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论“善无善报”


作者: 無量山人.龍泉  |  首發:雲南道教網

本平台坚持原创!转载请注明!




其实,此话题我早已在一年前写过,还讲过一个故事,说一心地善良的孤儿修桥补路却被雷劈死,本应受三世恶报,但因其心地善良而在一世全部受完后投胎成为太子的故事。这个故事似乎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善人并无善报的原因。按理说,此话题已不必作更多论述,只不过,前日一友再次提起此话题,与其讨论以后,突然觉得有进一步论述的必要。


朋友说,她身边有好多亲友,心地善良,老实本分,从无害人之心,但常常遇人不淑,或被坏人欺骗,或生活艰难,因此,她也逐渐相信“好人未必有好报”的说辞,并且开始质疑行善积德的真正意义和功效。相信很多人也有类似的疑惑,不过,其疑惑可能源于对修行的误解。那么,什么是修行?既然修行与命运有关,我想就此话题展开探讨。



粗浅地讲,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不偏离善道,是趋吉避凶的方式。修行是一个循序渐进“积沙成塔”的过程,不可以一蹴而就,因而就不可急于求成。有人一皈依宗教就想大富大贵、诸事顺利,这本身就背离了修行,因为,有所求会使修行变成交易,而带着功利心修行的人,最终可能一无所获。这点是应该牢记于心的。


若对修行进行更深层次划分,则可简略地将其分成本心和理性两个层面。理性层面的修行属于表层的修为,而追求本心的修行才是根本。其实,自古以来,文人志士皆倡导从日常言行中保持理性,如此则不至于偏离善道,从外在的行为约束回归内在的理性,进而形成是非对错的评判标准。



可以说,大部分人,无论是否皈依宗教或持守宗教戒律,都是在这一层面修行的,也就是说,这种修行尚未达到理性的自觉,尚需用理智说服自己以避免不当的言行,虽然理智可以避免产生不良的后果,但其对行为的自我约束不足以产生多少功德。


比如,当我们看到某人不顺眼,想通过某种行为对他/她“做点什么”以消解心中的不平。就在这时,我们可能会用理智劝说自己打消邪念。从表面上看,我们并没有任何邪念的表达,因为我们通过理性的自我约束制止了相应的行为,但这种克制不足以抵消恶念所产生的不良后果。



再比如,当我们面对行善的抉择时,我们内心深处可能不愿意付出什么,但迫于理性而尽量说服自己付诸善行,其实,这种善行是没有太多功德可言的。一般人很难做到毫无功利心的善行,但凡行善契机到来,我们极容易先在心中作一番盘算,或曰,用理智战胜私心,最后才“好不情愿”地付诸善行,这种源于理智的善行没有功德。


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两人各执一端,也不无道理,讲的都是人性。修行无非是使自己弃恶从善,最终回归本心,即霎那间产生的念头,那是灵魂的自觉,若这种念头再经过思理智的加工处理,性质就变了,原因和结果之间便多了一道隔膜,致使本该产生的结果突然转向而导致另外的结果。因而,真正得到善报的善行是源于本心的,而非源于理智。



实际上,当我们观察周遭的人,不乏积极行善之“大德”,其也算“乐善好施”,然而,其同样遭遇诸多坎坷和不顺,以宗教的眼光看,这叫“魔考”,也顺理成章,只不过,总让人感觉有些牵强附会,因为每次善行都是基于理智的,所以很多人无法真正进入本心,因而,“魔考”也似乎是无穷无尽的。如果我们试图遵照本心而不受理智左右,情况就会大不一样了。


呜呼,修行不易,无论出家在家,都应精心修行,放下贪欲、仇恨、妒忌、是非、执着,甚至需要超越理智,而忠实于本心,因为,那才是修行的本来面目。或许,这就是“行住坐卧皆修行”的真谛。慈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读懂《西游记》了吗?
常顺有话如是说:关于“蔽人之善”的内容(讲于2020年5月18日)
善行终有善报,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
隨緣過當中修功德,修善行
有一分善行,就有一分功德;有一分宽容,就...
前因后果(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