后虽然属于温病发热但是体温却不高的原因。然而用手抚摸久了多扪一会儿,逐渐地就感觉里面的热开始蒸出来了,手下就感觉有热了。这是由于热邪蕴藏在湿里,表面上看不出来,扪的时间长了,热气就逐渐蒸出来了,由于手扪在皮肤上,热发散不出去,所以手下就感觉热了,从热型来说,这种表现就称为身热不扬。这是因为热蕴湿中,热被湿裹住了,发扬不出来,不仅不能鼓动血液运行使之加快,反而由于湿邪阻滞气机而致血液运行迟缓,这也是热不能发扬的表现。再比如,体温虽高,粪便不仅不干燥,反而稀溏。

  这种大便不是因为热伤津液,而是湿邪下注大肠阳明,阻滞气机,导致腑气不通的结果,因其湿邪重,所以大便稀溏,此时治疗上用葛根芩连汤或白头翁汤加减就会有一定效果。另外,体温高本应该见口渴,饮水大增,而此时家禽却口不渴。这是因为,热蕴湿中津液未伤,而体内又有多余的水湿,所以不需要饮水。以上这些症状,都属于身热不扬的表现。所以说湿热病多见矛盾症状。但是实际上并不矛盾,因为湿为阴邪,热为阳邪,两种性质不同的邪气本身就是一对矛盾,这两种邪气同时侵袭机体,当然会各有各的反映,所以从表面上看,它们反映出来的症状是矛盾的。但是它们反映出来的却是湿与热两种邪气的本质以及热蕴湿中两种邪气共存的病理状态,所以说实际上并不矛盾。

  湿热病的第二个临床特点:

  是脾胃运化功能的障碍。从生理功能来说,脾主运化水湿,但是它又恶湿。就是说,体内的水湿要靠脾来运化,但是它运化水湿是有一定限度的,是人体正常代谢的水液,如果超过了正常的量,它就不能运化了。就像清洁工清运垃圾一样,他每天可以清运两吨垃圾,如果某天突然增加到二十吨,他不仅不能运走,反而把他给埋到垃圾堆里了。脾主运化水湿运行的是人体正常的水液,如果外来的湿邪太多,加重了脾的负担,它运化不出去了,反过来水湿就困脾,这就是“脾主湿而恶湿”的道理。脾被湿困就不能升清,胃也就不能降浊,所以脾湿下注大肠就大便溏泄,胃气上逆就恶心呕吐,这都是湿热病中脾胃运化功能障碍的常见表现,上面所说的症状符合一部分腺胃炎的病因病机学,所以我把家禽腺胃炎归为中焦脾胃湿热互结证。

  湿热病的第三个临床特点:

  是水液代谢失常。脾主运化水湿的功能障碍,水湿不能正常运化,水液代谢当然就失常,小便不利、大便溏泄这些湿热病的常见症状都是水液代谢失常的表现。

  湿热病的第四个临床特点:

  是病程长,缠绵难愈。这个特点是由湿邪的特性决定的。湿邪粘滞而有形,难以速除,它既不同于外感寒邪一汗可散,也不同于外感热邪清透可解,而是像粘糕一样粘滞在体内,祛除湿邪就需要一点一点慢慢刮除,因为湿邪祛除得很慢,也就决定了它病程长,缠绵难愈。

  从上面所讲的内容可以看出,温热病有温热病的特点,湿热病有湿热病的特点,但是它们都反映出了温病临床表现的特殊性,都不同于伤寒,这也就决定了温病的辨证论治与伤寒不同。另外温病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叫做温毒,温毒是一种具有“毒”的特点的温热邪气,所以称为温热毒邪,简称为温毒。临床除了全身发热之外,又有某些部位脏器的红、肿、热、痛表现;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但是它不一定都造成大面积流行,所以不称为疫。温毒的“毒”,是指火热蕴结成毒,具体表现就是出现局部的红肿热痛。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温热邪气所导致的温病虽有热象,但不会出现局部红肿热痛,所以把具有这种特殊表现的病变称为温毒,认为它的病因是温热毒邪。比如鸭鹅的大头瘟可见高热,头面红肿热痛,甚至两眼不能睁开;家禽的传喉可见咽喉红肿疼痛,甚至糜烂。由此可以看出,温毒也不是一种病,而是具有上述两个特点的一类温病的统称。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一、病因

  1.风热邪气

  风是春季的主气。这个季节气温逐渐上升,天气温暖,所以春季的气候特点是温暖多风,于是自然界就存在着风热邪气,它所导致的病种就称为风温病。如果冬季气候反常,应该寒冷而不寒冷,温度反而偏高,也可以产生风热邪气,同样道理,如果冬天养殖环境过于高温也可以引起温病发生。这里所说的温度偏高是相对而言,比如说,在正常的情况下冬季的温度应该是零下10℃,但现在它是0℃,如果是在春季,这样的温度并不算高,甚至是低温,但是对冬天来说却是高温,属反常现象。因为一般家禽在生长过程中已经适应原有环境的变化,一到冬季腠理就密闭,这是为了保存阳气。到零下10℃,腠理是密闭的,如果气候反常,温度是0℃,就比正常气温高了10℃,腠理就相对琉松而容易受外邪的侵袭而发病。因为气候反常,不寒冷而偏于温暖,所以这种致病因素也称为风热邪气,因其发病不是在春季而是在冬季。冬温病的病因也是风热邪气,所以它与风温病相比,只是发病季节不同而已,冬春季节养殖环境温度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通常就会引发流行病发生就是这个原因。

  风热邪气的致病特点有三个方面:

  (1)先犯上焦肺卫:叶天士所说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这句话主要是指风温病。风温病初起,风热邪气首先侵犯上焦肺系。因为风与热都是阳邪,它们的特点是上行、疏泄、发散,所以就容易使腠理开泄而发病。肺为华盖,位居五脏六腑的最上部,所以风热邪气“上受”必然首先侵犯肺系。在肺系里,第一层就是卫分。风热邪气侵袭肺卫的临床特点是:发热,微恶风寒,干咳,口微渴。

  (2)易伤津液:叶天士说:“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所谓“风夹温热而燥生”,是指风邪与温热邪气相合容易消耗津液而化燥。所谓“两阳相劫”,是指风与热两种阳邪相合而劫伤津液。津伤化燥的临床表现是“清窍必干”。清窍是指头部,“清窍必干”是指头部的官窍产生干燥的表现,如鼻干、唇干、口干、两目干涩等。所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是指由于津液被耗而致肺不能向上部布散津液,主持濡润作用的水液不能通过气化而滋养上部的官窍,以致出现一系列津伤化燥的临床表现。

  (3)变化迅速:风与热都属阳邪,主动,开泄腠理,而且风邪善行数变,变动不拘,所以风热邪气侵犯动物体后,使其腠理开泄,邪气很快就可以人里,使表证发展为里证,而且里证的发展变化也非常迅速。正因为风温病的发展变化非常迅速,所以在肺卫表证阶段要及时清解表热,同时还要适当加入养阴生津的药物以保津液、生津液,使津液充足,动物体的抗邪能力就会增强,邪气就难以内传,这就是治疗温病自始至终要保护津液的道理。

  2.暑热邪气

  暑是夏季的主气。《素问·热论》中说:“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就是说,从夏至到处暑这个阶段感受自然界的暑热邪气而导致的病变就称为暑病。由于暑为热之极,而且暑邪又容易夹湿,所以暑邪导致的疾病种类较多,暑温是暑病中的一种。

  暑热邪气的致病特点有三个方面:

  (1)直入于里暑邪为患,可以不经过表证阶段而直接入里,出现气分证。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与动物体的机能状态有关。盛夏气温很高,天气炎热,动物体表腠理疏松开泄,门户大开,邪气就容易直接入里。另一个原因是与邪气的性质有关。暑为热之极,邪气的致病力很强,所以很容易越过表层而直接人里。这两种原因就导致暑病可以不经过表证阶段,发病就出现里热证。叶天士所说的“夏暑发自阳明”讲的就是暑病的这个特点。暑病是否一定从阳明气分开始呢?那倒不一定,阳明气分只是其中的一种类型。此外,暑热邪气也可以不经过卫分阶段直接人肺脏而导致肺热,也是气分证,但不是阳明病。

  暑热邪气还可以直接深入厥阴,包括手厥阴心包经与足厥阴肝经。比如人上边的中暑病,高温环境下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就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再比如暑风,出现抽搐症状,就是足厥阴肝经的病变。也就是说,暑热邪气直接入里,可以直接出现阳明温病口大渴,高热症状,也可以出现手厥阴温病的突然晕倒意识不清症状,还可以出现厥阴温病的抽风神经症状。这是因为夏季机体腠理空疏而暑热邪气的致病力又非常强,所以它可以深入到各个脏腑而出现各种里热证。

  (2)易耗气伤津由于暑为阳邪,热势极盛,所以它侵犯动物体后非常容易消耗阳气,损伤津液。比如我们在夏天往往容易出汗,倦怠乏力,精神不振,这就是因为天气炎热,人体通过汗出来调节体温,从而使津液随汗而外渗,阳气也随汗而外泄,以致津液阳气两伤,所以健康人也产生疲劳、缺水的感觉。感受暑热邪气而发生的暑病,阳气与津液不足的表现就更为突出,甚至可以出现虚脱亡阳的危重证。

  (3)易夹湿邪暑邪为病容易夹湿。这是因为,夏季不仅炎热高温,而且降雨量也多,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暑热蒸发了地面的水气而使暑湿弥漫在空气中,动物体生活在这种炎热潮湿的环境下,就容易感受暑湿邪气而发病。在暑与湿两种邪气中是以暑热为主而夹有湿邪,称为热重于湿。暑热夹湿与湿热邪气不同,湿热邪气是以湿为主,呈湿重于热或湿热并重。所以在三伏高温季节,如果我们的养殖环境设备不好,为了降温就会喷水,这就容易造成鸡棚内小环境高温高湿,容易导致家禽换上湿热病。

  应该明确的是,暑邪容易夹湿,但是不等于暑必夹湿。如果夏季降雨多,暑就容易夹湿;加果夏季干旱无雨,暑就不可能夹湿。所以说夹湿不是必然的,容易夹湿不等于一定夹湿。

  3.湿热邪气

  湿是长夏的主气。湿热邪气为患多发于长夏季节,其它季节也可以有,只要是潮湿而气温又高自然界就存在湿热邪气,但是相比较而言,还是以长夏居多。所谓长夏,就是把夏天延长到初秋,所以它是指夏末秋初或称为夏秋之交的季节。这个季节夏暑虽然已经将要过去了,但是自然界的气温仍然较高,同时降雨量多,相对湿度大,所以自然界湿热弥漫,人在这种气候中最容易接触到湿热邪气而发病。湿热邪气所导致的病变,最典型的就是湿温病。

  湿热邪气的致病特点有三个方面:

  (1)病位以脾胃为中心。所谓病位以脾胃为中心,就是指湿热邪气最容易困阻脾胃。吴鞠通说的“脾胃为夫妻”,就是指这两个脏腑一阴一阳互为表里,它们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与运化。胃主受纳,是指接受并容纳食物,通过消磨的功能把食物磨碎,成为食麋而向下输送到小肠,所以称为主降浊。脾主运化,是指营养物质和水液要通过脾向上输布到心肺,所以称为主升清。,脾与胃在五行属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为湿土,胃为燥土。脾主湿而又恶湿,胃主燥而又恶燥。

  所谓脾主湿,是指体内的水湿要由脾来运化。《素问·经脉别论》所说的“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就是对水液代谢过程的高度概括。由此可见,脾是水液运化、代谢的中间环节,而且是很重要的环节,水湿没有它就不能运化,不能上输到肺,也就不能下输膀胱。但是脾运化水湿是有一定限度的,它的能力是只能运化体内代谢过程中正常的水湿,如果水湿超量了,它就不能负担了,反过来水湿就要困脾,造成水中毒,进而水气上逆呕吐。

  “恶湿”,就是指水湿过重,使脾被湿困了。外感的湿热邪气进入机体,就加重了脾的负担而导致脾不能运化,湿邪就反而困脾,所以湿温病从开始到终了,始终存在湿邪困脾的症状。胃为阳土,因为外感的是湿与热两种邪气,湿邪困脾,热邪就犯胃。所以湿热病的特点是脾湿与胃热并见。概括地说,湿热病自始至终都离不开脾胃的症状,它的表现形式是脾不升清,胃不降浊。脾不能升清,水液不能上输于肺,就下走大肠而出现大便溏;胃不能降浊,纳入的水谷不能下行,逆而向上,就出现恶心呕吐,这是湿温病中最多见的临床表现鸡腺胃炎就属于这一类病。

  (2)困遏清阳,阻滞气机湿热邪气容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清阳,就是指阳气。因为阳气是清气,所以称为清阳。气机,就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所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就是指由于湿邪停聚,使清阳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发生了障碍,这是湿温病最容易出现的表现。比如说,身热不扬,患病机体的体温很高,但初扪之皮肤并不灼手,甚至手、足反而凉,这就是因为湿邪阻遏了气机,使机体的阳气不能运达到体表,特别是末端的手、足部位,所以像一块热粘糕一样,里面虽热,但表面是凉的。再比如,胸闷、脘痞、腹胀这些湿温病中最容易出现的临床表现,也是因为湿邪阻滞气机,阳气郁而不通所致。

  上焦气滞不通就胸闷。中焦脾胃的气机不通,升降失常,胃脘部就有痞塞不通的感觉。下焦气滞不通,就感觉腹部胀满。总而言之,从胸到腹都有气机阻滞不通的表现。湿温病虽然多见大便溏泄,但是排便并不顺利,而是溏滞不爽。不爽就是不通利,虽然大便溏,但是向外排出困难,粘粘糊糊排不净也难擦净。这是因为湿邪重浊粘腻,阻滞了肠道的气机,使气不能下行,湿浊也不容易下行,所以就粘滞在大肠而出现便溏不爽的表现。禽大肠杆菌病就属于湿热阻滞阳明大肠,必须通因通用,采用泻下的方子使湿热之邪通过下泄粪便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3)传变较慢,病程长,缠绵难愈湿邪的特点是重浊粘腻,它不同于外感寒邪所致的太阳伤寒证的一汗而散,也不同于外感风热邪气所致的表热证清透可解。因为湿是有形的、粘腻的邪气,它侵犯动物体后粘腻阻滞气机,气机不通,湿邪就没有出路,湿越没有出硌,气机就越不通,所以它传交较慢,病程长,缠绵迁延,很不容易痊愈。临床治疗湿热病不能急于求功,欲速则不达。因为邪气的性质决定了它传变慢,病程长,所以治疗过程也长。在临床治疗湿热病的过程中有这种情况:本来你的方药是正确的,但是没有告诉养殖户要有耐心,往往用了几天药没见效,养殖户就另换别的药治疗了。其实所用药和你的一样,一两天就见效了,养殖户就认为这种药好,实际上是两次药物共同治疗的结果,这种事例在临床中并不少见。

  4.燥热邪气

  燥是秋季的主气。燥邪致病多发生于秋季,称为“秋燥”。由于秋季的温差较大,所以秋燥病又有“温燥”与“凉燥”之别。初秋季节,“秋阳以曝”,艳阳高照,天气晴朗,气温很高,雨水又少,相对湿度小,在这种情况下自然界就存在着燥热邪气,它所导致的病变就称为温燥,属温病的范畴。过了中秋就进入深秋,自然界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的清凉肃杀景象,由于气温下降,气候转凉,而且雨水又少,所以清凉干燥,这种气候条件下所导致的病变就称为凉燥,它不属于温病的范畴

  燥热邪气的致病特点有两个方面:

  (1)病位以肺为主燥热邪气容易犯肺,病位以肺为主。从五行属性的角度来讲,燥属金,肺也属金,同气相求,所以燥邪易犯肺。从动物体的结构来讲,与人体相似,肺脏位于上焦,其气通于鼻,外合皮毛,自然界的燥邪侵犯动物体,无论是从鼻入还是从皮毛而入,都是先犯肺系,这一点与风热邪气没有区别。但是燥邪有易伤津液的特点,所以燥热邪气侵犯人体除了出现发热,微恶风寒的表现之外,特别容易出现鼻干、干咳这类燥伤肺津的表现。

  (2)易伤津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燥胜则干。”可见燥热邪气最容易损伤体内的津液而出现各种干燥的现象,如口干、鼻干、咽喉干、舌干少津、皮肤干燥等。这些表现统称为燥象。燥热伤津主要是损伤肺津,进一步发展可以损伤胃与大肠的津液,一般不会损伤肝肾之阴,所以燥热为病一般较为轻浅。

  5.伏寒化温

  寒邪不是温病的直接致病因素,它直接导致的病变是伤寒,但是伏寒化温可以导致温病的发生。所谓伏寒化温,是指冬季感受了寒邪,当时不发病,寒邪伏藏在体内,郁而化热。所谓郁而化热,是指寒邪郁遇了阳气,阳气与寒邪互相斗争,由于动物体内阳气的作用,把寒邪转化为温热邪气,这种热邪伏藏在体内,就称为“伏邪”。到春季气温升高,阳气升发,腠理开泄,体内的伏热就自内向外而发,导致了温病的发生。这就是《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的“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理论,是中医学的传统理论。“伏寒化温”是温病的致病因素,但不能说是寒邪直接导致了温病,也不能称为“寒热邪气”,因为寒与热是不可能结合的。准确的说法是伏在体内的寒邪转化为温热邪气,至春季自内外发而发为温病。

  6.疠气

  疠气,又称为“疫气”,吴又可还称之为“戾气”、“异气”,它是一种特殊的致病因素,它导致的病变称为温疫。

  疠气的致病特点有五个方面:

  (1)致病力强 之所以称为疠气,是因为它不同于六淫邪气,它的致病力非常强,强横暴戾,触之者即病。

  (2)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造成大流行 疠气导致的疾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甚至可以造成大范围的流行。

  (3)多从口、鼻而人 疠气致病,既可以从空气传播,也可因与带病体接触而传染,但无论是以哪种方式传染,邪气多是由口、鼻而入。

  (4)疠气致病有多个病种 疠气,是具有强烈传染性这一共同特点的多种致病因素的统称。

  (5)对受体有选择性有的疠气只在人类间传染,不传染动物。有的只传染动物,不传染人类。有的是人畜共患,人与动物都可以互相传染。还有的只在牛群里传染,牛与羊在一处,羊却不传染。这就是对受体的选择性。

  在温病的病因中,之所以把疠气单独作为一种病因提出来,是因为它有以上五个与六淫邪气致病不同的特点。具体到病变的性质,还是离不开温热与湿热两大类。有的疠气致病就是温热病的表现,有的就是湿热病的表现。所以在讲课中没有把温疫单独列为一类,而是把它分别放在温热病或湿热病中去讲。也就是说,讲义中的各有关病种中都包括了温疫在内。

  7.温毒

  温毒,是“温热毒邪”的简称。这种邪气的致病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多数都具有传染性;一是有局部红肿热痛甚至溃烂的表现。从其性质来讲,它属温热,因为它致病具有局部红肿疼痛甚至溃烂的表现,所以就称为温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温病的病因、病机及治法
温病辨治汇讲第二讲(下)
温病学课件3
《温病学》总论之第二章温病的概念
温病辨治汇讲第一讲(下)
64讲 外感温热篇 第三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