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成长中重要的一课:如何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1031篇文章


一土教育 | 内心充盈 乐天行动

为中国的未来培养幸福的一代人

题图:来自https://pixabay.com/




写在前面:

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社交意识?什么时候可以给孩子进行一些法律启蒙?在一些具体的场景中,当我们和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如何教会孩子保护好自己,建立和谐的社交关系?


今天的访谈,我们有幸地邀请到了哈佛大学的法学硕士张理宁老师,聊一聊我们作为父母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如何让孩子学会保护好自己。

@sue:

张老师从哈佛大学的法学院毕业以后回到北大教书,创立了北大的法律实践课程中心,带孩子们探索法律的社会公益性。张老师从 17 年开始就把法律教学从大学拓展到了基础教育阶段,帮助孩子建立和完善法律思维与自我保护的意识。
 
我作为一所学校的家长参与了一场围绕孩子解决矛盾冲突问题的共创会,我们邀请到了家长、孩子,还有心理学的专家。其中一个心理学专家说了一句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他说:“其实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开始了作为一个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如果这个社会化在 18 岁前,主要发生在学校场域里的话,那么训练场应该是在家里。”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我很认同,因为在家庭的培养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请问张老师,培养孩子保护自己的意识,给他们进行基础的法律启蒙,要从多大开始?用什么样的形式更容易让孩子和家长接受,并且易上手好操作?

@张老师:

关于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我觉得越早启蒙越好。我们刚才提到的词是法律意识,而不是法律知识或者法律条文,像这种意识观念、价值观,都需要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的。

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或者观念,就会像墨汁滴到纸上一样非常坚固,长大之后很难扭转。所以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应该从小浸润,这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时间,可以说越早越好。

@Sue:

但是一般在说到法律启蒙的时候,大家的第一反应会觉得这是一个很专业的事情。因为需要对法律、法学有一些研究,同时父母会觉得这是一个有基本性知识门槛和理念门槛的东西。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您觉得在家庭环境里,父母如何教孩子保护好自己,如何去解决与其他同学朋友之间的冲突,如何在关系中去找到一个自己合适的位置?在迈进法律启蒙的门槛之前,需要哪些基本的储备?

@张老师:

回到你刚刚说的一点,就是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社会性的人了。然后很多家长会认为法律启蒙是成人层面的事情,但就像我们今天说到的自我保护意识,我们每个人的自我保护本能是与生俱来的,比如小婴儿的哭,就是在大声地告诉我们“我饿啦,我冷,我不舒服”。这些都是在自我保护。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孩子在一岁多就有自我意识,比如说有人拿了他的玩具,他会果断迅速地抢回来。孩子自我保护从本能就变成了意识,他发现了自我,发现自己不是跟别人连在一起的,而是有自己空间的个体。

所以在这个时候开始,孩子就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了。而且这个时候他已经进入社会环境,接触的人也越来越多,就需要越来越多自我保护的工具。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些工具,比如可以跟3岁的孩子沟通交流,对他说一些重要的词汇,比如隐私、界限、尊重和保护,在日常对话中跟孩子分享这些重要的词汇。

很多儿童发展研究、脑科学研究里都提到孩子在小时候接触的词汇,对未来的一生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很多人会觉得这都是些大人的词,应该用童言童语跟孩子说话,这是个误区,人类在幼儿时期的吸收理解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假设。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很多心理学家都会呼吁,家长要认识到把重要词汇教给孩子的必要性。当然,这个时候孩子还是以玩耍为主,所以我们可以跟孩子玩起来,比如对于身体隐私的保护,我们就可以用音乐律动或者游戏的方式让孩子有所意识。我就很喜欢跟小学生或者更小的孩子用木制乐器,通过打击身体的方式,融入一些自我保护的意识。

所以,不要觉得孩子年龄小,就回避一些我们认为他可能不理解的东西。

@Sue: 

从您的从业经验以及接触过这么多孩子,您觉得在和他们在聊这样的话题的时候,有一些什么样的挑战,以及在面对这些挑战时,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让孩子逐渐在社会关系和社会化的过程中,找到自己应该有的位置和与他人相处的合适方式。

张老师:

刚才我们说家庭角色很重要,在我接触的这些家庭当中,我觉得最大的挑战是家长。从孩子还没出生的时候,父母就要有针对性的做准备。当我们跟家长或者孩子去聊这个话题,或者处理一些已经出现的问题时,我发现孩子的自我保护本能没有被父母很好地激发出来,大部分情况下还会被父母误导或者是压抑了。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拿自我保护来说,追溯到最后往往是家庭的问题,比如说隐私。提到隐私权,你可能会想到很多,包括不要随便被看到、被听到、被摸到或是被知道的东西,但如果让你把它都丢到一个框框里,你会往里面丢什么东西。

这个时候你可能就会选择我的手机,我的日记、我写的信。这些其实都属于思想隐私,你可能还会说身体的某一个部位,这个就是你的身体隐私,或者你房间、办公室的某一个地方,这就属于物品或者空间上的隐私,这些就是基本的知识。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我们发现很多父母会去偷看孩子的日记,还会在孩子面前去偷看老公或者是老婆的手机,会在自己换衣服的时候不关房门,甚至到了孩子小学还要帮他洗澡,跟孩子同睡一张床。父母的这些身教对孩子的影响都很巨大。这些没有注意到的细节给孩子传递的价值观就是界限不存在、隐私感很模糊,甚至隐私是可以侵犯的。

当家长给出一个误导,即便孩子本能地感觉到这样做有点不对劲,但是我学习的对象(爸妈)都这么做,就容易抹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本能反应。有时候家长会起到拖孩子后腿的角色。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说到自我保护,比如儿童拐卖事件,未成年人性侵,或者说学校霸凌这些话题。其实家长可以通过电影,像《少年的你》或者是新闻、学校的提醒让孩子注意到这些话题。但大部分的家长对这些话题完全不了解甚至是误解,家长会觉得把孩子给熟人照看一下肯定没问题,但是儿童性侵 80% 都是熟人作案,都是亲戚、同事、老师和邻居这些人。

比如孩子在学校里面裤子被扯下来,或者裙子被掀起来,被别人喊一些外号,男人婆、娘娘腔,其实这些都是很严重的性相关霸凌。但是有的父母会觉得喊外号有什么,这不就是我们童年美好的回忆么。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家长的这些误解和错误认知,首先就做不到预防,甚至会把孩子推到危险地带而不自知。更严重的是没有办法正确地跟孩子沟通这些话题,孩子遇到事情就会害怕很迷茫,但是又没办法跟家长沟通。所以我觉得家长的角色要尽量做一个合格的陪伴者。

@Sue:

所以还是要注意言传身教,用行动告诉孩子边界在哪里,然后就是要跟孩子有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愿意跟父母沟通和表达。那么比如,一年级的孩子,文具多次被同桌拿,联系对方的家长后,拿文具的孩子被停课一天,但这个孩子恢复上学后还是继续拿同桌的文具,这种情况下从家长的角度应该怎么处理呢?

@张老师:

我觉得家长会注意到这么细致的问题,说明对孩子的情绪感知还是很敏感的,而且处理过程中另一个孩子被停了一天的课,说明事情已经发展的很严重了,我觉得对这类问题,思路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首先,家长要先去了解真实的状况,因为孩子有时候会说不太清楚。首先是要摒除所有的情绪,先客观地去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如果说遇到了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比如说校园霸凌的问题,就像刚刚说的,看起来是取走了他的文具,但有可能在这个动作之外,还有其他相关的孤立或者是欺负他的动作。如果是这样,这个时候应该要真正处理的是孩子现在的感受,告诉他这个事情的对错。

校园霸凌这个词也很重要,告诉孩子这是校园霸凌,是不对的。千万不要让孩子觉得是因为我的问题,他就是看我不顺眼。

所有校园霸凌的发生,都不是我做错了什么,在研究了之后,我们发现校园霸凌的根源是因为在校园当中会有不平等的关系和不平等的身份。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有一些孩子在看到一个跟他不一样的人或者他自己有情绪的时候,会去欺负这个跟他不一样的人,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到别人的身上,他可能还会组小团队去欺负一个人。

如果孩子接受多元化的思想比较狭隘,他就会觉得你跟我们不一样,超出这个标准我就要欺负你。总之,家长要跟孩子沟通霸凌是什么,告诉他这不是你的原因而是一个现象,当我们知道这些现象后,要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

@Sue:

说到冲突,家长也会担心孩子无法和小朋友很好地交往。在您的书里面也谈到了一些具体的冲突场景,在这个场景下配有一个行动转盘,包括 SWT 等,您能给大家介绍一两个,您认为有效化解孩子冲突或者平复情绪的行动转盘吗?

@张老师:

我提到的行动转盘,首要的目标是跟孩子共情,这是沟通的基础。这个行动转盘其实是把不同孩子面对冲突时的最初处理的态度描绘出来,一个孩子被孤立了或者是被欺负了,他有可能会忍让、会沉默、会生气报复、会告诉老师,也有可能他会直接跟欺负他的人去沟通。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因为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在这些选择背后,我们首先是要接受和接纳他的选择,接纳他选择背后的情绪感受,可能是自卑、害怕,是委屈或者想默默地证明自己,所以受欺负之后,孩子会选择沉默、忍让,也有可能他会很愤怒,选择直接跟这个人发生冲突或去报复。也有可能他自信、勇敢,她会选择跟家长和老师去沟通。

行动转盘,要做的第一步是去呈现这些感受。如果一件事情发生了,很重要的一步是客观地去了解感受,而不是直接去找解决方案。家长要先看清孩子的感受是什么,情绪是什么,然后才能发现这些感受跟情绪背后真正的需求。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比如他很愤怒,就会想发泄,但是发泄的方式是什么?我们可以跟孩子沟通,简单粗暴的发泄或者直接跟同学干架,对自己并没有好处,而是会升级冲突。

可以用一些方法,比如说涂鸦,我也会经常在我的法律课用到,面对冲突和校园霸凌的时候,面对愤怒情绪的时候,我们会用正方形呼吸法,和 16 秒钟的呼吸图画,让孩子遇到愤怒的时候,先去感知和释放自己的情绪。

如果孩子很自卑,比如有些孩子比较内敛,也比较容易自卑。我们就会用涂鸦的方式绘制叫“我爱自己”的主题画。比如孩子是一颗星,这颗星里面会有很多的色彩,这些色彩会相对应到他自己身上的一个优点。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比如我很会洗菜、我很热爱小动物、我从来不丢垃圾,都可以填到这个星星里面。填完之后,他会发现原来我身上有这么多的优点,我从来都不知道。这样就会提升孩子的自信,当他自我感觉良好,他的自我认知提升之后,对问题的看待也会转变。

我们还会有很多其他有趣的做法,比如即兴戏剧,孩子用身体的投入和团队的合作,会非常好地释放他的情绪。

@Sue:

这跟一土的做法非常接近,首先是要去共情,然后接纳当下的情绪和感受,再去看到孩子的情绪跟感受背后的需求。

刚才您说的涂鸦方式,让孩子看到自己很好的一面。但是有一个问题,回到现状他看到了自己好的东西,但怎么帮助他解决当下的情绪?有一个妈妈说孩子遇到问题后,基本都是自己生闷气,愤怒但太会去表达,这样的话该如何客观地去了解他的感受?

@张老师:

我刚说到的画星和正方形呼吸法,是面对不同情绪的不同做法。正方形呼吸法或者其他类似的方法,是首先让他看到自己愤怒的部分,然后让他去释放,让他先平静下来。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我们都知道,当愤怒、害怕等情绪操控了我们的大脑之后,我们的理性思维是关闭的。所以我们做的第一步是先把这些情绪展现出来、释放出来,让大脑恢复理性思考之后再去沟通。

冷静下来后,再来分析在冲突里面发生的到底是什么?

在我的研究里,我们把校园霸凌归类成七大类,家长首先要去学习这七大类校园霸凌中,孩子有可能遇到的是属于哪一类,每一类我们要怎么去处理。是学习压力大引起的?还是这个人的价值观比较狭隘接受不了不一样的人,还是家庭问题或因为自卑才去欺负别人来让自己看起来更强……

校园霸凌本身有很多的状况,建议家长要先知道真实情况,然后再分析孩子遇到的冲突属于哪一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化解。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Sue:

也有一个家长,说孩子在学校的朋友不多,但他最好的朋友又很希望控制他,不让他和别人说话,然后他朋友偶尔也对他发泄情绪。作为妈妈,该如何去引导?

@张老师:

我觉得这已经算是关系霸凌的一种了。关系霸凌也分为很多种形式,言语、肢体关系、性霸凌等等,这个属于关系霸凌,也是一种不健康的状况。霸凌的意思就是你跟他处于暴力的关系状态中,这对两个孩子都是不好的。

所以,我觉得首先要帮他去确定当下的真实情况,定性之后才能去处理。这不是简单交朋友的事情,而是关系中是否存在霸凌的情况。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关系霸凌?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如果他是被霸凌的一方,我觉得他很明显是心理状态和情绪比较自卑,能量比较低而且没有自信,觉得自己如果失去了这个朋友,不一定会交到其他更好的朋友。

所以,首先要在感受上帮助孩子走出这种误区,首先要让孩子看到自己优秀的地方,他可以找到其他的好朋友。然后,鼓励孩子跟关系霸凌的朋友说不,如果有可能的话,甚至可以去跟他的家长沟通,这个需要一些专业层面的东西,孩子不一定能做到。

要让孩子知道这个是关系霸凌不是他的问题,而且可以让孩子自信地走出来,勇敢说“不”。同时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的机会,因为交朋友的过程也是自我价值感提升的过程。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Sue:

有家长说孩子在学校被挤,被起外号,班主任并没有做好适当的处理。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应对?

@张老师:

其实起外号是言语的恶意取笑,属于言语霸凌。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我觉得可能老师本身要有这个认知,首先需要打破“这没什么”的误区。老师需要跟孩子说这是不好的行为,你已经伤害到别人的感情了。老师真的很重要,我很建议家长直接去跟老师沟通。

校园霸凌的定义中,包括恶意取笑,最常见的就是取外号,至于背后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老师们应该正确地去看待它,而不是把它当成一个小事。

@Sue: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如何去把握界限,以及我们怎样才能够跟青春期的孩子建立更加平等和友善的关系?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张老师:

我遇到很多孩子处在青春期的父母,他们面对青春期的恋爱、喝咖啡、打游戏等很多父母担忧的叛逆行为,或是对孩子未来的学习规划问题会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温柔的逃避,说是给孩子自由,但也不知道怎么正确地去管,所以干脆就做一个所谓开明的父母。另外一种就是比任何时候都要密集地去干涉孩子,就像我们经常说的“直升机父母”。

其实在法律思维里,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是要理性而且平衡。青春期,我会建议父母,既要清晰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必须要做什么,起到作为父母的义务。同时也要知道你的界限在哪里,哪些是不该做的,哪些是用父母的身份、抚养的义务还有爱的名义做过界了的,是于法于情都不对的。

父母该做的事情,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跟孩子去交流和探讨正确的价值观,不应该做的是去干涉和控制孩子怎么做。这个区别是很明显的。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比如像恋爱,青春期的恋爱,我觉得最基础的就是要跟孩子有正常的沟通,要提醒孩子身体的界限,虽然青春期的恋爱是非常热烈、美妙、专注的。但是千万不要忘了,每个人都是需要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以及被别人尊重的个体。

前面有说到,一定要有自己的界限,只要是你觉得任何的言语、身体或者是关系当中的接触是让你不舒服的,不论他是谁,即便是你的男女朋友也不行,这是最基础的,父母需要跟孩子沟通到的要点。

第二个核心,我觉得孩子在青春期的家长,要去跟他们沟通非常正确的性别观,这是建立性别观的好时期,这样才可以在恋爱当中真正的去享受、去成长。比如我有很多青春期的学生,在谈恋爱之前或谈恋爱中,非常担心自己不够漂亮、不够瘦,男孩子也会担心自己不够帅,这些问题是父母要跟孩子去沟通的,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性别价值观。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孩子处于青春期的家长,一定要做到这两点。与孩子做了这些探讨之后,家长就会有信心,因为已经给孩子设定了安全的价值观,知道孩子有这样的认知,就不会很担心和焦虑,也就不会像直升机一样去控制孩子。

@Sue:

有家长说她14岁的孩子,回到家就会把门一关,说禁止进入,他自己会在屋里打游戏,甚至玩到半夜,这个家长很担心孩子沉迷网络,这种情况下,作为父母应该怎么办?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张老师:

网瘾、游戏瘾,是青春期的家长经常担心的问题。我自己认为信任很重要,如果能做到在平时跟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沟通,对孩子有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孩子有对自己负责的独立性,我觉得家长不需要过多干涉。在正确的价值观下,孩子会有自己的选择和判断。

-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宝宝和我性格一样,后天能纠正嘛?
家长如何有效引导孩子的无礼行为
每个家长都应该看看:老师怒斥家长贪婪、自私!
共情不是控制,也不是没有界限
什么样的父母,会养出爱发脾气的孩子?看完沉默了
喜马拉雅FM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