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本对清国留学生影响之于辛亥革命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落下帷幕,这场被视作两个东方落后国家的现代化竞赛战争结束了。黄海海面上飘落了燃烧的黄龙旗,清朝战败了,败给了的弹丸之国日本。春帆楼,伤心地。李鸿章代表朝廷签订了《马关条约》,发誓终生不履日地。李大人走了,但是一批一批的留日学生们来了,而且,他们之中诞生了埋葬清廷的第一批中华民国领袖。

留学,为什么是日本?

日本并不是清朝留学生们第一个外出留洋的国家。比起东洋,更早留学的是西洋。1872年,容闳曾率领一小批幼童留美,其中就包括詹天佑。然而这批留美的幼童在美国表现的并不像清朝想的那么简单,他们打棒球,习英语,胆大者甚至剪了辫子。这些都遭到了清廷的责难,1881年,清廷宣布撤销留美幼童留学团,迫使幼童归国。

甲午战争后,留学一事再次被提上日程。张之洞,刘坤一这些新派大臣主张恢复留学,然而,他们选择了刚刚败给的敌手——日本。对于为什么是日本,张之洞的意见或许可以参考:

“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学生毋忘其国;一东文近中文,易通晓;一西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谈到从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时,他说:“日本小国耳,何兴之暴也?伊藤、山县、榎本、陆奥诸人皆二十年前出洋之学生也。”
                                                                                                张之洞 《劝学篇》

张之洞的意见,简单总结起来,就是省钱,易学,有经验。最后张之洞还谈到了明治维新功臣伊藤博文,榎本武扬,陆奥宗光等人正是留学生,解释了留学兴国的必要。已经跑到日本政治避难的梁启超也提出:日本的经验在于很多西方的学术词语已经进行了进一步翻译,中国人学起来比较容易。日本,成为了朝廷的留学首选地。1896年,第一批官派留日学生13人启程,东渡日本。

留学生的自尊心

截止到1906年,在日留学生粗略统计已经超过一万,接近两万人。这些人并不完全是留学生。他们之中有举家赴日的,妻子陪同丈夫的,父亲陪着儿子的。留学生也分官派与自费两类。比如鲁迅就是1902年被浙江官派赴日本留学的,而他的同乡秋瑾是1904年自费东渡日本的。

日本,为何成为了辛亥革命的策源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民族自尊心。

甲午战争,使得中国人的形象由曾经在日本浮世绘中一位位儒雅的文人雅士变成了在日本军队面前抱头鼠窜的“清国佬”。尽管日本政府专门为留学生们修建了宿舍,防止国民的无礼行为,但仍然防不胜防。日俄战争后,这种状态达到顶峰。日本击败了俄国,日本民众自信心膨胀,全然一副“老子天下第二谁敢自称第一”的面孔,孩子们追逐在留学生身后投石子,讥笑他们“清国佬”,东洋车夫也挑衅的问留学生们是否知道日本击败了白种人的俄国。

这一切深深地伤害了留学生们的自尊心。他们剪掉了被称为“豚尾”的辫子,自发的结成同乡会,出版刊物《浙江潮》,《河南》,《江苏》等等宣传反政府。避称自己是清国人,而称自己为支那人。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前身就是《二十世纪之支那》。留学生们在这个阶段还是反对腐败,封建的政府的形态,并没有上升到革命的意识,然而一个人影响了他们。

他是孙中山。

日本——革命策源地

按照冯自由的说法,留学生们的排满思想,是自发形成的。

大抵其时留学生之革命思想,纯然出于自动,绝非受任何方面宣传之影响。盖人人皆醉心于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之学说,各以卢梭,丹东,华盛顿,罗伯斯比诸伟人相期许。
                                                                     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

但果真如冯自由所说出于自动吗?诚然,留日学生们出版的报刊确实是自发的,排满的思想也有,而且与保皇党的笔战也是出于自心。原因很简单——接触西方思想,看到日本博兴,深感 民族自卑,生在日本清廷管不到。但是孙中山的到来无疑是再添了一把火。

孙中山回东京时正是1905年夏末学潮高涨之时。他的革命纲领和口号已被制订出来。这时所缺乏的就是一个新的组织,1905年7月30日在黑龙会首领内田良平家中组成同盟会。约有七十人出席,实际上全是中国留学生,他们代表了十八个省中的十七个省。正式的成立大会定在8月20日举行,这次是在坂本金弥家中举行的。有三位日本人——宫崎滔天、平山周和萱野长知——是正式会员以三民主义和五个口号(其中之一是号召中日友好)的名义进行的。这样,同盟会最大程度地体现了中国通过留学日本以寻求民族主义和现代化的具体成果。

由此,同乡会和独自为战的各团体被孙中山有效的组织起来。

留学生们的活动,引起了清廷警觉和日本的担心。日本担忧留学生们的抗议活动引发的学潮扰乱社会秩序。清廷也早就有所顾虑,在1903年,张之洞向朝廷上奏:

“伏查,游学日本学生,年少无识惑于邪说,言动嚣张者固属不少,其循理守法潜心向学者亦颇不乏人,自应明定章程,分别惩劝,庶足以杜流弊而励真才,当即酌拟约束游学学生、鼓励毕业生章程各一通…….拟定约束章程十依,已往者当知,续往者有范,上示朝廷瘴疠之公,下以昭学术邪正……”
                                                      张之洞《鄂督张奏约束鼓励赴日游学章程折》

1905年,日本遵循清廷要求,颁布了《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其中内容严苛,留学生们并无日本国民的公民权利。颁布此规则还有一个客观因素,当时日本民间专门为清国留学生开办的野鸡学校已经泛滥成灾,而且清国留学生的确学风不好,整天在清国人同乡的小圈子里瞎混,终日在酒楼、妓院里游荡,耽于酒色,旷课成风,许多清国留学生甚至连日语都没能掌握好,这样的学风,已经严重影响了日本国内的教学秩序,的确需要整顿。

规定一出台,顿时在东京的清国留学生之中掀起了轩然大波。清国留学生纷纷扔下课本,蜂拥冲上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课、游行、示威、抗议活动,风风火火,沸沸扬扬。

其中,以秋瑾为代表的部分清国留学生,煽动全体清国留学生罢课回国,一些清国留学生更是组成了“纠察队”,带上棍棒武器,满东京跑,看到清国留学生就威胁他们:“你回不回国?”说“不回国”的,立即群起围殴之。目睹了这一切,看了日本报纸对留学生“放纵卑劣”的评论,写了《猛回头》,《警世钟》的陈天华蹈海而死。

自然,不主张回国的鲁迅被秋瑾斥为叛徒,鲁迅虽然在后来高度赞扬了秋瑾为革命流血牺牲,但仍认为秋瑾是被“噼噼啪啪的拍手拍死的”,言下之意是秋瑾迫于形势被架在位置上下不来才回国举义的。

诚然,无论留学生出于公愤也好,私心也罢,革命气氛早已经在《革命军》,《民报》《警世钟》等等报纸,小册子的煽动下形成了。同时流行于日本的俄国十二月党人革命阶段论也被留学生们发现,纷纷效仿,暗杀主义形成。一批批留学生开始“学成”归国,响应孙中山领导的起义和实施暗杀活动。

日本影响淡去

1905年,兴中会的成立和大批留学生归国潮流后,日本,为辛亥革命做出的影响已经淡去,留学生,中国人开始自己着手于推翻清朝的工作。从一开始留学日本为了晋升和找工作,到留日为了看眼界,见世面,乃至革命。中国人又一次经历着学习,学习。向西洋学习到向东洋学习。他们在这里尝到耻辱,增长见识,致力革命。日本作为国家,对留学生的影响淡化,但是宫崎滔天,平山周等人以个人的名义,向中国人提供革命帮助。

黄兴,鲁迅,陈独秀,杨度,张澜,胡汉民......也许这些人政见不同,党派不同,相互还互相攻击,仇杀,笔战,辱骂。然而他们都是来自于一个团体——留日学生。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这些人在书写新的中国历史的同时,也都会不由自主的缅怀留学日本时候的革命岁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一任中国首相,是乾隆的曾孙
辛亥百年回顾:清廷重臣的两个最大错误
辛亥革命百年赋
清廷杀害了他的同乡挚友,他也敲响了清王朝的末日丧钟!
孙中山与黄兴的首晤
秋瑾就义前提出三个条件,李钟岳准了两个,为何第一个却死活不同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