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走丨南开校园的花香

乙未5月底第一次去天津,当然晓得它是直辖市、北方中心城市,再就是它是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明初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筑城,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相较于北京、西安、洛阳甚至衡阳,它都是一座年轻的城市。

天津虽然比北京只少那么五六百万人口,但是感觉上要清静得多,城铁中没有那么多人,地铁中人更少。步出大悦城地铁站,举目四望,果然大城气象,道路宽敞,街面干净,空气清新,因为濒临渤海,也没有北京那么炎热。

说起天津,就会想到南开。蔡元培先生说:“南开是国中之名校。”在第十三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所驻宾馆报到后,未曾稍事休息,打的直奔南开大学东门,在校园内缓缓而行,感受名校清静幽雅的环境和特有的文化氛围。马蹄湖边有周恩来总理的浮雕铜像,白色大理石板上镌刻着他的一句名言:“我是爱南开的。”周总理是南开大学最杰出的校友,1913年入南开中学,1919年9月入南开大学文科学习,新中国成立后曾3次回校视察。30多年前参加高考,我曾梦想考取他的母校,结果未能如愿,但时至今日,心里依然念叨着:“我也是爱南开的。”

南开大学与吾乡衡阳也有一说。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位女教授、第一位白话文女作家陈衡哲即是衡阳人,其妹陈受(按:应为受+鸟,但《现代汉语词典》《辞海》均无此字,常用的几种输入法都打不出这个字),也是早期留学海外的女学者,后任南开大学数学系教授,其夫吴大任曾任南开大学副校长。这对伉俪虽是数理学家,但都雅爱诗词,南开师生经常可以看到他俩在校园马蹄湖中心岛散步吟诗。阳光下伫立湖边,遥想乡贤的音容笑貌,千古风流已随雨打风吹去。

走在南开的林荫道上,脑海中浮现张伯苓先生的形象,不由会心一笑。这位现代中国著名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创造了中华教育史上的一页辉煌篇章——“南开教育”。据说每逢南开女子中学的毕业典礼,张校长总会这么嘱咐:“你们将来结婚,相夫教子,要襄助丈夫为公为国,不要要求丈夫升官发财。男人升官发财以后,第一个看不顺眼的就是你这个原配。”现今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大学最好的时期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甚至是抗战时期。蔡元培时期的北大、梅贻琦时期的清华、张伯苓时期的南开、竺可桢时期的浙大、流离失所的西南联大,都是有精神的大学,而不像现在的大学,名利场而已,官场而已,知识分子集体沉默而已。

1937年夏天,抗战军兴,“华北之大,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国民政府教育部分别授函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和私立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指定三人商榷三校撤退后方事宜,正式组成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前身),蒋梦麟负责总务,梅贻琦负责教务,张伯苓负责建筑设备。临时大学租赁地处长沙市韭菜园1号湖南圣经学校作为校舍。因为场地不敷分配,将文学院迁移到吾乡南岳衡山,南开大学著名教授柳无忌、罗皑岚都曾在此执教并留下美好的回忆。来津之前,我刚完成长达两万多字的散文《抗战烽火中的南岳弦歌》,写的就是这段迄今尚无他人完整写作的历史。

看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冯友兰教授撰文,闻一多教授篆额,罗庸教授书丹。背面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校志委员会纂列,唐兰教授篆额,刘晋年教授书丹。碑座四周还有“1937-1945”八年抗战纪念年份的石墩,整个纪念碑由南开大学历史系77级校友李德福捐立。相邻处有一座半吊着的钟鼎,前面花岗岩中间镶嵌着一块黑色大理石,上有《重铸校钟记》:“一九三七年七月二十八、二十九日,侵华日军蓄意轰炸南开,校舍被焚毁,校园被侵占,文物典籍被洗劫,铸有《金刚经》全文、重六千余公斤之校钟亦遭毁掠,举世愤骇。值此南开被炸六十周年之际,为永记惨痛之历史,励志未来,特重铸校钟。钟高一·九三七米,重三千公斤,上铸校训、校歌和铭文,分由康殷、康默如书丹,铭文撰写王达津。师生校友捐资铸造。”落款:“南开大学 一九九七年七月二十八日。”

南开大学名师大家辈出,两院院士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今就有十几人。近年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当推来新夏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方志学家、图书文献学家,被学界誉为“纵横三学、自成一家”的学者。他治学严谨,功底深厚,研究成果宏富,《北洋军阀史略》《古典目录学浅说》《方志学概论》《天津近代史》《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等专著,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相关学科的滥殇之作,并由此开启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之前我并不知道他的名字,去年9月得到天津问津书院寄赠民刊《问津》第9、10期,系《忆弢盫》之上、下册,方知其人其事。此次来津多么想拜望这位当世高人,可惜已于去年3月31日魂归道山,享年91岁。斯人已逝,斯文长存,只得寻找其曾执掌的学校图书馆寄托念想。

老馆在马蹄湖边,远远地闻到一股奇异的香气,多年前在青海塔尔寺也曾闻到过,疑似丁香类植物。走近见一树干高大、树冠圆满的乔木,花繁叶茂,花序密集压枝,花冠呈黄白色,愈近香气愈浓,沁人心脾,树干上挂着一块海蓝色标识:暴马丁香。百度百科说这种树木主要产于中国东北、西北、华北等地,朝鲜、日本、俄罗斯也有分布,花期在五六月间,果期9月,我来正是时候。绕树转悠几圈,想象来新夏教授昔日匆匆走过树旁的情景,尽管错过了与其今生相逢,花香、树叶以及温煦的阳光倒是旧识。

馆舍五层,已然陈旧,一楼门头有原国务院副总理方毅题写的“南开大学图书馆”匾额,室内有一块红木匾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系“南开大学1946至1948年在学部分校友纪念母校60周年敬献”,著名书法家王学仲1979年10月挥写。询问门卫可否进去参观,态度非常冷淡,天津话硬邦邦地撂下一句:“不行!”又问:“来新夏先生原来是否在此工作?”回答:“他没有在这儿呆过,他在新馆那边。”翌日邂逅来先生夫人焦静宜教授,才知道先生曾在此工作八年时光。

烈日下赶到新馆,大门上方挂着一条横幅“第五届南开读书节”。门卫也很大爷,说是早几天馆内失盗,“不准进!”再怎么说都没有用,只得怏怏而退。到不远处的三食堂吃了一顿便餐,体验多年前的学生时代生活,心情方有所好转。

返回时再度经过东方艺术大楼,这是一幢造型奇特的米黄色建筑,外墙开有小窗,仿西方古堡式风格,颇有艺术美感。门前玉石印章般大石头上,镌刻着著名书画家范曾题写的“和衷共济,讲信修睦”八个红色大字。据说这幢建筑是上个世纪80年代范曾义卖书画捐建的,作为东方艺术系师生教学科研之用。范曾1955年从家乡南通来到南开求学,来新夏先生是其授课老师之一。1957年经郑天挺教授推荐,范曾转学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1984年受母校邀请回到南开,负责筹建东方艺术系并做系主任。这些事情我多年前就已经从报纸上读到,前不久还在网上看到南开大学客座教授高大伟的一番话,大意是说范曾及其书画艺术代表着中国伟大的文艺复兴,“范曾是属于世界的”,当欣赏范曾的艺术时,“一切矛盾都消于云烟”。不管别人心里怎么想,我反正觉得范曾和他的一帮朋友都敢说,只能为之叹服。本来想看看范曾留在这儿的书画作品,时值中午,阳光炽烈,大门紧闭,不作罢也不行。

突然想起了另外一个人,倒是十分有趣。恢复高考后从南开毕业的学生,成为国家有用之材的肯定很多,但现在为大众所知名声最著的可能是老树。这个真名刘树勇的人,1983年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现在是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没加V的“老树画画”早已成为热门ID。据说1979年刚从山东潍坊考入南开,他根本就不懂什么叫画画。有一天在外面看画展,进门迎面就是徐悲鸿的一匹马,当即看傻了,回去就拿着糊窗户的高丽纸开始画,没想到几十年后求画者众,再画一千年也还不清人情债了。老树的画只是寥寥数笔,有些像丰子恺,但又明显有所不同。他以传统的古典山水为背景,画面上一两个民国时期的先生,着白长衫,戴礼帽,身材颀长,没面目,还有与画面相配的一首首随意率性、调侃风月的打油诗。譬如:“坐在芭蕉树下,吃了两颗木瓜。心中别无意思,眼前几枝闲花。”“梅子黄时雨,细细落山前。竹下闲坐久,一一数青莲。”“想起当年山中,繁星缀满夜空。虫音蛙声一片,真他娘的好听。”“红尘混迹久矣,总是来去匆匆。天天忙些破事,年年辜负春风。发誓从今以后,只争人所不争。但看空山花色,常听天籁之声。”这些我都能随口背诵得出,心里直叹这人的境界可能比范曾要高出一截,他的心不沾尘土,怕是在天上飘着呢!

旅途上的故事,请告诉我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颂-2009经典诵读进校园-南开大学篇-大型诗歌朗诵会
旧作:南开大学教授范曾的学识令人遗憾(金仕并)
老照片 抗战时的南开大学 遭日军毁坏的校园
商都频道 :: 北大光华人大校长典故用法遭批评 南开教授范曾称太苛求
80年代范曾数月画二百幅作品,卖300万人民币,在南开盖了座大楼
1937年7月7日:林徽因、张伯苓、冯友兰他们在这一天的经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