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猴哥侃论语


【学而第一】1.6比学习更重要的是做人

【原文】

子曰:“弟子①入②则孝,出③则弟(tì)④,谨⑤而信,泛爱众而亲仁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① 弟子:一般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年纪幼小的人,二是指学生。此处指求学之人。

② 入:进入家门,指在家里。

③ 出:走出家门。指在外边。

④ 弟(tì):通“悌”,尊重,敬重,友爱。

⑤ 谨:寡言,说话做事谨慎小心。

⑥ 亲:亲近。仁:仁人,有仁德的人。

【译文】

孔子说:“立志于求学的年轻人,回到家里就孝敬父母,出门于外就敬重兄长,言语谨慎,待人诚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去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就去学习文章典籍。”


猴哥侃大山

我们今天的话题是:比学习更重要的是做人
学生的本分,就是学习。学习的效果,就是成绩。当然,成绩的内涵不仅仅是文化成绩,还包括身体、心理、态度、习惯、意志等。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思想不好是危险品,心理不好是易碎品。
在本则中,孔子很明确地提出:比学习更重要的是做人。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什么叫“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从甲骨文字形来看,“文”字像一个站立着的人形。最上端是头,头下面是向左右伸展的两臂,最下面是两条腿,在人宽阔的胸脯上刺有美观的花纹图案。

由此,我们理解:文的意思是纹饰,是美化。文质彬彬,就是人文雅又朴实。文明,就是人明白礼义廉耻,明白人情事理。

于是,我们可以这样考虑:这里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指的是守住了做人根本之后,让一个人更文明、更文雅、更有气质、有风度的一切学习。

诗词歌赋让人有文采,琴棋书画让人有静气,唱歌跳舞让人有风度,骑马射箭让人有气概。这些都是锦上添花的事情。有,非常好;没有,日子照常过。但是,做人糊涂了,本分弄丢了,那就麻烦了。

什么是做人的根本呢?

孔子说:“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这几句话,对象由近及远:先是对父母,再进一步,是兄弟情谊和其他有缘的世人。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同胞兄弟,血浓越水,从小是玩伴,长大后是手足,兄友弟恭,互相照应,这还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如何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呢?

孔子说三个字:谨而信。

“谨”是谨慎,“信”是诚信。要想做到诚信,务必坚持谨慎。说话不过脑子,信口开河,说了做不到,一次,两次,次数多了,人的信誉就被大家质疑了。做事没有谋划,冲动蛮干,南辕北辙,总是犯低级错误,一次,两次,次数多了,人的信用就产生了危机。

什么是孝?好吃好喝供应父母吗?对父母百依百顺吗?都是,但是都不全是。后面,孟懿子问孝,孟武伯问孝,子游问孝,子夏问孝……等,孔子都有精彩论述。在这里,我的理解就是:孝,就是不要让父母为你担忧。兄弟不和,亲兄弟却和仇人似的,父母能不担心吗?让父母提心吊胆的子女,能自诩为孝吗?

唐高祖李渊被儿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三儿子杀了大儿子和二儿子,他这个当爹的会是什么感受?退位做了太上皇的李渊,生活应该还是衣食无忧的,儿子李世民接班之后,又创造了“贞观之治”的辉煌,按说他也该知足了吧!但是,据说太上皇一点也不开心,郁郁而终。兄弟不和,家门不幸,为人父母怎么能高兴起来呢?

类似的还有康熙皇帝。本来,他一世英雄,子孙满堂,文治武功,福寿双全,这个一代雄主是应该没有遗憾的。特别是他除掉鳌拜,平定三藩,然后又收复台湾,征服准格尔,让大清的江山在他手里四海宾服,稳如磐石。多完美,多圆满。但是,围绕皇帝继承权,他的几个儿子阳奉阴违,明争暗斗,以至于让老皇帝苦恼不已。

比他更惨的是齐桓公。据说,曾经九合诸侯,风光无限的一代霸主齐桓公,一旦病重无力控制朝局,他的五个儿子就大打出手,活活气死老子。齐桓公死后,尸体都发臭生蛆了,儿子们却忙着争权夺利,对老爹的死不管不问。

所以,我说,“入则孝,出则悌”是有关联的。真正的孝,一定是兄弟和睦,互相帮扶,都把自己日子过好,一起来孝敬父母,让爸爸妈妈无忧无虑,开开心心。

而很多时候,兄弟失和往往是因为大家没有做到“谨而信”。爱冲动,乱说话,说了不算,有失公允,兄弟就开始闹矛盾。所以,即使是同胞兄弟,也要遵循公平原则、诚信原则。把兄弟当朋友处,有一些契约精神,无疑可以减少很多兄弟失和。

历史上,为了让父母安心、开心、不闹心,做得最好的,应该是伯夷、叔齐和吴太伯、仲雍两家。

孤竹国的孤竹君有两个儿子,老大伯夷,老二叔齐。孤竹君偏爱小儿子,临死前废长立幼,把王位传给了弟弟叔齐。叔齐觉得不能坏了规矩,长幼有序,就坚持要还位给伯夷。伯夷坚持这是老爸决定的事情,誓死不肯接受。于是,兄弟两个就安排更合适的人接管,他们手牵手离开了孤竹国去周考察。。

周太王也有三个儿子,老大太伯,老二仲雍,老三季历。季历十分贤能,又有一个具有圣德的儿子昌,太王想立季历以便传位给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怎么办呢?老大、老二一商量,不能让老父亲为难啊!于是,他们偷偷就逃往荆蛮,象当地蛮人一样身上刺满花纹、剪断头发,以示不再继位,把继承权让给季历。

做老人的,最在意的不是自己吃什么,穿什么,而是一大家子人团团圆圆、和和睦睦。有本事的哥哥,照应一下没本事的弟弟,做兄弟的好好尊重哥哥, 兄友弟恭,其乐融融。这才是老人最在乎的。

家里的关系处理好了,家和万事兴。由此及彼,由内而外,爱自己,爱父母,爱兄弟,爱朋友,爱同事,就顺理成章,比较容易做到。

孔子说,“泛爱众”,这里的“众”范围很广。父母兄弟之外,亲朋好友,邻居街坊,乡里乡亲,甚至于一国同胞,国际友好,等等,都是这个“众”的范畴。

基督教提出的“爱世人”,范围更广,不仅包括爱自己、爱亲人、爱不相关的人,甚至还包括爱对手,爱仇敌。

这就有了一些难度。爱自己是本能,爱亲人是人性,爱不相干的人,甚至是对手和仇人,这的确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但是,我以为,从自私的角度,我们更需要去爱不相干的人,爱对手和仇人。

我们天天出入单位或者小区,保安和我们有关系,但是往往关系并不大。我们可以喜欢他们,也可以不喜欢他们。我们不喜欢他们,一板正经,公事公办,这是没问题的。但是如果把我们的不喜欢表现出来,对人家恶言恶语,呼来喝去,这就有问题了。人与人是平等的,我们没有权利伤害任何人。而且,尊重是相互的。我们不尊重别人,别人一次对我们热情,两次对我们热情,我们总是爱理不理,人家也会对我们疏远,甚至于冷漠。试想一下,我们每天经过门口,和保安客客气气,其乐融融,或者,我们对人家爱理不理,人家对我们爱理不理,哪种感觉才是我们需要和喜欢的?

我们爱别人,收获的也是对方的爱;我们仇视别人,收获的难免也是仇视,能够开开心心,我们为什么要给自己找不自在呢?

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当我们心中常驻仁爱的时候,有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觉,有了“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豁达,有了助人为乐,爱人如己的洒脱,也就实现了孔子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我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善待朋友,普爱世人,自己也就进入了仁爱的境界。这样,“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欢迎关注猴哥侃大山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读《弟子规》总叙——玉版白的博客
“出则孝、入则悌”之新解 | 《竞石说》
什么是“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冯家禄:《论语三解》的突破在哪里?
谢老师讲《论语》:《学而》第六章
论语笔记—学而第一: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