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虫(3)~说诗词写作

上世纪80年代底,开始师从孙治先生学习书法,竟打开了读书的“另一扇门”,进入到一个几乎全新的读书领域,这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事,当时的想法倒是很简单,就想跟着名家学书法。近三十年来,每次去“挹峻斋”拜访,更多的是听先生讲古道今,书坛轶事、个人书画交往、读书体会等,具体请教书法技巧的时候倒是很少。身为书法家,成名又早,孙先生与当今的书坛大家交往很多,但他很少批评书家,对认识或不认识的同道,总是以赞扬为主。口德好,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尤其是书画界更难得。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孙先生是我们这个地方唯一的中国书协会员。

1993年,中国书协成立了书法培训中心,我报名参加了首届高级书法班函授学习。这个班除了开设书法课程外,还开设了《诗词写作》课。次年的第一次在京面授时,由中国新闻学院的古典文学教授林岫先生主讲《诗词与书法创作》,整整讲了一天。好口才,再加上生动活泼,结合具体诗词例句分析、讲解,使整个大礼堂里的学员们听得如痴如醉。诗词创作的具体技法大多只记在了笔记本上,能理解的很少,但林先生讲的“‘戴帽穿靴系腰带’是最基本的写作方法,”却因生动形象而印入脑海。面试结束,又邮购了先生的《诗文散论》详加研读,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没有任何韵律知识的我,也逐步开始了诗词写作的尝试,先是读诗词、再是模仿,找来《佩文诗韵》、《诗词格律》等书籍以补韵律之课,然后是自己创作,磕磕绊绊地一路走过来。



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讲课的老师大多成了名家。毋庸讳言,当今,一些名气很大的所谓“名家”,尽管书法润格高得吓人,但水平却是不敢恭维。其实,个别人往往是先自大,再有人吹捧,加上各种方式的“运作”,才逐渐成为“名家”的。社会浮躁、功利主义熏天,才造就了前些年一幅书画作品炒到了百万元、千万元甚至几个亿,这是历史上从没有过的事情,不管是盛世还是乱世。

说到底,读书也好,习字也罢,包括写作,这多是出自人之本性,是人生修为,若有着太多的功利牵挂着,这样也不会有多少快乐,反而会使人有着过多的压力和负担,何苦呢?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

习书的过程,也成了是学习诗词写作的过程。临摹的碑帖,文字内容还是要读懂的,尤其是古代的一些碑帖,文字水平还是很高的。象《圣教序》、《张玄墓志》、《倪宽赞》、《阴符经》、《孔子庙堂碑》、《书谱》、《文赋》、《祭侄文稿》、《寒食帖》,……,都是些学富五车的名家精品文章,他们几乎没有一个是单纯写字的。



(沈尹默先生法书)

旧诗,从格律上大体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为古风,近体诗又称为今体诗,即律诗。我写的那些所谓的诗,大多以古风为主,它与律诗是对立的。天资愚钝,对平仄、对仗、用韵要求极严格的律诗,实在难以把握好,干脆就捡简单的来。古体诗常见的是五古、七古,每句都押韵的七言古诗称为“柏梁体”,如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即是。此种诗体除了押韵之外,是不受格律束缚的,即使押韵,要求也很宽泛,平韵、仄韵皆可,只是不要超出“通押”范围,用不用“对仗”也是自由的。“床前明月光”、“白日依山尽”等即为五古,后者就是押的仄韵,这种情况为律绝所不允许,它们一般只能押平韵,对字的平仄、句子之间的对仗等要求十分严格。

古体诗可以一韵到底,也可换韵,而且可以多次换韵。换韵的方式也有多种:每两句一换,四句一换,六句一换,也可以多到十几句一换;可以连用两个平声韵,连用两个仄声韵,亦可平仄韵交替,这样地宽泛,给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还有一种所谓的“杂言诗”(又称长短句),它往往以七字句为主,夹杂着三字句,五字句,甚至单字、两字句、四字句以至十一字句等,如李白的《蜀道难》即是。

 记得订阅多年的《书法报》,十几年前曾开辟过一个栏目:历代书家像赞,每期一位古代书家,一幅画像、一首诗,寥寥几笔的线条,形神兼备地将画像勾勒出来;一首诗,或长或短,或律诗或绝句或古风,诗与画皆当今书家所作,挺好,也是学习诗词创作的好素材。


 

多年来,业余时间边读书、边习字、边写作,陆续写的诗词,主要还是记录旅游、读书、人生感悟、以及与友人之间的唱和,是经历的记录,于诗而言还很不成熟,好在都是有感而发,真情流露,也有了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句子。“绚烂归平淡,枯枝黄叶香”,秋后的菊花可入药,留得几分清香在人间(《咏残菊》);“奇雨断桥浣纱女,多少诗人吟断肠”(《西湖》),杭州西湖,苏东坡的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使断桥、奇雨、浣纱女成了西湖景点之经典;“君送《左宗棠》,感君谢无量”(《赠友人》),友人送书《左宗棠》,予借谢无量先生大名谢其厚意;“或许尘未了,红楼入梦来”(《黄山飞来石》),石入红楼梦(电视剧),或许是尘缘未了;“林深寺静僧对弈”(《游嵩山》),此为游山时所见实景,两僧人对弈,旁若无人;“‘美庐’镌石在,‘仙洞’终成空”(《庐山》),庐山有“政治山”之称,但当年的风云人物今何在?“惶恐滩头小生死,零丁洋上照汗青”(《甲申年十月过广东中山望零丁洋怀文天祥》),文天祥以状元身份起兵抗敌,留下了“惶恐滩头说惶恐”、“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句;“一从诗人孤岛去,浓雾重山断归途”(《过绩溪兼怀胡适》),“浓雾重山”阻断了学者,也是政治人物的回老家之路,渺小如我之百姓,也只有这样的推断;往事越千年,“惟见松逾丰”,人事代代更迭,千秋自有公论。“人间千古戏”,人生正如戏台,各色人等轮流登场是常态,“听僧说禅宗”,未必不是百姓的上佳选择。(《庐山》)。



   《书谱》选抄:无间心手,忘怀楷则。博究始终之理,熔铸虫篆,陶均草隶,数画并施,众点齐列,为体互乖,傍通点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字平仄话格律   文 / 痴心天龙 - 诗词理论 - 国学论坛
什么是格律诗词
《鹧鸪天》词牌解析及写作指南
浅谈旧体诗(1)
微博文章
诗词常识例谈之五——古体诗和近体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