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度|一文说透大资管的前世今生

我用最简单的语言让普通人都能看懂大资管现状和未来走势。


今天新的大资管新规落地,朋友圈铺天盖地都是解读。我 2010年开始接触机构的资管投资组合,做估值和投资会计核算,有一些感触。我也说两句。


首先,什么是资管。资管就是资产管理业务。用大白话就是老百姓有闲钱了,交给金融机构去管理,老百姓获得收益,金融机构获得管理费,这样的一个金融服务业务。对金融机构来说是一门业务、一门生意;对老百姓来说是一个金融服务。(用文绉绉的话说是:资管即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资管等机构接受投资者委托,对受托的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为委托人利益履行勤勉尽责义务并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委托人自担投资风险并获得收益。)


除了你把钱存银行这种理财方式之外,这属于存贷业务;还有就是你自己买股票,自己交易,自己是自己的管理人,这两种方式之外,其他的理财方式都属于资管范畴。例如买基金,买银行理财,买信托。


资管业务里面资金的投向,有债权和股权两种方向,对于成熟、发达的资本市场,股权的比例大一些;对于欠发达的资本市场,债权的比例大一些。中国现在就是债权比例特别高,股权市场不发达。现在政府引导资管走向股权投资。


为什么政府要引导股权投资,因为股权不是借钱,投资人是股东了,不用还钱,企业的压力就小了,不用到期为还债苦恼。这样企业杠杆率就低,这就使企业降杠杆。


目前中国的大资管存量规模有多少?


近年来,2016年末,银行理财30万亿元;信托余额17.5万亿元;公募、私募、证券资管、基金子公司资管的规模分别为:9.2万亿元、10.2万亿元、17.6万亿元、16.9万亿元;保险资管计划余额为1.7万亿元。加起来一百万亿。


这么大的资管规模,是如何发展膨胀起来的?


中国大资管的历史比较短,不足十五年的历史。


中国人开始有点钱,那是2000 年以后的事情,上个世纪末还为下岗的事情发愁呢。


首先说私募基金。私募基金大概是2004年发行第一支,据说是赵丹阳。2006-2007年,第一波公募基金经理投奔私募潮出现,包括肖华、江晖、赵军、田荣华、徐大成等重量级人物纷纷“奔私”,带来新的投资理念和方法。为什么奔私,因为公募的监管和规则比较严厉,而私募则比较宽松。


2009年,第二波“公奔私”热潮风起云涌,曾昭雄、孙建冬、许良胜、李文忠、李旭利等公募基金经理,都在这一年转投私募,行业不断发展壮大。也是这一年,阳光私募的地位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还是这一年,宁波游资出身的徐翔来到上海成立泽熙投资,开始了神化一样的生涯,直到7年后身陷囹圄锒铛入狱。


2012~2015年,原“公募一哥”、王亚伟离开华夏基金,南方基金投资总监邱国鹭辞职,标志着第三波“公奔私”热潮到来。王茹远、王鹏辉、吕宜振、王卫东等大批公募基金经理随着新一轮牛市的到来投身私募行业,“公奔私”达到高潮。


2014年1月,基金业协会开启私募基金备案制度,赋予了私募合法身份,同时私募作为管理人可以独立自主发行产品,之前都是正规金融机构发产品,私募是投估身份。


到今天,私募基金管理人大约有1.6万家,管理规模刚达到12万亿。


私募基金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投资门槛100万,它并不是面向大众的资管产品,而是面向合格投资人的。


再说说公募。公募没有投资门槛,它是面向大众投资人的。大众投资人的特点是金额小风险承受能力差,因此监管机构需要保护他们,因而对公募基金管理人施加严格监管。


开放式公募基金的实际起步也是在2002-2003年,规模1633亿;2005年-2007年,基金净值狂飙至3.2万亿。


2007年股灾之后,由于股市一直低迷,基金净值跌至2万亿附近,直到2013年也不到3万亿;2015年达到7万亿,今年已经突破12万亿。目前据统计有基金管理人117家,1723位基金经理。


再说说银行理财。


银行理财才是中国金融风险的重灾区。一般认为 ,2004 年是中国银行理财的元年。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 2004 年 9 月,光大银行发行的一款双币理财产品,从此拉开了中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的大幕。


2006至 2013 年各年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大幅增长,募集资金规模也不断扩大,2005至 2012年的八年间, 银行理财产品规模从 2000亿元飙升至24.7万亿元。直接看猛图:


产品规模:



产品类型:


保本型放在银行表内。


期限越来越短,显然是资金池:



资产配置非常灵活:



理财产品政策和模式的发展历程:


2004年前市民手头的闲置资金只有三大流向——储蓄、国债和股市。


2004年银行理财刚一开始,理财资金的投向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资金交易,投资国债和央行票据等以保证本金和到期收益。因为有银行信誉担保,所以适合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接着投向银行间二级市场拆借、 央行票据回购和债券等方向,风险极低, 受到稳健型投资者的热烈欢迎。


2005年,允许银行向客户提供保证收益类产品。 2005年人民币理财产品还太过单一,基本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


紧接着信用联结型理财产品发行火爆,主要模式是:银行募集客户资金,为贷款项目提供担保;银行向融资企业收取担保费用,再加上担保资金的存款利息,共同构成客户理财收益。


2006年,银信合作产品诞生。民生银行搞了国内第一款信贷类理财产品。 该产品是民生银行将其募集的理财资金投资于平安信托高速公路项目贷款资金信托计划,民生银行代表所有客户作为该信托计划的单一委托客户,对信托计划受托人以及高速公路项目进行监控。


2007年,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成热点,那时股市不是一般的火爆,银行资金进入股市。自 2007年下半年以来,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逐步得到市场的认同,得到迅猛发展,短短半年时间就有140余款新股申购类银行理财产品面世。 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也成为 2007年理财市场最大的热点,各家商业银行推出的该类产品均受到了热烈追捧。 打新股理财产品的历史虽然仅维持了2年, 但却创造了理财产品历史上最高年化收益率 61.29%的奇迹。


2008年,银信合作产品成为主流。从 2006年第一款银信合作产品问世以来,短短几年,银信合作市场发展迅速、规模日益庞大。 据统计, 2008年前 11个月银信合作产品总数 3002款,在信托业务总量中占比达九成以上,银信合作在信托公司业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银信合作主要是信贷资产信托理财产品,成为投资者稳健理财的方式之一。


2009年,信贷类理财产品。信贷理财产品是信托型理财产品的一种, 其运作原理是银行将其信贷资产, 通过信托公司转化为理财产品向客户发售。 商业银行通过发行这样的产品, 将募集到的资金通过信托的方式,专项用于替换商业银行的存量贷款或向企业新发放贷款。后来监管出了规定,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不得投资于理财产品发行银行自身的信贷资产。


2010年之后,流行资金池理财产品。


2010年信贷类理财模式淡出后,资金池理财模式横空出世,并迅速壮大成为银行理财的主流运作方式。事实上,资金池产品在2009年就已正式诞生,但其真正被老百姓熟知还是在 2010年下半年。为了应对监管层对银信理财产品的清查,资金池理财产品日渐为各家银行所青睐。 “资金池” 理财产品是一种类基金化运作,具有 “滚动发售、 集合运作、 期限错配、分离定价” 四大特征。


滚动发售是指不断有理财产品到期,但同时银行又在不断发行新的理财产品。 就像一个池子, 不断有资金流进来, 同时不断有资金流出, 但池子始终保持一个大致的规模并与资产池对应。


集合运作是指, 尽管每一期理财产品的发行时间、 投资期限、 预期收益率均不同, 但是募集的所有资金都进入一个 “池子” , 每一期理财产品与资产池中的资产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不是一期理财产品持有一个资产组合,而是整个资金池对应整个资产池。


期限错配则正是 “资金池—资产池” 获利的原理。目前银行开发的资金池理财产品在一 定程度上是参照基金产品的运作模式,通过滚动发行期限较短理财产品筹集资金,将资金投资于期限较长的资产,获取资产与 “负债” (理财非真正的负债, 此处是类比) 的期限利差。 分离定价则是指,既然每一期理财产品都没有对应特定的资产组合, 也就无法单独核算 每一期理财产品的收益。


银行理财才是最大的影子银行。基金化理财产品才是未来银行理财的发展方向。


写得是不是太多了,最后把朋友圈转的对资管新规的总结发一遍:


《指导意见》的总体思路是:按照资管产品的类型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对同类资管业务做出一致性规定,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和监管,最大程度地消除监管套利空间,为资管业务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新规总结:

1、公募基金不得进行份额分级。(分级成为历史,但是行情来时历史分级基金会溢价)

2、银行不能发保本理财。(明文不保本,个人投资者擦亮眼睛,真的可能看不到资产端的真像了)

3、券商、信托、银行全部打破刚兑。(刚兑政策已打破,实际打破还有一年左右,到期就别急着进了可以看看选选产品了)

4、私募基金门槛个人投资者将从100万提升到500万,机构投资者提升到准入门槛1000万。(私募真的成为大资产配置了,产品壳估计将稀缺)

5、银行理财 私募基金模式全面停止。(委外寻求新模式)

6、保险资管非标占比不超过30%。(和一般机构没啥关系,但对二级是个弱有效信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终于有人把复杂的资金池讲明白了!【实务干货】
干货:白话文搞懂“底层资产”
信托公司资金池业务浅析
必读|《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2014)》精华摘选
8月更新!史上最全八类资管产品对比(投资范围、嵌套、转让等资管人必读)
史上最全金融产品架构详细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