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走丨乡下过大年

乡下的年,沿袭着古老的习俗,浸透着纯朴的民风,散发出淡淡的来自乡野的泥土气味,虽多年没有回家过年,但儿时的经历至今依然萦绕在脑际。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如果说腊八是开场的锣鼓,那么小年就是大年的序幕。在老家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这一天不仅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还要“送灶王爷”、“打扬尘”、“接祖宗”。“送灶王爷”也称“祭灶”,是在锅台墙壁上,书写“九天东厨司命灶君之神位”的牌号,两旁贴上“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除鸡、鱼、肉代表的“三牲”和酒饭外,一律添加一份糖稀作为祭品,故俗称稠糊状的糖稀为“灶糖”,用这种糖稀敬奉给灶神饱吃,说是要黏住他的嘴巴,甜透他的口舌,好让他“上天”后在玉皇大帝面前说不出凡间的过失罪责,只能甜言蜜语多说好话,替下界保太平。现在这独具特色的习俗在城市里很少被继承下来了,农村的仪式也大有简化,没有了摆酒肴、献糖稀的程序,只是烧香放炮的习俗还在延续。

接祖宗回家过年的习俗是很隆重的。早餐前,一姓人齐聚堂轩,在堂轩后壁挂起“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有的还张贴出列祖列宗先人的画像,然后上祭品、点蜡烛、烧香纸、放鞭炮,所有人叩拜以恭迎祖宗。


所谓“打扬尘”,就是卫生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房间庭院,掸拂尘垢蛛网,务必干干净净、利利索索,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

过了小年,就要准备年夜饭和正月招待前来拜年的亲戚的物品了,叫“办年货”。腊月二十五这天许多人家都会“打豆腐”,为春节的餐桌增加一道美食。儿时最期待的事情就是看着父亲在家里打豆腐。勤快的父亲头一两天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几十斤黄豆用清水浸泡上。二十五一大早,奶奶、父亲、母亲就轮番推起石磨,把浸泡好的黄豆磨成浆,然后烧煮、点石膏水、最后压制成型。一个过程下来,一般要一天的时间,到了第二天早上,才能看得到做好的成块豆腐。看着大人们忙碌的身影,我们兄弟几个有时也帮着推磨、将块状石膏擂成粉末,当然为的是早点喝上豆腐脑。在烧煮豆浆的时候,我们就围拢在灶台边,等候妈妈忙碌之中,可以给自己舀上一碗豆浆或是豆腐脑,乳白色的浓稠浆液,撒上一点白糖,醇香甜美在唇齿间流动,那种小小的满足往往会让我们幸福好几天。而在灶台间的烟雾缭绕中,浓郁的年味也沉淀在了心底间。那时,过年打豆腐是富裕和丰饶的象征,现在生活好了,不少人家是直接去摊点买豆腐,虽然省却了麻烦,却也让年味淡了许多。

“二十六,剁年肉”。这一天,无论穷富,家家户户都要准备过年的肉食了。富裕的人家还会在这一天,宰杀肥猪。杀猪是个比较隆重的事情,往往几天前就开始准备了,左邻右舍的青壮年都会过来帮忙。忙碌一番后,大家会齐聚主人家,喝酒吃肉,热热闹闹地拉开了春节的大幕。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一碗香喷喷的红烧肉,就是大人小孩关于年节的最朴实的愿望。


“腊月二十七,杀鸡赶大集”。一大早,奶奶就趁赶着天还没亮就抓住一只鸡,用绳子拴住爪子。天一亮,就磨刀、烧水,干净利落地杀鸡褪毛。等我们起床后,就看到悬挂在房檐高处的宰杀干净的鸡,还有奶奶特意为我们留下做毽子的美丽鸡毛。杀好的鸡,当天是不能吃的,要等到年夜饭的时候才能吃到。虽然只能看不能吃,但是小的时候,看着杀好的鸡就特别高兴,感觉新年就近在眼前了,而贫瘠了一年的肠胃也在蠢蠢欲动,期待着美味的滋润。除了杀鸡宰鸭,没办好年货的人家就需要去三公里以外的集镇上赶大集,虽然跟平日里赶集逛街没啥区别,但因为采购的多是糖果、饼干、糕点、灯笼、鞭炮、春联等年节物品,因而这时的街市就显得格外喜庆和红火,里吧路长、几米宽的街道挤满了买东西的卖东西的人群,虽水泄不通,但大家都是快乐愉悦的。这一天还是洗澡、洗衣的日子,寓意除去一年的晦气,以清爽洁净的心情迎接新年的到来。

终于到了大年三十,天还未放亮,奶奶和父母就早早地起了床,父亲翻出红纸,要我这个当时在家里文化程度最高的初中生写春联,我就学着先生的模样,将红纸裁开后再折叠,研好墨,用毛笔沾上墨汁大模大样地写了起来,字虽不漂亮,但也还能贴出去,父亲算心满意足了,毕竟多年以前不识几个大字的他还要劳驾别人写对联。当一幅幅鲜艳的对联和年画各就各位的时候,屋里屋外顿时透出过年迎春的喜庆气氛。奶奶、母亲则拿出要洗要切的过年食物开始加工整理,河塘旁边、灶台上下忙个不停。

吃罢午饭,一姓人等在长者的率领下,前往祖坟祭祀,烧香叩拜,向列祖列宗一一辞年。吃年夜饭之前,又必先到上堂轩,各家各户端来准备好的鱼、肉、饭、水果,摆在写有“天地君亲师”的字幅和列祖列宗的牌位前的大桌上,开始烧香放炮,三叩九拜,意即活着的人马上要高高兴兴过年了,此时不能忘了我们的祖宗。这不仅是乡俗,也是对祖宗怀念的传统美德。

等到祭祀活动结束,真正过年的帷幕正式拉开了。鞭炮响了,烟花腾空升起,七彩光芒伴随着悦耳的声音响彻乡村,一家人来到餐桌上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说边喝边笑,席间敬酒绵绵不断,欢声笑语荡漾乡村。


吃完年夜饭,我们小孩子还要去族中长辈家里去走动,祝福问候,纳福过岁。“守岁”是乡下人辞旧迎新的重要一环,也是延伸年事的庄重时机。据说,守得越晚,来年幸福就越多,万事就越顺利。在炉火的烘烤下,一家老小穿着新衣、吃着糕点、嗑着瓜子、尝着水果,热热闹闹到深夜,奶奶经常一坐就是通宵。

正月里来是新年,拜年、婚嫁、龙灯,乡村的年事伴随着醇厚的乡情,在绵绵不断的鞭炮声中,一直延续到元宵。这样,年事才算圆满落幕,年的根才算植入岁月大地。乡下的年过的就是传统,过的就是味道,过的就是气氛。没有匆匆假日的烦恼,没有繁华城市的喧闹,没有璀璨灯火的装点,只是简简单单,却是热热闹闹、快快乐乐。

年年过年,人人爱年。年是日月的堆砌,年是时光的总结,年是美好的期盼;年是男人的老酒,年是女人的衣柜,年是孩童的甜蜜。春播,播撒年的希望;夏种,种下年的汗水;秋收,收入年的硕果;冬藏,藏尽年的宝贝……如此这般,循环往复! 
(小红袄年画/张文泽)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枞川老吴|我的父亲只是名手艺人(三)
亲历故事系列【40】——难忘那年团圆饭
老家除夕兴磕头
葛治平| 年 味
怀念富有年味的大年
乡情乡愁系列传统节日过年(二) 除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