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球教育新知:比利时小朋友是怎么玩耍的

全球教育新知:比利时小朋友是怎么玩耍的

2014-01-13   童书妈妈
小乙生活在比利时之后,从文化对比的角度,观察了这里的孩子是如何玩耍的,并通过访问,告诉我们欧洲人、比利时人是如何理解玩耍的。


我接触过很多中国年轻家长,惊喜地发现,大多数家长已经知道玩耍对于孩子的重要,那么玩耍对于儿童究竟有什么意义的?今天的撰文作者小乙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

小乙是童书妈妈的订阅者,我们未曾谋面,却神交已久。源头,自然是儿童,是教育,是图书。小乙关注童书妈妈的公众号,源于我们有个共同的朋友张静琳。静琳向我详细地介绍了德国的分级阅读,儿童图书,家庭教育的状况。并且,她还向我隆重推荐了德国最好的儿童哲学书籍的大师级作者,于尔克?舒比格。我一听就立刻喜欢上了这个作者,以及他写的那几本书:《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大海在哪里》、《爸爸妈妈我和她》等等。

我即刻买来,并和小丸子一起阅读。果然不出我所料,我们都很喜欢。这是那种看似“无厘头”的图书,不用正经坐着,只要把自己弄舒服了,随便翻一页就可以看的书(直到前几天,我们睡前故事的时候,随手翻出一篇来,都听的很入迷)。

但是,正是这看起来“没有用”的书,蕴藏着巨大的精神财富。当我开始写童书妈妈的微信公众号的时候,第一篇,我就迫不及待地写下了《给孩子看点儿哲学绘本》那篇文章。也由此开启了半年多来的童书妈妈写作之路。谢谢静琳。

在得知童书妈妈有【全球教育新知】栏目时,静琳就鼓励她在德国大使馆歌德学院的同事小乙为我们撰稿。小乙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当过电视台记者,在歌德学院工作过5年。会德语、英语和法语三种外语。小乙对童书和儿童教育项目的兴趣,源自于2011年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合作的《启蒙的艺术》展览教育项目,期间和一些德国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有紧密的合作。

正因为此,小乙生活在比利时之后,从文化对比的角度,观察了这里的孩子是如何玩耍的,并通过访问,告诉我们欧洲人、比利时人是如何理解玩耍的。

和孩子相处的时候,不能把他们当孩子看待;玩好了,玩痛快了,带了的收获绝对超过考试取得好分数;玩,可以玩出性格,玩出友谊;还可以玩出思考,玩出社会契约;甚至,玩出人生,玩出哲学,这真是太奇妙了。

前几天,我和先生买了一盒乐高,兴高采烈地捣鼓大半个晚上,然后把自己的作品一号(一只大象)和作品二号(一条蛇)发到了朋友圈里,引来很多围观。好几个评论说:“这么早就开始胎教了呀?!”真让我有点哭笑不得。好像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习惯把“玩”和“开发智力”捆绑在一起,没有寓以学的乐就是耍流氓。这样的前提下,准妈妈玩乐高是为了胎教也就顺理成章。

社会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游戏”,人通过游戏完成社会化,孩子在游戏中建立自我意识,学习如何和他人相处以及社会规则。游戏,通俗一点的表述,不就是玩么?如果小朋友没有在玩乐中体会到如何做一个“社会人”,却积累了大量超越年龄的知识,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呢?

在比利时生活了一段时间,发现这里的孩子特别喜欢运动,周末假期他们很多也会去参加培训班,但很多就是运动俱乐部组织的活动。在运动中,不仅身体得到了锻炼,小朋友们也学到了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团队协作,如何解决矛盾等一列社会规范,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我相信,他们的父母也未必有那么多的深思熟虑,只是家长和孩子都本能地觉得运动是有乐趣的。如果非要分析一下,我想这种乐趣里包含了身体的愉悦,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建立自信的满足感。

有一次,一位同事的孩子,10岁大的男孩,向一群国内来的记者传授如何在国外交到朋友发经验。他说:“叔叔,其实很简单,第一,你要有幽默感;第二,对人要宽容,不要太计较;第三,要乐于助人。”大家很惊讶,问他怎么得来的经验。他说:“我来比利时不久,法语说得还不好,但是我喜欢踢球,和他们踢球的时候,我发现的!”男孩的妈妈总觉得这里课业松,学不到东西。但是,玩好了,玩痛快了,带来的收获绝对超过考试取得好分数。

还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带着她的两个孩子去公园。他们有一只皮球,两个孩子玩累了就躺在草地上,皮球滚到了一边。这时,一对夫妇带着一个看起来2岁左右的孩子经过我们,孩子爸爸很有“艺术范儿”的感觉。那个小朋友看到皮球就走不动了,示意爸爸想玩。爸爸说:“不行,皮球是别人的,而且我们得赶紧回家去。”小朋友各种不愿意,哼哼唧唧开始耍无赖。“艺术范儿”的爸爸拗不过,和孩子商量:“那我去借一下那个球,但我们只玩5分钟,行吗?”小朋友破涕为笑。过了5分钟,爸爸立刻收起了球还给我们,小朋友又开始哭闹。这次,他像没听到一样,一把抱起孩子,和我们告个别就走了。

在玩球的过程中,那个爸爸不知不觉向孩子传达了一种“契约精神”:孩子想玩球,爸爸要回家,为了让双方都满意,两人达成一个“契约”,爸爸去借球陪你玩,但你只能玩5分钟,之后要回家。孩子破涕为笑,就表示认可了这个“契约”。5分钟后,孩子耍赖想“违约”,但是为时已晚。

一位在德国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朋友有一个观点,她觉得,和孩子相处的时候,不能把他们当孩子看待。一开始,我很不解,大家都在倡导教育要符合孩子的认知方式和情感模式,不把孩子当孩子看待是怎么说呢?她解释说,她的意思是指和孩子相处要平等,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也不能一味为了孩子牺牲自己,向孩子展示世界的美好,也不回避其残酷的一面,以合理的方式让孩子接触一些深奥的话题。某种程度上说,上文的“艺术范儿”爸爸践行了这个理念。

德国有一套系列童书叫Wieso? Weshalb? Warum?(三个词都是“为什么?”的意思),有点类似我们的《十万个为什么》,里面有不少内容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社会属性。比如有一本《我的小车》(Mein Laufrad),告诉孩子骑车玩乐也要遵守秩序,比如务必戴头盔,注意哪些地方是安全的骑车区域等等。配图非常有现场感,像个图文版的的小交规。

这个系列中我还翻到过一本《害怕、愤怒和开心》(《?ngstlich, wütend,fr?hlich sein》),书上标明的阅读对象是2-4岁的儿童。它的目的是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并且尝试去发现、体会、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情感。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他们通过游戏接触到的话题更具有深度。BBC有一本书叫Who do you think you are?Be a family tree detective。它的读者是8岁以上的儿童。书中设计了一个调查项目,小读者要扮记者的角色,了解家中各个成员的情况,包括他们的职业、兴趣爱好、生活的经历,成长过程等。还要把自己的照片和父母、祖父母的进行对照,寻找遗传的迹象。最后,他要把所有的信息汇集在一起,做出一份“家谱”。这个项目涉及的学科非常多,既有人类学,也有社会学,还涉及新闻学,生物遗传学,不过作者无意让孩子了解这些学科的究竟,而是提供了几种途径和方法,使他们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人,增进彼此的感情

童书妈妈写过一篇文章,关于什么时候可以让孩子读一些哲学绘本。在很多国家,面向孩童的哲学绘本已成了童书中必不可少一部分。

德国专业童书出版杂志《驴耳朵》(Eselsohr)十月刊上就有一篇相关文章,介绍了四本最新的哲学绘本,其中有阿根廷童书作家Jorge Bucay的新书《国王如何失去了一个敌人》(Jorge Bucay的第一本书《大象如何找到了自由》得到的反响非常热烈)。

书中主人公小时候特别喜欢去看马戏表演,但他有一个疑惑,马戏团的大象那么强壮,为什么不挣脱绑在它身上的链子逃跑呢?有人告诉他,因为大象小的时候尝试过,但是那会儿力气不够失败了,以后它再也没有勇气尝试了。那个孩子就想象,自己有一天去鼓励大象寻找自由,他伏在大象耳边悄悄地说:“我知道你为什么不逃跑,你曾经失败过,但那都是过去的事了!”

故事的结尾,那个孩子已经长大,他常常会想到那只大象是不是已经摆脱了锁链得到了自由,或者它为了给孩子们带去快乐,心甘情愿地留在马戏团,但也没有了锁链的束缚。对自由和尝试的认识和探讨,在我们的时代总是不充分的,但是不代表我们的孩子不需要它们。

玩,可以玩出性格,玩出友谊;还可以玩出思考,玩出社会契约;甚至,玩出人生,玩出哲学。这真是太奇妙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暴雨的周末,书语小屋开放回顾
(转载)幼儿值得看21类134绘本(再不用乱买费心了,收藏转起)
真想不到,现在的小孩都这么机灵可爱了吗?
晨读110:这是一本让孩子教会大人阅读的书
Emma闹别扭,爸爸不惯着
孩子,教我如何不爱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