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走丨古镇竹乡


去过两次岑河,均是市作协的采风与笔会。不同季节的同一个乡镇,有着它不同的美丽和文化内涵。

第一次去是个雪天。去的前一天晚上就已经开始落雪了,清早拉开窗帘,外面已是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

车子行驶在通往岑河的公路上,透过车窗向外看,雪花漫天飞舞,天地苍茫,心里不禁说:好美啊!

“瑞雪兆丰年”,这虽是句俗话却是有科学根据的。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融化了的水渗进地表深处,土壤变得疏松而含水丰富,对庄稼生长大有益处。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做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明春麦子就长得越好。

雪仍然在下。近处的田野像是铺上一层厚厚的白地毯,绿色的蔬菜钻出雪面,像一颗颗绿宝石,格外鲜明而耀眼。而冬麦子躺在厚厚的白雪下,像群酣睡的娃娃。树木河流绵延着,一闪而过。而雪,以花朵的姿态盛开在天空,轻盈飘落,曼妙万千。这样的美一路陪伴着我们去到岑河木垸村。

很自然地想起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想起他那首对雪景描绘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也就是这一天,我知道了自己打小就喜欢的这位情怀壮逸的诗人,原来就是荆州岑河镇人。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意境实在奇绝,把挂满枝头的雪花比作南方春天盛开的梨花,以南方春景比喻北国冬景,几乎使人忘记严寒而感到一份欣喜与暖意。岑参能写出这等千古绝唱,他的灵感是来自千年前一如眼前所见的雪景?抑或更是出自他绻缱于怀的乡愁?

岑参的出生地江陵岑河口,是豉湖水系很重要的一个港口,历史上的一个码头。今年春天偶得机会翻阅过《岑河镇志》,书上说岑氏家族在唐朝时期出过三个宰相,史称“一门三相”。尤其是边塞诗人岑参,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一席,这与岑河口当年的繁华,与这一地域深厚的楚文化滋养,应该是不无渊源。

说起岑参的乡愁诗,最感慨他的《江上春叹》:“腊月江上暖,南桥新柳枝。春风触到处,忆得故园时。"这首诗仿佛一幅写生画,诗中出现的“故园”“南桥”“柳枝”“江上暖”,都是岑河的风物。“南桥"就坐落在岑河镇穿街而过的河道中段,是座石拱桥,据说始建于晋代,年少时的岑参是不是常在这岑河边徜徉、南桥上流连?故土岑河,哪怕关山阻隔,诗人仍是魂牵梦绕乡愁悠悠。

岑参对故乡的这份眷恋之情,始终感召着故乡人。接待我们的岑河文化站站长李发国老师向我们介绍说,如今岑河镇以岑参的名义修建了纪念馆,这儿每年都以岑参为主题,开展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元宵灯会,仿佛回望长安上元灯市的盛事,诗歌朗诵,仿佛流荡着大唐古风的余韵。

“风吹雪片似花落” 。我们一行人踏着厚厚的积雪,行走在这座千年古镇的街巷,怀想着昔日的古镇风貌。志书上记载岑河古有“八景”,即华严古柏、安兴垂柳、南桥晚泊、方亭夜月和玉池荷香等等。想象当年的岑河口是何等的繁华,何等富有诗意,而“南桥”,正是岑河镇最繁荣兴旺的地段,最热闹的所在。

抚今追昔,感概系之。而今的南桥景观已然别具风韵,驻足在这座南桥上,河两岸古香古色的民居屋顶上被白雪覆盖,垂柳掩映之中,错落有致,十分漂亮。桥的另一头,赫然竖立着一块青石碑,几行碑文文字,镌刻颇见功力,填着红色油漆,清晰可辨。走近细看,竟是岑参的《江上春叹》,放眼四周,白雪皑皑,一份厚重的历史感,油然而生。古朴古风虽已成过去,现代文明不是仍在与之遥相呼应么?千年的岑河古镇,日夜奔流的河流,带给你沧海桑田、兴废无常的慨叹;而随风逝去的岁月,给小镇留下的历史记忆,才是岑河人心中永不磨灭的珍藏!


来的路上同伴们就说要看看岑参《江上春叹》里写到的那座故园。李站长和黄老师带着我们来到岑参少小时候居家的故址,这里已建设成为岑河的农耕文化博物馆了。粉墙黛瓦的四合院风格,院馆里陈列着数百件珍贵的农具文物,面目沧桑的煤油灯,褪了色的斗笠蓑衣,古朴的木制鼓风车,一件件原生态的实物,给人以穿越时光、回到农耕时代的感觉。展馆里还精心还原了一处农家小院,勾勒出一幅农家悠闲自足的生活图景。时光仿佛定格,满满的历史文化感,浓浓的乡韵。故园的院子里排列着一盘盘石磨碾子,一把笤帚静静地躺在碾子上,些许麦粒散落其间。望着这生动的模拟场景,仿佛听见“兴文盛礼乐,偃武息民黎。”的古歌谣,从远处吟咏而来。就在几十年前,它们还是老百姓离不开的生产工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石磨盘碾出了我们老百姓赖以生存的粮食。

历史何尝是一串串枯燥乏味的文字记载,它曾是如此生动、如此直观。而今,传统农耕文明渐行渐远之时,透过这些年代久远的农耕器具,我们既感受到农耕文明的丰厚深邃,又感受到它的沉重艰辛。

坐进回程的车上,我又想起先秦时期的歌谣《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描述了乡村闾里人们击打土壤,歌颂太平盛世的情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刻画了读书人对人生的理想与追求。中国上万年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历史,创造了发达持久和长盛不衰的传统文化。同时,灿烂的汉文化又丰富了农业的内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第二次去岑河是几个月后的深春。

一进村子,满目是田园风光绿树花香。这次市作协组织我们来岑河陈龙村采风,据说陈龙村已经是全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里的工艺竹编在全区已小有名气,竹文化已成为区政府打造的一个新亮点。我们来看看这座竹乡,也有幸见证市作协文学创作基地在这儿挂牌。

车子在村办公大楼前停下。抬头便见一屏竹编竖牌,上面写着"陈龙村”三字,下方宣传栏,也是竹编的,写有"荆楚工匠第一村”,黄色的编织屏映襯绿色油漆文字,让人心怡神爽,仿佛吸进了一口好山好水的清新空气。

陈龙村打造工匠之乡,是因为这里汇聚了不少民间能人,技艺高超的篾匠、木匠。看眼前这村委会大楼周围环绕着众多竹制建筑物:竹制百姓大舞台、竹制休闲凉亭、竹制旅游公厕、竹制休闲椅凳等,好一个“竹”字了得,浓浓的竹文化韵味。坐在廊中的竹长椅上小憩,细细地观赏这廊里廊外,它们之间构成了一幅幅原生态的竹子工艺的连环画,布局有致,又浑然一体。

村委大楼工匠展示馆里,陈列着各类竹器、篾器、木器,令人目不暇接。各类展品都标识有能工巧匠的名字、简介、工作照,供游客参观,供工艺人交流,年轻人拜师,为村里的产业振兴搭建平台。

作协文学创作基地揭牌仪式简短,明快。作家们从此多了一个采风之地,陈龙村多了一个展示形象的窗口。


采风活动安排我们去当地“耕读人家”黄祥鑫先生家里拜访,看他的私家竹园。

说到黄老先生,我略知道一点点。我们在一个微信群里,大家跟他说话都是敬重有加,可见老先生是位德高望重之人。前些时,一位从事城建文史研究的张老师在群里跟人说起,想查找唐朝诗人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不是在荆州写的?说是荆旅投资公司正在做环城墙五A景区,准备恢复重建南门城楼和曲江楼。张九龄字曲江,曲江楼是为纪念张九龄而建的。如果有了这段史料的确凿记载,无疑会提升曲江楼重建的价值。黄老先生在群里看到了,当天就把他藏书里的那段文字资料拍了发到群里,告诉张老师说,这首诗确属张九龄在荆州做刺史时写下的。黄老先生的博览群和典藏丰富,可见一斑。后又有老师写文章说,黄老先生擅长楹联,是荆沙方圆几十里的书法名家,荆沙很多地方的楹联都是他所撰所书,著名的铁女寺、东岳庙等处也都有黄老先生的墨迹。

黄老先生的家,厅堂干净简洁,一张竹制的方桌,几把竹制的靠背椅。桌上摆放着一盘乘着茶水的杯盏,一大挂香蕉,温馨四溢,书香人家的待客礼数,可谓周全。

很快吸引我的,是悬挂在书房门上方的一块牌匾额,文曰:“书香门第,耕读人家”;颁发单位: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等四个部门。心想,这个称号可不是哪个读书人家能轻易得到的。它是一种认可,一种赞誉和嘉许。

中国素有“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传统。耕读传家是中国农村社会的文化传统,以男耕女织为主要生活来源,以饱读诗书来提高家人的涵养。我想,最好处应该是进可士、退可耕吧,成就耕读人家的人生格局。可立身处世,可滋养心性。晚清大儒曾国藩出生于一个穷山僻谷的耕读人家。他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二字激励自己,教育子侄。他的书信集《家书》则是部奇书,内容驳杂,包罗万象,平淡家常中却蕴含有于传统社会生存的真知灼见,每次读它总有新的发现和感慨。

文化需要传承,教育是根。农村耕读传统一度取消,文革期间几乎尽毁。改革开放后农村义务教育之外存在空缺,一些乡贤主动承担起补缺角色,黄祥鑫先生就是。

黄先生一生从事教育教学。这是一个清贫的职业,微博的工资养活不了一大家子,黄先生便自学篾匠工艺贴补家用。生活的磨练,让他成为一个出色的篾匠,他还会做面食会理发,乃至木工、瓦工。就在这间不大的书房里,老先生完成了不少的诗词歌赋、篆刻、书法、楹联的作品,完成了大型套色剪纸作品;在这间屋子里,为开展传统文化进学校写教案,协同有关人员编写《岑河镇志》;在这间屋子里,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四乡八垸的同道和前来拜访的文人墨客。

看着他书柜里众多的语文教科类藏书,就知道他是一位严谨执教,称职成功的教师。

在老先生的书橱里,我还看到了不少佛学典籍。黄先生受其母亲的影响,对佛学、以及佛学中的禅学很注重研读。佛学是一种人生境界,学佛的人,大多是安贫乐道,内心庄严,是能吃苦耐劳、忍辱负重之人。

黄老先生家里并不十分富有,房子不大,也不豪华,还专门辟了一间书房。收入不高,却买了那么多的书,一生以读书为乐。《论语·里仁》有云:“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儒家问道的执着,治学者的座右铭。黄老先生能够儒学佛学兼修,境界自是不一般。他的内心非常平静,就像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的,“定而学,学而思,思而慧”,黄老先生已然顿悟人生,他在身上,体现着那种老知识分子的学养与儒雅,淡泊与谦和。

郑板桥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是自古以来读书人淡泊物质享受,追求精神生活的写照。黄老先生也是一个颇具高雅情趣之人,从老先生书案上方的窗子望出去,外面是一片竹林,那是黄老先生的私家竹园。诺大的竹园,满眼葱郁,苍翠欲滴。这深春时节,一棵棵竹笋破土而出,竹林风动,生机盎然。想那夏天,林荫清幽,怡然一纳凉养心之处;秋天凉风阵阵,竹林婆娑;冬天几番风雪后,皑皑雪压劲节竿。深居绿竹环绕之中,似乎世外桃源,别有洞天。这也是中国读书人向往的生活环境,一种高雅悠远,远离喧嚣的书香情致。


竹子有着一种人格化、伦理化的性格,文静、雅洁、虚心进取、高风亮节、乐于奉献。故古人誉梅、兰、竹为“岁寒三友”,足见人们对竹子的喜欢与景仰之情。

望着这片竹园,这位黄祥鑫老先生的耕读人家,心里在想,有没有这样的机会,也给我自己建造这样一个几檐青瓦几杆竹子的可耕可读之地,把繁复滤掉,留下简约,把污浊洗掉,留下洁净,和日子一起,从容不惊地老去。于是不觉会心一笑,想起了牧夫的那首《耕读人家》:
    
犁耧锄把
笔墨纸砚
成就个耕读人家
桑田种五谷
砚台孕行草
诗书礼乐吉祥云
耕读人家乐天伦
花香了原野
书香了门第
五谷香了人间烟火
......

【作者简介】
安然,本名曾祥安,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荆州市作家协会委员会委员。作品散见于《长江文艺》《青年博览》《阅读时代》《泰山文化》《湖北日报》《人文荆州》《荆州文学》《沙市文学》《荆州日报》等报刊,出版散文集《不止一个秋季》。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腾讯内容开放平台【企鹅号】、【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悼念岑河黄祥鑫老先生
岑参的籍贯家世与岑河地望溯源
2020岑氏后裔到唐代诗人岑参故里湖北荆州岑河镇 参与了土地无偿转让交接并见证合同签署
痴人怀梦 | 岑河人话说岑河(上)【上下集】
杜甫七律《赤甲》读记
草木白雪诗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