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我们要鼓励优秀学生挑战一百分


新学年,我说过这么几句话:
第一句,做最好的自己,阳光自信大气;
第二句,把微笑留给自己,把赞美送给他人。
今天,突然想到第三句话:崇尚完美,追求卓越,挑战一百分。
晚上,看到铃木镇一和父亲的故事。铃木上小学的时候,日本的应试教育非常激烈,大家都在拼命追求分数。父亲告诉铃木镇一:“你不要过于追求分数,学习考试60分就可以!”铃木很吃惊,说:“为什么呢?考60分就可以了,剩下的时间干什么?
“读书啊!”父亲说:“博览群书,积极参加活动,享受发现的乐趣!”
这个故事,我在很多地方讲课都用过。我是出于赞赏的态度。
但是,今天,我提出了不同的想法——我鼓励那些优秀学生挑战一百分,而不是差不多就可以。


我问同样教书的妻子:“考试一百分和90分的孩子区别在哪里?
她说:“更加专注、认真,细心!”
“完美!”我说:“从优秀到卓越的差距,也就是一个思维的习惯!”


在我看来,考试90分和考试100分的孩子,很可能掌握的知识差不多,为什么总是糊里糊涂就失了分?
经常考试一百分的孩子,不见得比别人多做多少题,甚至不见得比别人聪明多少。但是,他们一定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比如知识归纳的习惯,错题汇集的习惯,喜欢智力挑战的习惯。
优秀是一种态度,卓越是一种习惯。
经常考试100分的孩子,善于研究答题的技巧。从知识点到问题点,从问题点到得分点,当我们明白了出题人在玩什么的时候,当我们一上眼就抓住了答题得分点的时候,考试就变得容易起来。


叶在树上,树在林中。当我们准确把握了得分点,清楚明白了问题点,系统掌握了知识点,减少失误就是提高,搞清一题就是效率,记住模式就是技巧,耳濡目染就是成功。
反之,知识不系统,储存无章法,知识应用缺训练,关键能力没形成,似乎无所不知,其实一到关键就掉链子。
有一些老师,工作很能吃苦,辅导也很细心,但是考试成绩一般般。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因为老师自己对答案就似是而非,糊里糊涂。这样的老师不算少数,不研究教材,不研究课标,不研究学科主干知识和核心思想,标准意识不足,规范意识不强,给学生提供的答案,本身就是经不起套得分点的。


100分思维,倡导的是严谨,重视采分点和答题模式以及标准。
100分思维,倡导的是专注,只有做事专注,学习专心,才能有学习力的落地。
100分思维,倡导的是耐心,静生定,定生惠,耐得住性子的人,更容易实现完美。
100分真的就那么重要吗?
100分可以不重要,但是100分思维习惯却至关重要。
成大事的,往往都是难得住性子坚持到底的人。
100分思维”对应的,是“差不多思维”。



航天飞机设计者如果是差不多思维,相信再高端的航天飞机也是有去无回。因为几乎所有的惊天事故,都是因为细节小错误造成的。
大型企业的破灭,往往是因为一个闪念间的错误决策。世界上每100家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85家是因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不慎造成的。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想当然应该没问题,结果,大意失荆州,偏偏就出了问题。“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雪崩了,说不清是哪一片雪花的责任。一度非常有名气的三鹿奶粉,就因为“三聚氰胺问题”,一夜之间轰然坍塌,引起了中国乳品行业的“大地震”。从此,市面上再也没有三鹿奶粉这个品牌。



我们提倡100分思维”,不是因为要刻意追求那个100分,而是在倡导“崇尚完美,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如果有了精益求精的思维品质,有了严谨认真的做事习惯,就容易少犯错误,走向成功。否则,做事粗心大意,马马虎虎,能干好的干不好,该干好的干不好,吃亏的终究还是自己。
在学生中提倡100分思维,首要的是明理激情,说清楚意义,讲明白道理,让学生敢于挑战,愿意挑战。一定要注意一个环节,挑战100分,不是老师的要求,不是老师逼着的学生要做的事情,而是学生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承诺,自己愿意去挑战100分。
操作的步骤是:做好动员,榜样引领,互相激励,主动承诺,成功庆祝,不成功鼓励。
要把这项活动当成游戏来做,鼓励小组竞赛,鼓励家长参与,鼓励有家庭奖品,鼓励有梦想奖励。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一个人的最大潜能,在破釜沉舟的状况下最容易被激发。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一个人的最大潜能,在取得成功之后,万众瞩目之下,朝向更高目标攀登的时候最容易被激发。
所以,咬定目标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你好我更好,你强我更强,比学赶帮超的氛围,最容易形成百舸争流的局面。
挑战100分,就是此项活动最好的催化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奥数不单是竞赛,更是一种特殊的素质教育
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 初中生 高中生 青春期的心理特征).
数学到底该怎么学?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学生学习方法汇总
太早灌输知识适得其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