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可古中医学六经判定
userphoto

2023.01.07 江苏

关注

1.非常重要的一点,学习李可古中医学派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中医知识是标本中和开阖枢,之后才是十二经气图,比方说肺手太阴辛金之气,有脏腑有经脉,这些都要掌握,但是最主要是标本中、开阖枢。那么对于标本中和开阖枢,虽然很简单就那几句话,但是因为它刚好是六经在一个360度无死角的这样一个动态的圆的过程当中一气周流的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可以说是恒定不变的一种规律。那么这种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没有这样的知识来谈李可古中医学派六经辨证,几乎是无法入门的。

2.第二点,六经从太阳到厥阴,应该是再转回到太阳,无论是生理还是病理,它都是一气周流,所以我们才有七八日、十一二日、风家十二日(等等),就是指的它在不停地转,那么转这一圈由太阳转到了厥阴,然后厥阴一阖又开到太阳,不停地转一圈,就是内经里面的五十营,一个五十营,所以我们治病能不能快,关键就在这里了。这个是动态的。六合九州这样一个立体宏观的、不只是三维的圆运动,这也是理解的第二点。

3.第三点,从太阳病到厥阴病,由表入里发展的过程是本气越来越少,这个也是规律,但是表里阴阳、寒热、虚实都是相对的。比方说按照这样一个排序,太阳是表,阳明是里,但是如果少阳是里,阳明就是表,如果太阴是里,少阳就是表,一旦我们这样去理解,就可以将寒温熔于一炉。那么这样的思维不光是伤寒,温病和历代医家学术精髓都可以纳入这个框架里面。相对来说人的立足点会高一些,就是你的格局会大,你看这个病不会在一个面或者一个圆,你会转无数个生理的规律,然后病了,是哪一个正常规律发生了异常,会不停地转这些概念。太阳落山之后它要出来就是日出一刹那这一气的变化就是六气的一个现象,不管你是在山的哪一边,海的哪一边,还是地平面下面,我们按照东方文化这种理念,按照中医学的这种理念,那么阳进入到了地下水阴中,就是每个人的生命之根。晚上营卫之气它在里面二十五周,在这个(夜)的二十五周的过程当中,五脏各拿各的精气,那么我们一睁眼天亮了,就是(对应)日出的这一刹那,我们看到的这一个象,如果按照夜将尽白天将要到来,这个界面叫太阳。如果按照主气的规律(是)初之气,这个界面叫厥阴,但是体现的是少阳少火生气之力,那么这个根在哪里?根就在少阴元气,少阴元气出来借助夜的规律,借助厥阴要阖,微阳一出,开到太阳,阖厥阴开太阳,依据这个就是个治病的大法。那么根源就在少阴,少阴要体现出少阳的象,要经过厥阴。那么这些东西是在哪里出来的呢?是在土里面,所以我们叫地下水阴中,少阴元气在地下水阴中,但是它在出的过程借助的是厥阴的这种生生之力,但是战场是在土里面,这个土对应的三阴三阳就是太阴和阳明。所以日出一刹那的这种气机,它就是六个界面在这一刹那的一个表现。

等到你眼见为实的时候,已经看不到夜,是太阳,但是它主气规律这种生机对应的是厥阴,但是体现的生机的力是少阳。所以通过日出这一个就能够明白每一个点都如此,那么每一个圆都如此,是因为无数个点构成了一个球体,这一个球体如此,这个球体构成了一个更大的圆,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这种思维,那么怎么判定?没有脱离伤寒杂病论的脉证并治,或者后世提出来的四诊合参。

5.第五个判断方法按日出(规律讲),那么第5点,外邪由表入里,按照《内经》皮毛肌肉筋脉到脏腑这样一个过程,在太阳篇,总的一个最容易理解的就是两个证,太阳风寒表虚证和太阳风寒表实证。用一个汗出和无汗判断它是风寒表实和风寒表虚,当然不是这么绝对。但是起码就说这样永远都是没汗的,皮毛腠理是实的,那么归到麻黄汤,至于能不能用,要根据本气,能用那就用,不能用,觉得是虚人我又怎么用?再回到刚刚讲的六气是哪里虚,是从阳明开始本气就没有,那么阳明它是燥气主之,它的本气(是)液津血,是多气多血,我要给回去,我要加强这一块,还是少阳的,还是太阴的,还是少阴的、厥阴的,这就是整个中医学一气的概念。这就是麻黄汤和桂枝汤。总的来说是太阳(表病)的两个主要的方证判断的标准,可以以这个为基础,但临床并不是这么简单。如果说像我们现在很多小孩发过烧吃过退烧药,等到你见到病人的时候,他已经是无汗高热,但是有过汗出发热(对应的)桂枝汤证,但这个证已经进到身体里面了,即使现在无汗高热也得使用桂枝汤。桂枝汤它是在太阳篇,这个我觉得是必须要理解的,但是依据日出的规律,它是属于厥阴界面气机运行失常,所以它是最主要的,也是最常见的天地的一个规律(的失常)。那么桂枝汤的界面,我们在《伤寒杂病论》看到了太阳篇主打,但是它反映的是厥阴界面的气机运行失常。所以在吕英老师的书里面,桂枝汤是厥阴界面的第一方。那么立足在厥阴太阳这两个界面,再结合营卫的认识,不管是营弱卫强,还是营强卫弱,还是营卫都弱,那么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病机叫厥阴中气营卫血脉,这一条病机线路是很多疑难杂病的一个病机。所以说如果这样判断六经,这里面涉及好多经。

6.那么阳明篇这个是任何学中医的都非常容易理解的,就是阳明的经腑证白虎汤和承气汤。《伤寒论》就是以渴、不大便为判断标准,那么与渴再结合,因为邪气是从太阳这样过来,有一个白虎的汗出,一些疑难杂病,很明显它是怕冷的,但是它可能某个部位是怕热的、大汗的,那么这个部位就绝对有阳明的经证;还有一个,有些拉肚子的,不论是什么年龄,他经常拉肚子,但是往往这个时候太阴的这种虚寒是因为阳明经的伏热,如果说这些人出现了高热,尽管拉肚子,高热就卡死了,必有阳明经的邪热。当然我们这样一分析,六气是一气的表现,绝对有厥阴中化太过的热,所以这个时候尽管拉肚子,石膏是可以用的。那么李可流派对于白虎加人参汤,它有一个变通方就是去知母加乌梅,因为用到人参(说明)气津已经耗损,病人如果是阴分耗损太重的话,那么就变成了加乌梅再加冰糖。

7.少阳这一个理论是一个难点,虽然很简单,我们觉得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或者居身之侧,但是它既是三阳的枢,也是三阴的枢,按照《伤寒论》的排序,它又是阳明和太阴的枢。如果这样理解它,如果说治少阳病,那么太阳阳明很多病解决不了,是靠它(这个)枢的,所以柴胡也是首见于太阳篇,太阳的邪又不是典型的麻桂剂,又不是典型的白虎汤、承气汤,在这个之间的那种变化,既有太阳表证又有阳明里实证,但是我需要解决它,这个时候只能借助少阳枢机,所以这个时候不是单纯的一个少阳提纲证的口苦、咽干、目眩这样一个或者小柴胡汤症的这几个症状,而是对少阳的参悟,九个少阳的参悟。它是三阳的枢,也是三阴的枢,它又居身之侧,再加上厥阴的最大变化特点就是从中、中化太过,一旦中化太过为火,因为从中表里关系,它就从了少阳。那么这个时候如果是厥阴界面的病,出现了从中中化太过我用的同样是小柴胡汤,但是不一定有典型的症状,是从机理这样推断出来,它是在厥阴界面,但是厥阴界面这些解决不了寒热虚实错杂,需要借助少阳的枢,所以后世的柴胡达原饮就是如此,或者是张锡纯的升陷汤也是源于这样一个道理。

8.那么对于太阴除了提纲证“时腹自痛”这个容易理解。时腹自痛倍芍药,那么大实痛就已经陷到了阳明,所以直接加大黄。除了这一个,太阴的理解必须回到土,《素问》本身就有太阴阳明论第29篇,那么回到土就涉及土的4个度,温度、湿度、厚度、密度,还有它4个功能,即生、化、运、载,这4个功能所有失常的症状都可以归到太阴。还有三阴统于太阴,所以很多时候在主要矛盾,三阴都有问题,但这个时候我们只能立足太阴,这是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观点,土能生万物,无土不成世界,我们用六经辨证就归到了太阴,所以治太阴保少阴这是一个治病的大法。

9.那么少阴病,当然很简单脉微细但欲寐,这个是提纲证大家都知道,但是还有一个少阴,也是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里面的少阴的范畴,除了圆运动还有钦安思想坎中一点真阳,那么钦安提出是立命之根,李老提出立命之本,这个原动力是命根所在的地方,我们说生生之源、阳根之所,这个也归到了六经里面少阴的范畴,但是它是指的点火的力或者是原动力。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温病治病的时候,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下焦也在三阴三阳中少阴的范畴,最简单的是李老的肾四味对应的肾精。那么重剂黄芪通过在上的宗,那么到了中,一直到下焦的元气,如果是重剂使用,假如没法理解“宗”,我从“中”这里中气入手,那么从中直接贯穿到了下焦,这个时候是启动原动力的,这个药就变成了一个直达元气的这样一个药了。这个范围也叫作少阴。   

10.接下来谈一下厥阴,少阴那就是除了(上面)这些,四逆汤肯定是主打方了,那么太阴的主打方李可流派还是以理中汤为主,当然(若)归到了治太阴保少阴有很多方。(若厥阴中化太过)用小柴胡汤也是没问题。(一旦)到了厥阴这仅有一丝微阳,所以它阴(寒)很盛。如果说单从发生的阴盛为寒、阳不通那么肯定是吴茱萸汤,如果再浅一点就是当归四逆汤,但是如果微阳它不通的前提下,除了虚已经衰了,这个时候必须回到生生之源,刚刚讲的少阴的那一个原动力,坎中的一点真阳,也就是来源于先天乾卦纯阳,我必须启动才能化厥阴界面的冰,这就是李老提出的先天肾气。立足凡病皆为本气自病,先天肾气和后天胃气构成的浑圆一气,一首四逆汤通治百病,此论先天肾气,那么先天肾气四逆汤可以治疗厥阴界面的寒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少阴病不等于少阴证
使用经方的关键在于抓住主证
春喧桃李本无言,问道杏林自“成蹊”(四)
经方六经辨证的步骤
咳论要略:六经皆令人咳
郝万山讲伤寒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