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走丨春日谒国殇墓园


古镇、火山、温泉、湿地……腾冲,这个被徐霞客称为“极边第一城”的滇西小县,让人乐而忘归,如果不是部分团友的临时提议,我甚至都忘了这里还有座国殇墓园,尽管在赴云南之前,我还曾拜读过裘山山那篇令人潸然泪下的长文《山之上,有国殇》。 

走近两侧白墙上分别彩绘着下山猛虎与出海蛟龙的墓园大门,门楣上是李根源先生题写的“国殇墓园”四个大字,字迹苍劲有力。“国殇”,我很自然地想起了当年背诵屈原的爱国诗篇《国殇》的情景:“…… 旌蔽日兮敌若云, 矢交坠兮士争先。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诚既勇兮又以武, 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 子魂魄兮为鬼雄。”年少时的我,虽然对诗句一知半解,但对那些冲锋陷阵、浴血沙场、 为国捐躯的英雄却充满了敬意,读之,一股正气凛然在胸。而我们即将面对的又是怎样一段惨烈悲壮的历史啊?

我们是那天清晨来到墓园的最早一批游客,甬道两侧,是排列整齐的青青松柏,树下绿草如茵,透露出那种特有的清幽肃穆气息。其实,我们穿过的又岂止短短几百米甬道,我们要穿越的更是已渐渐被后人淡忘的峥嵘岁月……


忠烈祠坐落在甬道尽头的高台上,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四周设有回廊,具有典型的古代祠庙建筑风格。台前正中镌刻着“碧血千秋”四个大字,为蒋中正所题,李根源书写,祠堂正门上高挂于右任手书的“忠烈祠”匾额。进入祠内,中央高悬着孙中山先生的画像及“总理遗嘱”,两侧墙壁上镶嵌抗日阵亡将士名录碑七十六方,刻有九千余烈士的姓名。当时,我曾默念过其中一些陌生的名字,如今竟已全然记不起了,实在遗憾。立柱上是国民党高级军政要员何应钦、卫立煌、龙云等及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将领霍揆彰、周福成、顾葆裕等人的题联、挽诗。一行人肃立成几排,俯身向那些英灵三鞠躬,虔诚凭吊。

从祠内退出,我才发现之前竟忽视了祠前立着的数块石碑,主要有蒋中正签署的保护国殇墓园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碑,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记述腾冲作战经过的《忠烈祠》碑和《腾冲会战概要》碑,李根源的《告滇西父老书》碑、张问德的《答田岛书》碑等,每一块碑,都有着沉甸甸的分量。我急于想厘清腾冲会战那段历史的头绪,所以对《腾冲会战概要》看得格外仔细,碑文用汉赋文体撰写,气势恢弘。“该城为滇西最坚固之城池,兼有来凤山之屏障,并构筑坚固工事及堡垒群,准备充分之粮弹……残敌退据城内,四门紧闭,深沟高垒,企图困斗……”足见进攻腾冲城殊为不易;“我当将该城四面包围……经月围困,攀登乏术,乃不时以空军猛烈轰炸,陆续炸成缺口十余处……于马晨开始向城内之敌攻击……尺寸必争,处处激战,我敌肉搏,山川震眩,声动江河,势如雷电,尸填街巷,血满城垣……”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壮怀激烈,不是亲历铁血战火洗礼的军人绝不可能写出这样掷地有声的语句。


在远离战争的年代,请原谅我贫乏的词汇实在描述不出腾冲会战的那些情节,只能引用一组直白的数据来佐证什么叫做焦土之战,什么叫代价惨重:“自怒江起至克复腾冲止,所历大小战役四十余次,……毙敌少将指挥官及藏重大佐联队长以下军官一百余员,士兵六千余名。我亦伤亡官佐一千二百三十四员,士兵一万七千零七十五名。”光复后的腾冲,可说是玉石俱焚,满目疮痍,一座繁盛的千年古城成为一片废墟。每寸土地都被炮火不知犁过多少遍,每寸土地都浸透了远征军将士的鲜血!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导游借用腾冲本土农民作家段培东老人的一句话,就是难得找到的地上零落未烧焦的树叶,每片树叶至少都有三个以上弹孔,这诗一般的句子,却道尽战争残酷无情的本质。
而今,那些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将士安在?顺着导游的手势,就在我仰头与墓地迎面相碰的那一瞬,心里猛然一惊,血液似乎也凝固了:在当地人称之为小团坡的山丘上,在一棵棵参天大树的绿荫庇佑下,遍布密密麻麻的青石墓碑,高不过尺,一截截斑驳的石碑已生满苍苔,有的还开裂缺失。据资料介绍共有三千三百四十六块(仅为全部阵亡将士的三分之一),以坡顶高耸的纪念塔为中心,墓碑按照原战斗部队番号序列,依照军衔高低排列,从坡脚一直到坡顶。这哪里是寻常的碑林,分明是一群戎装整肃、蓄势待发的勇士,只待一声高亢的冲锋号令,就猛虎下山般杀向敌阵!此时,我的耳旁仿佛响彻着那首悲怆雄浑、流传千古的《国殇》,声震大地,直冲九霄!这座高度仅31米的毫不起眼的小山丘,在我心目中也顿时高大伟岸起来……


我很想到山坡上走一走,逐一看看墓碑上那些陌生的名字,猜想他们年轻甚至稚气未脱的面孔,然后陪他们小坐片刻。可惜,由于行程匆匆,我不得不离开,甚至来不及给他们献上一束鲜花……

应该感谢重情重义、知恩图报的腾冲人民,建造了这座独一无二的国殇墓园,掩埋了为光复腾冲慷慨赴死的远征军将士的忠骨。写到这里,我不能不提及李根源和张问德这两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他们无疑是血性的腾冲人民的代表:日军入侵滇西,李根源力主建立和坚守怒江防线,反对后退,并请缨西上拒敌,行前发表了著名的《告滇西父老书》;腾冲沦陷,赋闲在家、年已62岁的张问德,临危受命做了抗日县长。他发动群众,经历了四次反扫荡。曾手拄一根藤条拐杖,六渡怒江,八越高黎贡山,把抗日的县政府一直牢牢钉在敌后。在最困苦的1943年,当日军驻腾冲行政长官田岛煞费苦心地派人送来诱降书信时,张问德严辞拒绝,怒斥敌酋,历数日寇所犯罪行,写了一封大义凛然的《答田岛书》,被誉为全国沦陷区五百多个县长中之“人杰楷模”。
腾冲光复后,李根源先生以云贵监察使兼中央军事委员会上将参议官的身份,受国民政府派遣慰问腾冲军民,他与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一起首倡为阵亡将士建造烈士陵园,组织了“公墓建设委员会”。饱受日寇蹂躏的腾冲人民还来不及重建自己的家园,就在张问德先生主持下,捐钱捐物(其中捐款达七千五百万元)、出工出力开始在小团坡修筑占地八十亩规模宏大的墓园,为的就是让远征军勇士们的英魂尽快找到归宿。

1945年7月7日,墓园正式落成,选择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无疑别有深意。李根源先生取楚辞“国殇”之篇名,题为“国殇墓园”,遂举行隆重的典礼和公祭仪式。腾冲的父老乡亲用最古老最虔诚的方式祭奠英雄亡灵,满城民众素缟黑纱,招魂幡飞舞如云,集聚国殇墓园诵经七日,以祈祷英灵魂归故里。多么淳朴善良的腾冲百姓啊,他们的真情令人动容。不幸的是,当历史进入十年浩劫那段非常岁月时,国殇墓园也难逃厄运:大量石碑被砸,墓地被毁,纪念塔也被推倒,一派荒芜凋敝景象。入土为安的国殇勇士们竟成了无处可栖的孤魂!每一入夜,墓园内似有悲歌,萦绕不绝……闻之,阵阵心寒。


然而,历史岂容玷污,真相也不容蒙蔽。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国殇墓园逐渐开始修复:绝大部分烈士墓碑重刻;所有匾额、挽联、石刻碑文也重新刻制。尤其值得记上一笔的是,一位叫杜茂盛的腾冲市民自愿到山坡处收集被凿毁的碑文,逐一辨认,并查找资料核对,使烈士英名重得昭于天下,整理出了部分烈士资料及名录,并对公众开放。如今的国殇墓园,已修缮一新,中国远征军那段尘封的历史正逐渐拨开迷雾,还原其本来面目,开始被更多人所认知,国殇勇士们也重获他们应得的荣誉和尊重!

我一度压抑的心情渐渐舒缓。出园时,我们都沉默寡言,把脚步放得更轻、更慢,生怕打扰了那些长眠地底的英魂。抬头,惟见朗朗青天……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头条号】、腾讯内容开放平台【企鹅号】、【百家号】、【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殇墓园--中国最大的抗战阵亡将士陵园 (绝品收藏)
【原创】走过云南24:国殇墓园
中国远征军腾冲抗战记忆片段 - 市民论坛 - 网上柳州-网柳论坛-柳州论坛 广西柳州市网络...
国殇墓园,对中国远征军永恒的纪念
腾冲国殇墓园
参观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和国殇墓园,怀念为国牺牲的抗日将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