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走丨年味儿

年纪来了,诸事都会悟今思昔,穿越时空作个比较。这不,春节假期,闲着没事,与朋友微聊,突然就对年味儿较起真来。
 
年味儿是什么?其实就是一种氛围:到处张灯结彩、爆竹声声、温馨祥和、气象万千;家家窗明几净、走亲访友、拜年团聚、大鱼大肉;人人浑身上下新衣新鞋、清清爽爽、眉开眼笑……这年味儿需要感受,也需要享受。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会有不同的享受,处在不同社会时期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当然,不同地域的年味儿有不同的特色,不过,也只是形式有别,内容却大同小异。
 

年味儿还有一个鲜明而共同的特点,就是无论形式内容或地域特色,年味儿都是被钉上了时间痕迹的,也都是被打上了时代烙印的。
 
小时候,我们渴望过年。
 
我的小时候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留在记忆深处历久弥新的时光几乎都与过年有关。

那时的过年有“三步曲”,年味儿体现在吃、穿、玩上。

每到春节前夕,备年货是第一步,也是最难“唱”的一曲。
 
那是物质匮乏的计划经济年代,什么消费都要凭票,吃饱穿暖是基本需求。
 
一般家庭平时只能粗茶淡饭,只有春节才能享受美味佳肴。每到年关,除了猪肉、禽蛋、油、豆制品以及蜂窝煤按户籍凭票保障供应以外,还有副食券,按人定量供应花生、雪枣、酥糖、锅巴糖、花生糖等,这可是当时城镇家庭的奢侈品,也是孩子们的最爱,当年在副食店排队购买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为了尽可能备足年货,大人们总是煞费苦心,竭尽所能。刚进腊月就把平日省吃俭用攒下来的肉票买回猪肉灌香肠、腌腊肉;不惜动用各种社会资源,采购新鲜的鱼和鸭蛋腌制成咸鱼、咸鸭蛋,既满足过年的需求,又为来年青黄不接的季节留点荤菜。我母亲是四川人,心灵手巧,除了做的川菜可口,还能自制点心,几乎每年都要油炸“栲饺子”(一种类似麻花的点心),放在两只从湖南买回又上了桐油漆,看上去特别精致的木桶子里,每次母亲在炸,我们在看,闻着香,看着馋,趁母亲全神贯注之时,抢抓一块,飞速塞进嘴里,有时刚出锅还烫着呢,也心甘情愿,而待母亲反应过来,只能数落我们几句,当然,我想母亲应该不是真的责怪,毕竟日子过得确实清苦……值得注释的是,这些“栲饺子”经常保存不到新年的到来,就已经被我们偷偷地蚕食殆尽……
 

新年穿新衣,是我们小孩的专属。那时候,一方面成衣销量少、订做贵,布料同样凭票供应;另一方面家庭经济条件限制,自己做,便宜又贴身,解决保暖是关键。基于这两个原因,一年下来,大人忙忙碌碌,千辛万苦也会满足小孩的企盼,在新年添置新衣的,这不仅是让家庭体面,也是让孩子开心,更是寄托了全家人对生活的希望。记忆中,那些年我所有的衣服鞋袜都是出自母亲的手中情,穿在身上,暧在心里。
 
大年三十的团年饭是第二曲,这是一年中最难忘的记忆。
 
一年到头,最令人牵肠挂肚的是团年饭。在外奔波一年的家人,最期待的就是回家与亲人一起吃个团年饭,一年又一年,不变的是团圆的味道,抚慰的是在外飘泊的心,它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那年头,也只有大年三十的团年饭上才会有鸡鸭鱼肉,大家饱餐一顿,解馋一年。我父母都是教师,家里有个传统,开席之前,父亲作为家长必须致辞,不是随便说几句,而是饱含深情,高度概括一年的家庭变化和来年的主要期许,其中不乏时髦语言,但也离不开时事环境,有一点从未改变,那就是满满的正能量。记得有几年,我的两兄一姐还是“上山下乡”的知青,过年回家,虽然一个个灰头土脸,也没忘记给家里带回红薯、香油等土特产。大家围坐桌前,拿起筷子的时候,父亲开席寄语,鼓励他们,好好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扎根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此情此景,现在回想起来不免有些心酸。不过,团年饭桌上还必有一个令我们小孩开心快乐的插曲——大人发压岁钱,能有哪怕一点点属于自己支配的二、三块零花钱,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那些年,由于电力紧张,只有春节才能保障三五天的照明供应,因而通常情况下团年饭都是在午后开始的,会延续到天黑,以便享受一年中少有的几日灯火通明下的晚餐。接下来,就是我们欢天喜地燃放烟花爆竹的时间了……直到七十年代末,电视开始走进千家万户,大年三十晚上的电视综合文艺晚会节目,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欢声笑语终于代替了黑灯瞎火,给年味儿十足的春节增添了新的内涵,也预示着一个时代的到来……
 

这是过年第三环节“玩”的开始。其实玩的内容也很单调,除了燃放为数不多且品种稀少的烟花爆竹,就是从初一到十五跟随大人走亲访友拜年,往往这个时候能见到从没见过的长辈,从没玩过的小朋友,为来年,甚至为人生旅途中增加了帮扶者和同路人。
 

过年中“玩”的方式多的去了:到电影院里看新片,往往几十年后都记得,《闪闪的红星》就是那年大年初二买“飞票”看的;到大街上逛集市,那些年供销社、商业系统各大公司会在节日期间把各类紧俏商品摆上大街,一时间大街成了商场,马路成了步行街,时至今日,我“90”后的父母家里还有当年在春节商品交易会上购买的物件;到街头小摊上购物,买那些特有喜庆味的小玩意儿,小风车、小剪纸、小玩具,让压岁钱有了去处。还有一个与隔壁邻里小朋友们偷着玩耍的特别游戏——“打画儿”(一种用各种烟盒折成的小三角)、“比糖纸”(用收集整理的各种糖果玻璃包装纸相互媲美),这可堪比小规模的“特色运动会”和“珍稀物品交易会”,一个个争得脸红脖子粗,互不相让;一个个玩得开心逍遥,不知归家。正是这些竞技与品评的“穷快活”,给枯燥无味的生活找到了乐,增加了年味儿……
 

四十多年过去了,儿时的年味至今难忘。仔细想想,小时候,是渴望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够有吃有穿有玩,才能过上革命化的春节。
 
长大了,我们希望过年。
 
有了自己的家和孩子,也同样特希望过年,因为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穿玩已经不再是奢侈的年货,爆竹声声也不再是春节特有的年味,而是被享受家人团聚,感受生活美好的“春节长假”所取代,中国人传统化的“团聚”成了新时代年味儿的主题。这些年,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魅力日益彰显,光芒四射,无论是连续三十九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还是朝发夕至的春运归途方式;无论是高楼大厦的城市环境,还是绿水青山的乡村道路;无论是满汉全席的美味佳肴,还是生态健康的特色食品……如此等等,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创造了新的年味儿。
 

其实,过年就是中国人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情结,虽然方式不一样了,但期盼还是同样的。或许等我有了孙子,过年的感觉会又不一样吧?
 
到老了,我们失望过年
 
毕竟岁月在一年又一年的春节中逝去,我们老了。失望是相对的,曾经渴望的那些好吃的、好玩的,现在也吃不了,玩不动了;曾经希望的那些团年方式、团聚时刻,现在也不时髦,不稀罕了……因为微信、视频、抖音让人们拜年不再走街串巷照样传情;电动玩具、电子游戏、电子书籍让小孩过年不再偷着乐改成偷着玩;喝茶、健身、搓麻将让团年不再大鱼大肉而在相聚交流……信息化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年味儿……这当然是好事,可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年,还是那个年,但年味儿确实不同了!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腾讯内容开放平台【企鹅号】、【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现在的过年,曾经的过年,哪个你更喜欢?
曾经,年味儿就是杀年猪
文者仁心 | 陆水湖畔文学社抗击疫情专辑11
[ 有奖征文] 有一种年味儿叫穿新衣 \窦玉红
曹江||幼时过年的记忆
怀念儿时的年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