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程应镠初居上海录


 作者:陈釭

    程应镠(1916年-1994年),历史学家,教授,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著有《南北朝史话》《范仲淹传》等。籍贯江西新建,1935年考入燕京大学历史系(抗战爆发后入西南联大),受学于顾颉刚、陈寅恪、沈从文、闻一多、吴晗、郭绍虞、张荫麟、邓之诚、严景耀诸师,毕业时正值民族危亡烽火连年,遂从戎、执教,闯荡漂泊,1947年辗转上海,始定居于斯至辞世。

  受聘“师专”

  1947年2月,在江西老家避难、省亲的程应镠不甘埋没于灰暗无望之困顿,决意到上海觅教职谋出路,循过完农历正月初七方可离家惯例,偕妻子李宗蕖往上海。经西南联大同学翁同文介绍,联系上光复后新办的市立上海师范专科学校(简称“师专”)校长兼新陆师范学校校长董任坚。董系留美海归,南开大学教授,具有一定社会声望和人脉。面谈颇投机,董赏识程应镠的博学多才,当即聘请他任教社会科学系。不仅程应镠本人教职顺利落实,学历高、名门出身的夫人李宗蕖亦就任附近一所中学英语教师。

  师专和新陆师范地处虹口武进路86号,校舍坚实宏阔,布局呈L形,日军侵华上海沦陷时为日本第四国民学校 ,战争结束民国政府接管后拨给上海师专 、新陆师范合址办校,前者系新创办大专院校,后者为复办中等专业学校。由于抗战胜利后诸多文人学者纷纷由暂居地迁沪 ,恰值董任坚求贤若渴招募诚聘 ,一批名流、才俊纷至沓来,师专的专职或兼职教授包括戴望舒 、周煦良、孙大雨、钟泰、吴文祺、陈仁炳、温肇桐、施蛰存、朱有谳、谢循初、蒋伯潜蒋祖怡父子等,阵容之煊赫令人歆羡。尚有一项十分诱人的待遇是 ,对于来校执教的英才,校方可提供设施完备的宿舍。宿舍位于其美路四〇一弄(今四平路372弄)新陆邨(亦名新绿村),系日本式连体住宅,建筑整洁,每户门前均有独立小院。其时,程应镠住22号(即后来笔者所居处),隔壁21号住施蛰存,前排14号住钟泰,再前排11号住戴望舒、12号住孙大雨。

  收入和居所有了保障 ,生活也日趋安定。1947年7月,长女程炎出生,程应镠的教学和学术研究则日益繁忙。8月起,在师专担任社会科学系副教授的同时兼任训导主任。是年秋,私立上海法政学院延揽历史方面的师资,该学院院长李辛阳是戴望舒留学法国时同学,请戴望舒物色这方面人选,经戴望舒介绍,程应镠去该校兼职讲授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同时,经祖姑丈陈科美介绍,还在培明女中、越旦中学兼授国文课。精力充沛的程应镠四处奔波似陀螺般不停运转,多年后在其自述中回顾道:“来上海后,教学工作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最多的时候,我每周上课三十节,在三所大学、两所中学任教。剩下来的时间,还要在几个刊物上发议论,当然,这些议论引证的都是历史 ,外国的比中国多。”

  但凡早期熟悉程应镠者,素以“流金”称呼之,因为他年轻时常署“流金”笔名,契合名字中“镠”之本意,即为纯美的黄金。不过,及至而立后的程应镠,多以“况且”“沈思”笔名发表杂文、随笔、时论,表明其思想和学识日臻成熟深沉。1947、1948两年中所撰文章有《帮忙与扯淡》《追念闻一多先生》《知识分子的路》等。文章发表于《文汇报》《新民晚报》及《时与文》《人世间》等刊物。著文观点每每十分犀利 。  明确地站在学生一边

  程应镠初居上海任教师专时,与戴望舒、孙大雨过从甚密,三人学科上各领风骚 ,政治倾向志同道合,身材也都是一米八左右的高个,可谓师专一道耀眼的师门风景线。虽然在年龄上程比戴、孙小十一岁,但其始终谦恭地视戴、孙两位为前辈。程应镠回忆道:“在中学读书,我就喜欢望舒先生的《雨巷》,大雨先生则是我的老师闻一多的同学 、沈从文先生的好友。这一年春天,我们都在反饥饿、反迫害的宣言上签过名;接着和学生一道,反对那所学校校长的贪污 ,反对国民党的腐朽统治,要求民主和自由。”

  程应镠1945年尚在昆明时就经闻一多、吴晗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到上海时,民盟组织因1946年11月已被当局勒令解散而转入地下 ,故在一段时间里他未参加组织生活,也没有暴露自己的盟员身份,即使与同为民盟盟员的好友孙大雨之间也未互相告白 ,直到1949年春才通过尚丁(孙锡纲)接上组织关系,参加民盟上海第五区分部的组织生活 ,孙大雨为该区分部专任委员。

  程应镠还是中共领导的上海大学民主教授联谊会(简称“大教联”)成员,大教联成立于1946年秋,基本活动形式为双周聚餐会,常以教授个人或联合签名的方式发宣言、写文章、作演讲,评论时政,呼吁民主,其言论当时在国内外均有影响 ,引起当局惶恐不安。程应镠是在1947年中秋经戴望舒、孙大雨介绍加入大教联的,参加聚会时结识了沪上各大学许多教授,如陈望道、张志让、周予同、周谷城、章靳以、潘震亚、卢于道、沈体兰、蔡尚思、陈子展等,三十刚出头的程应镠是大教联最年轻成员 ,与他意气相投的同辈朋友汤德明、冯契、徐中玉等也是大教联成员,聚会时程应镠常与之直率地探讨彼此共同关心的问题 。

   程应镠与师专学生的关系之密切远超一般的师生关系 ,尤其是当部分学生与校方发生对立时,介入颇深乃至难以调和。1947年下半年,师专出现学潮风波,直接导火索是有人控告校长董任坚贪污学生伙食费 ,实质背后牵涉到复杂的政治诉求和人事纷争。身兼训导主任的程应镠同戴望舒、孙大雨一起明确地站在学生这边,认为支持进步学生就是主持正义。程应镠自述:“这一期间,我和师专的进步学生有较多的接触,谷钱国即其中之一。学生往往来我家里(那时,我住师专在四平路新陆村的宿舍),商量和董任坚进行斗争的问题。在师专教师中站在学生一面反对董任坚的还有孙大雨、戴望舒,他们都住在新陆村。学生来我家商量问题时,孙、戴也在。有时,学生去孙家商量问题,我即去孙家。”为表明与董任坚道不同不相为谋 ,也为了腾出更多精力可以应付各处授课和写作,程应镠于1947年12月下旬以“心情疲惫”为由先后以口头、书面方式多次向董任坚提出请辞训导主任一职 ,12月28日董回函挽留,两日后即12月30日再度致函则表示“未便久屈”“应予照准”,但希冀“嗣后倘有机遇仍当借重所望 ”。四面楚歌的董任坚不得已于1948年初,黯然辞去校长职务。

  积极参与社会抗争活动

  1948年2月末,周尚接任师专校长一职。当时的外部环境是,整个社会剧烈动荡,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运动风起云涌,而当局对各校的监管愈加严厉,国民党市党部、教育局隔三差五下达训令,督促各校防范、阻止师生的抗议活动 。程应镠作为民盟盟员和大教联成员 ,始终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抗争活动,因为是地下活动,出于安全考虑,开会不发书面通知,由孙大雨口头通知,程应镠常与孙大雨、戴望舒相约同行,青年会大楼、麦伦中学等都曾是大教联的开会地点。果然,程应镠等人的行踪招来周尚的警觉 ,先是向当局告发戴望舒,迫使其遭通缉秘密迁徙香港,紧接着在暑假解聘程应镠。

  程应镠在师专任教并居住新陆邨差不多有一年半光景 ,在此出生的程炎满周岁时 ,夫人李宗蕖抱着她去了一趟江西新建大塘老家,将寄养在那里的大儿子程念祖接到上海,未料,“等我再次从乡下回到上海时 ,应镠已经被师专解聘了”。既然已非师专教师,新陆邨当然也不便再居住了,恰巧,此时李宗蕖小哥李宗津的岳父周诒春要去香港 ,委托程应镠一家照看其在上海的寓所,程应镠夫妇便答应了。周诒春时任国民政府农林部长 ,寓所在绍兴路静邨四号。程应镠夫妇入住静邨后,隔壁邻居都把他们视作部长的亲戚 ,正好掩人耳目,不仅他们自身比较安全,连从事民主斗争的志士孙大雨 、陈桂新等,也在这里住过不少日子,孙大雨在此还为大教联草拟了揭露蒋介石贪腐、独裁的文稿,另有多位躲避特务追踪的同学、朋友也在此得到庇护和帮助。1949年3月,民盟上海组织建立解放工作委员会和政策研究会,解放委员会的任务是领导民盟盟员做好迎接上海解放的各项工作,程应镠与冯亦代、孙大雨等担任解放工作委员会委员。1948年4月底,上海临近解放,国民党当局大肆张榜捕人,贴在师专的逮捕告示中程应镠名字赫然居首,朱有谳见状急忙告知尚在光华大学上课的程应镠,当即找张芝联,安排用光华大学的车子将程应镠迅速转移。于是,他蛰居不出,除几个最亲近的人之外,其他人概不见面,并在住处后阳台上拴了一根绳索,一旦遭遇抓捕便可攀绳索下楼 ,从曲折幽深的后弄堂脱身。不久,在热切期盼和勤奋工作中,迎来了上海解放的曙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天,我们共同缅怀他们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民盟│丁仲礼:和衷共济 再启新程
翰墨春秋
【民盟】与时俱进 多措并举 持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沪剧 & 画展 | “望浦江”,在外滩18号“回眸”峥嵘岁月
360doc网文摘手#360jr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