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炼就修道人常用的静心之功?




睿智的人,看得透,故不争;豁达的人,想得开,故不斗;得道的人,晓天意,故不急;厚德的人,重谦和,故不噪;知足的人,常快乐,故不老;重义的人,交天下,故不孤。


未静之时,体会万物未生,一切虚无,空洞之极。悟入此境,念自泯灭,而心自静。初学入静,则躁妄难行,故开始以意志力和懒怠心较量,按住性子坚持下去,时间长了,心不求静,自然安逸。


天热出汗,易生心火,想像自己立身冰雪之境,便得清凉。天寒气缩,易生退怠。想像丹田如同阳光温暖,便可驱寒。此乃“真意调身”之法,可以改变环境影响,保障功修。初学易生躁妄,难以持久。必须死心塌地,一切放下,彻底磨去火性与惰性,方显清静本性,而获自如。




茫茫广宇之中,万事万物惟在我心,我到无心地步,复有何物可以扰我?悟入此境,心无挂碍。世间万象,触目皆空,更有何事不可静者?不必求静,而自在静中。入于静境,周围万象悉归销溶。即使处于喧闹之所,亦能听之不闻,不受干扰,觉其声音如在百里之外。


常人每日纷纷扰扰,驰逐于外,分分秒秒的光阴,很难属于自己。只有静心之时,神气内敛,方能使自己属于本来真我,而获生命之真实。只要活着没有病魔来扰,永保乾健之躯,精神充实,身心愉快,即为现实之神仙。




引经据典,谈玄论道,或可尽一时之兴。再去静坐下功,容易浮游乱想,必定心念难平。可见高谈阔论,有碍道修,嬉笑打闹,扰神乱性,是心性浮动之表现。有高深修养之人,必定沉潜内藏,大智若愚。















































































































































































































和谐是民众一直都在孜孜以求的。在和谐的社会里,不仅人人心情愉快、处处温暖融洽,而且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社会秩序稳定而协调。在中国各个朝代几千年的历史交替中,和谐不仅是先人们为人处世、治理国家的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绵延几千年的政治理想。和谐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主题,天时地利人和、家和万事兴……都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的共同梦想。安宁、稳定的和谐环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和生活的必要条件。离开和谐,社会无从发展,个人也得不到幸福。


现在中国的发展处在一个黄金期,但也是矛盾突显期。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善于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环境。发展是硬道理,和谐则是硬道理后面的硬道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最广泛的社会动员,需要人心向善,人心思和,广纳群言,广谋良策,多方发动,多种努力。其中值得去做的一件大事,就是从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发掘“和'的文化内涵,古为今用。儒、道、释是中国文化的三个支柱,它们都倡导和谐,然而各自和谐的内涵是不同的。儒家重视的是社会秩序,主张和而不同,以倡导“非寡'、“非乱'、“非同'为前提,追求以“多元和谐'为目标的理想和谐境界。佛教重视的是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强调奉行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规则。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关注的是天、地、人全面的和谐发展,以“道'为最高信仰,倡导人们信道、修道、行道,一切以道为事,生成容纳万物、自然平和无私、无为柔弱不争的环境。可以看出,道教之和不仅是最完整的,也是最贴近人、最具人性的。


拾得起,放得下;进得去,出得来。才是人间修行路。 心躁之时,阅读丹经道书,则妄念于不知不觉中渐渐止息,亦为伏性之一法。修道人常用静心之功,应物坦然,处变不惊,则时时皆可保持道修。白玉蟾祖师云:“不必定在蒲团上求道”。


所谓“悟”,一是心悟,一是体悟。心里要明白,还要在身体上实际修证,方是真悟。知行合一,方为真知。



随缘转发,功德无量!


仙道貴生 無量度人 


点右下方'写评论'发表评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学与现代(下)
心灵的七个境界
《周易》384爻今释
身为正一道弟子,被误解戒律与婚姻等问题时,该如何从容面对!
简单的参悟方法
5、“宁静澹泊,观心之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