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走丨石拐赵北长城盛会


不久前,石拐区举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讲好石拐赵北古长城故事”为主题的赵北古长城文化论坛。董耀会、唐晓峰、李忠、沈长云、孙继民、彭运辉、阿勒得尔图等国家级长城文化领域专家、著名学者及文旅行业领导齐聚石拐区喜桂图新区,共话“保护长城资源、讲好长城故事、弘扬长城文化”。 意在“古为今用”,挖掘赵北古长城文化内涵,保护文物遗址,同时打造地区文旅IP,实现文物活起来的目标,带动地区文旅融合发展,培育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新产业。

【1】

石拐区境内赵北长城,蜿蜒曲折隐伏断续于阴山中断大青山之中。对比我后来走过的秦、明代内外长城,更早更”外”。

阴山山脉的大青山段,正是400mm等降水量线,为农耕区与畜牧业区的分界线,换句话说,就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当定居民族和游牧民族积累了足够的战争力量之后,这一带就成了双方残酷搏杀的战场。经过几百年的拉锯战争,修建长城以御外族在战国时期达到了顶峰。纵观秦始皇连结修筑的万里长城延伸带,也处于这条等降水量线上,其本质也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作为塞外北疆依托大青山修建的赵北长城,就成了中原第一道关卡,无数次经历文明间的冲突与和解,是华夏民族融合的直接见证。       

这道长城因位于赵国边境的北部,史称“赵北长城”。大致东起今河北省张北县南,经内蒙古兴和,卓资北,沿阴山南麓,再经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右旗、包头至乌拉特前旗东。另在西段之北又筑一道长城,由固阳东,经固阳北,沿五加河北岸,至临河北石兰计山口。正如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说:“山下有长城,长城之际连刺天”。

石拐境内的赵长城,东起与土右旗交界处,经老爷庙山、东坝堰,边墙壕,西至大庙与青山区交界处,长约16公里,全部由黄土分层夯筑而成,每层厚10厘米左右,层次分明,结实美观。底宽3——4米,高5米,残存有2——4米。沿长城还修了交通道路、烽燧等。

赵北长城由军 事防御建筑到中原与草原文明在敕勒川、河套及阴山南北的融合,开启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史 。

一九六一年,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等应乌兰夫主席邀请来内蒙访古,曾参观过赵北长城。翦老触景生情,作诗一首:

”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蓬篙伴土墙”。这段摘自《内蒙古访古》的记述,后来选入高中语文课本。逐渐成为国人对“胡服骑射”的共知共识。赵武灵王被认为是“黄帝以后第一伟人”,当之无愧的大英雄。

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董耀会等多次考察赵长城,并取墙体土块运往山海关长城博物馆。1987年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同年中国境内所有长城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赵长城自然也列为国家保护单位。

【2】

如今“蓬蒿伴土墙”的赵北长城还在,亦有相关城障、堡墩壕堑等遗迹文物。长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产生了多少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可惜我们的先人未能详细的记录下来,而出现了许多断代现象。

长城文化包括长城物质实体客观存在而产生的文化;反映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冲突与融合的制度文化;在长城防御中所体现的军事文化、建筑文化、交通文化;在军囤、民垦、商贸中出现的特色文化和意识形态文化。其中包括大量守边将士、文人墨客、艺匠画师以长城为题材创作的文艺作品,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传说。

我们从长城遗迹、出土文物的“半两”钱、板瓦、陶罐、四腹碗、铜链、箭簇、锅片等,可以了解聚集在长城上的各种社会人文信息,感受铭刻在人们心里的精神轨迹,满足人们感受历史文化的社会需要。这是一种追忆历史、文化审美的心理历程。把这段历史挖掘出来,在文旅lp基础上强化独特识别物,开拓任何可吸引人的原素,进行全息的历史文化体验,活化古长城文化内涵,无疑功德无量,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3】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改组的时期。几百个小国逐渐被七个大国兼并,然后,大国之间又发起爭夺战。为防御疆土抵抗外敌,楚、齐、燕、魏、秦、赵都先后修筑长城。

公元前334年,齐宣王与魏襄王在徐州盟会,互尊为王。赵国对魏、齐两国联合极为不满,派军队攻打魏国。为防齐、魏两国报复,赵肃候在南部边境修长城。史称“赵南长城”。

公元325年,赵武灵王即位时,国力已衰落。就连林胡楼烦中山那样的小国也会出兵侵犯赵国。同大国抗衡,赵屡屡战败,随时都有被别国兼并的危险。赵的北方也不断受到活跃在河套地区的匈奴进攻。但北部边境军力不足,只能以守自保。

赵武灵王是肃侯之子,是云中城的修筑者,赵武侯的侄玄孙。赵武灵王名雍 ,其祖上是大舜之臣伯益。《书经》上记载,“帝曰益,汝做朕虞”。帮助大禹治水有功。据《竹书经年》上说:“禹崩,以天下授益,益辟居箕山之阳。”如果记载不误,就可以说,大禹原非以家天下传于其子启,而是想禅让于伯益。而益不受。历史又演进了三千年,伯益子孙有叫“造父”的,在周穆王时以御八骏之功,被封于赵城,为赵姓之始(在今山西省)。

造父之后代传至肃候,肃候即赵武灵王之父。

赵肃侯是一位开拓之君,与魏、楚、秦、燕、齐连年征战,未败。赵发动合纵攻势,打击魏惠王,并向南征进,发展中原。

公元前326年(周灵王43年),肃候去世。年仅十五岁的武灵王即位。魏惠王乘机联合楚、秦、燕、齐以吊唁为名布精兵候机围赵。

【4】

武灵王对内重用“托孤”之臣,上下一心。对外联韩、宋诸侯。使赵、韩、宋三国疆界成“品”字形,使魏、楚、秦、燕、齐腹背受敌。又用重礼贿赂无疆,使之攻楚;再贿赂楼烦王(至今山西宁武,岢岚等地)击燕。在国葬短短几日之内,能迅速做出如上布置,而立见成效,显示了武灵王之天才。

吊唁的五国使者见赵国“重兵待客”,且边界戒备森严,赵、韩、宋军事联盟确立明显,吊唁后只好匆匆离去。赵避免了灭顶之灾。

武灵王三年(公元前323年),他下令向地处赵国心脏地位的隐患中山国进军(在今河北省津海道西,当时为“鲜虞”“白狄”部落)。以消除中间阻隔交通不便,又与燕接壤为盟牵制威胁之害。当年肃候就因为中山国作梗而受限制耽误大事业。

即位之初,面对内忧外患,年轻的赵武灵王深思苦想强国之计。一次巡视云中城(位于今包头东部),正逢赵军与林胡骑兵对战。他发现,七国通用的战车、兵器和阵法,无法与骑兵、弓箭、短刀为主要兵器的林胡骑兵抗衡。往往在边关将领带兵赶到时,老百姓早被洗劫一空。经过几次亲自带兵抗击娄烦林胡后,武灵王发现:将士都穿着祖传的宽大袍服,打仗时在厚厚的袍服外再套上甲胄,行动十分不便。乘坐战车,就失去了对付骑兵的灵活性。敌人骑兵穿着窄袖和裤长及膝的胡服,能在赵国战车中间灵活往来,给赵军以致命打击,伤亡很大。

【5】

武灵王从失败中找到了对付敌人的方法,改用以骑兵对骑兵,以弓箭和长刀对付胡人的弓箭和短刀。实质上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但这样做,遭到一些上层人事的反对。要想实施,就将先从民间穿胡服开始移风易俗。当时“胡服”被视为蛮夷标志,与中土各国各有区别。让朝野上下改俗换骑服,遭到保守派的反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一天,赵武灵王在花园中散步,见几个穿短衣的小儿在那里游戏。他若有所悟,计上心来……几天后,他召集文武官员在苑囿狩猎,自己和亲兵首先换上备好的胡服,纵横驰骋,自由穿梭于林间草地,由于行动灵活轻巧,很快猎获满载而归。而大臣们扔穿着长衣宽带乘车骑马,行动笨重、累的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收获甚少。又过几日,武灵王又命众文武大臣到演兵场观看阵法操练。先以秦魏阵法与本国阵法对抗,当激战正酣之时,武灵王将令旗一举,只见阵中杀出身着胡服,外披轻甲,手持长刀的骑兵。对面采用传统战法的赵军瞬间阵法大乱,落花流水。众大臣触目惊心,目瞪口呆。随后武灵王又命几名在边关统兵的大将与骑兵对抗,结果大败。此后,又经过几次演习,大臣们逐步认识到胡服的轻便实用。不到半年,在广泛的宣传推动下,赵国臣民开始脱去长袍宽服,穿上了窄衣短裤的胡服。

紧接着,武灵王在军中大量训练骑兵,取代笨重的战车。在原阳之战中一举告捷。武灵王随即以原阳(位于土右旗境内)为骑邑;进一步改革军制,正式将骑兵编为主要军种与步兵并列。从此,阴山南麓便有了一支身着胡服软甲长刀快马的骑兵部队。武灵王亲自带领指挥,与来犯的林胡、楼烦展开激烈战斗。赵军严明纪律,刻苦练兵,几年之后,所向披靡,灭掉林胡、楼烦,“去河南楼烦白羊五地”拓展疆土千余里。至此,赵国占领了阴山以南黄河以东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广大土地。

【6】

一次,武灵王乔装成赵使臣,从九原南下到咸阳,沿途观察秦国地形,绘图成册。他会见了秦昭王,了解军情国力,昭王觉其非等闲之流,便派人跟踪,武灵王轻骑飞驰出关,事后,秦昭王才知是赵武灵王。

为守边防御,赵武灵王决定修筑长城。先确定了长城线路,防御,重点,再确定链接各点的墙,堡、关口等位置,如“史记”中“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原则,充分利用自然地形的山崖峻岭,设置烽隧、城障等设施,情报传递系统。遣吏大夫奴到九原,开始修筑长城、城堡,屯田移民,实边固边。相继设立云中、雁门、代郡。其中云中郡建立在赵武侯所建的云中城基上,成为赵国边防重镇。并在云中、雁门、代郡阴山相继修建长城和烽燧。

后来,赵武灵王传位于小儿子何,史称“惠文王”。子继父业,主持朝政,致力于民族汉化,进一步改革,穿着汉服,学汉文化习俗。惠文王亲率将士来云中、九原等备军事。在原阳(今呼市郊区八拜乡古城)设立马苑。饲养军马。

【7】

赵北长城把河套地区和阴山以及阴山以北的蒙古高原截然分开,成为中原农耕势力的北进和农牧分界线开始确立的标志。

阴山战国赵北古长城在地理上,基本沿着我国干旱区与湿润区的界线东西延伸,成为农业区和牧业区的一条“物化”的分界线。             

千百年来,赵北长城以东以南的人们逐渐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文明。而以西以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以支撑农耕作业,便形成了游牧文明,他们无耕地,逐水草而居,全民善骑战。这种地理上的分界,对华夏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不同文明不断碰撞、交融。     

赵武灵王修筑赵北长城,不仅抵御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还促进了北部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赵国改革,不封闭排外,向外开放,依托自身优势借鉴“拿来”,吸收一切适宜者为己所用,融合发展,开拓创新。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文化有机融汇,在北疆产生巨大影响。其中很多方面是与以长城为核心的边防建设联系在一起的。

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和边贸等方面,大大刺激了边地经济的发展。成千上万的屯垦军民,带着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经管方式,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建立起星罗棋布的农牧经济区,出现了“人民炽盛,牛马布野”的繁荣景象。   

但这种经济是不稳定的,一旦战争爆发,便土崩瓦解。因此,边境地区始终未发展成内陆那种繁华都市,只留下一些城堡遗迹。

以后,秦国为防御匈奴以及东胡南下骚扰中原,在大将蒙括的指挥下,沿用内蒙古卓资县卓资镇以西赵北长城,重新修复高阙、阳山、北假一带赵武灵王所建阴山北长城,并自高阙向西南延伸,直到东与原赵国阴山长城会合。汉代又在高山峻岭之上或深沟峡谷之中的咽喉要地增修布设关隘烽火道、堡垒等,以强化防守。汉武帝以骑兵击败匈奴,成吉思汗铁骑弓箭横扫千军如卷席……

【8】  

遗憾的是,赵长城至今没有留下一处完好遗迹,只有三分之一残存,最高4米左右。这条最古老的长城,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化中,像一个被肢解而残缺不全的老人躺在群山沟谷之中。有的地方,人们砍伐树木、破坏植被,致使山洪暴发冲刷加剧而踪迹全无;有的地方,放牧游猎、风化雨淋而伤痕累累;有的地方,走西口来的农民干脆在长城墙体上挖掘窑洞栖居,以后人走坍塌;有的地方,农民开垦荒地,为耕种方便而挖开豁口,运送肥料庄稼,成为断墙厥口;有的地方,被日本侵略者修筑公路、铁路时摧毁;有的地方,非法采矿,建厂房等挖埋破坏;凡此种种,数不胜数,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一个共同损毁古迹文物的结果。

11月26日,赵北长城一段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内蒙古首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文物保发〔2020〕36号)。石拐当乘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东风,传播、传承石拐赵北长城文化精神,把控这个难得的契机,将长城这条民族凝聚和融合的纽带,做实做大做好,做出特色亮点。在与国内国际碰撞融合的发展历程中,构建总体经济前景蓝图。这是未来多元利益平衡基础上一体利益最大化的路径,也是文明文化未来发展的唯一走向。

打造石拐长城文化公园,要在对长城文物本体加强保护和管控的同时,对长城所代表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进行展示,因地制宜发展文化和旅游业态,培植一批与长城文化相关的文旅企业及长城文化相关产业、产品等。

尽管受历史遗址保护和旅游开发一定限制,但也可以抓住相关政策提供的机遇,利用“胡服骑射”这个共同的认知力量,来治愈修复赵北长城的破碎,发掘编辑石拐的特殊故事,其中包括长城、阴山、五当召藏传佛教、塞外边镇、“走西口”、敕勒川、黄河等相关文明演进,民族融合团结的无数丰富多彩、繁复有趣的内容。让其变得越来越有意义、越来越值钱。现在赵北长城遗址旁和残迹上的“胡服骑射”大型雕塑、纪念碑、广场,位于石拐新旧区之间的崇山峻岭中,周围有丰富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在保护修复生态的同时,可纳入建立长城国家公园的整体规划建设,与五当召、老矿区、包头古城、花舞人间、喇嘛河、飞机场等景区连结整合,结合古村落保护修复,建筑一些融入自然的原始游牧、农耕小村和城障式驿站展览,再加上特殊故事的灯光视频等效应,成为广泛吸引四面八方的游览休闲的佳境美苑。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腾讯内容开放平台【企鹅号】、【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潇【散文】赵武灵王与呼和浩特
赵武灵王强力推行胡服骑射,废弃兵车建立骑兵,赵国从此开挂
阴山古道 -第一章 先秦时期
赵长城古今考辨
保存最完整的战国古城,石拐后坝古城
英雄不愧武灵王——河套访古之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