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莫砺锋:《杜甫诗歌讲演录》后记

当我整理这部书稿时,先师程千帆先生在讲台上为我们讲授杜诗的景象时时浮现在我眼前,虽然千帆师已经离去整整六年了。

1979年9月,我考上了南京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开始在千帆师的指导下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我高中毕业那年适逢文革爆发,两年后下乡插队,先在江南种了七年地,后来又漂流到淮北当了三年农民工(那时叫“亦工亦农”)。1978年3月,我考进安徽大学外语系,在那个充满田园诗气氛的校园里学了一年半英语。对于中文系的课程,我是素昧生平。对于古代文学研究,我更是茫无所知。我的全部学养就是在江南和淮北的两处茅檐底下背诵的一千多首诗词和几百篇古文而已。与我同时考进南大的徐有富、张三夕两位同窗是读过中文系的,他们的学养当然要比我强,但是对于如何做学术研究,恐怕也是尚未入门。于是,白发苍苍的千帆师就亲自为我们开课了。他老人家亲自为我们开了两门课,那可是正式的授课,每一次课他都站在讲台上,后来又改成坐在讲台上,一讲就是整整两个小时,陶芸师母还亲自动手为我们刻腊纸、印讲义。当然,听课的并不只是我们三个人,一间可容纳四十人的教室人满为患,挤满了旁听的研究生和中青年教师。千帆师开的第一门课是校雠学,第二门就是杜诗。他说:“校雠学教你们怎样收集材料,杜诗课教你们怎样分析材料,我的本领都教给你们了,接下来你们自 己读书就行了。”当然,千帆师对我们的指导是有多种形式的,比如我们每隔一周到他家里去谈话,就能学到许多东西。但是他正式讲授的课程就只有校雠学与杜诗两门。

千帆师的杜诗课绝对不是作品选读课,而是一门专题研究的课程。他开课的目的不是介绍有关杜诗的知识,而是传授研究杜诗的方法。当然,由于杜诗在古典诗歌中的典范地位,杜诗研究也具有方法论的典范意义。在千帆师讲授的内容的基础上,后来由他与我以及同门张宏生三人合作,写成了一本杜诗研究专著——《被开拓的诗世界》。

就在《被开拓的诗世界》出版三年之后,我开始讲授杜诗研究这门课程。后来随着学校里对研究生课程的管理规则的变化,这门课的名称改成“唐宋文学专题研究”,当然我不再是每一年都讲杜诗了,往往是一年讲杜诗,下一年讲杜诗之外的唐宋文学。“薪尽火传,”这是千帆师经常说起的一句话,是他对学术事业后继有人的殷切希望,这也是鼓励我讲好杜诗这门课的座右铭。我所讲的内容中有一小部分是与千帆师的课重合的,它们分别与收进《被开拓的诗世界》中的两篇文章有关,这在这部讲演录中已有明确的说明。我讲的大部分内容则与千帆师所讲的有所不同,倒不是我有意要标新立异,而是我觉得千帆师所讲的内容已经写进书里了,同学们只要读书就可以了,不用我再来重复。我根据自己的研究,同时也根据近年来学术界在杜诗研究上的新成果,不断地修改我的讲课内容。例如关于杜诗伪苏注的问题,最初只是简单地提了一下。后来我对这个问题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写了一篇长达两万多字的论文,我就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来讲它。我想这样也许可以让同学们接触到最新的学术动态,并得到较好的方法论的启迪。因为我讲自己亲手做过研究的专题,总会体会得深刻一些,也会讲得生动一些。

与千帆师一样,我也希望向同学们多传授一些研究方法。在这部讲演录里,大家会看到我对如何运用目录学知识来收集材料,如何选择善本,如何进行文本校勘、作品系年和作家生平考证,如何运用避讳、地理沿革等知识,如何细读文本,如何“以杜证杜”等一系列方法的讲解。这些方法都是结合杜诗研究的具体例子来分析的,我觉得这样比抽象地讲解方法更容易领会。我所得出的结论也许是可以商榷的,但是那些方法本身则是有用的,尤其是对于刚踏上学术道路的研究生们。当然,我也与同学们一起逐字逐句地细读了《北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秋兴八首》等重要的作品,因为我觉得同学们也许对这些杜诗不够重视。但是我的重点不是串讲诗意,而是尽量穿插历代注家及杜诗研究者的不同观点,分析其异同,评述其优劣,学习其方法。我希望通过这样的细读,来引导同学们掌握文本分析的要领。限于我的水准,我对这门课的设计目标也许远未实现,但我相信这个目标自身是有价值的。我规定选修这门课的同学要写一篇杜诗研究的小论文,历年来已有十篇以上的作业发表于《杜甫研究学刊》等学术刊物,可见同学们听了这门课还是有所收获的。

我原来从未想过要把这门课的讲稿整理出版,一来我讲得还不够深入,我还将不断地提高我的讲课质量;二来我讲的有些内容,比如关于伪苏注和钱、朱注杜之争的内容,已经写成论文公开发表了。但是广西师大出版社的赵明节先生一再热情地向我约稿,希望把这部讲稿收进他们规划的“大学名师讲课实录”系列中去。盛情难却,我就请我的博士生武国权同学帮我记录今年上半年所讲的内容。我讲课一向不写教案的,我只准备一份讲义,讲义上打印的是本该当堂板书的那些内容,具体地说就是我将要讲到的杜诗文本,或注释、评论等材料的原文。我向同学们提供讲义的目的是省去我当堂板书的时间,也省去同学们抄写板书的时间。所以武国权同学的记录完全是根据我的讲话录音而做的,他记录得非常仔细,绝对忠实于原文,结果不但记下了我临时穿插进去的一些内容,而且记下了我说话时常有的一些“话搭头”,比如“那么,那么”,或“这个,这个”。当我审读他的记录稿时,才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话中竟有那么多的“那么”。从出版社编这套书的初衷来说,保持讲课原貌的讲演录更会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但是我觉得,如果你坐在课堂上听我讲课,听到一些“那么,那么”,也许还是可以忍受的,至少我的学生们从未向我提过抗议。但是如果让读者来读这本讲演录,看到字里行间夹杂着那么多的“那么”,肯定会难以卒读。所以我把记录稿中这些纯属多余的字句都删掉了,其余的一概不动。我尽量保持它作为讲课记录的原貌,决不把它修改成论著的模样。

在我和武国权同学合作整理这份讲稿的过程中,有一个有趣的插曲。我在课上讲到过王安石的《北陂杏花》,结果我发现我在记录稿中说这首诗咏的是长在“中山北路”上的杏花。我大吃一惊,北宋时哪来的什么中山北路呢?现在的南京倒是有一条中山北路的。经过仔细回想,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说的是“钟山北麓”。这当然不能怪我的普通语说得不好,因为这两个名词的读音是完全一样的。由此可见,武国权同学做记录是多么的忠实于原文,这也可说明本书确确实实是一本根据口授记录的讲演录。

按照出版社的安排,我在书后加上了几种附录。应该稍作说明的是前面三种。附录一是我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所做的一次讲演的现场记录,那是针对一般的听众做的讲演,内容与深度都与研究生课程大不相同。我觉得它正好可以弥补这本讲演录的不足,所以附录于此。附录二是我写《杜甫评传》的经过与体会,它也许可以帮读者了解我对杜甫的态度,以及我研究杜甫的深层心理动因。附录三是我多年以前所写的一篇短文,内容是关于学风的,我觉得这对将要踏上治学道路的研究生也许稍有益处。

我必须对广西师大出版社的赵明节先生表示深切的谢意,没有他几次三番的热情邀请,这本书根本不会问世。我也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赵运仕先生,没有他的辛勤劳动,本书的出版不会如此顺利。我还要感谢正在跟我攻读博士学位的武国权同学,他在南京的炎炎夏日里帮我整理讲稿,肯定流了许多汗水。最后,我最应该感谢的当然是我的老师程千帆先生。当年千帆师以六十八岁的高龄亲自登台为我们讲授杜诗,那些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千帆师的教诲永远铭刻在我心上,千帆师对杜甫的热爱将永远激励我更加努力地研究杜诗,讲授杜诗。

2006年8月18日于南京大学南秀村寓所

(《杜甫诗歌讲演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

莫砺锋,1949年生于江苏无锡。1966年毕业于苏州高级中学,后在农村插队务农十年。1984年10月在南京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是新中国的第一位文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宋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陆游研究会会长等职。著有学术专著五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本书目录

引 言

第一讲 杜诗的流传和注释

读古书应从目录学入门 杜诗书目 杜诗的流传

千家注杜的现象 唐人选唐诗中的杜诗 对杜诗数量

的测算 现存杜诗的祖本王洙本 伪王注 伪苏注

伪苏注出现的年代 伪苏注的内容 伪苏注作伪的方

法 伪苏注的危害

第二讲 宋人关于杜诗的讨论

伪苏注是怎么被识破的 伪苏注产生的学术背景

“杜诗无一字无来处” 伪苏注与“夺胎换骨”说的关系

宋代注本之外的杜诗校勘 宋人对杜诗异文的讨论

黄精还是黄独 杜诗异文的优劣之辨 杜诗中特殊用

法的韵脚

第三讲 杜诗的宋代注本

赵次公注本 杜诗中的错简问题 九家注本 删除

伪苏注的问题 草堂本 黄鹤注本 杜诗的编年问

题 分门集注本 运用避讳学方法确定古书刊刻年代

杜诗的题材分类 刘辰翁批点本 刘辰翁对杜诗的艺

术分析

第四讲 杜诗的清代注本

元代、明代的杜诗注本 《杜臆》 以意逆志的注解方

法 以杜证杜 钱注本 钱注对杜诗旨意的深究以

及曲解 钱谦益、朱鹤龄的注杜之争 朱鹤龄注本

朱注的优点及其与钱注的关系 仇注本 “内注解意”

和“外注引古” 浦注本 杨伦注本

第五讲 《饮中八仙歌》新解

《饮中八仙歌》的特殊艺术形式 编年的困惑 “八仙”

名称的由来 贺知章:对政治的厌倦 李进:借酒避祸

李适之:罢相后的愤懑 崔宗之:贵族子弟的牢骚 苏

晋:佛教徒的逃避 李白:“以自昏秽” 张旭:不拘礼

节 焦遂:醉后吐真言 杜甫:清醒的旁观者

第六讲 一组同题共作的登塔诗

同题共作的文学史现象 “竞病诗” 唐代的诗歌竞赛

慈恩寺塔 后人对四首诗的优劣评判 四首登塔诗的

时代背景 杜甫长安十年的困窘 高适、岑参等人的

境况 高、岑诗的主题倾向 杜甫登塔诗的思想内蕴

杜、岑诗在艺术上争胜于毫厘之间 杜甫在诗坛上的独

特性

第七讲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的心迹论

艰难的时世 十年求仕的结局 河西县的位置 大

乱将临的时代背景 杜甫对自我身份的认定 “致君

尧舜”的政治理想 骊山上的醉生梦死

第九讲 《北征》:诗史

《北征》的创作背景 杜甫离开凤翔的经过 战乱时代

的艰难旅程 山野秋景的点缀 杜甫生平研究中的一

个小问题 生活细节的诗化 对大唐中兴的热情呼唤

以文为诗 诗史 《北征》的诗史意义

第十讲 《秋兴八首》(上)

秋日的感兴 回忆:夔州诗的首要主题 白帝城头北

望长安的老诗人 典故的意义 虚字的斡旋 典故

的正用与反用 章法之一:时间的推移

第十一讲 《秋兴八首》(下)

动荡不定的长安局势 对长安繁盛局面的追忆 组

诗结构中的一与多 昆明池的凄凉秋景 倒装句法

的艺术效果 章法之二:空间的转移 华丽字面下

的悲凉之感 杜甫对七律诗体的贡献

第十二讲 《戏为六绝句》:杜甫的诗歌理论

论诗绝句的创立 杜甫诗学思想的晚年定论 庾信

诗赋的老成境界 “初唐四杰”的文学史意义 主题

之一:作家论 优美与壮美 别裁伪体与转益多师

主题之二:创作论 清醒的历史主义意识

附录

一、杜甫的文化意义

二、我写《杜甫评传》

三、端正的学风是学术的生命

四、主要著作

五、主要论文 后记

编辑推荐:

杜诗是一座宝山,只要你深入其间,一定不会空手而归。然而杜诗又是一座重岩叠嶂、水深林茂的大山,如果没有详细的地图和富有经验的向导,你很难找准入山的门径,还容易在山间迷路。 本书著者莫砺锋教授在农村插队时就开始阅读杜诗,后得名师指点,从此精研杜诗二十年,又在大学讲授杜诗十余年,是一位入山颇深的游客,也已具备向导的资格。千家注杜,你选择哪几种杜诗注本呢?前人关于杜诗的评论汗牛充栋,各种观点议论蜂起,你如何甄别取含呢?前人关于杜甫生平的研究、杜诗的编年、杜诗的校勘、杜诗的文本分析以及以杜证杜等方面的丰富创获,你如何吸取其经验呢?杜诗学的研究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学术水准,你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呢?凡此种种,莫砺锋教授都将在本书中为你娓娓道来。本书是莫砺锋教授于2006年春季在南京大学教学楼301教室讲课的实录,深入浅出,引人人胜。现在就让我们翻开此书,随着莫砺锋教授一起走进杜诗这座宝山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薪火相传讲杜诗——从程千帆到莫砺锋
近期三种杜诗全注本的评价
2022年第88篇:读书有悟∣听莫砺锋教授讲杜甫诗
对杜诗做一次有节制的阐发
谢思炜教授访谈录(三):《杜甫集校注》
陈尚君 | 一代有一代的学术——初读《林继中文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