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走丨仓山古镇,古韵萦绕

仓山古镇,旧称胖子店,位于中江县东南约70公里处。先秦时期,此地为古郪国境域,西汉初划为郪县辖。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飞乌县迁于此(时属梓州)。1279年,飞乌县并入铜山县,后铜山县于1283年并入中江县。清光绪《中江县乡土志》记载:“场北五里飞乌坝,即故飞乌县旧治,土人时于瓦砾中拾得金石类古物,惜不能识别,多为乡氓所销毁。

仓山古镇扼守川东、川东南至成都古道要冲,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名将姜维曾屯兵于此。镇中距禹王宫大约500多米远的郪江边,曾有一个水码头,周边人大多顺郪江而下,经遂宁至重庆。古镇共4条街,内有禹王宫、帝主庙、城隍庙等遗迹,保存较为完好。因场镇东北方向的牛尾山状如粮仓,遂称为仓山。道光后期,山下修建一书院,名曰仓山书院。1940年,古镇为借书院之书香气,故以仓山命名而使用至今。

豪放大气的帝主庙和禹王宫

现存的禹王宫,据有关专家考证,为明时迁徙于此的湖广移民所建的同乡会馆;而黄州馆(帝主庙)则是清初来此的湖广移民修建的同乡会馆。得益于此地几次成功避免了毁城之灾,得益于当地人对这些古建筑的爱护,这两处建筑主体保存基本完好,是古镇建筑的精华所在,也川东地区古建筑的瑰宝所在。

禹王宫位于仓山镇和平路,坐东向西,原建筑为复合四合院布局,总占地约2307平方米。原山门、戏楼、前院迴楼、厢房等建筑已毁,仅存丰中殿(观音殿)、正殿(禹王殿)及部分左厢房等,现存古建筑面积约610平方米。其中,正殿为木结构单檐歇山式筒瓦屋顶,抬梁式梁架,前檐下有五铺作斗拱10朵,当心间为十四架橼屋用四柱,前廊面阔三间18.3米,金墙以后内堂面阔18.3米,进深三间16.3米,素面台基高0.5米,前有阶梯踏道三级。丰中殿(观音殿)系清代所建,为木结构单檐歇山式筒瓦屋顶,抬梁式架。十六架椽屋,用四柱。面阔三间17米,进深三间12.9米,带前廊。正殿前左厢房亦为清代建筑,系穿斗式梁架,面阔三间,进深四间。整体上禹王宫建筑雄伟、宏大,布局均衡对称,使用减柱做法,有效空间大。前檐下的斗拱别致精美,反映了高超的建筑水平。

帝主庙,又称黄州馆,为湖广黄州移民于清雍正时期所建,坐北向南,为仓山现存工造最为精美的古建筑群,占地面积约1947平方米,建筑面积1347平方米。规模宏大的帝主庙整体布局为复合四合院,各建筑包括门坊、戏楼、正殿、带回廊的左右厢房等。山门为砖石结构的牌坊式门墙,高大气派,翘脚飞檐,有门洞三通,石门上的石雕图案繁密且精美,主要为龙凤等祥瑞图案。高大的门坊上,砖石雕饰,精细繁复,栩栩如生,工艺精湛,让人叹为观止。

开放寺庙——朝龙寺

传说在乾隆年间,在离古街约一华里的山上,原本无寺,山下曾有一棵黄角树,是年连连暴雨。一日,当地一老者发现树根凸现,酷似龙爪,以为真龙即将横空出世,护佑当地百姓安宁,便邀乡民捐资修庙,遂定名为朝龙寺。

据《中江县志》及古镇石碑记载:朝龙寺为古仓山镇——王胖坊“八庙一寺”的“朝龙古刹”,始建于大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道光、咸丰、同治年间有僧人修寿法师住持。寺院后因红白两教作乱而毁坏。民国年间,骑龙枣子塆陈大爷在此修行,其徒曹理信会同地方乡绅及社会“六三马头”等重修。文革期间破“四旧”,寺院毁于一旦。1988年,经中江县人民政府批准,朝龙寺再度重建。重建后的朝龙寺背负雄壮的火焰山,下承碧波荡漾的郪江水,红墙碧瓦,层层叠叠,颇有布达拉宫的豪壮气派。

寺院正中为观音殿,前为玉皇楼,两边为厢房,四周有高大菩提树掩映,绿树成荫,还可远眺整个古镇的全景,确实是一处修身养性的绝佳之地。主殿为观音殿,占地300平方米左右,供奉着三尊菩萨,分别为观音、文殊、普贤。虽然现在已步入了信息时代,但很多人还是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遇到特殊日子什么的,就到这里祈愿烧香,使得庙里的香火一直很旺。据说寺院原有一株长于石壁的龙爪柏,枝繁叶茂,高数丈,粗壮需几人合围,树根丈许,盘根虬髯,裸露石外,好似活龙再现,与当地传说颇为应景。

朝龙寺整体布局打破了一般寺院布局的常规,完全是因地就势,在确保大雄宝殿为中心的前提下,其余诸殿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紧密,体现了实用主义的规划原则,反而构建出了别具特色的寺院风格。

音乐活化石之仓山大乐

仓山大乐是仓山镇传承有序的一种汉族传统乐舞表演,相传周国军队与敌作战得胜归来,将士们手举盾牌相击狂舞。此相击之声惊天动地,震撼周文王,于是他下令铸青铜大钹替代盾牌,再配上锣鼓等乐器伴奏。此举丰富了音乐效果,增加了表演的感染力,逐渐成为周代的宫廷大乐。传至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偶然闻之,感觉此乐高昂动听,演奏队形壮观,气势磅礴,是当时宫廷中所有乐种不可比拟的,遂命为“大乐”,供帝王登基、出巡之用,又故有音乐活化石之称。 

仓山大乐的乐器大,因而演奏时音色浑厚,音量宏文章大,气势磅礴。乐队一大一小两部分既能表现北方大锣鼓粗犷、雄浑、豪放的特色,又能融合南方小锣鼓的隽秀风格,快打则惊天动地,排山倒海;慢打则和风细雨,使人陶醉,心旷神怡。

传说清初一个周姓宫廷乐师,随着湖广填四川来到了四川,每当节日期间便组织乐队演出,因此这宫廷大乐在仓山这一带已经流传400多年。《清史稿·乐志》和《律吕正义·后编》收录了宫廷“丹陛大乐”,证明清朝宫廷确实有大乐存在,而非空穴来风。

据介绍,仓山大乐流传并保存下来的乐谱共有“七钹”,从《一钹》一直到《七钹》。据当地老艺人讲,第一钹为“淮口镇”,也叫“一支箭”,是因为大乐传入四川时在离仓山 30 公里的“淮口镇”停留,并因老艺人朱协和在此组织成立乐队进行演奏和传播,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实,遂将第一钹称为“淮口镇”。至于《二钹》到《七钹》,都没有文字命名。这七钹可以顺着打,也可以叉开打,随意性很强,版块式组合自由。

到了民国中后期时,胖镇区院(即胖镇区署第一行政长官)甘昌正酷爱音乐,他组织人在保持宫廷大乐特点、风味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整理,再适当融合地方器乐特点,如四川闹年锣鼔特点,最后定名为胖镇大乐。新中国成立后,胖镇更名为仓山,胖镇大乐也随之更名为仓山大乐。

2006年,成都市文化部门专程到仓山镇观看大乐表演后,提出继承发扬古代宫廷大乐应是“原声带”,本滋本味。当地文化部门找到了唯一一位古稀老人刘达江(原系古乐师),幸运的是他学了宫廷大乐1至7钹。根据老先生的回忆,一钹一个节奏,连续可打40分钟。经再度整理后,“仓山大乐”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入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予以保护。从此,仓山大乐再获新生。

仓山古镇绿树浓阴,小郪江清流潺潺,处处可见古物遗留,古树、古桥、古房、古碑,似乎都在向来人诉说其悠久的历史和遥远的故事。仓山还有“九宫十八庙”之说,除前面提及的帝主庙、禹王宫和朝龙寺等,还有玉佛寺、大旺寺、宝塔寺、涌泉寺、临江寺、川主庙、真武庙、火神庙、雷公庙、城隍庙、龙王庙等多个古寺庙,确实是一处古韵晕染的厚重之地。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川古镇 | 中江仓山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29)重庆市铜梁县安居镇
【组图】万里长江第一镇:宜宾李庄
乐山这个被人遗忘的神秘古镇,藏着5个千古谜团,至今未解
石笋河,我一生的眷念
因铁佛得名!四川这一古镇,原名老店子,镇内还藏着一禹王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