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走丨延安,总是让我激情盈怀

       

圣地、红都、中心、熔炉、灯塔……说起延安,一些蕴涵光荣与梦想的词汇,总在我的脑海中闪烁,连我带红领巾时背诵的贺敬之那首诗《回延安》,都显得那般亲切:“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所以,一得知党性教育培训班,要赶往延安进行党性锻炼,激动得久久难以入睡。那天上午,高铁在轨道上飞速地滚动着,穿过了一个又一个长长的隧道,千沟万壑的陕北黄土地次第在我眼前铺展。尽管从西安乘高铁需运行2小时零20分钟,此后还要改乘大客行走40分钟左右,才能到达延安,可是,我依然感到延安离自己很近,这当然有延安红色文化与我“心灵相通”的原因。同时,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让距离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时间概念”。可在当年,一些知识青年到达延安要迂回辗转13个月,依然未能阻挡其神圣的向往:“我要到延安。”让我不由得浮想联翩。

延安,当年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将五湖四海追求进步、富有激情的知识青年吸引过来。在那个年代,奔赴延安的路漫长而艰险,需要穿越漫天狼烟、遍地烽火、风霜血雨、严寒酷暑,跋涉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穿越于布满了哨卡的秦川,几乎每一步都会遭遇惊险、每一刻都要面临考验,可是,这些知识青年在“割掉皮肉还有筋,打断骨头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亦爬到延安城”的呐喊中,背着背包,徒步行走,浑身上下连眉毛上都粘满了黄土,却随着延安的日益临近而愈加兴奋,有人竟亮开嗓子唱起歌来:“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的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担承……”延安,成了天下英才的云集之所。据任弼时1943年12月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讲,抗战后到延安的知识分子总共4万余人,这些青年大都家境殷实,教育良好,不乏“大家闺秀”和“豪门公子”,还有不远万里归国抗战的华侨青年。这些知识青年在延安学习、战斗、劳动、歌唱,然后一群一群地,穿着军服,扛着责任,燃着激情,奔赴到党需要的各个方向,将星星之火催燃成普照东方的绚丽日出。

这些知识青年“葵花向阳”一样奔赴延安,莫非是向往延安殷实的生活?恰恰相反,陕北高原长期饱经风浸雨蚀,沟壑纵横、土硗地瘠,延安作为黄土高坡上的一个小镇,千百年来一直处于贫瘠、封闭、萧条、破败的窘境。北宋范仲淹驻守这里时曾留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燕去无留意”的诗句。延安干部学院教授谭虎娃告诉我们,当年中共中央到延安时,这里还是个寂静的小镇,人烟稀少,不足3000人,粮食亩产几十斤。特别自1940年国民党封锁陕甘宁边区,以及近30年罕见的自然灾害,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从华北前线回到延安看到的情形是:各机关、学校、军队几乎断炊。另据凭借一部《保卫延安》享誉中国文学界的作家杜鹏程回忆,1941年其进入延安大学时,一天只能吃上一顿漂着几小块土豆的小米稀饭,饭稀得能照见人影,吃完以后就想趴在桌子上睡觉,盼望下一餐的到来。为了物质享乐而选择延安,那肯定是来错了地方,假如一些知识青年此前对延安艰苦生活缺乏了解,那么,来到延安亲身体验之后,照样是留不下来的。

然而,绝大多数人义无反顾留在了延安。作为从初一到高三,一直担任班级历史课代表的我,此次延安之行让我愈发感到,在当年抗日救亡成为主流民意的历史背景下,自从毛泽东率领的中共中央迁到了延安,对延安来说,世界变了样;对世界来说,延安变了样,延安,就像一支崇高的名曲的开端,让四面八方的知识青年,情不自禁地汇入高亢而动人的旋律之中,将苦难转化成为动力与温暖,进而让延安与国统区、沦陷区,呈现出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全面抗战爆发之后,面对山河破碎、人民流离,许多知识青年在选择延安之前,曾赶到上海、南京等城市,希望参加报效祖国工作,然而,国统区那些大小官僚朝气不足暮气有余、爱心不足贪欲有余,不作为、懒作为、慢作为,乃至“红线不红,底线无底”乱作为,竟然让青年为报效祖国提供经济担保,给他们的抗战热情当头泼了一盆冰水。一些知识青年甚至发觉,蒋介石一边宣布对自由世界的效忠,一边减少自由的空气;一边是前方吃紧,一边是后方紧吃,等等。任何一个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人都会对这一现实产生公然的不满,很多知识青年就是这样转向了延安。

可是,延安给出的答案又是什么呢?1940年,毛泽东在《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讲演中,以延安“十个没有”做出了回答,即陕甘宁边区没有贪官污吏,没有土豪劣绅,没有赌博,没有娼妓,没有小老婆,没有叫化子,没有结党营私之徒,没有萎靡不振之气,没人吃磨擦饭,没人发国难财。

而在我看来,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不是亦不可能是完美纯洁的十三年,但是,依然不妨碍延安成为知识青年梦寐以求的“理想所在”。除了延安充满理想信念、高举抗日旗帜等因素外,还在于延安艰苦,但领袖与群众一起苦。

我们在延安的几天,天总是湛蓝的,云总是洁白的,与延安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构成了一幅幅优美的立体画廊。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党的领袖们当年在王家坪、在枣园、在杨家岭的故居。尽管我对延安条件艰苦早有耳闻,可实地一看,仍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领袖们的住所,竟是那样的狭小、简陋、寒酸,窑似的土洞中,往往只有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和一些简陋的家当。如毛泽东在枣园住过的那处窑洞,门窗由没有油漆过的陈木所做,又小又矮,窑洞内墙面剥落,靠窗的那张榆木桌的桌面坑洼不平,简陋的睡床是榆木钉起来的,洗脸是一个普通的瓷盆,这里竟成为主席的办公室兼卧室,主席就是在这样的窑洞中,吃着简单的饭食,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的工作着。不知为何,我突然感到这里很大、很大,因为这里还装着大地、河流,与飘着信天游的天空,而且这些窑洞总是向着光明洞开,有谁能数得清,一个个洞彻中国的英明举措、一份份洞穿历史的宏伟蓝图,就是从这小小的窑洞中稳健地走出。住得“寒碜”又有何不光彩?脱离了群众才不光彩。

另据讲解员介绍,毛泽东的穿戴十分简朴,衣服是粗布做的,补了又补。在延安,我就发现一张毛泽东1942年2月给八路军120师干部做报告的照片,主席裤子膝盖处竟补了两个大补丁。据讲解员介绍,当年,主席非但没有感到这张照片丢“面子”,反而认为这是自己最具时代感的一张照片。由此我想,就算条件再艰苦,延安当年有我们自己开办的银行、商店,还有被服厂,东西再缺都不差主席的,只要写个条子就行了,据说当时有许多同志提过建议,可主席一概拒绝。主席做到了这个份上,我们党的其他领袖亦是如此,张闻天盖的被子是林伯渠在长征途中送给他的、彭德怀穿的背心是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林伯渠耳朵上用绳子系着断了腿儿的眼镜……如此以来,看似难以克服的困难局面,在延安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

当年,延安条件确实艰苦,但人人充满希望,与国统区截然不同。这无疑是知识青年舍生忘死奔赴延安的重要因素。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大多时候是灰涩的,直到毛泽东和他率领的中国共产党登上了历史舞台,特别到达延安之后,才有了更大的起色,以至后来的波澜壮阔,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其实中共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就是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十三年,我们党将胜利作为唯一的选择,革命事业中缺什么就造什么,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亦让我们党从中积累了宝贵的局部执政经验。俗话说“心中有希望,脚下有力量”,到延安的知识青年中,不乏学汽车、学化工、学建筑……可是,当年延安没有汽车制造工厂、化工有限公司等,这并未阻碍知识青年竞相赶赴延安的脚步,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有一个好的执政党,没有的所有的一切都会有。而能在冬天的严酷环境中生存下来,可能会在春天是最漂亮的。

当然,延安打动知识青年还在于,这里官兵平等、军民一致,正如朱德诗云:“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

据说当年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等人,经常身穿粗布制服出现在延安街头,与战士、老乡唠家常,彼此谈笑风生、无拘无束,关系是那么融洽,这些领导人自身有坚定的信仰,他们又成为大家的信仰。那个年代,领袖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成为了一种风尚。当时,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中央领导分别组成劳动小组,毛泽东带头参加,还在杨家岭的山坡下开了一片菜园子,种上西红柿、辣子、倭瓜等,将到菜园劳动作为一种放松,警卫人员要替他整理,主席说领导干部参加劳动是中央定的,自己理所当然要带好头,不许别人替、不许别人帮。时至今日,那块菜地还在,我们纷纷在此拍照留念,这可是主席洒下汗水的地方啊。我一边拍照一边问自己:“我能不能踩到主席当年的脚印呢?”

工作之余,领导人亦会与大家共同放松一下。如朱德总司令喜欢与干部、战士打篮球,当发觉大家在有意让着自己,朱德就与延安的女学员们打球,谁知这些女孩子可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上球场,就忘了他是总司令了,拦他、撞他不说,还常常给他“盖帽”,朱德不但不生气,还乐呵呵的。

说到党群、军民的鱼水关系,当年的延安可是无与伦比。

我们党在政策制定上,就是要“群众都有说话机会、都有事做、都有饭吃”, 作为“话有地方说,有话好好说”的参议会,被延安各界誉为民主之宫;在工作落实上,要“给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建设给老百姓“帮忙政府”;在领导方法上,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在言行准则上,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在作风养成上,从领袖到基层干部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自觉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而且,我们党的领袖闻过则喜、从善如流。1941年,陕北雨天打雷劈死了一位农民饲养的一头驴,这位农民竟说雷为什么不劈毛泽东。对于这位农民的一句牢骚,毛泽东立即从政策和工作中找原因,发现非生产人员不断增加:1937年为1.4万人;1938年为1.6万人;1939年为4.9万人;1940年为6.1万人;1941年为7.3万人,伴随吃财政饭的人越来越多,“实物税”负担越来越重,人吃马喂,让陕甘宁12县的150万人不堪重负。进而指出:“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水里可以没有鱼,鱼可是永远离不开水。”于是将陕甘宁边区公粮征集任务由1941年的20万担,减少到1942年的16万担。而为了克服“水少鱼大”的问题,我们党实行了“精兵简政”,推行了大生产运动。

据延安鲁讯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马小惠教授介绍,在大生产运动中,八路军三五九旅在王震旅长率领下,奉命开进南泥湾,风餐露宿,披荆斩棘,全旅忘我劳动,天还未亮,许多人就上山开荒,天已漆黑,还不肯下山,特等战斗英雄郝树才在开荒竞赛中一天开荒4.23亩,而群众的一头牛一天才耕2亩多荒地,郝树才被战友们唤作“气死牛”。对此,旅部不得不定出古今中外罕见、或许只有中国共产党军队才有的劳动纪律,即“生产时不得早到和迟退”。到1943年,三五九旅生产自给率100%,还上缴了大量的公粮及其它物资。农民的一句牢骚,催生了一项伟大的政策、推进了一场宏大的运动,为神圣抗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或许这位发牢骚的农民文化水平并不高,但,我依然认为其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至于军民的鱼水关系,简直让人热泪盈眶。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随一个连队作战,看到战士们衣服破破烂烂,赤裸双脚趟过结冰的小河,战斗了一整天,打完仗却没有一点点东西吃。小米唾手可得,但是他们没有钱,而指挥员不允许战士们不付钱就拿走老百姓的东西。在这个残酷的夜晚,战士们高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迎接黎明的到来,歌声直冲云霄。

总之,当年在延安,无论前方后方的人,有理想、有信仰、有目标、有追求、有希望,到处生气勃勃、奋发向上。到延安的知识青年中,不少人都带着一本《红星照耀中国》,作者为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及其夫人海伦,可在我看来,这本名著的真正作者,无疑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及其领导下的军民,用每一个窑洞、每一位人士所体现出的,不惧任何苦难与强敌的民族精神书写的。不知咋的,当我结束在延安的参观,将要返程之际,我竟感到自己不是回家,而是离家。而今,我离开延安已有一段时间了,但是,我把心留在了延安,王家坪、枣园、杨家岭、宝塔山……总是让我难以释怀;“震撼”、“感动”、“初心”、“使命”等词眼,至今在我的脑海中一次又一次的,与“延安”进行诗一样的排列组合,而每一次排列组合都让我激情盈怀。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导游词
延安枣园导游讲解词
延安之行
红色故事 | 只见公仆不见官
延安行(九)
【我的卧🐯湾】马誉炜|感恩节里访延安★圣地札记之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