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鱼:记忆中的五中

投稿邮箱


黄梅五中,全称黄梅县第五高级中学,在县内通常被称为五中。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们这些五中的学生经常戏称它为破窑。原因除了因为它位于岳窑山上外,还因为五中那时的教学生活设施确实是因陋就简,被戏称为破窑也不觉得有多过分。其实也应了那句老话——破窑出好瓦。
五中,距黄梅县城八公里,距大河镇镇区一公里。从大河镇西望五中,它位于树木葱茏的岳窑山南麓。沿着一段废弃的国道,经过门前长长的上坡路,走进五中倒能寻找到一份难得的“静谧”。
国道东西走向,五中坐北朝南。五中的教学生活区从南至北大致为三排校舍,校门位于第一排校舍的中间位置。
五中当时一共有十个班。高一、高二每个年级三个班;高三年级除应届生三个班外,还有一个高考落榜生组成的高三(4)班。十个班中有九个班的教室设在最北边、位于岳窑山山腰的第三排校舍中。这排校舍是五中当时最好的房子。它是一排平房,外墙刷着水泥灰,靠南一侧有走廊,门口有块土场可供我们这些学生在此挥洒青春和汗水。只是这排校舍只有九间,因而高一(1)班的教室被“异地安置”在第一排校舍的最西头。
这排校舍以前原本就是教室。它“房龄”有些长,老式青砖空斗墙的外墙面经过风雨的侵蚀已有些风化,许多成凹陷状,露出了砖坯中黄色的沙粒。除了作为高一(1)班教室的那一间外,其它均已被改作男生宿舍使用。高一(1)班是“近水楼台”,教室和男生宿舍在隔壁,这对学生来说生活是方便了,对教学管理却不“方便”。
当时男生宿舍的住宿环境确实不好。每两个班级共一大间四、五十平方米的校舍,每班摆上十几张高低床,班级间没有隔墙,用床作自然分隔。一个班四、五十来个男生,两人一铺,每张床睡四个人,挤的是满满当当。各班级有单独的门出进,但没有带锁,一是因为学生没有什么值钱的物品,再就是来往的人多,门根本锁不了。窗户是木质窗,没安装玻璃;冬天蒙上塑料布,既挡风雨又透亮。宿舍中没有卫生间,最近的公共厕所在30米以外的第二排校舍东侧。那时的农村还经常停电,五中也不例外。学校在男生宿舍东侧单独设了一个供电室,通过柴油机带动发电机供电。每当柴油机启动时,整个学校都能听到柴油机的轰鸣声,临近供电室的男生宿舍更是震耳欲聋。宿舍中的电器只有一盏白炽灯,像一只熟透的茄子通过电线挂在屋顶上的横梁上。上铺还有微弱的光影,下铺就只能是“摸黑”上床了。
女生宿舍的住宿条件和男生差不多。女生宿舍位于第二排校舍的东侧。为了管理方便,用高高的围墙围成单独的院落,男生到此止步,但有一次例外。一个晴朗的中午,女生宿舍忽然传来惊天动地的尖叫声。有机灵的男同学随即冲了进去,一只猫头鹰拍着两米多长的翅膀从女生宿舍里跑了出来。那男生随手拿起地上的扫把将正要“起飞”的猫头鹰“拍”了下来。那只猫头鹰只是到女生宿舍寻找食物,却闹出这么大的动静。
青年教工宿舍的条件也不好。它在女生宿舍西面。沿着校门内密密匝匝栽满冬青树的主干道走到第二排校舍前,东侧有一排被戏称着“火车厢”的是青年教工宿舍。它有三、四十年的历史,檐口距地面不到三米高,感觉高个子学生一跃就可以摸到屋檐。走廊在中间,走廊两侧是八、九平方米格子间。和那时常见的“绿皮火车厢”的布局很相似。“火车厢”屋顶木桁架结构,桁架的下方铺有竹片制作的“天花板”。由于年代久远,“天花板”上有许多毛毛虫。据老师们说,起风时,时有灰尘和虫子掉到床上。
五中的食堂很简陋。它是一栋类似礼堂的红砖建筑,西面连接厨房的山墙开了三个小窗洞,这是打饭的窗口;东侧山墙处设置了一个舞台,所以这个建筑既是礼堂也是食堂。它外墙没有进行粉刷等装饰,室内也没有吊顶等装修,甚至没有安装窗扇,也没有桌椅等设施,因而内部显得空荡荡的。食堂南侧墙下摆有一张破旧的乒乓台,开饭时它是卖菜的“摊位”。师娘们将大搪瓷菜盘摆在乒乓台上,再在上面放上小板凳,坐在上面卖菜倒是很方便。
食堂里的乒乓台是五中唯一的乒乓台,饭后也有老师在此打球消遣。这个球台不光台面有裂缝,尺寸也不是标准尺寸。严格来说只是木匠凭想象做的两个貌似乒乓台似的桌子,比标准乒乓台要高大。每当老师们以香烟作为赌注比赛时,总能赢得老师和学生们的关注,乒乓台边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笑声不断。
五中的场地只有篮球场是经过混凝土硬化处理过的。它在男、女生宿舍之间,周边绿树环绕,风景还是不错。这里也是分配给我们班课间操的地点。每到课间操时间,同学们往往带上篮球,争分夺秒地“操练”一回。
五中的排球场在“火车厢”和男生宿舍之间。这里埋设了两根旧预制电线杆。每当比赛时,在电线杆之间挂上球网,用石灰粉在经过平整的土场上划上边线,排球场就可以使用了。
足球场是没有的。在高中阶段我们没有开过足球课。只看到青年老师们在第二排房屋和男生宿舍间的土场里踢过,球门是用两块石头作的标记。这个场地也是学校集会的场所,在第二排房屋前的道路旁建有一个升旗台,举行集会时,在旗杆下摆上几张桌子、铺上桌布就是主席台了。
五中的道路都是泥沙道路。岳窑山的黄泥巴很有特点:下雨天分外有黏性,走路不但湿滑,抬脚也甚是费力气;风干后又分外坚硬,下雨天留的脚印有些硌脚。
印象中五中有几盏路灯,但常亮着的大概只有教室西头的那一盏。它安装在教室的山墙上,靠近公共厕所。灯也只是普通的白炽灯,上面有个像锅盖一样的罩子。由于岳窑山上植被不错,亮灯时常有飞蛾等虫子围绕着它飞舞。
当时五中还没有集中供应的自来水。学校在篮球场旁自建了水房,用水是直接从水井中用水泵抽取。由于学校位于岳窑山上,水井的出水量常是不足,水中通常还带有山上的泥沙。冬天下午第六节课后,可以提供男生每人一大勺、女生两大勺的热水。每次洗脸时,总需要静放澄清一段时间才能使用。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五中。它创建于1958年,最早的名称是黄梅县第八初级中学。1968年被改为大河社中(含高中),1981年改作黄梅县第五高级中学,1982年又被改为黄梅县农业高中,1987年才定名为黄梅县第五高级中学。建校时间不长且只是普通高中,在经济不发达的县域乡下,校内设施因陋就简在当时也很正常。
由于是普通高中,这里招收的学生都是中考成绩在重点线下的。进校时,几乎没有学生指望三年的高中学习能“一举而跃龙门”。一般是作了复读一年、二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理准备。因而,五中最好的、最有希望的班级是高三(四)班。
北宋的吕蒙正住过破窑,经过磨砺,终成名臣。戏台上的王宝钏独守寒窑十八载,终于等来发迹后的夫君薛平贵,苦尽甘来。在五中,我们这些大多数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子弟能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实属不易;且许多学生经过四年或五年的高中学习能进入高校,这对当时尚未扩招、高考录取率大约是四分之一的时代,五中应该是很好的“龙门”。
五中的校舍比较破旧的,校内道路是黄泥巴路,水是黄泥巴水,树大多是歪歪扭扭的杂树,学习是苦读,生活也艰苦,但却给我这样的孩子带来希望。
破窑也能出好瓦,只要努力。农村孩子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吃苦,老师们经常这样激励我们,何况苦难是生活最好的老师!
那个时候每年7月的7、8、9三天是一年一度的高考季。记得参加高考的前一天,校长站在国旗杆下给我们作动员:“七月流火烁金,即将奔赴考场的我们就要在高考这个熔炉上经过锻炼来试试'金子’的成色”。校长站的地方不远处有棵挺拔的梧桐树,七月的风轻轻吹过,从树叶的缝隙下闪着光芒流淌而下的太阳光,像是给地面撒了一地的金子。
那天是一个快乐的日子,校长的讲话热情洋溢,老师们也态度和蔼,班级的黑板上用彩色的粉笔写作“一路走好”,我们开心得像出笼的小鸟。
动员会后是集餐,这是五中的传统。由于学校没有餐厅,教室被临时改成集餐的场所。餐桌是用课桌拼成的,餐盘则是同学们的脸盘。不管它们平日作了什么用途,今天经过反复洗涤,将作为“大号”的菜盘使用。大致每十名同学可以分到六盘菜,学校用师娘们喂养的猪来犒劳和送别我们。菜都是荤菜,粉蒸肉、辣椒炒肉、红烧肉、筒子骨汤等,甚至还有啤酒。在校期间我们从未吃过如此丰盛且不花一钱的大餐。这一天,也是我们作为学生在五中呆的最后一天。那天五中梧桐树下的一地金光一直刻在我心里。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五中,我不觉得遗憾,五中的学习生活对我来说是重要的人生经历。

作者;老鱼。曾经就读于黄梅五中。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魏鲜红

主编

唐亚红

执行主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梅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油铺小学 油铺中学
微小说:追求班花
开学倒计时 小南探营新校舍“华师附小”(附:华师附幼招生通知)
李景宽专栏|忆一中老校园
穿越时光隧道,带你重返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三隆中学
十五项指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