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陈垣书信看南学北学

       史学家陈垣(一八八零——一九七一)籍贯广东新会,自出生始便长时间生活在广东(除短时期曾游历日本),直到三十三岁时方离粤北上,定居北京。一九一七年写出首部专著《元也里可温教考》,震动一时。从此开始全力投入史学研究,逐渐在宗教史、目录学、年代学、版本学、校勘学以及元史研究等方面取得卓著的成就,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

有意思的是,陈垣虽然籍隶岭南,作品署名亦多为“新会陈垣”,在学术界却被称为“北陈”。这提示出故土岭南与其学术的发展成熟似乎关系不大。而且这一现象在其他的粤籍史家中也普遍存在,如梁启超、张荫麟、陈受颐、黄节、容庚、容肇祖、商承祚、伦明和罗香林等人均是在北京成名成家,很少有人将他们与岭南学术相联系。甚至连史家本身也有类似的认知,如容庚就曾多次言及:“我的主要著作都是在北京燕大时编写的,回广东后,没有什么成绩。”(《容庚、容肇祖学记》,广东人民出版社二零零四年版,80页)这种近代广东人每每须离粤方能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现象,似可喻为“墙内之花墙外香”。

陈垣在赴京以前,在粤所从事者多为社会活动,包括从事革命运动,宣传新学,参与办报、办医院,较为偏重事功的一面。不过,其在粤所打下的读书基础亦不容忽视。陈氏十二岁时从学馆冯掖微老师的书架上发现张之洞的《书目答问》,觉得是个门路,于是把它作为平时借书、访书、买书、读书的指南针。其后又熟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但其中著录之书,许多在广州都找不到。陈垣一九一三年进京,适逢热河文津阁《四库全书》移贮京师图书馆,因此可以补读从前在广州未见之书。可见陈垣后来一直强调的目录学的根基是在广东打下的,但要到北京才能最终解决书籍不足的问题。

陈垣依靠上述两书打下做学问的基础,并以“苦读”为方法,其实正是受到清代广东学海堂以降立足汉学、兼采宋学流风余韵之影响。陈垣并非独例,容庚、容肇祖兄弟亦是如此。容庚研习金文始受业于舅父邓尔雅,后者年轻时在广雅书院读书,专心治小学、篆刻。而邓氏教导容氏兄弟的方法,仍是清代读书必先识字之法,强调阅读许慎《说文解字》、吴大《说文古籀补》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等书。容庚的成名作《金文编》正是欲补吴大《说文古籀补》之缺失。然而若非北赴平津得到罗振玉、王国维的调教,以及遍览北平的文物宝藏增广见闻,相信继续在粤也难以有目前所见之大成。

陈垣到京后,也是循着清儒的汉学旧径前进,但是知识和方法较在粤时有了极大的扩张。陈垣推重钱大昕、顾炎武、赵翼等人的学问,极力搜集清代学者的手稿(其中颇多粤中陈澧的作品),以此学习研究方法。一九三八年开设“清代史学研究法”,教学生读《日知录》。其撰写学术札记的办法,也是得益于清人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和顾炎武的《日知录》。只不过陈垣在清儒学问之外,亦曾受到在粤所习的医学分科治学方法的影响,故能在清儒学问的基础上,于学问之道有所扩大。正如陈寅恪谓陈垣“论史之作渐能脱除清代经师之旧染,以有合于今日史学之真谛”(《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序》)。日本东洋史家桑原骘藏也称赞陈垣的研究方法“超脱支那学者之弊窦而为科学”(《读陈垣氏之<元西域人华化考>》)。

陈垣在京成名后,对于粤籍学人,若有所见,必定推荐于学界。对岑仲勉之推荐,即是重要一例。一九三三年岑氏将收有自己数篇文章的《圣心》校刊寄赠陈垣。陈垣阅后甚觉满意,认为“考据明确而精审,珠江流域有此出类拔萃之学人,真可为吾乡扬眉吐气”。岑氏续将第二期《圣心》多份寄上,请其分赠同好。陈垣依言而行,结果反响极好。顾颉刚回信:“岑仲勉先生地理学至深佩甚。能由先生介绍,请其为《禹贡》作文否?”岑氏后来以《汉书·西域传》校释投稿。傅斯年阅《圣心》后亦感“至佩”:“岑君僻处海南,而如此好学精进,先生何不招其来北平耶?”傅、岑两人经过在南京、上海、潼关等多番接触,在一九三七年七月终使后者进入史语所任职,成为其任职学术机构之始。陈垣又介绍北大史学系主任且同为粤籍的陈受颐与岑氏相识,似就岑氏进入北大的问题有所讨论。特别是陈寅恪,“极佩”岑文,“便中乞代致景慕之意”,并有“此君想是粤人,中国将来恐只有南学,江淮已无足言,更不论黄河流域矣”的评语(《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200、398、409、571页)。足见在京粤籍学人之间互助支援,也是其在学术上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

就目前史料而论,陈垣涉足岭南学界的史迹确不算多,不过若从中仔细爬梳和重建个中史实,仍清晰可见其身为粤人,对于岭南文史之学的发展也颇为关注。广东自学海堂关闭,特别是陈垣离粤后的二十年间,学术风气趋于寂静和平淡。在北伐战争胜利之时,傅斯年、顾颉刚、鲁迅、郭沫若等外省学者的加盟,由于时间过于短暂,一时也无法转移风气,甚至对岭南当地的派系和学风诸多抱怨。当北方形势安定,这批后来被目为执全国学术牛耳的学者又纷纷离开岭南,留下的仍然是以古直、李沧萍为代表的广东本土学者,以保守清代经师之说为己任。

曾在北大受过主流学术熏陶的容肇祖,时在中山大学国文系任教,对于古直当政下的“以《文选》为主,以读经为务”的做法相当抗拒,直指“教授人材,又多偏于词章,而学生风气又安于陋简而不求深造,欲求傅、顾在时之情况,已不可能”。不过抗争力有不逮,后来只好转到历史系任教,并在致陈垣信中表达其不满:“现在广州之学风,由质朴而转空疏,由思想自由而转拘守,由驰骛新学而转高头讲章。先生等提倡朴学于外,而故乡竟颠倒其学于内,犹戴东原树徽学于外,而桐城有方植之,当涂有夏炯也。”陈垣本不以朴学自期,且一向与人为善,对于容氏的评论似乎有所保留,回示称:“南方朝气方新。”容氏回信继续有所申诉:“(广东)学术上实暮气寻寻,读经复古,抄学古堂课程之旧本以为课程,据皋比者又哦高头讲章之大全经学,宁非暮气乎?”(《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299、301、302页)最终在陈垣的支持下,容肇祖离粤受聘于北京辅仁大学。北上后,果然有《明代思想史》、《读姚大荣<马阁老洗冤录>驳议》等名著问世。

无奈陈垣虽有意反哺故土,然成效甚微,广东本土的学术文化到底难与国内先进主流一较高下。莫天一《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出版,末册附自著书目凡五十余种,陈垣在一九四零年阅后赞叹:“何其巨观也!粤人不读书则已,读则辄出人头地,亦风气使之然耶!”(同上,1119页)纵观史迹,近代粤人读书出人头地确实风气使然,只不过是离粤才有所成就的风气而已,莫氏未必可为代表。陈垣之语,或意在鼓励滞留香江的儿子陈乐素继续用功于史学,其实亦可视作对于岭南学术发展的殷切期望。

《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陈智超编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二零一零年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史学大家吕思勉:绝不相信先富能够带动后富
纪念 | 但开风气亦为师——纪念陈垣先生逝世45周年
陈尚君 | 唐史双子星中稍显晦黯的那一颗——纪念岑仲勉先生诞辰130周年
他是启功师父,毛主席称之为国宝,他的书法你见过吗
陈垣简介
近、现代,享有国际声誉的国学大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